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简介
原妙禅师(1238—1295)生于南宋佳熙二年,今苏州吴江人,俗姓徐,号高峰。十五岁出家,到杭州净慈寺精修,又参断桥妙伦,妙论中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的精警之语而震惊世人,十七岁受具足戒,先学天台教义,二十岁到杭州净慈寺拜谒断桥妙伦禅师,立死限三年,勤苦修道。后参叩临济宗雪岩祖钦,终获法意,是雪岩祖钦禅师最著名的弟子。元十六年(1279),高峰禅师来到天目山西峰,初于师子岩修葺茅棚居住,元十八年入张公洞闭死关,直到去世的十五年时间中,足不出关,被世人尊称为“高峰古佛”。在天目山期间,创立师子院和大觉禅寺,参请者络绎不绝,僧俗随其受戒者数以万计,凡有人要见他,必须回答他提出的三个问题(称为三关),于是原妙声明大振。元贞元年(1295)十二月一日,焚香说偈坐化而逝,世寿五十八。
法腊四十三,谥号“普明广济禅师”,为南岳第二十二世、临济宗第十八世当时正是禅宗理论的盛行时期,后获著名高僧雪岩法钦传法印,门下有中峰明本、断崖了义、大觉祖雍、空中以假等人。
二、生平事迹
(一)出家
杭州天目高峰原妙禅师,袁州仰山雪岩祖钦禅师之法嗣,俗姓徐,苏州吴江人。其母生他之前,曾梦见一僧人乘舟前来投宿,因而生师。原妙禅师刚离开襁褓,就喜欢结跏趺坐,每遇见僧人入门化缘,便爱恋不舍,想跟对方走。
原妙禅师十五岁从嘉禾密印寺出家,十六岁落发,十七岁受具足戒,十八岁学习天台教法,二十岁投净慈寺,立三年之死限,学习参禅。二十二岁依断桥妙伦禅师请益。妙伦禅师是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之法嗣。在妙伦禅师座下,原妙禅师谨遵师教,一心参究“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之话头,以至于胁不至席,口体俱忘。但是,却未有发明。当时,雪岩祖钦禅师住在北涧塔。原妙禅师于是怀香,以示求法之诚,前往礼谒。刚问讯毕,祖钦禅师便拈拄杖将原妙禅师打出丈室,然后闭门不出。如此者再三,原妙禅师终于得以入室请益。祖钦禅师于是教他看“无”字公案, 此后,原妙禅师便精勤参究,无有虚日。后来,每次入室请益,祖钦禅师便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原妙禅师刚要开口,祖钦禅师便一拄杖打过来。如是情形,发生过好多次。
后来,祖钦禅师赴处州南明传法,原妙禅师便上双径坐夏。在参堂里,原妙禅师刚用了半个月的功夫,一天晚上,梦中偶然忆起断桥妙伦禅师室中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忽然疑情大发。精进参究三昼夜,目不交睫。后逢少林忌时,原妙禅师随众到三塔诵经,抬头看见五祖和尚的真赞(画像题赞),“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元(原)来是这汉”,蓦然打破“拖死尸的是谁”这一疑情。当时,原妙禅师二十五岁。
(二)拜师
坐夏结束后,原妙禅师便前往南明,拜见祖钦禅师。祖钦禅师一见他,便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到者(这)里?”原妙禅师于是大喝一声。祖钦禅师便拈拄杖要打。原妙禅师遂接住拄杖云:“今日打某甲不得。”祖钦禅师便问:“为甚打不得?”原妙禅师一听,便拂袖而出。第二天,祖钦禅师见了原妙禅师,便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原妙禅师道:“狗舔热油铛。”祖钦禅师道:“你那里学者(这)虚头来?”原妙禅师道:“正要和尚疑着。” 祖钦禅师于是便走开。从此以后,原妙禅师机锋竞辩,不让于师。
第二年,原妙禅师前往江心度夏。其间,他礼谒了雪窦希叟绍昙禅师。绍昙禅师问:“那(哪)里来?”原妙禅师没有正面答话,却拖出蒲团。绍昙禅师又问:“狗子无佛性,上座作么生?”原妙禅师道:“拖出大家看。”绍昙禅师于是站起来,亲自送他回堂中歇息。祖钦禅师后来移住道场和天宁,原妙禅师亦皆随而前往,殷勤执侍。
一日,祖钦禅师问原妙禅师:“日间浩浩(纷纷扰扰)时还作得主么?”原妙禅师道:“作得主。”祖钦禅师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原妙禅师道:“作得主。”祖钦禅师再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么处?”原妙禅师便默然无语。祖钦禅师于是嘱咐道:“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处安身立命?”原妙禅师于是谨遵师旨,奋志入临安龙须隐修。他暗自发誓道:“拌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者(这)一着子明白!”就这样,原妙禅师默默地修行了五载。
