2014/12/27 16:55:41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0
柳亚子讲
徐蔚南记
1925年7月21日
一、导言
讲学问须有两种必要条件:一、基本智(知)识,即做人所必须的智(知)识,无论何人都应有的智(知)以;二、科学的方法,此乃专属学者的,无论何种学问能应用科学方法来解释,才配称为学者。然而大多数的中国人不仅没有应用科学方法做学问的才能,而且缺乏做人的基本智(知)识。我是大多数的中国人之一,也没有完全恩备这两个必要条件,实在不配讲学问,请诸君原谅。苏曼殊是我很好的朋友之一,而苏曼殊在最近中国文坛上是被称为天才的文学者的,我今天讲述他,爱好苏氏诗文的人或许要听我的讲罢。
苏曼殊是一个混血儿,即所谓杂种,他的父亲是中国人,他的母亲是日本人。据有一派生物学者说杂种是好的,譬如接树,以甲树接到乙树,这甲乙接合后的杂种树所开的花,所结的果是比甲树和乙树的好。礼记上说:“男女同姓,其族不繁。”也就是说明这个道理。说到中国人与日本人所生的混血儿,使我佩服的有两个:第一个便是历史上很有名的郑成功。郑的父亲是中国人,郑的母亲是日本人。当满清人关之后,明室颠覆了,许多热烈的志士如史可法等都死完了。郑成功却不畏强御,要和那压迫我中华民族的外族相战,要恢复我中华民族光荣,他起兵了,他以厦门为根据地,他带着兵沿海进攻,一直打到南3。当时满清皇帝甚至自己要出去与郑公相抗。后来,郑败,逃至台湾。到了台湾,郑成功又做了一桩不朽的伟业,就是当时台湾是被荷兰人占着,他把荷人赶跑了,将台湾造成很好的一个小中国。东洋人(记者按东洋人系指中国、印度、日本诸国人)能把西洋人赶跑,恢复我中国的民族精神,扶持弱小的民族,这不是很光荣的吗?第二个杂种人使我佩服的,不用说,就是苏曼殊了。
二、苏曼殊的家世与性格
苏曼殊是广东香山人。香山这地方真是“人杰地灵”,我们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大家知道是香山人。苏曼殊幼年时代的历史不能十分清楚,因为他从没有明白告诉人家;大抵他的父亲在日本经商的,在中国已娶有妻子,到日本再娶日妇,后回广东。父亲死了,曼殊和他的母亲同回到日本。母子的命运真是可怜,零丁孤苦,弄到甚至曼殊去做和尚。所以人家又叫他苏和尚。这个苏和尚究竟在什么地方落发却不能知道。总之,他的师父是极好的。能够知道曼殊的天才,教他读书。后来不知怎样的,苏和尚和一个西洋的基督教徒认识了,苏和尚于是又不做和尚了。
苏曼殊不愧是一个天才,腊丁梵文都懂,诗词文章无不好。他说到文字,最好是汉文,次之是梵文,最浅薄是英文。他是精通各种文字的,敢断定如此;我因为不懂外国文,便不能批评他这个断定对不对。
他曾在苏州某学校当过教员,后来当南洋风潮起,中国内地最初的革命机关爱国学社,中国教育社成立时,苏州各学校亦起风潮,曼殊即退出其所教授之学校。他最爱苏州,尤爱苏州采芝斋之粽子糖。他每年回日本一次去望他的母亲和姐姐。
他的性情非常浪漫,喜欢遨游,欧洲、印度、南洋群岛都到过,喜欢吃,竟至贪吃。记得辛亥秋冬,我在上海,家乡有麦芽塌饼寄来,他竟一口气吃了二十四个,情愿吃到肚痛生病。他是被人称为工愁善瘸者的,但是要晓得他听善病的,乃是病食。就是他的死,也是死于贪食。他死后,景况非常萧条,身后之事,都由一位与他一面不曾相识的汪精卫先生替他主持。汪君便与孙中山先生商量,筹到一点款子,为曼殊筑墓于西湖之孤山。担任筑墓者说,想在墓前造一燕子龛,燕子龛者曼殊所以自名具飘流无定之住处也。三、苏曼殊之文学
苏曼殊的文学才能,完全不是读死书读出来的,全靠他的天才。现在分成三层来讲:
1.诗
2.小品文
3.小说
他的作诗,全不用心做作,全靠天才;他的诗完全自然的流露。他的诗虽不用心做作,可是自然而然的非常的优美,给读者一种隽永轻清的味道,给读者种种深刻的印象,给读者读过他的诗不会忘记。我想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临风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一诗来批评曼殊的诗是最好了。譬如他的:“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见浙江潮,笔鞋破钵无人识,踏遍樱花第几桥。
我们看这种诗,不是极临风独立飘飘欲仙之趣吗?他的诗,个个人知道是好,却不能说出他好在什么地方,就是我想来,他的诗,好在思想的轻灵,文辞的自然,音节的和谐,总之,是好在他的自然流露。他的诗汇刊成册的有我刊印的《燕子龛诗稿》,可惜所印的一千本完全送完了,现在上海大东书局有一本《燕子龛残稿》,诗与小品文汇集在一起的。
