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25 3:22:05
作者:
杨隽 易彧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0940
毕业10年,想来就来;毕业60年,能来就好
他们约好下一个十年再相聚
20位从各地赶来的老同学及其家属、子女在苏州留园合影。(吕秉良摄)
游东太湖生态园。(吕秉良摄)
在聚会上畅所欲言。(杨隽摄)
当年油版印刷的手抄报《实习通讯》的创刊号。 (杨隽摄)
毕业后同学聚会很常见,但毕业60周年的聚会就很少见了。10月26日,吴江师范1955届四丙班的20位同学在松陵鲈乡山庄聚会,庆祝毕业60周年。曾经的少男少女,今天变成了老头老太。当年的意气风发,依旧写在每个耄耋老人的脸上,大家互道珍重,并相约70周年再聚!
忆往昔,桃李满天下
“老同学们,你们好!”这句深情的开场白,打动了在场所有人,也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了60年前。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急需各类人才。教育事业需要大量的乡村教师。1952年,当时的教育部门面向社会,通过严格选拔,招收了大量的应届小学毕业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来培养。班级附设在吴江中学,一年后班级并入吴江师范,学制也从三年变为四年。“期间,又招收了部分社会青年,到毕业时,班级成员一共有51名。”今年81岁高龄,在当初的黎里乌桥小学、现在的黎里小学当了一辈子老师的李文龙告诉记者。
毕业后,同学们按照国家统一分配当上了小学教师,其中四五个年龄偏小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成为中师生,毕业后当了中学教师。同学们四散而去,各自为教育事业奉献光和热。这批人中有很多成为解放后吴江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青云中学原校长、今年79岁的蔡永江是他们中的代表,当年,蔡校长与爱人韩薇娟老师,这对伉俪携手创造了吴江教育的神话,“青云现象”影响全国。
“我们这些人,父辈历经艰辛,家境都不富裕;我们这些人,都有抱负,有韧劲。”正如蔡永江在聚会上说的,大部分毕业的同学终生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一辈子。
再聚首,白了少年头
“从教终生无怨悔,一心培养接班人;如今桃李满天下,携手并肩向前进……”80岁、特地从江阴赶来的许震新老师在现场激动地念起了打油诗。当年,除了被分配到吴江各乡镇,还有很多学生自愿服从分配,陆续去了张家港、苏州、武进、江阴、无锡等地。
“我们这个班级,很温馨,很友爱,不是兄弟姐妹,胜似兄弟姐妹。”1985年,毕业30周年的时候,由蔡永江、当时在松陵一中任教的吕秉良等几个活跃分子牵头,即将进入知天命之年的同学们,第一次在青云中学聚会。随后,他们又分别在1995年、2005年,以及今年聚会。
除了每逢十年必相聚,每年还有地区性和个人邀请的小型聚会。据吕秉良的不完全统计,这个班毕业后的聚会大约在20次以上,尤其是在2009年以后,几乎每一年都会小范围相聚一次。“大多数情况是外地同学到松陵。”而聚会的形式也很随意,有时在茶室喝茶,有时在饭店聚餐,有时在家包馄饨。聚会通常由几个积极分子召集,有时一人做东,有时两三人做东,或者“劈硬柴”(编者注:AA制的意思)。
51个同学,年龄最小的77岁,最大的已83岁高龄。远去的一甲子,有人离他们而去,4名女同学、11名男同学相继作古,永远不能再出现在聚会上;有人远赴海外,天各一方,两名女同学居住在美国;也有人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联系,大家至今都很惋惜名单上没来的一男两女三位同学。
共相约,年年似今朝
这次聚会,筹备组想尽了所有办法通知,能来的都来了。除了吴江和省内的,更远的如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地的同学,也都在家人的陪同下,风尘仆仆地赶来松陵,与老同学相聚。
虽然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当听到“老班长”、“阿福”这样依旧亲切的称呼,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起来,往事历历在目。不少同学精心准备了发言稿,回忆昨天,畅谈今天,展望明天。
回忆起毕业30年聚会的时候大家风华正茂,现在又过了30年,大家都已白发苍苍。聚会的发起人之一、78岁的吕秉良老师特地制作了视频,长达50分钟的视频内容记录了这些年来同学之间的点点滴滴,令人动容。
“随着年岁的增长,对于我们来说,60周年以后的聚会也许会越来越少。”特地从北京赶来的俞天禄对大家说。远在首都的俞天禄因为路途遥远和身体原因,错过了之前的所有聚会,这次是在儿子的陪同下第一次前来参加。“老朋友的相聚太不容易了。”他感慨地说。
来自盛泽的施之福和施之寿姐弟俩当年同在四丙班就读,79岁的姐姐施之福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说到自己淋巴癌开刀,爱人去世的时候,她落下泪来:“我们大家都要保重身体。”她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我们都要活一年,快乐一年!多活几年,再多活几年,因为好日子还在后头!”聚会筹备组成员之一、80岁的潘秀珍老师说。
这些毕业60年的老同学们,合影留念,结伴出游,哼起了歌,唱起了曲,仿佛回到了年轻的学生时代。在聚会尾声,大家相约明年开春苏州石湖景区再见。
本文转载自:吴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