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4月05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年南社 >> 柳亚子 >> 论柳亚子在南社中的贡献

论柳亚子在南社中的贡献

2025/2/23 3:06:46    作者:  殷秀红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01

  柳亚子(1887-1958年),江苏吴江人。生于分湖之滨的北库镇大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文学家庭,十二岁随家人迁居黎里镇。原名慰高,字安如,后以亚子为统一名号。

  柳亚子幼年受家教,学古诗,十四岁时开始发表诗歌习作。早年受维新思想的影响,不久转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积极从事诗文创作。1906年加入同盟会,同时又加入光复会。1907年,柳亚子赴上海,与陈去病、高旭等酝酿结社之事。1909年,南社在苏州虎丘成立,被选为书记员。此后历任南社的编辑员、主任等职。

  “五四”运动时,为响应新文化运动。1923年10月,柳亚子与邵力子、陈望道等人组织新南社。次年加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积极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逃亡日本。次年回国。抗战前期留居上海,后赴香港。全国解放在即,柳亚子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于1949年3月到达北平,满怀激情地投身于新中国建国大业。

一、柳亚子以诗歌为武器鼓吹革命

  柳亚子是南社的发起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素有“南社灵魂”之称。一生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时期,作诗5000余首,其作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作,大都是鼓吹革命、宣传民主的政治抒情诗,在中国近代史、诗歌史上极具深远的影响。

  柳亚子《放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示祖国面临严重的危险。《吊鉴湖秋石》是作者得知秋瑾牺牲的消息后写的悼念诗。诗歌沉痛哀悼秋瑾的被杀害,赞扬她坚强的革命意志。

  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大搞独裁专制。1915年复辟称帝,柳亚子于同年写了《孤愤》名诗:“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这诗篇愤怒地斥责了袁世凯的盗国行径,无情地抨击拥戴袁世凯称帝的趋炎附势者倒行逆施的行径,表达了诗人极大的愤怒和战斗的渴望。

  柳亚子在上海《天铎报》工作期间,以“青兕”为笔名,撰写社论,排斥议和,旗帜鲜明地先后在12种报刊上发表28篇反袁檄文。

  此后,他又到上海任《太平洋报》、《民声报》等报馆主笔,以“愤民”等署名发表诗文,继续鼓吹革命,猛烈地抨击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割据,竭力拥护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讨袁护国”等革命活动。

  他歌颂明末抗清的张煌言是“起兵慷慨扶宗国”,赞扬夏完淳是“悲歌慷慨千秋血”,来激发南社社员的斗志,社团亦更有凝聚力,从而涌现出了不少民族英雄。

  而对辛亥革命前夕,武装起义中牺牲的战士,柳亚子则表示深切哀悼。他长歌当哭,写下《哭威丹烈士》、《吊刘烈士炳生》、《哭熊本根烈士》、《宋遁初烈士》等诗篇,不仅哀悼勇士的遇害,而且对革命失败原因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如《哭宋遁初烈士》云:“不用吾谋恨,当年计已迂。操刀悭一割,滋曼已难图。”

  所以“南社”的全盛时期,是辛亥革命前夕与民国成立初年。“诗坛请自今日始,大建革命之旗”(宁调元《太一诗存》)。它在革命旗帜下,团结了一大批爱国诗人,培养了一大批时代歌手,在反清、反袁斗争中发挥了宣传鼓动的战斗作用。许多著名的南社诗人也形成各自的风格,如黄节的恻怆,陈去病的激昂悲郁,苏曼殊的清丽婉转,宁调元的慷慨激昂等等。

  而柳亚子的思想和创作,是“南社”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在反清反袁的政治斗争中,以及在和晚清“同光体”诗派的斗争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柳亚子殚精竭力壮大南社

  由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发起的中国第一个革命的文学团体——南社,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张公祠成立,他们纵谈政治,讲述文章,文采风流,盛极一时。

  南社的活动中心在上海,它的宗旨是配合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以诗文“鼓吹新思潮,标榜爱国主义”,宣传推翻清王朝,为实现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

