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隶属昆山市。历史上,周庄与吴江有着诸多的关联,前些年,周庄编新的镇志,就来到吴江图书馆、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
周庄牌楼
周庄双桥
在周庄镇区南市街北首、富安桥东南堍有一幢著名的宅第,名曰沈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江南巨富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1742)建成。该宅第六进为小堂楼,楼下为家教之处,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万世福泽”大匾,匾后下方置放着宅主先祖沈万三的坐像。
沈厅临河建筑
沈厅楼景、松茂堂、小堂楼
关于这沈万三,在吴江方志上有着多处记载,说他怎么发家致富的便有两处。一说他“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至于“通番”,即是开展对外贸易,沈万三正是利用周庄北边的那条白蚬江(古称东江)西通京杭大运河、东北走浏河的优势,把江浙的丝绸、大米、陶瓷制品等运往海外,开展他“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至于沈氏富的程度,吴江方志上说沈万三的两个儿子沈茂和沈旺“从海道运米至燕京。洪武初,以龙角来献侑,以白金二千锭,黄金三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筑城甃阶,造铁桥、水关诸处,费钜万万计”。由此,沈茂当上了“广积库提举”,沈旺之侄沈玠则为“户部员外郎”。
沈万三像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沈万三通番致富
白蚬江
沈氏致富的另一说,为“分湖陆氏宅在二十九都,元季富室也。明初,号采芝者,悉以田产送沈万三”。以前,在封建生产方式下,农业是主要的经营手段,沈万三的财富,依靠农业生产,依靠大片土地的重租剥削积聚肯定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后来沈氏因富而致祸,而陆氏夫妇将田产悉送沈万三,将“家资悉散之亲族”后,“出家云游而去,人皆笑之”,后见沈氏遭难,“人始服其有见”。
清乾隆《吴江县志》载沈万三得陆氏田产
周庄镇区西南部有一条街,名西湾街,而这条街以前由吴江所管辖。现在这条街上,尚分布着多处有名的景物。贞丰桥是该街上的一座拱形小石桥,始建年代已无考,但从其与周庄镇的原名相同这一点上可看出,其历史相当悠久。周庄古时名贞丰里,那时地狭人少,只是一个小村落。北宋元祐元年(1086),一位官封为迪功郎的周姓人信奉佛教,舍宅建造全福寺,并将两百亩庄田赠送给寺院作为庙田,周围百姓感其恩德便将这片田地称作“周庄”,久而久之,“贞丰里”的地名反倒叫得少了。后经南宋初年宋室南渡,金二十相公金和迁居于此。元代中叶沈万三之父沈祐由浙江南浔迁来周庄东面的东垞村,元末又迁至银子浜附近,因其经商发迹,使周庄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两岸以富安桥为中心的集镇。到了明代,镇廓扩大,一直向西发展至普庆桥、福洪桥一带,镇区基本形成规模。清初,镇上民居更为稠密,已衍变为江南的一个大镇,但名字仍叫贞丰里,直到清康熙年间才正式改名为周庄。
西湾街贞丰桥
银子浜
贞丰桥的历史相当悠久,在近代则因桥北堍有了一座“迷楼”而更为引人注目。迷楼,原名德记酒店,店主李德夫原籍镇江,清光绪末年,携妻迁来周庄。夫妻俩年过四十,才喜得千金,取名为阿金。阿金天生丽质,长大后以其美貌和伶俐在酒店里当垆劝酒,招徕顾客。1920年12月,吴江籍近代著名诗人柳亚子抵达周庄,足足住了一个星期。期间,他邀请在周庄的南社社友陈去病、王大觉、凌蕙穰、费公直、陈蕺人以及弟弟柳传霄、柳率初等人,在德记酒店聚会了四次。他们在觥筹交错之际,纷纷吟诗诵词,抨击当时社会,鼓吹民主革命。为了遮人耳目,他们都以周庄秀丽的风光和阿金姑娘的美貌为题,沉浸在“酒不醉人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的气氛里。于是,他们将“迷楼”的雅号赠送给了德记酒店。之后,柳亚子将自己在这次周庄之行中所作的诗句抄给叶楚伧、胡石予、沈眉若、朱剑芒等40多位南社社友索和,共收到140多首诗词,结为《迷楼集》。出版后,柳亚子向店主李德夫赠送了几册,从此迷楼声名大振,一连数十年生意兴隆,宾客盈门。
贞丰桥堍的迷楼
迷楼内景
在贞丰桥上下来,往东行百来米,就到普庆桥了。普庆桥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为拱形单孔石桥,桥两侧砌有栏石,桥面与贞丰桥一样,也很窄,但上面刻着精致的“轮回”图案。
普庆桥
