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07月10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删除 >> 吴文化地名 >> 苏州湾地名录 >> 笠泽路

笠泽路

2022/11/19 3:43:06    作者:  来源:  吴江方志    【字 号:  】   点击量:4341


吴江片区内东西向主干路。西起苏州河路,东至交通路,全长3343米,宽40米,两边非机动车道宽5米,以绿化带与主车道分隔。初名江陵南路,东段1996年建成,梅石路至苏州河路段2005年建成。2003年改名笠泽路。笠泽路植有香樟、杜英共879株。

“笠泽”一词,有多重含义。

其一,指古代太湖的三条入海支流即“三江”之一的松江。

“三江”语出《尚书·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句。《周礼·夏官·职方氏》记为“其川三江。”《国语·越语上》“三江环之”句,三国吴韦昭注:“三江:吴江、钱唐江、浦阳江。”《水经注·沔水》引郭璞说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书·禹贡》陆德明释文引《吴地记》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上》颜师古注以北江、中江、南江为三江。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唐杜甫《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元方回《听航船歌》诗之六:“南到杭州北楚州,三江八堰水通流。”清龚自珍《胡户部集同人祀汉郑司农作祀议一篇质户部户部属檃括其指为韵语以谐之》:“《尚书》有今文,只义馈贫送,四辨馈《尧典》,三江馈《禹贡》。”是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一·三江》对之总结说:“三江皆太湖之委流也。一曰松江,一曰娄江,一曰东江。”

松江出太湖,在江苏境内曰吴江(昔吴江县,后吴江市、今吴江区之“吴江”地名亦由此而来),入今上海境内称松江(原属江苏省,上世纪五十年代划归上海市辖的松江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之“松江” 地名亦由此而来)。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松江》说:“唐人诗文称松江者,即今吴江县也,非今松江府也。松江首受太湖,经吴江、昆山、嘉定、青浦,至上海县合黄浦入海,亦名吴松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一·三江》:“三江皆太湖之委流也。一曰松江,一曰娄江,一曰东江。”该水入今上海市境内亦称为淞江、吴淞江,在外白渡桥并入黄浦江前,又称为苏州河。会合黄浦江入海的江口称为吴淞口。因此,松江,就是吴淞江的古称。由此派生出的“吴淞口”、“吴淞”等地名,均冠“吴”字,以示其与吴地的文化联系。

其二,“笠泽”为吴越争战时的古战场。

《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公元前478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陈。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意思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王勾践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率军在笠泽抵抗。双方隔着河水摆开阵势。越王在越军中设置了左、右两个支队,让他们在夜间一左一右,击鼓呐喊进军。吴国军队分两边抵御越军,越王勾践率领三军暗中渡河,击起战鼓正面冲击吴国的中军,吴军大乱,于是越军打败了吴军。

“笠泽之战”吴越双方,夹水而阵。此水即前述之松江。故“笠泽之战”之“笠泽”,即如前述指的是太湖出海之一的松江。此战后,吴国一蹶不振。据《左传·哀公二十二年》记载,“笠泽之战”5年后的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

其三、为太湖别名。

《乾隆吴县志》卷之六将太湖概括为“一水五名”,这五个名字即为“太湖、震泽、具区、笠泽、五湖”。清代方文《毘陵与何次德同舟至吴门》诗中“将归笠泽买吴舠,画舫青帘过驿桥”句、清代赵翼《读史》诗之一中的“范蠡既霸越,一舸笠泽中,手挟西施去,同泛烟蒙蒙”句,个中“笠泽”,均指太湖。

另参本书“五湖路”条。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