  1911年,在绍兴、沈阳、广州、南京等地相继成立越社、辽社、广南社和淮南社,辐射了大半个中国的新文化精英。一千多名社员,遍布大江南北各个领域。

  柳亚子引导他们以笔代枪冲锋陷阵走在革命的前列,并至始至终是他们的主帅。南社社员从最初成立的17人,到后来积极发展到1180余人,其队伍极为壮观。

  当时主要的革命报刊几乎都由南社社员主持笔政。如《民报》马君武等;《江苏》高燮等;《国粹学报》黄节;《中国白话报》林白水;《民立报》宋教仁等;《太平洋报》苏曼殊;柳亚子原在《天铎报》工作,后也进了《太平洋报》。柳亚子和人开玩笑说:“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南社的天下。”

  浙江省嘉善与吴江的地理位置均处于“吴根越角”的风华宝地,吴江黎里和西塘,更是唇齿相依的毗邻。从1907年至1947年的四十年间,柳亚子先后5次去嘉善各镇活动。据《南社纪略》记载,单嘉善就有38人参加南社。其中西塘17人,魏塘和其他镇为21人。开创嘉善少年吟咏诗词的新学潮,与他们之间唱酬的诗词达数百首之多。

  当然,柳亚子在南社大本营——吴江黎里,也不忘发展领导类似于南社的支社,如酒社、销寒社、销夏社,而同邑范烟桥、黎里南社社员顾悼秋则受其影响分别在同里、上海组建了同南社和云社,其他南社社员也纷纷响应成立了南社支社鸥社(胡朴安发起)、正始社(王大觉发起)等等。

  1947年10月柳亚子应何香凝、李济深的密召,第二次前往香港,积极投身建立国民党民主派联合组织的同时,组建了扶余诗社,旨在海外推进民主运动。他表示,组织这诗社有两个目的:在政治方面,是要“扬张抑李”,反对两千年来封建主义在中国的“流毒”;在文学方面,是“以推动新诗、解放旧诗为职志”。扶余诗社的成立,实是柳亚子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整南社旧业的一次尝试。惜受局势的影响,计划未能实现。

三、柳亚子积极编印宣传南社

  辛亥革命后,不少南社社员抱残守缺,反对新文化运动,终使南社成为保守团体。甚至极少数败类拥袁称帝、参加曹锟贿选、投靠南北军阀。但这些南社的污点,并没有掩没它早期历史上的光荣。

  1918年,柳亚子回到家乡后,在诗歌创作之余,致力于搜集和整理乡邦文献,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整理家藏图书,搜集、整理地方文献和历代吴江名人的作品,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家有旧藏的亲朋好友,也纷纷给予全力支持,其中多为南社社友赠书。或借得稿本,柳亚子亲笔缮写。亦有雇人抄录,并亲自校对。那时,无忌、无非年龄虽尚小,但也尽力协助父亲抄书,柳氏藏书才逐渐颇丰,故吴地有“松陵文献,尽在柳氏”之称。

  如《郭灵芬手写徐江庵诗》一书,就是由南社柳亚子、蔡哲夫等八人集资于1915年印一千册分发给南社社员阅览、收藏的,从中颇可窥见文人重视文化遗产之一斑。

  “狂胩乡邦文献,购书万余卷”;“柳生爱书不爱钱,道逢故籍口流涎,”正是柳亚子当时的写照。这批吴江文献,还有其他大量的藏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部捐献给了国家,现保存于上海图书馆。

  同样,南社和新南社的许多人怀念南社的革命历史,曾经多次集会,举行纪念活动。他们对于南社早期的革命文学,更加珍视。“南社文章,不失为时代之产物,……于思想言,为革命之前驱,有骤然示可抵挡之气势;于文艺言,开解放之先路,有肆然不受拘束之情形。……南社文章,历史上自有存在之价值。”基于同样的认识,柳亚子曾决心书花几年的功夫,“按以人存文,以文存人”的原则,对22集社刊严格删定,出版一本选集。南社纪念会后,由柳亚子主编,南社社员高尔松、高尔柏在1936年将社刊的全部文字,编入《南社诗集》、《南社词集》和《南社文集》,惜《南社文集》没有实现出版。

