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顺酱园开业时,平望镇上北市有“德和”,南市有“江鼎茂”两大实力雄厚的酱园,这两家酱园,创办时间早,又处闹市,拥有一批老主客。除此之外,平望还有爿酒酱店。
平望安德桥
平望安德桥晚霞
此时,达顺酱园处于同行业务的层层包围,本身资金又紧张,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达顺酱园聘请能人蔡逸仙,他精于经商之道,又懂得一定的酒酱制作工艺。在酱园初创的十多年中,他广请酒、酱两作坊技术工人十多人,招收善于理财、管理内坊、精于营业的人员十多人。在大家齐心协力下,在酱方面,他们生产的三伏晒油、叠坯酱小黄瓜,冬季供应的细磨熟辣酱受到客人的青睐;在酒类方面,取莺湖清澈之水,选优质糯米,采用绍兴酿造元红酒工艺,生产出枣元、福元、竹叶青三种酒色清澄、味道醇浓的上乘陈黄酒。后来又将酒槽中吊出的糟烧灌装在小口径大京坛内封存,两年后酒色由白色变淡青色,达到“酒明如镜,香气扑鼻”,被称为“镜面糟烧”,名声大振。有了好产品的同时,他们在经营上注意坚持进货店家不论大小一样对待,所有客户一样对待,生意大小一样对待,无论忙闲接待顾客始终热忱周到,还与本镇、本县的同行获腌腊、菜馆有关行业的往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赢得广大顾客对酱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赞誉。
平望莺脰湖
制酱
蔡逸仙病故后,鲍诵芳接任经理。他为了开拓酒类销路,在酱园的门市部别出心裁地增设酒堂,放桌子15张,租赁给本镇吴姓名厨烹调供菜。这样既方便了农民上街歇脚,也能直接听吃客意见。酒堂内提供经济便菜外,还以本店出品的三伏晒油焖烧出梅干菜烧肉、红烧扎肉、红肠、红肚等菜肴供应食客,这些菜肴不仅色泽鲜明,而且可口入味。
梅干菜烧肉
红烧扎肉
老板还用本镇腌腊业以镜面糟烧逐层喷洒腌制的风肉、咸鲤片,辅以豆制品、鲜猪肉、虾等食品进行清炖,不仅汤水清鲜可口,而且保持原味。秋冬季节还供应野味和羊羔肉,酒菜价格均低于其他市场。此举不仅招来不少农民惠顾,而且镇上各界人士也慕名邀三朋四友来品尝名酒好菜。增设酒堂后,不少乡镇顾客要求增加花色酒上市,以供应酒量小的人饮用。酱园开始酿制冰屑烧、五加皮两种花色酒上市,因货真价实十分畅销,酒质浓淡两相宜,食客盈门,这样该店的产品传播更广。特别是在秋冬旺季柜台前,顾客熙熙攘攘,酒堂内吃客满座浅斟慢酌,谈笑风生。偏僻冷清的达顺酱园变成了热闹非凡、生意兴隆。
风肉
五加皮酒
为了加快资金流转,酱园决定将备受欢迎的酱小黄瓜、熟辣酱两种产品加以精制。制作酱小黄瓜需要新鲜而质地又好的童子黄瓜。收购人员还指导出售农民,每天清晨采摘带花小黄瓜时,每20条用稻草轻扎,以利收购时少碰撞,快收购。在品种上,要求瓜形小、刺间密、色泽青翠的童子瓜,对其他瓜种、弯头、大肚皮瓜一律剔除。收购小黄瓜时间很短,虽说每年芒种见货到小暑只要一个月,但实际上收购高峰期只有20天左右。开头几年只有平北乡近镇几个村农户种植,每天上市量为20担左右。到20年代末,已经发展到镇郊四乡农户都有种植,每天上市量增至五六十担左右。成品年产量有12吨增至30多吨。辣酱原料,原进统货及部分辣片,原料接不上时也进山东、苏北等地的辣椒干。后来确定全部采用浙江省练市、马腰一带的鸡爪红椒。这种红椒形状细尖、皮厚味辣、柄小籽少、色泽鲜红。每年10月酱园派人去当地收购。他们在制作酱小黄瓜时,在“选、腌、酱、管”四个环节下功夫。
他们又在卖的时间上下功夫。他们抓住香市的时间大量推销他们的产品。本镇小九华寺(又名东岳庙)进香,从农历七月初到七月底,本县四乡农民及市镇居民,陆续到该寺烧香点烛,讨全家四季平安好愿,西南部农民讨全年蚕花廿四分好愿。特别在每年七月卅日那一天,传说是地藏王菩萨生日,虔诚的香客都到寺内地藏殿烧香祝愿,有的竟在殿内蒲团上彻夜不眠做夜佛。这一天平望安德桥上从早到晚香客与游人摩肩接踵人流如潮,寺里寺外人声和钟鼓声、念佛声混成一片,香烟萦绕,半里路外也能听到声响,闻到香味。香客一方面进香,另一方面也趁此机会游玩一下水乡古镇平望,会会亲朋好友,采办一些土特产品及日用品回去。这两个香市到平望的香客有四五万人之多,达顺酱园售出的辣酱和酱小黄瓜各占年产量的半数以上。
平望小九华寺
平望小九华寺
