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在浙江大学开学典礼上接过费巩灯
浙江大学每年的新生开学典礼或校庆晚会上有这样一个必经环节:当全场灯光熄灭,在四周陷入一片漆黑的时候,一盏盏微黄的灯火被缓缓举起,星星点点,明净纯洁,暖意融融,照亮了周围的黑暗。节目中所用到的灯正是“费巩灯”,曾经在浙大西迁路上照亮师生的心房。长夜漫漫,明灯暖暖,意味着在薪火相传中赓续的师生情谊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求是魂。在动荡艰苦的年代里,总有人始终坚持着自由民主的信念,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同一盏灯火,在风吹雨打中始终不曾熄灭,点亮人们的心田。浙大“费巩灯”,背后的故事暖心又励志!
▲费巩手迹
费巩受聘浙江大学任教授,积极推行和改进导师制,主张教师不能只管学生学业成绩, 更要重视品性德行的培养。同时,他还推行自由主义,认为自己是个自由主义者,想给他人领导,并非是压迫。在浙大任职期间,他身体力行,诲人不倦,既作学术的传授,又告以种种做人的道理,与学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所以费巩在校期间,选他做导师的学生最多,一期竟多达50 余人。
▲费巩在杭州时一家四口的合影
1940年,竺可桢校长曾“三顾茅庐”特聘费巩出任训导长,费巩以不拿训导长薪俸为条件担纲重任一事,传为美谈。在《就职宣言》中他声明:“吾不要支训导长的薪俸,仍要教授原薪,一年可省出四五千元钱来,要求拿这笔省出的钱用在学生物质生活的改良上面。”费巩对于学生和家人都秉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对于学生事务,他事必躬亲,一直广受教师和学生的爱戴。费莹如女士回忆起与父亲为数不多的相处时间,在她眼中,父母是极为恩爱的,父亲对他们兄妹三人非常温和,但要求非常严格。
▲浙江大学西园的费巩灯雕塑
浙大西迁时期条件极为艰苦,学生们用的植物油灯光线弱,不耐风,而且伴有浓烟,严重影响视力。费巩身体力行,自己动手烧开水为学生杀臭虫。学生宿舍灯光太暗,为了保护学生视力,费教授用自己的津贴,推广改进油灯,亲自设计一种亮度大而烟气小的植物油灯。竺可桢校长请束星北、杨守珍两位教授改良植物油灯,在废弃的铁香烟罐放上植物油和灯芯,加盖玻璃灯罩,并在罐子上戳了许多小孔,还设计了铁片用来导热为油加热,这样的油灯既明亮稳定且不会有浓烟。设计完工后,费巩用自己的薪金购买玻璃、铁皮等材料,制作800多盏分发各室。学生感念其关爱之情,便亲切地将这种油灯称为“费巩灯”。当年的学生回忆起“费巩灯”时这么说:“油灯的光焰,像孩子的一双闪动的明眸。微弱的灯火,明净而澄洁。它给人光亮,它给人温暖。”
吴江区档案局原局长沈卫新先生最近在朋友圈讲述类似小故事:“浙大流亡路上,上学期间,程开甲与同学打赌说能坚持三天三夜不合眼连续看书,赢了则以后油钱由同学支付。结果只坚持48小时,让老师叫停。原因是程开甲满脸熏黑,两鼻孔受严重污染。教务长同里人费巩心疼学子,自掏腰包让教授们赶制800多盏带有玻璃灯罩的新式油灯,此事传为佳话。程被人叫‘程Book’,灯则称为‘费巩灯’……”
▲费巩灯示意图
费巩灯的主要原理:“费巩灯”是采用了火油(洋油)灯的灯罩,这样一来使得灯罩里的空气增多,燃烧比较完全,亮度也随之增加。“费巩灯”还采用了普通火油灯的灯头,利用铁皮敲打出来呈半球形的铁皮罩,罩子的顶部沿布带点燃的顶端开了个较布带稍宽些的口,这样能把灯罩拉风进来的空气吹向在布带顶上燃烧的火焰,成为二次风,使油料燃烧更完全,消除了炭黑,也增加了亮度。费巩还发明了用火焰热量加热菜油的原理。
复旦大学郭定平教授曾评价道:“作为复旦大学政治学系首届学生之一,费巩先生毕业后出国留学,1932年回到复旦大学任教,主讲中国政治制度,出版《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比较宪法》等著作,力图为中国改进吏治、发展宪政寻求良善路径。……复旦政治学人发扬着‘服务、牺牲、团结’的复旦精神,竭尽全力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和人民解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将复旦的爱国民主传统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