  1940年柳亚子离开沦陷的上海南渡到达香港之前,为了纪念南社的业绩,将他在上海养病期间陆续写成《我和南社的关系》长文和另外几篇文章编为《南社纪略》出版。标志着他主帅的南社几十年活动的历史终结,同时也标志着柳亚子的革命生涯进入了新的阶段。

  1950年冬,柳亚子把黎里家乡的44000余册藏书、400余包信札一并捐献给了上海图书馆,此后又把沪寓藏书、香港藏书以及北京北长街藏书分别捐赠给国家各类图书馆,为我国革命史、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四、诗界革命追随者推动南社发展

  前期南社的进取精神与后期南社的保守倾向导致了南社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后期不少南社作家深厚的复古倾向和对同光体创作风范的认同,与这一时期文学的近代化趋势背道而驰,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以柳亚子、高旭、苏曼殊等为代表的革新锐志的南社诗人,其诗体革新之路,竟与梁启超“诗界革命”的节奏相一致,也经历了一个从“新学之诗”、“新派诗”到“新体诗”和“白话诗”演变过程。

  柳亚子十三岁开始学习写诗,直到十六岁那年,“读了梁启超《新民丛报》内的《饮冰室诗话》和《诗界潮音集》,热心于诗学革命,便把以前所作的东西,付之一炬”。

  柳亚子又诗学龚自珍,如他自己所说:“我亦当年龚定庵。”(《海上赠刘季平》)。他的诗亦如龚自珍豪情满怀,如《闻万福华义士刺虏臣王之春不中感赋》:“一椎未碎秦皇魄,三击终寒赵氏,愿祝椎埋其努力,演将壮剧续樱门。”极富感染性和鼓动性。

  所以早在1906年,柳亚子创办《复报》,其发刊词曰:“想靠着文字有灵,鼓动一代风潮。”而在其三年前所作的《岁暮述怀》诗中早就声明:“思想界中初革命,欲凭文字播风潮。”

  柳亚子的七言绝句流转明快,最为后人称颂,如《论诗六绝句》之一:“郑陈枯寂无生趣,樊易淫哇乱正声。一笑嗣宗广武语,而今竖子尽成名。”这诗他批判遗老郑孝胥、陈三立、樊宗祥等僵化无聊的诗作。

  革新追随者――柳亚子的作品不再是“堆积满纸新名词”,而是努力熔铸新语句、新意境入旧风格。如《怀人诗》:“摆伦亡国哀希腊,亭长何年唱大风。右手弹丸左《民约》,聆君撞起自由钟。”他追求“以新思想溶铸入于旧风格之中”。正是体现了梁启超诗界革命对柳亚子的影响。

  郭沫若曾为《柳亚子诗词选》题序,说柳亚子是中国的文学语言,无论雅言或常语,在他笔下就像是雕刻家手里的软泥,真是得心应手。

  南社诗人高旭、马君武、于右任等在“新体诗”的创作上也多建树,高旭的《爱祖国歌五首》《女子唱歌》等;马君武的《中国公学校歌》、《惜离别》等;于右任的《从军乐》、《吊李和甫》等。语言通俗明快,颇具歌谣之风。

  早期南社充满着强烈民族意识和革命激情的诗歌,吹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战斗号角,南社诗人柳亚子、马君武、于右任等继承并发展梁启超所倡导的“诗界革命”,在诗体变革中作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国诗歌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转型作出了贡献。

五、南社精神对共产党人的影响

  1941年,柳亚子在香港发表演说和通电,拥护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路线,反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11月,他寄诗与毛泽东、林伯渠、吴玉章等人,缅怀老战友的情谊,并以老当益壮、共同奠定新中国的基业相期许。

  而共产党人受南社精神的影响,以旧体诗歌颂革命,鼓舞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战争胜利而成立了“怀安诗社”。次年的1942年,怀安诗社发起人林伯渠在答赠柳亚子诗中写道:“士时危时方见义,国无净土怎为家?岿然南社风流在,珍重文章报国华。”就是他对柳亚子正义斗争和他代表的南社精神表示热烈的赞扬。

