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4 20:21:39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0
一、人物简介
费彝民(1908.12.22-1988.5.18)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笔名执中、夷明。江苏吴县(今吴江)人。从事新闻工作近60年,主持香港《大公报》社工作近40年,对香港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由于长期在英国治下的香港工作,且是无党无派的特殊身份,一生受到周恩来总理的50余次接见,因而其行踪一直受到各界的瞩目。
鉴于费彝民的特殊贡献,经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政部特别批准,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院内立碑纪念。
2002年7月7日,费夫人苏务滋病逝。10月15日费彝民夫妇的骨灰合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二、生平事迹
1925年毕业于北京高等法文学堂。曾在北京陇海铁路总公所工作。
1930年后任天津《大公报》驻辽宁通讯记者。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调职沈阳工作,由张季鸾聘为天津《大公报》社驻沈阳兼职通讯员,开始为天津《大公报》撰写新闻和通讯稿件。
1931年5月22日天津《大公报》发行“一万号”纪念日,为此准备编辑出版“特刊”以示庆贺。受张季鸾之邀,为“特刊”撰写了《谈大公报的使命》一文,对办好《大公报》提出了三条建议。发表在《大公报》纪念“特刊”上的显著位置。见报后,在报社内部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吴鼎昌(社长)、胡政之(总经理)和张季鸾还专门议论其建议。
1931年7月从沈阳到天津,向张季鸾汇报东北的形势,特别讲述了张学良的东北军的近况。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返回沈阳。“九·一八”事变后再回到天津,从此正式加入《大公报》社的报人行列。历任《大公报》社编辑部记者、经济课主任、总稽核、上海分馆社评委员等职。
1945年任上海《大公报》社副经理。抗战胜利后,应邀赴台北参加日本投降仪式,并发表长篇报告。
1948年赴香港参加香港《大公报》复刊工作,任经理、社长。
1950年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三届副主席。
1952年至1988年,任香港《大公报》社长。此后一直在该报工作,发表许多报章社评,如《产业救国及其方案》、《航空救国》等。在此期间还担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在处理香港事务、增进国际友谊、联络和团结海外同胞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积极帮助华罗庚、侯宝璋、马师曾、红线女、马连良、俞振飞、容国团、姜永宁等学者、艺术家、运动员返回内地。
1988年5月18日因病在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