曼殊的小品文,有如其诗,亦极自然,非常的优美。人家一看见这种小品文,就能知道是苏曼殊做的,至于他好在什么地位,也是和他的诗一样,不能断定在什么地方,总之,他的小品文自有一种神韵。有一本小说叫《双秤记》的,他有一篇序文。还有许多信札也是极有趣味的,最好的一封信,是他写给一个西洋人的一封长信。
曼殊的小说,人人很爱好,可是就我个人看来,小说并不是曼殊善长所在。他的一本《断弦哀雁记》已译成英文了,另有几种小说似在《新青年》登载过。
曼殊的翻译,最初出版的一本是《潮音》,在日本出版,印有拜仑小像和曼殊自己的小像。他译的拜仑哀希腊诗,已由章太炎的高足王纪刚改过,故与曼殊旁的诗不同。哀希腊诗有几种译本。第一种是零碎的,不完全的,便是梁启超在新小说上所译载的几段,他译成曲子,倒有点勿容易。第二种全译本是马君武译的,印在出版于日本之新闻学上,他用七言混着长短句的文体来译出。胡适之说马君武译差,就我想来,马君武有意改的。我们要知道拜仑并非希腊人,然热心希望希腊革命成功,脱离土文(耳)其之束缚。哀希腊诗,所以惊醒希腊人也。其中有二句道:
“与其受异族之专制,不如受本族之暴君。”
马君武是革命党人,是鼓吹中国的革命满清固然要推翻,但也不要中国本族仍旧有皇帝,故改译为:
“本族暴君众当死,”“异族暴君更如何?”
哀希腊诗,就余观察,最能感人的一种译本,是马译本。苏译本,不大能使人懂,或许王纪刚改的不好,假使不改,或能超过马译亦未可知。胡适以离骚译,我看未必在苏马二本之上。《潮音》一书分成二部:一部分是刊载涛经离骚、红楼梦葬花诗的英译,另一部份是中译的英诗。附录拜仑原诗及英吉利诗选。除《潮音》而外,还有《文学因缘》一种(上海群益书社有翻印本)其内容与《潮音》集异,虽亦分为二部分,其中有许多非曼殊所译的,系集他人所译者。群益翻印本将原本中的画都除去了。泰东书局出版之《拜仑诗选》,即从《潮音》中抽出,《汉英三昧集》恐亦即从《潮音>中抽出者。
曼殊的画也是天才,他的题材极少,只有淡淡的几笔,我虽然不懂作画,但颇觉美妙,画家们也说他画的好。他生平不肯多作画。革命元勋赵百仙先生与曼殊相识于南京陆军小学。百仙尝请绘一长城饮马图,苏未画,殆(迨)百仙当黄花岗一役愤懑而死于广东时,曼殊痛惜之,乃绘所嘱之画,带至广东,烧于百仙之墓前,并谓从此以后,不复作画了。曼殊之画流传於人间者极少,近有珂罗版印刷之漫画集,然所印亦极少。
四、曼殊之思想。
文辞诗画已讲,今略讲一讲曼殊之思想。他的外貌对于政治社会等问题,彷佛很冷静,其实骨底里非常热烈,不过不表现于脸上耳。朋友们聚在一起谈到国事时,他便道今夜只谈风月,不谈国事。同盟会在东京开会时,曼殊常常参与,虽则他并没有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上海陈其美起事,江浙联军打破南京时,曼殊适在南洋,他听见上海革命成功,忽然热烈起来,将书籍衣服完全卖去了,一定要回上海来。在未回沪之前,他写一封信给我,其中有二句诗道:
“壮士横刀看草檄,美人挟瑟索题诗。”并说“遥知亚子,此时乐也。”
从这几句话,已经可以窥见曼殊之热烈于革命事业已。还有一件事,就是上海城隍庙开辟商场时,他说卖糖粥的从此没有生路了,能开店的都是有资本的,小贩生活将绝了。他平常绝不谈社会问题,然于无意之间却露出同情于无产阶级的思想来,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五、曼殊之逸事
曼殊生平最喜吃,尤其喜吃糖果,可可糖,粽子糖,八宝饭,都是他的必需品。他又喜吸雪茄,曾听见人说,他在日本时,有一天雪茄尽了,可是没有钱,他便将口中的金牙齿拿下来去变钱买雪茄。他没有钱,他的钱,大抵朋友供给他的;但是他身边一钱,就乱用起来,用完为止。用完了,怎么办?他睡在床上,盖了被头,不起来,任肚皮去饥饿。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一天他在上海马路闲步,遇见一个友人,友人问他何处去,他说一个朋友请他吃夜饭,朋友说我也被人家请吃饭,后来问他请他吃饭的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他想了半天,竟说都忘记了,于是便跟着这位朋友去吃饭。
六、结论
我们总结苏曼殊之生平,可以说,苏乃一天才文学家,极富浪漫性;他并不参与革命事业,但革命思想非常热烈,对于社会向亦复如是。我们可以把“神龙见首不见尾,贤者不可测”二句话来做他的传赞。
(原载《新盛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