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3 22:38:54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0
一、人物简介
鲁思 (1912 ~ 1984 年 ) ,原名陈鹤,字九皋,芦墟镇人。他在苏州省立二中 ( 今苏州中学 ) 读书时,受到进步思想启迪,组织“怀疑社”,办评论刊物,提出“团结新时代的有为青年,用怀疑的态度来重新估价历史上一切文化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上海戏剧学院授课,担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电影文学系主任,并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电影处、上海文化局电影事业管理处、上海电影发行公司、《大众电影》编辑部、上海市电影局担任领导职务。曾任《影剧日报》、《上海人民文化报》主编。
二、生平事迹
民国 20 年 (1931 年 ) 入复旦大学政治法律系,受戏剧家田汉“南国社”的影响,用“鲁思”笔名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发表《儒林内史——弟弟的来信》,嘲讽封建老夫子。后又在《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表《血的跳舞》、《爱与死之角逐》、《都会流行症》三个短剧,表达在民族危亡时的立场和追求。他先参加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活动,后又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是夏衍领导的左翼影评小组最早成员之一。
民国23 年 5 月(1934年),他受文化界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剧联”委派,主编《民报》副刊《影谭》。面对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旗帜鲜明地发动对“软性电影论”的批判,发表《清算软性电影——从“冰淇淋论”到“艺术快感论”》等电影评论文章,揭露御用文痞妄图将电影事业引入歧途的行径。他成了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不得不于 24 年 8 月暂避日本。
民国25 年(1936年)他回上海,和影评小组骨干一起组织“艺社”继续战斗。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负责主编《中美日报·艺林》期间,旗帜鲜明,誓死不与敌伪合作。当时中共地下党的领导曾评价“刊物中间,以《艺林》最为战斗”。
抗日战争期间,鲁思坚持在上海“孤岛”工作,参加中共领导的“青鸟社”和“上海剧艺社”, 参加创办华光戏剧专科学校,培养青年影评工作者,排演高尔基的《母亲》(片断)、阿英的《日出之前》,他还介绍苏联电影。编导田汉改编的高尔基小说《母亲》片段和阿英的《日出之前》等剧,参加为新四军筹款的义演。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任日文报《改造日报》记者,先后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电影处、上海市电影局、上海戏剧学院工作。在反内战、争民主、争自由的斗争中大声疾呼。
“文化大革命”期间,鲁思离开了电影评论岗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重新拿起笔开展影评工作。
1983年,他抱病赴京参加“电影回顾周”。
1984年病逝上海。
三、主要著作
撰写《影评忆旧》、《艺社忆旧》、《剧联影评战线的回忆片段》、《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回顾》等电影史料文章,由中国电影出版社汇编成《影评忆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