  柳亚子的诤友董必武在重庆写给他和诗中说道:“南社风流传北国,寒窑拨火煮新茶。……顽钝如常能执戟,愿听驱策卫中华!”南社精神传播之广,力量之大可见一斑。

  与共产党人并肩作战的民主革命战士、南社社员同样在中国最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如柳亚子、邵飘萍、何香凝等等。

  1942年1月,柳亚子和其女儿及何香凝、经普椿等一行人,经乔装打扮,在东江纵队武装护送下离开香港。一路航行旅程,历经数月磨难,辗转千里,于6月7日到达“小延安”桂林。柳亚子是从心底感激共产党的相救之情,爱国热情更加高涨。

  1943年1月1日,柳亚子被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推举为理事,从此冲锋陷阵在抗日宣传第一线。他在一幅描绘郑成功抗清斗争的画幅上题写“三百年来,溯遗恨,至今未歇”词句,表达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1934元旦试笔》两诗句:“慷慨思投笔,艰难想枕戈”则道出他强烈的报国志愿。

  不仅如此,柳亚子的爱国思想还体现在他一系列的爱国行动上。诸如他在桂林生活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为慰劳衡阳抗日守城军队(《柳亚子先生言行小记》载1980年5月第69辑《文史资料选辑》),他毅然将家中仅有的1万元捐给救亡组织。

  1944年6月,柳亚子又与国民党元老李济深等进步人士,一同参加在桂林各界举行的保卫大西南游行活动,以自己的爱国真情感动了许多劳苦大众的爱国救亡之心,他们纷纷倾囊献出自己的血汗钱。故而,柳亚子在桂林居住二年多的日子里,用其言行一致的爱国行动,为桂林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活动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南社社员邵飘萍于1918年10月5日创办《京报》时,在编辑室书“铁肩辣手”4个字,勉励同仁“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性情高傲,不可抑制”的邵飘萍, 1921年元旦在《京报》特刊刊登了军阀们的照片,冠以“奉民公敌张作霖”等标题。指名谴责张作霖等亲日卖国行为,张作霖于是怀恨在心。1926年4月24日,奉军设计将邵飘萍诱捕,封闭《京报》馆。以“宣传赤化”罪名,于1926年4月26日将邵飘萍杀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何香凝回到祖国。次年,日军开始进攻上海,何香凝与宋庆龄冒着炮火上前线慰问粤系第19路军,还组织上海妇女建立医疗队。解放前,为了胜利卖画捐款;解放后,抗美援朝时期,送给志愿军战士们;中国共产党诞生40周年之际,她制作《万古长青图》献给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曾高度赞誉何香凝“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

  1958年6月21日,柳亚子因脑动脉硬化不幸于北京逝世,享年72岁。首都各界人民隆重举行了柳亚子先生公祭大会,由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担任主祭,并亲自送葬。

  柳亚子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以诗歌为武器鼓吹革命,宣传革命,是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积极拥护者、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

  1959底,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柳亚子两女儿、新南社社员柳无非、柳无垢选辑的《柳亚子诗词选》。这本著作选辑了柳亚子从1930年至1951年间的作品,包括南社活动时期作品。

  郭沫若为此书作了序言,文中评价了柳亚子的诗文以及他与南社的关系:“亚子先生今不朽,诗文湖海同长久。敢言振发天下聋,刀锯斧钺复何有!南社结盟曾点将,四方豪俊唯君望。”可见柳亚子和南社的关系是密切不可分的。

  一代歌手、主帅柳亚子是革命文学团体主要代表。一方面,南社团体的革命豪情和英勇斗争鼓舞、培育了柳亚子;另一方面,柳亚子是南社革命精神始终不渝的鼓舞者、坚持者、发扬者,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诗人”。

  综合所述,回顾柳亚子的一生,就曾有人说过,没有南社就没有柳亚子,没有柳亚子也就没有南社,柳亚子在南社中的贡献是巨大的,值得我们人民永远缅怀他。他在我国近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的功绩,将是永垂青史的丰碑。

 

  参考文献:《自传·年谱·日记》、《柳亚子传》、《磨剑室诗词集》、《磨剑室文集》、《南社纪略》、《南社丛刻》、《南社丛谈》等。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