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22 0:33:11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0
一、人物简介
殷元骐1932年11月28日出生江苏省吴江县黎里。他生长于我国东部苏嘉湖水乡,虽然他自大学时代起,即转辗生活在北方,但一直带有浓重的苏吴口音。他幼年适逢日寇入侵,家乡沦陷,家室毁于火灾,小学后被迫辍学。为了求生在他年仅12岁时即去上海,当了搬运工人。渴望读书求学的他,后虽经亲朋邻里的多方接济,得以复学,但中学阶段,仍多次间断学习。坎坷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使他深知求学之艰难。他的强烈求知欲望和刻苦学习的决心,使他得以仅用四年时间,跳跃式地读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民主同盟第七届中央委员,民盟甘肃省第八、九届副主委,政协甘肃省第七届委员等职。
二、生平事迹
1932年11月28日生于江苏省吴江县黎里镇。
1952年毕业于苏州市一中,后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在北大得益于黄子卿、傅鹰、张青莲、徐光宪、庞礼、镇韩德刚等著名化学家的授课和指导。
1956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师从著名爱国华侨科学家肖光琰博士,研究硅铝催化裂化催化剂,开始从事催化工作,其间曾任我国催化界元老张大煜教授的学术秘书。
1962年为支援大西北,调往兰州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兰州分所(后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继续作烷烃氧化脱氢的多相催化研究。
1963年晋级为助理研究员、1980年任副研究员、1986年任研究员。
1964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络合催化理论讨论班学习,师从蔡启瑞教授。
1966年在他回所后,“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研究工作中断。在厦门大学化学系络合催化理论讨论班学习。
1973年在百废待兴的日子里,他获准恢复工作。当时条件十分困难,有时甚至只能趴在地上做实验,他带领5名同事,立题进行络合催化的研究。在兰州化学物理所创建了均相络合催化和羰基合成化学的研究领域,到1973年即已组成近百人的队伍。
1980-1981年 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作访问研究。
1980-1982年他去美国作访问研究,为了弥补自身在络合催化研究中金属配位化学,特别是配位物合成工作基础的不足,他没有做比较熟悉的催化工作,而是选择了不熟悉的金属卡宾、金属卡拜和过渡金属原子簇的研究方向。回国后,继续从事络合催化的工作,研究一氧化碳化学,既以CO过渡金属络合物的配体,寻找新的合成方法、路线、骨骼构型和催化性能又以CO为底物,和氢源(H2H2O,ROH)及烯烃作用,通过羰基合成反应制取醛、醇、酸、酯,并通过费—托反应制取低碳烯烃(乙烯、异丁烯)。先后已有6种络合催化剂和络合催化过程推上了不同规模的中间放大试验和工业化生产过程。
1982年 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化学系作访问研究。
1983年 在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继续工作。
1987年10月殷元骐在兰州发起和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会后又组成了中国化学会络合催化学科组,他被推举为学科组召集人,同年他又参与筹组和出版了《分子催化》学术期刊,担任常务副主编,其后又连续组织和主持召开了第二、三、四和五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为推动和发展我国的均相络合催化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1990年8月第五届全国催化科学讨论会上,他邀请了台湾的同行来大陆参加学术讨论,这是两岸催化工作者首次在大陆的交流活动。
1991年6月他应邀去台湾参观访问,出席了第十届台湾区触媒及反应工程研讨会,在会上作了“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化学”的大会报告。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资源化学研究所作访问教授。
三、主要著作
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主编《羰基合成化学》,《分子催化》副主编参与2本专著的撰写。先后获科学大会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