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22 21:42:1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0
一、人物简介
沈文倬(1917-2009.10.21),字凤笙,江苏吴江人,礼学宗师、著名经学家、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原本家中让他去钱庄学经商,但他对经商毫无兴趣,不及半年,就逃回家要求读书。沈文倬先后师从沈昌直、金天翮、姚廷杰三先生受文史之学,最后从前清翰林院编修、湖北存古学堂经学总教、吴县曹元弼先生专攻“三礼”之学。曹元弼被誉为清代最后的杰出经学家,十三经的经文、注文烂熟于胸,沈文倬仰慕其学问高深,成了他的关门弟子。不久,日寇入侵,为避战火,也为了沈文倬便于求学,沈家迁居苏州宝林寺前,与曹翰林家毗邻,恰如汉末郑玄筑精舍于马融宅外一般。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被喻为“今世治礼经者之第一人”。
二、生平事迹
1946年抗战胜利后,沈文倬在上海《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说高禖》、《“蜡”与“腊”》等礼乐文章,引起了顾颉刚的注意,顾先生慧眼识人,不因其没有大学毕业的正规学历而犹豫,毅然破格聘其为副编审。沈文倬一进入国立编译馆,就校点整理经籍、编撰经籍提要、草拟经学词典。
解放后国立编译馆解散,沈文倬校点整理和撰作的经籍、书稿仅存留《孟子正义》,其他全部散佚。随后他来到上海图书馆,负责编纂《中国丛书综录》,三年即告完成。在上海图书馆的十二年间,沈先生熟悉了古籍目录版本之学,他将此视为做学问的凭藉。
1965年《武威汉简》摹影本正式出版。这是清代学者无法比拟的条件,也确定了沈文倬的《仪礼》研究轨迹,即通过汉简本与经文对比勘正,考订文本,解决礼学疑问。
1963年2月他奉调到杭州大学新成立的语言文学研究室,一心从事学术研究。不久,被评定为副研究员,。
1974年沈文倬被安排赴安吉参加杭州大学最后一期“五七”干校“农林班”,白天成了鸭司令,晚上却漫步于礼学的殿堂。再后来,沈文倬被派往中文系资料室担任图书管理员,白天参加政治学习,晚上抓紧研究和撰作。因为当时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有些跟他一样遭遇的学者纷纷放弃学问,他却不为所动。由于礼学被视作“封建糟粕”,因此只好私下研究,幸好同寝室的老师颇为通情达理,使得沈先生能够放心挑灯夜战。他人缘颇好,大家有问题都爱向这位“图书管理员”请教,发现他原是一本“活字典”,并乐于陈述其精到的见解。此时,生活虽然清苦,扣发后所剩的40元工资要养四口之家,但研究总归是做下去了。
1976年拨乱反正,沈文倬的命运有了可喜的变化。他回到了科研岗位,
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生,并在《文史》、《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1983年,杭州大学创建古藉研究所,是就文研室扩充而成的,同年,先生被提升为教授。
1986年开始招收“先秦礼制与《仪礼》”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先后讲授了广校雠学、《说文解字》研究、两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古器物学、群经研读、“三礼”精读等课程。他的论文也陆续在《文史》等刊物上连载发表,在学术界掀起阵阵巨浪。
1997年他被聘为杭州大学终身教授,后转任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至今。
2009年10月21日,先生在上海寓所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三、主要著作
先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古经汉学论》、《黄龙十二博士的定员和太学、郡国学校的设置》、《从汉初今文经的形成说到两汉今文经的传授》、《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等,分别发表于《文史》等刊物中;
二、《武威出土礼汉简考辨四种》、《汉简服传考》(《文史》第25、26辑)、《礼汉简异文释》(《文史》第33至36辑)等;
三、《菿闇述礼》:其中四十余篇已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学术集林》、《古文献研究》等刊物中;
四、《宗周礼乐文明》:《宗周岁时祭考实》、《略论宗周王官之学》等,分别发表于《学术集林》等刊物中;
五、古文字考释:《执驹补释》、《对扬补释》、《有关〈对扬补释〉的几个问题》等,分别发表在《考古》等刊物中;
六、其他:《对“士丧礼既夕礼所记载的丧葬制度”的几点意见》、《清代学者的书简》、《孙诒让周礼学管窥》等,分别发表于《考古学报》、《文物》等刊物中;
七、古籍整理:《习学纪言序目》、《孟子正义》(中华书局出版)、《苏舜钦集》、《王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红雨楼序跋》(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先生的经学研究,尤其是“三礼”学的研究在学术界颇具声望和特色,目前是我国唯一的一位以“先秦礼制研究”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