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自幼是个书迷,常听她说起小时候曾居住在盐店埭,与庞家的庞学卿为邻。因其父庞录如和弟庞学庭都从事评弹说唱,家里宾客满堂,乐声飞扬,每当节日来临,学卿夫妻俩背起三弦琵琶“出码头”了。其子志英、志豪,均子承父业,如今都已七十多岁了,依旧活跃在评弹艺苑,每年还在演出和传艺。正如庞志英所说:“评弹永远有听众,因为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在的南园茶社,还坐落在东埭与南埭交汇处,继续开设书场。升平桥西侧有一副桥联,那是钱国良先生的“南抵茶楼闻萧瑟,北去书院看评弹”,留下了过往的美景良辰。这副联上说的“南抵茶楼”指的是南园茶社,而“北去书院”,可能就是已经消失的建在人民广场的同里书场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同里人民广场,东面是退思园,西面就是同里当时仅剩的一家书场。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书场,却几乎每晚火爆,来自江浙沪的民间艺人,总是把最精彩的曲目带到同里。那时,在没有通电的时代,没有电灯、广播、收音机,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不难理解那时人们为什么对这家书场如此的器重了。
旧时书场
虽然那时遇文革,不能说传统经典书,只说革命样板书,但听书的男女老少还是趋之若鹜。人们似乎并不在乎其内容,更注重弹词流派,是“蒋调”“张调”,还是“徐调”等等,环境简陋,台上说书,台下竹椅叽叽嘎嘎,大爷大妈噼噼啪啪磕瓜子,让人难以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