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支持,我的动力!
今年春节回青云过年,又特意走铜七线看双塔桥。去年去了一次,一直念念不忘。

双塔桥
双塔桥与青云村直线距离十公里。没有公路之前,走水路从后面三庙址漾入荻塘往西,借道南浔古楼塘河入金鱼漾也能到。笔直的古楼塘起点在南浔百间楼后面的荻塘运河。进入金鱼漾后,通过吴溇入太湖。整个南浔百间楼在明万历年间都是董份的家业。南浔董家与苏州徐家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倘若再穿入苏州阁老申时行的传说,完全不同于“万历十五年”中庙堂之上的严肃,这些历史人物都成了隔壁阿翁形象。董家在苏州也有产业。所以在这条南浔去太湖对岸的要道之上修桥一点也不奇怪。
双塔桥历史上属于六都,“双桥峙塔”为六都第一胜景。按现在的地域划分属于七都八都的交界处。所谓“都”,按顾炎武《日知录》里的说法就是:“……改乡为都,改里为图。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每里为一图……”这个“都”就是古代划分区域范围的单位,俗称“都图”制。明朝时,吴江县以下设乡,乡以下分都,都以下分里(习惯上称图),图领圩,该体制一直延续到清,所以七都八都依然保留着古称。据《乾隆震泽县志》卷五桥梁篇六都属下:“双石桥,各三谼,其旁各镇一石塔。明洪武中建。万历七年,重建。见《屈志》。国朝雍正七年,里人盛宣令、邱美中再建。”——因为东西相连各有两座石桥,所以原来叫双石桥。又因在两座桥的桥堍分别矗立一座石塔,故名双塔桥。在两桥后面有一座寺庙叫双塔寺。双塔寺原名浮碧庵。吴江历史上还有一座浮碧庵,就是建在十九都长漾之中的张墩,形成赫赫有名的“张墩怀古”景观。借着张志和、中峰大师的名气完全掩盖了这里的“浮碧”。古人爱称水中郁郁葱葱的小岛为“浮碧”“浮玉”之类。双塔寺建在水中一个土墩上,其中左边的三孔桥现在变成了一座梁式石板桥,连接西侧的陆地。右边的三孔拱桥连接着东侧的陆地。所以浮碧这名称也非常形象。

“张墩怀古”
双塔桥因影视作品《杜十娘》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取景而闻名。虽然故事真正的发生地不在这里,但是杜十娘最大的愿望就是与李公子能“浮寓吴越间”。此处正是吴头越尾之地,吴越在此交会。这里目之所及都是成双成对:塔两座(虽原塔被毁但已新建两座);井两口;桥两座,而两桥跨越的是两个漾。桥南为稽五漾,桥北是蒋家漾。稽五漾分属南浔与吴江,但是大部分属于吴江,名字很多,现在地图上标记为金鱼漾,又名鸡鱼漾,是荻塘北诸漾中最大的。西面苕霅之水从七十二溇进入太湖之前,一大半都蓄于稽五,再分流到太湖。明代《吴江水考》作者沈qǐ(上啟,下山)曰:“此水傍太湖而行,南纳诸河诸漾之水,鲡入诸渎以注太湖。”而北面长条形的蒋家漾水域面积也不小。明嘉靖《吴江县志》记载吴江水栅有一百三十三座。蒋家漾中间的王家港就是其中一处水栅。而蒋家漾一路往东北方向更可联通长漾。新中国成立初,解放军在这里伏击过太湖土匪。金鱼漾与蒋家漾相通,两座桥就横跨在两漾连接之处。但是连接处水面骤然变小,加上两漾水位落差,所以桥下水流湍急。眼见得水的流速之急,大有逝者如斯夫之感。这狭小连接处上的双桥更像是一个葫芦上的腰带。

古代吴江诸漾示意图(朱晓晖提供)
双桥之一的西桥原本也是三孔石桥,如今改为单孔石梁板桥,依然古朴可爱。东侧的拱桥跨度比例和谐自然,风姿绰约。一坐一卧两桥组成独特的景观。东面拱桥望柱上雕有四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栩栩如生。桥上南北两联气势宏伟,南联为:“是吴中第一津梁,揽太湖三万六千顷;问劫后重修岁月,维光绪二十有七年。”北联为:“水从天目来源,导江入湖皆夏禹王力;塔跨桥头分峙,齐云耀日昉明洪武时。”记载着桥的历史。南北联旁各有两副小联,分别是:“遥对莫厘峰,别饶胜境;滨临稽五漾,时听渔歌。”这里正对东山,晴好天气莫厘峰清晰可见,联语为写实。另外一副为:“唯上上田,农桑兴大利;活泼泼地,兰若宛中央。”兰若指的就是“浮碧庵”双塔寺了。最早的浮碧庵与桥同龄,传说是一位比丘尼云游到此,被这里优美的景色吸引而四处化缘修建。
去年来寺里,被观音殿前两棵硕果累累的香橼树吸引,起了贪念,厚着脸皮找师傅要一个做清供。年轻师傅特意跳起来帮我们摘了两个。再来时师傅外出不遇,香橼依然挂满枝头。跟一位义工聊了会。双塔寺大部分建筑为新建,但是式样颇不俗。因为水中浮墩面积太小,后面宏伟的大雄宝殿只能从水里打桩起来而建。但是第二进的观音殿是清代建筑,精巧玲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观音殿特别之处是下殿上楼,二层阁楼式样。楼上可以住人,这在寺院中很少见。这也许正是浮墩太小的缘故吧。
现在站在桥上俯瞰这四进的寺院犹如一艘漂浮在水面上的画舫,灵动飘荡。往南远眺,金鱼漾波光粼粼,浩浩汤汤;向北长望,水村烟树,山色湖光。除了姑苏城内的双塔,这里的双塔是离我们最近的古迹了。晴好的天气,到这里怀古思幽或者看渔人撒网,既有洞庭的气势又有鱼米之乡的温柔。

七都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