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7 15:56:30
作者:
张翰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0
《秋风歌》是西晋文学家张翰身处帝都洛阳,遥望故土吴江,满怀惆怅时所作的一首思乡诗。诗歌抒发了诗人刹那间的心灵震颤,折射出他对家乡鲈鱼脍莼菜羹的深深思念。从此,“莼鲈之思”成了游子思乡的代名词,被传为美谈。
【作品原文】
秋风起兮佳景时,
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
恨难得兮仰天悲。
【作品译文】秋风刮起,正是一年中景色最佳之时,想起故乡吴江河水中的鲈鱼正是长得肥美的时刻。如今我千里迢迢远离家乡,思乡之情无法排遣不由仰天悲叹,这个季节应该归家了!
【创作背景】据《世说新语》记载,张翰被齐王司马任为大司马,执掌官吏选拔。少年得志,官场生活的很滋润,但他并不开心。他说:“人生在世不是只为了能过得舒适,不能只为有钱有势,重要的是能适合自己的志向,在有生之年做些自己乐意干的事,不能只为了名利地位,在数千里外混个官衔。”此时,正值秋天,天高云淡,秋风吹拂,他诗兴大发,吟诵出著名的《秋风歌》。
吟罢《秋风歌》,张翰挂冠辞朝,回元荡隐居,妻儿同乐,农舍布衣,耕地、种田,白天眺望湖光,晚上招邀月色。过上“扁舟一叶泛平湖,郎采莼丝妾钓鲈”的农家生活。
【作品赏析】张翰用他优美的诗词描绘了秋之韵味的“吴江味道”,同时反映出他厌倦了官场生活,想要归隐的出世心态。
言意转换中体会“鲈脍之思”
一首诗让松江的鲈鱼名声大振,让饕客们心驰神往,也让读者读懂了张翰心头难舍的“吴江味道”,首先这是一种“舌尖上的记忆”。鲈鱼,是诗人家乡的特产,味极鲜美,入口难忘。“鲈正肥”时,自己却身陷异乡。一个“正”字流露了正当其时、迫不及待的心情。曾有人质疑,张翰为何对鲈鱼情有独钟,鲜美程度不亚于松江鲈鱼的“太湖三白”为何不能入诗。其实,诗歌语言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鲈鱼”与其说代表了对象世界的一个信息载体,不如说是寄托诗人乡愁之苦的审美意象。在言意转换中走进“鲈脍之思”的深处,“舌尖上的乡愁”这种具体而微妙的内涵便被鲜活地揭示出来。
意象叠加中感受“悲秋之怀”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宋玉在《九辩》中发出一声“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叹息之后,“悲秋”成为一个写不尽的永恒母题。张翰的这首诗首字为“秋”,尾字为“悲”,似乎在一个封闭而凝固的悲秋套路中徘徊。秋风瑟瑟,万物萧条,视野开阔,顿生一种人在何处、家在何方的寂寥。时空交织,在秋风、木叶、江水、鲈鱼等审美意象的铺陈与叠加中,作品营造了一种更加悲凉的审美境界。诗人巧用“悲秋”诉说乡愁难搁的苦楚,让人哀婉,让人叹息。
洞隐烛微中体悟“出世之梦”
唐宋时期有不少好事者,追随张翰“莼鲈之思”而来,以亲临松江之畔,品尝莼菜鲈鱼之美为时尚,大快朵颐后诗兴大发,抒发一下思乡之情。这真是对《秋风歌》的曲解。经典之作的赏析,不能滑行于悲秋与思乡之间。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不是简单的教条,不会游离在作品之外,而是一种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但它是隐蔽在平平常常的字句中,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张翰辞官必定不是为莼鲈,莼菜鲈鱼托词而已。苏东坡一语道破玄机:“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具有“仙”“贤”风骨的张翰终遇苏东坡这样的知音。原来,身在仕途的张翰不能直抒当时的孤寂、无奈和愤懑,对官场的厌恶,对家园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都蕴藏于这一声仰天悲叹之中。“秋风鲈脍”,寄托了诗人深邃的“出世之梦”。
【作者简介】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父亲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吴郡吴人。生卒年不详,葬于芦墟二十九都南役圩。张翰性格放纵不拘,时人比之为阮籍,号“江东步兵”。齐王执政,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见祸乱方兴,以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为由辞官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