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同里听书

同里听书


QQ图片20221028090440.jpg

妻子喜欢摄影,想追寻一下江南水乡“古桃源风”的意境,乘着秋意,我俩便特地起了一个大早来到同里。


同里镇虽然距离苏州不远,但与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大不相同。这里没有喧嚣的市声,没有急迫的生活节奏。人们从容悠闲,不慌不忙,尤其是中老年们,有的走出家门,上街买小菜;有的在卸门板,老字号开张迎客;有的在河埠浣衣,与邻人问早;有的在做保洁,把街面打扮得整洁而靓丽;有的一面喝茶,一面海阔天空地聊天……让人有种“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吃罢午饭,饭店的老板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下午茶馆听书。在城市时,没有闲暇去听书,到了古镇,身份转变,意趣蓦然萌生。

上街买菜


老字号卸门板开张营业


河埠浣衣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听书是用耳朵听说书先生按书上的内容讲故事。这里的“书”指苏州评弹,俗称“说书”。茶馆中的说书人用说书创造了历史,这部历史既在正史之中,又在正史之外;既根植于市井,又超越了市井。说话当中,一口茶才刚咽下,一段历史就飘然而逝,再换水已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同里与评弹可谓一见钟情。百年之前,经典弹词《珍珠塔》,就令发生在同里这片土地上的儿女情长、英雄气概蜚声书坛。正是这个故事,潺潺流水似的评弹弦索声成为古镇文化的律动音符,韵味悠远。《珍珠塔》是根据陈御史的家史改编的戏曲剧本。清代弹词名家马如飞将其改编为弹词书目,并以陈翠娥小姐出嫁时妆奁箱中的珍珠宝塔命名为《珍珠塔》。在改编中,马老几次上门求教同里人王晋绅充实修改,其后又经马如飞的高足著名弹词艺人魏征卿、沈异庵、薛小卿的精雕细琢,更具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弹词《珍珠塔》才显得如此的引人入胜,成为百听不厌的传世佳作,传遍江南一带的城市乡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珍珠塔》定稿后第一次公演,马如飞有意安排在同里陈御史旧宅的茶厅演出,从而大大提升了同里人的鉴赏能力和听书热情,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码头”。


src=http_%2F%2Fe3f49eaa46b57.cdn.sohucs.com%2F2020%2F6%2F22%2F20%2F44%2FMTAwMTM1XzE1OTI4Mjk4NjgyNTU=.jpg&refer=http_%2F%2Fe3f49eaa46b57.cdn.sohucs.webp.jpg

苏州评弹《珍珠塔》


当时书场多由茶馆、饭馆兼营,也有独立书场,听众可以买一根书筹,喝茶、听书两相宜。据相关资料记载,清同治年间,在泰来桥南堍开设第一家隆兴书场(1862-1874)开始,同里的茶馆书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上世纪初,很多有影响的书场相继建立,像东埭北端转角处东方书场、南埭的福安茶居(今南园茶社)、稍晚的荷花荡同里书场等等。其中以南园茶社书场最有名,经常有“响档”光临,生意也很是兴隆。

mmexport1664202177550_resized_20220929_092900346.jpg

南园茶社

同里人是有评弹基因的,这片土地,为评弹界孕育了多位享有盛誉的名家响档。据2018年吴江新闻网报道,1949年,隶属于苏州评弹协会的814名会员中,吴江籍的有34人,同里庞家一门就出了11位评弹艺人,遍及江浙沪各大评弹团,无疑是评弹界的奇迹。可以说,评弹让吴江的文化意蕴更深远,而同里又使评弹艺术更娇艳。


下载.jpg

同里“庞家军”

母亲自幼是个书迷,常听她说起小时候曾居住在盐店埭,与庞家的庞学卿为邻。因其父庞录如和弟庞学庭都从事评弹说唱,家里宾客满堂,乐声飞扬,每当节日来临,学卿夫妻俩背起三弦琵琶“出码头”了。其子志英、志豪,均子承父业,如今都已七十多岁了,依旧活跃在评弹艺苑,每年还在演出和传艺。正如庞志英所说:“评弹永远有听众,因为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在的南园茶社,还坐落在东埭与南埭交汇处,继续开设书场。升平桥西侧有一副桥联,那是钱国良先生的“南抵茶楼闻萧瑟,北去书院看评弹”,留下了过往的美景良辰。这副联上说的“南抵茶楼”指的是南园茶社,而“北去书院”,可能就是已经消失的建在人民广场的同里书场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同里人民广场,东面是退思园,西面就是同里当时仅剩的一家书场。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书场,却几乎每晚火爆,来自江浙沪的民间艺人,总是把最精彩的曲目带到同里。那时,在没有通电的时代,没有电灯、广播、收音机,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不难理解那时人们为什么对这家书场如此的器重了。


u=1350893267,2307496536&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jpg

旧时书场


虽然那时遇文革,不能说传统经典书,只说革命样板书,但听书的男女老少还是趋之若鹜。人们似乎并不在乎其内容,更注重弹词流派,是“蒋调”“张调”,还是“徐调”等等,环境简陋,台上说书,台下竹椅叽叽嘎嘎,大爷大妈噼噼啪啪磕瓜子,让人难以忘却。

走进南园,整个茶楼像刚刚粉刷过,看不出已有125年历史,铮亮的酱色让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巍巍而立独放异彩,给人的感觉古旧不沧桑。茶馆的二楼,如今就是书场。买票取筹上楼入场,顿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四周通透敞亮,窗外便是小菱湾的“南市晓烟”,屋内不用空调,吊扇慢悠悠的转着,完全还是旧时的生活情景,十几张八仙桌不规则摆放,看似凌乱却错落有致,因为这是听觉艺术,为每一个听众带去行动方便。听众中年轻人居多,我们见窗边一桌还有空座,也就不客气地与游客拼坐,每人捧起一杯香茗,抓一把又香又脆的香瓜子嗑起来,这一股悠闲自得的劲儿,身居闹市的人是难以领略的。


正四处张望时,台上铃声响起,开书的时间到了。从我身旁飘然走过一位短装的中年先生和一位旗袍美女,神态潇洒,步履轻捷。说书人登台后拨弄一番三弦,并不说传统书目,先说了一段弹词插曲,听众渐入书境。


mmexport1664202255635_resized_20220929_092858976.jpg
南园茶社听书

这两位说书艺人也许经过名师传授,凭一把弦,一把折扇,就把听客引往一个古老的侠义世界,为书中人物的行为和遭遇而喜怒哀乐。现场没有字幕,考虑到一些观众可能听不懂,因而演出集评弹、通俗讲座为一体,以经典为载体,不仅要弹、唱,还要与观众噱起来、讲起来,把评弹的功能用活、用透。仔细听下去,发现他的书艺蕴含“理、味、趣、细、技”五韵,雅俗共赏普及大众。弦索叮咚中,跟随他在紧要关头宣告“明日请早”之时,听众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mmexport1664456714204_resized_20220929_091417789.jpg

一个书场,一个家园。1999年,自南园茶社修缮恢复了它原有的面貌,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精彩的评弹书会,也给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姑苏文化的精神家园,且成为同里旅游发展的新一景。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责任编辑:王秋蕾、潘  莉

技术编辑:潘  莉

图片来源:沈东曦、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从花车大兴弄走出来的黎里名人

2、记忆中的震泽砥定桥

3、古典名著与平望

4、同里国营哺坊琐忆

5、何庚在吴江的教育岁月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