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9/28 0:38:11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0
一、人物简介
柳无垢(1914~1963)女。江苏吴江人。柳亚子次女。哥哥柳无忌、姐姐柳无非都是翻译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诚实、勤学、节俭,6岁入黎里女子小学读书,每年得到印有“勤”和“优”字的银质奖章。民国16年(1927年)9月随父亲流亡日本。民国17年9月重返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54年后,参加了宋庆龄文集《为新中国奋斗》的翻译工作,还以郑留芳的笔名撰写了《美帝对台湾的侵略》等书。
二、生平事迹
民国15年(1926年)到上海,考入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政变,父亲受到反动派追捕,在黎里赐福堂复辟脱险后亡命日本,同年7月,无垢与哥哥无忌同赴日本。
民国17年4月(1928年)返回上海,继续进大同中学读书,初中毕业得全校第一名,有才女之称。
1931年,与哥哥姐姐合撰《菩提珠》,页首题“献给我们最亲爱的父母亲”,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九一八事变发生,惊破了柳无垢的读书梦,促使她立下献身改造中国社会的志向。她与几个好友自封五虎将,走出校门,游行、演讲、贴标语、办壁报、宣传抗日,参加上海中学生赴南京的请愿团,与上海火车站交涉车皮,到南京从下关步行到中央军校,向蒋介石提出抗日要求,最后被蒋介石派出的爪牙遣送回沪。
民国21年9月(1932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系。
民国23年(1934年)夏,她应谢冰莹的邀请,去了福建。在那里她看到了蔡廷锴将军率领的十九路军,已经和红军停火,准备联合抗日;在那里,她看到了农民举行大会的宏大场面,深受感动,增强了走入社会参加变革的劲头。回校后,她加入了校内“现代座谈会”,课余研究文艺、哲学和时政,进行抗日宣传。
民国24年3月11日(1935年),柳无垢等10名学生,突然被北平公安局与国民党市党部以涉嫌共党而逮捕,后经父亲与舅父多方营救,才释放南归上海。短短4天的监狱生活,使柳无垢确定了一生的政治立场,决心追随共产党,争取民主抗日。
民国24年9月(1935年),去美国求学,在佛罗里达州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等地读书,读社会学四年级课程,次年得到毕业文凭。向美国朋友介绍中国的学生运动,宣传抗日主张。
民国25年(1936年),为进一步了解美国社会,她在美国友人的协助下,开始整个夏天的长期旅行,参加青年学生夏令营,进半工半读劳工大学暑期班,到阿肯州、俄克拉荷马、德克萨斯、路易斯安娜、田纳西等州旅行,接触到美国各地黑人运动、工会和农会的组织状况。每到一地,她总要向美国友人介绍中国学生运动,宣传抗日主张。其间,应中国人民美国友人社的邀请,赴纽约参加九一八纪念会,会上发表演讲,声色俱厉地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揭露国民党政府镇压学生抗日爱国运动、执行不抵抗主义的残酷现实,演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民国26年末(1936年),柳无垢在芝加哥与赵鎛结婚,同时进入斯康新大学研究院。不久,因怀孕反应强烈,于1937年4月回国。
1937年9月18日儿子光辽出生,但她与赵鎛的婚姻却因个性与思想不合终于破裂。个人生活的不幸,给她的一生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民国26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回国,在上海中华女子职业学校任教。
民国27年1月(1938年)~民国28年8月(1939年)在上海国际劳动工局中国分局工作,任研究员。后赴香港任保卫中国同盟秘书工作。
民国28年8月(1939年),由廖梦醒推荐,柳无垢到香港参加孙夫人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工作。在那里,她参加文艺座谈会和时事讨论会,结识了夏衍、胡绳、乔冠华和萧红等文化界知名人士,开始从事笔头翻译。
民国30年12月(1941年)日军轰炸九龙,和公务员一起销毁文件、购买食物、处理保盟善后的工作。香港沦陷后,陪同父亲柳亚子化装撤离至广东农村,后由东江游击队护送,辗转到达广西桂林。
民国31年9月(1942年),柳无垢到桂林,在桂林中学高中部任英语教师。为了教好英语,她为学生编写了《现代英语会话》,深受学生欢迎,销路很广。逐渐地,在她周围团结了一批进步学生,这些青年后来陆续参加革命,成为运动骨干。1944年5月,桂林高中毕业会考时,出现了种种舞弊现象。柳无垢激于义愤,以真名实姓在《大公报·大公园》发表了一篇揭露买卖试题、公开贿赂的黑幕文章,引起轩然大波。广西省教育厅表面上严令追查,扬言澄清事实,恢复省厅名誉,其实是想把真相压制下去。柳无垢得到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支持,决心弄个水落石出。可是,因为战局发生剧变,日寇迫近桂林,事件最终不了了之。
民国33年9月(1944年)转移至重庆,参与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书译成英文。上海解放后,她与宋庆龄的联系更为密切。
1949年七一前夕,宋庆龄将自己撰写的自由体英文诗,交她译成中文。这是为中国共产党28周年诞辰而写的颂词——后来由邓颖超在七一晚会上代为朗诵(即《向中国共产党致敬》一文)。
1949年8月陪伴宋庆龄北上出席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期间为她翻译文件和信件。
1949年11月调至外交部政策委员会任秘书长。后在全国民主妇联国际部任联络秘书。1952年5月仍调回外交部,先后在政策委员会、研究室、新闻司等任秘书科长等职。
1954年后,又得了神经官能症,不时要半休或全休。不过她仍旧坚持参与宋庆龄文集《为新中国而奋斗》的翻译,参与亚洲和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准备工作,进行美帝侵华史的专题研究,以郑培芳的笔名写了《美帝对台湾的侵略》等书。
1963年初,母亲郑佩宜去世,心情孤寂,生活缺乏正常节奏,精神系统疾病加剧,1963年11月9日去世,火化后葬于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母亲郑佩宜墓侧,终年仅49岁。
三、主要著作
菩提珠》(1931年与柳无非合写),《大年夜》、《再会》、《现代英语会话》、沃尔夫的《裘儿》(英汉对照)、美国萨洛扬的《人类的喜剧》、《阿莱罕姆短篇小说集》等,此外,还与柳无非合编有《柳亚子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