普庆桥亦名“圣堂桥”。原来,其北堍有着一座“圣堂”,即澄虚道院。这道院创建于宋元祐年间(1086—1093),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里人王廷用建仪门,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道士胡天羽建玉皇阁,清康熙三十年又建文昌阁,清乾隆十六年(1751),道士蒋南纪在山门外、普庆桥边建圣帝阁,形成前后三进,占地达1500平方米,成为吴地知名道院之一。在明代中叶以前,澄虚道院以西没什么人家,到了晚上,普庆桥上“雀竿悬灯,以照西湾之夜泊者”,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澄虚道院的规模日趋恢宏,民居稠密起来,沿街商肆鳞次栉比,“雀竿悬灯”之俗遂废。新中国成立后,澄虚道院由于处于闹市,保存完好,虽曾相继变为粮库、工厂、饭店、民居,但殿阁遗构依旧。从1993年起,当地进行全面修缮,于翌年对外开放。步入院内,只见殿宇宏伟、楼阁嵯峩,玉皇阁屋脊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光彩依旧,各殿中的神像仍然神采奕奕,令人生敬,一股清静幽深的道家仙气迎面而来。
普庆桥北堍的澄虚道院
在普庆桥的南堍,沿着中市河向东行三十来米,就到叶楚伧故居了。叶楚伧,系明末吴江北厍午梦堂叶氏的后裔,生于1887年,卒于1946年,周庄人,原名单叶,字行,别字小凤,同盟会会员。1916年,与邵力子合办《民国时报》,任总编辑。1926年到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1927年起,先后任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人部代理部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立法院院长等职。
叶楚伧故居
叶楚伧
叶楚伧故居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堂名“祖荫堂”,三开间,四进深,包括门厅、茶厅、正厅和堂楼,还有一个幽静的后天井。一个多世纪来,此宅历尽沧桑。近年来当地政府按照原有风貌,作了修复。踏进门厅,只见横梁上高悬着由民革中央原副主席贾亦斌书写的“叶楚伧故居”黄漆绿字匾额,穿过花岗条石铺设的天井,依次是茶厅和正厅。正厅正中上方高悬着由苏州籍文化名人顾廷龙书写的“祖荫堂”匾额,下方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为:“应遗留名文苑传,难忘结客少年场”。
叶楚伧故居祖荫堂
此联为柳亚子所撰。叶楚伧1946年逝世后,柳亚子亲笔书写了这副挽联为其送行。上联表达了柳亚子钦佩叶楚伧在文苑中的盛誉、成就之情。叶楚伧早年喜欢写作,笔名“小凤”“叶叶”“湘君”等,小说风格接近“鸳鸯蝴蝶派”,文笔秀丽轻逸,仿佛出自女子之手,因此在当时文坛上有“以文求之不愧小凤”的美称。叶楚伧著有《世徽楼诗稿》《楚伧文存》以及章回体小说《古戍寒笳记》《如此京华》等。他的小说温情婉约、缠绵悱恻,诗歌却具有豪放的风格。在下联里,柳亚子回忆了他与叶楚伧“少年”时“结客”的情景,追思了他俩之间的友情。俩人同岁,且祖籍地同为吴江北厍,早年都参加同盟会。1909年11月,柳亚子与陈去病、高旭等人创建了进步文学团体南社,叶楚伧即是该社最早的社员之一。据载,俩人之间还曾有过一场生死之交。民国2年(1913)秋,孙中山先生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追随孙先生的叶楚伧亡命来到黎里,避居在柳亚子家中十余天后方才别去,期间,为保证叶楚伧的安全,柳亚子一直杜门不出,陪伴着叶楚伧。至于俩人间的诗文友情更是十分浓密。1920年柳亚子抵达叶楚伧的故乡周庄,在“迷楼”酒店里作了不少诗句,过后,抄寄给在外地的叶楚伧索和,叶楚伧及时拨冗唱和,寄来了文采斐然的诗篇。之后,集柳亚子、叶楚伧等数十位南社社员诗词的《迷楼集》面世了。
柳亚子
第四进堂楼里,充满着浓郁的书卷气,少年叶楚伧曾在此攻读,跟随叶楚伧转辗四方的《唐宋诗醇》《韩昌黎文集》《资治通鉴》等线装书陈列在这里。
叶楚伧故居内景
过一个正方形的天井,是第五进后堂楼。楼下客厅宽敞,叶楚伧当年曾在此与柳亚子、苏曼殊、王大觉、费公直等南社社友斗酒叙诗,切磋艺文。东侧为书房,里面书桌、书橱、文房四宝一应俱全,充盈着浓浓的书香气和吴江原素。东墙上挂着由近代著名书画家苏曼殊所画的《汾堤吊梦图》。此图中的“汾”即指汾湖,因“湖分而半”,北为吴国,南为越国,故原名分湖,叶楚伧祖籍地吴江北厍即在此湖岸边。
叶楚伧故居书房
另让周庄与吴江紧密关联的是,以前,其地名与吴江东部几个地名是作为一个行政区划连在一起,名曰“芦莘厍周”,其中的“芦”是芦墟,“莘”是莘塔,“厍”是北厍,“周”便是周庄。在民国时,这四个地方统属为吴江第六区。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四地同时蒙受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蹂躏,四地百姓遭受了空前的劫难。为不忘国耻,2015年9月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芦墟利字窑北侧建造了“侵华日军芦莘厍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中不乏周庄的内容。
利字窑旧景
利字窑北侧的侵华日军芦莘厍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芦莘厍周”这四地的方言也颇为相近,尤其是芦墟、莘塔、周庄这三地的口音犹是一个模子脱出来的,连本地人也分不清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