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吴江有两所响当当的农村中学:桃源中学和青云中学,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教育质量高,但又各具特色。现在先说桃源中学。
1958年,我从震泽中学下放桃源公社人民大队第一生产队劳动锻炼,当时正逢大跃进,各地除大搞生产外,还掀起了大办农业中学的热潮。桃源在人民大队第三生产队办起了桃源农中,我也就顺理成章的到农中兼课,这就是桃源中学的前身。当时农中只有一个班,四十几个学生,但却为桃源培养了一些人才,如后来曾担任乡党委书记的顾文元,担任乡长的徐金龙,担任大队书记的李兴江、山铭宝,以及经联会干部钱洪煜等。

▲ 1958年大跃进老照片
1973年,桃源农中搬迁到红星大队4队,即现在的平桥浜村,正式命名为桃源中学,自此桃源中学逐渐走上正轨。到90年代,在沈洪昌校长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更是飞速发展,当时桃源中学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把教育和管理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教室门窗一尘不染,因为看不出玻璃,竟有人误撞上去。学生的自行车排列整齐,车上物品从未丢失过。厕所中的瓷砖锃亮,显示了学校的管理水平。有来参观的老师故意乱扔烟蒂,路过学生看到,都一一拾起来,参观的老师十分信服。

▲ 桃源中学原校长沈洪昌(王新生提供)
学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周建松等三位同学分别获得宋庆龄奖学金,有17名学生入选清华、北大、华东师大、北师大4所高校的理科班。桃中获得“第一届江苏省模范中学”称号。1995年,省教委提出“南学桃源,北学洋思”的口号(洋思是苏北泰兴市有名的农村中学),可见桃中在全省农村中学中的地位。
▲ 桃源中学教学楼、桃源中学实验室(王新生提供)
桃源中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本世纪初获得华东六省一市苏步青数学奖等国家级荣誉二次,获江苏省德育和先进学校等省级荣誉5次,获苏州市级荣誉15次,桃中学生获国家级奖项达上百人次,因此桃中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吴江教育界的一颗明珠。

▲ 桃源中学校门(王新生提供)
青云中学始创于1968年,初名为“吴江县青云瑾下中学”,1969年正式改名为“青云中学”。1982年,蔡永江被任命为青云中学校长。其中有一段时间,蔡校长被调出青云中学,在我进入县文教局(当时文化教育合并一起称文教局)主持工作后,青云乡党委谢书记要求把蔡校长调回。于是,我就把蔡校长从震泽中学总务岗位上调回青云中学。从此青云中学在蔡校长和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当时青云中学设备较差,师资力量薄弱,70%都是民办教师。在青云乡政府和各级组织的支持下,办学条件改善,民办教师待遇提高,并解决了部分教师家属的工作问题,教师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1992年,青云中学异地重建,从此青中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设施齐全的宿舍楼,以及符合标准的运动场和栽满绿化的校园。新学校既是校园又是花园,更是学生的乐园。
▲ 青云中学运动场(王新生提供)
蔡校长管理学校很严格,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他有一本本子,跟踪记载了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发现某学生学习异常,蔡校长就亲自找学生谈心,给予帮助和鼓励。青云中学的中考成绩一直排在全县前列。我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中考,吴江县除了吴江中学初中部我女儿一人考取苏高中外,就只有青云中学四人考取苏高中。青云中学不仅教育质量高,还为吴江教育培养了不少干部,青中先后有8名老师到外校任职正职校长,为推进吴江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 1982年刚调至青云中学当负责人的蔡永江老师
青云中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1994年起,青云中学先后创设了“韩老师信箱”“心理辅导室”“韩老师工作室”,由蔡校长的爱人韩薇娟老师主持,成立了老中青结合、男女老师兼有的心理辅导小组,采用谈心、通信、心理讲座、心理热线、心理橱窗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教育报》曾以“妈妈老师”为题报道韩老师的先进事迹。

▲ 青云中学教室(王新生提供)
1992年,市教育局把青云中学和桃源中学称为吴江初中教育的两只领头羊。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青云中学获得国家级荣誉11次、省级荣誉17次、苏州市级荣誉21次。与桃源中学一样,在上世纪90年代青云中学也是吴江教育界名副其实的一颗明珠。

▲ 青云中学校门(王新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