(三)悟道
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同室道友睡着了,将枕头推到地上,“咚”的一声,原妙禅师终于豁然大彻。他欣喜地自言自语道:“如往泗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原妙禅师悟道后,便留在龙须住山。在这九年期间,其生活极为艰苦。“缚柴为翕,风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炉,日捣松和糜,延息而已”。南宋咸淳十年(1274),原妙禅师迁浙江武康双髻山,开法接众,一时学徒云集。景炎元年(1276),元军南下,为避兵乱,衲子四散,唯原妙禅师独掩关危坐自若。兵乱之后,信众又纷至沓来,原妙禅师每天都应接不暇。不久,原妙禅师便遁于西天目师子岩隐修。此地壁立千仞,崖石林立。原妙禅师于中经营了一洞室,进退丈余许,名曰“死关”。他将侍者打发走了,以破瓮为铛,日中一食。要进入他隐修的洞室,必须借助梯子。所以一般人是找不到他的,即便是他的弟子也难得见他一面。在洞室中,原妙禅师曾设“六则垂问”,以验学人——“一曰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二曰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有不明?三曰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四曰杲日当空,无所不照,因甚被片云遮却?五曰人人有个影子,寸步不离,因甚踏不着?六曰尽大地是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烧却?”凡此六问,来参者倘若下语不契,原妙禅师即闭关不出。因此,自非通关具眼者,莫不望崖而退。
后来,原妙禅师的弟子发动信众,就在他隐居地附近,创建了师子禅院,请他出来开堂说法。当时恰好祖钦禅师迁住仰山,给原妙禅师寄来了表示得法之信物——竹篦和拂子。这样,原妙禅师才肯出来拈香说法。曾有上堂法语云:“尽十方世界是个钵盂。汝等诸人,吃粥吃饭也在里许,屙屎放尿也在里许,行住坐卧,乃至一动一静,总在里许。若也识得,达摩大师,只与你做得个洗脚奴子。若也不识,二时粥饭,将什么吃?参!”关于如何参禅,原妙禅师曾作一段较为精彩的开示——“此事只要当人的有切心,才有切心,真疑便起。疑来疑去,不疑自疑,从朝至暮,粘头缀尾,打成一片,撼亦不动,趁亦不去,昭昭灵灵,常现在前。此便是得力时也。更须确其正念,慎无二心。至于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寒热饥渴,悉皆不知,此境界现前,即是到家消息。也巴得构,也撮得着,只待时刻而已。却不得见恁么说,起一念精进心求之,又不得将心待之,又不得纵之弃之。但自坚凝正念,以悟为则。当此之时,有八万四千魔军,在汝六根门头伺候,一切奇异善恶等事,随汝心现。汝若瞥起毫厘着心,便堕他圈缋(huì),被他作主,受他指挥,口说魔话,身行魔事。般若正因,从兹永绝;菩提种子,不复生芽。但莫起心,如个守尸鬼子,守来守去,疑团子欻(xū)然(忽然)爆地一声,管取惊天动地。”
(四)圆寂
原妙禅师得了胃病,晚年尤甚。大元成宗元贞乙未年(1295)十二月三十日早晨,原妙禅师升座辞众云:“西峰三十年,妄谈般若,罪犯弥天,末后有一句子,不敢累及诸人,自领去也。众中还有知落处者么?”说到这里,便沉默良久,接着又说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半上午的时候,原妙禅师突然说偈云: “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说完,豁然而逝。
(五)禅学
高峰原妙继承了佛教注重自身内在修证的本色,不住官寺,结庐庵居,隐于山林,随缘宣阐法要,同时,提倡禅净融合与禅教会通,吸引着各方行者和善士前来参学,之后又将此禅风传到大江南北、云南,乃至日本、韩国等地区——而这都源自于湖州。作为临济宗祖庭之一的道场山万寿禅寺也是元代禅宗重要的弘法道场,前来参禅问道的贤士摩肩接踵,从这里走出去的禅宗大德不胜枚举。在元代,湖州也是禅宗其它派系禅师经常驻锡的地方,到处都留有他们孜孜弘法的身影。
原妙的禅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也可以作为修习的三个阶段,那就是从看话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出发,运用“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的观念和方法,实现“无心三昧”的最高境界。
三、主要著作
有《高峰妙禅师语录》一卷、《高峰和尚禅要》一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