20世纪30年代初,苏嘉、平湖公路通车,后来苏嘉铁路也通车,平望交通更加畅通,人流量增加。但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以致城市工商业也不景气,农村经济遭到破产,商业凋零,香市也大不如前。鉴于这种情况,达顺酱园转向大中城市开拓销售渠道。在1934年初,将辣酱和小黄瓜改装铁罐,以适应远销,当时又生产出小批量纯辣油,用瓶装运往外埠试销。为了扩大影响,联系推销,酱园一方面在本镇交通要道矗立广告牌,并在苏州广播电台、《苏州早报》登广告;另一方面派员到上海、南京杭州和苏、锡、常、湖、嘉及本县各市镇联系推销业务。在经营上采取灵活措施,批购及代销并举。由于产品质量好,价格合理,极受经销客户欢迎。是年夏季又适逢大旱少雨,从七月上旬起连续50多天高温,各地新鲜蔬菜时常断档,达顺的半斤装金丝黄瓜猛势销掉10万听合25吨,散装10吨,加上门销已供不应求;辣酱125克装,销8万听,250克装,销5万听,共约原料23吨,占年产量的半数。这一年中,也吸取了各地不同市场,如苏州市场当年酱菜销路不畅的教训,原因是苏州出产的酱菜品种多,市民习惯随吃随买,只有馈赠亲友才去买几听。听装芝麻辣酱一炮打响,原因是该市各经销店把平望听装辣酱与苏州虾子酱油、镇江香醋、太仓糟油列入江南四大名特产佐餐调料介绍给顾客。顾客品尝后都赞不绝口,当时还是夏秋季节,三个月就销掉125克听装辣酱近万听。上海市场恰恰相反,听装辣酱滞销。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年连续高温,商店不出去推销,故无人问津;二是产品初上市场,其独特风味未加宣传,市民不了解。但听装金丝黄瓜畅销,各店把平望听装酱菜与扬州三和酱园听装酱菜,同时介绍推销。平望酱小黄瓜与扬州宝塔菜、萝卜头各有特色,销量平分秋色。上海市民因大旱少雨蔬菜上市少,争购散装酱菜。上海各经销店共向达顺酱园要5吨酱菜,其中酱姜、酱小茄、什锦菜1吨。在一个多月时间内,上海市场销掉听装酱小黄瓜1.5万听。以后两年中,这两种产品逐步推广到沿海各大中城市。到1936年,因原料上供不应求,只能采取订货形式供应远地。当年,平望辣油、辣酱获西湖博览会奖,进一步提高了平望达顺酱园的知名度。
不幸的是1937年冬,平望被日本侵略军轰为平地。达顺酱园损失惨重,平望三家酱园都被迫停业。抗战胜利一直到解放前,平望酱小黄瓜有四家酱园分散经营,销量不广,仅供应近地。据1948年统计,四家酱园的销售量为1.75吨。
日军经平望向震泽进犯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当地的土特产品。1952年,在无锡召开的苏南区土特产品展览会上,平望辣油、辣酱和酱小黄瓜等产品得到好评,从此逐步恢复了生产。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平望辣酱也被列入援朝物资运往朝鲜。1956年对私改造中,平望12户酒酱业商店组成了合营商店。酱小黄瓜在1962年到1979年逐步推销到沿海省市,并远销日本,年产量亦逐年提高,最高达到50多吨;辣油、辣酱由听装改为瓶装,年产量从10万瓶到70年代发展到30万瓶。
1983年,辣油、辣酱、蜜汁乳黄瓜、玫瑰大头菜均获“苏州市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7月,酒酱商店更名为县供销社所属的平望调料酱品厂。1998年3月,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职工近百人,年生产能力5000吨。生产辣油、辣酱、酱菜、酱油四大类6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 注册商标为“莺湖牌”“平望牌”,其中“莺湖牌”被评定为苏州市知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
市民选购平望辣油辣酱
平望辣油酱菜
至2016年,荣获江苏省优质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江苏省消费者协会推荐的放心产品、苏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十佳农业产业化经营单位、十强农业龙头企业等称号。
现有种植基地近万亩,产品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年产值、年销售均超2000万元。
平望酱园
平望调料酱品厂
企业员工在搬运产品
系列产品
辣油辣酱制作技艺、平望乳黄瓜加工工艺先后被认定为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平望酱园的酱料烹饪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