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明天,你是否依然记得平望二中

明天,你是否依然记得平望二中




“在这荷塘飘香的季节,我们又迎来了毕业季……”这是30多年前,平望第二中学黄酉林副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词。当时,全体毕业班师生共聚学校操场。“荷塘飘香的季节”,连同它的诗意和感伤,徜徉在了我的记忆长河里。不仅让我对这位兢兢业业的老校长产生崇敬之情,更有挥不去、剪不断的青春回忆。


黄酉林副校长.jpg

黄酉林副校长



01
二中历史

平望第二中学,创建于1973年,初名为吴江县平望公社中学,校址在平望溪港村。但溪港村离平望镇区太远,为了振兴平望地区的教育事业,政府决定在平望镇石家港桥北堍,重新建造平望公社中学。


4、平望溪港村.jpg

平望溪港村


1987年,新联、庄田、利星中学并入,改名为平望第二中学。就读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农村子弟,也有个别城镇户口,属于拥有粮票一族。


02
住宿时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读书那会儿,邢建国同志任校长。只记得他有点四方脸,个子较高,背部挺拔,头发稍有些花白,貌似还镶嵌了一颗银色的假牙。我一直以为别人由此尊称他为“银校长”。“银”和“邢”,平望方言比较接近。


我们村离学校有十几里路,大部分学生都住了宿。一个宿舍的,也有别村的孩子,加起来二十人左右。一到晚上,宿舍里弥漫着各种味道,鞋子、袜子、擦脚布和人体本身的味道。宿舍里还有各种声音,呢喃的梦话,声声不息;任性的磨牙声,声声入耳;最回味无穷的,自然是咂嘴巴了。想吃的,梦里啥都有。最扰人的,当属有人半夜内急,不停翻身,铁床晃动。宿舍里没有卫生间,只能去校门口的公共厕所。大冬天,一忍再忍,一憋再憋。最后,不得不向生理需求妥协,裸奔一样,冲到门外。


u=900307444,4062967366&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学生宿舍


晚上都有夜自习,住宿生都需完成回家作业。夜自习的教室,起初在行政楼二楼,后来移至教学楼,邢校长亲自值班。他戴了一副褐色镜框的眼镜,不知是老花的还是近视的。眼镜架上系有一根防摔保险带,荡在耳后。他起先站讲台上,拿起花名册点名,点一个,圆珠笔勾一个,随后也和我们一样,安安静静做他的回家作业。有点声响时,他略微低头,将眼镜框子往下一拉,瞪出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眸子,让人想起古代店铺里的账房先生。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他也会走下来,巡视一番。翻翻个别人的作业,简单交谈几句,顺便表扬专心上晚自习的同学。他的眼里,有学生。


2.学校行政楼和操场一角.jpg

平望二中行政楼(右)


03
用餐时刻

进出平望二中只有一扇大铁门,铁门旁边有个传达室,由一位年纪稍大的老伯负责。有时听别人喊他鲍老师,兴许是退休老师。他头发稀疏,后背有些佝偻,侧面有几捋较长的头发贴在头皮上,前面看,都有点像三毛了。不过,这些都不影响他认真工作。一大清早,他将大铁门打开,嘎啦嘎啦,等待同学们三三两两进校园。随后提着一把陈旧的水壶,去水龙头打水。校门南面,紧邻传达室的是一排平房。有教师宿舍,职业教育班学生宿舍,初中学生宿舍及食堂。教师宿舍,基本作厨房间和吃饭间用,总共大概有五、六间吧。学校当时有职业教育,就一个班,都是男生。最南面就是食堂。我们吃饭都是自己带饭盒,自己带米淘米,摆放到食堂竹筐里,由食堂阿姨负责蒸饭。蒸饭间里总是热气腾腾,烟雾缭绕,食堂阿姨每天穿梭在仙境里。与平房遥相对望的,是教学楼,共三层,大约二十个班级,之间隔着一片大操场。经常有男同学放学后打篮球,踢足球,满头大汗。很少有女同学参与,女同学好像更乐意当观众,更擅长偷偷摸摸评论哪个男生打球更勇猛,更帅气。操场东面有一栋行政楼。靠操场的那一面墙,设有公告栏,张贴毕业班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前20名学生名单,当然也有各种重要通知。同学们路过时,通常会主动瞧上一眼。


7.之前的老校门,后挂他牌.jpg

平望二中老校门,后挂他牌


3.学校篮球场.jpg

平望二中篮球场


一到饭点,大家像“饿死鬼”一般直冲食堂,一阵人声鼎沸。各自找用红漆书写着班级名字的竹箩筐,里面饭盒堆得像座小山。翻出自己的饭盒,不太容易,需要穿越层层障碍,饭盒往往难逃被掀个底朝天的命运,或者干脆就盖盒分离了。取回饭盒,就去食堂售菜窗口买菜。走读的学生,基本都是自己带菜,天冷时,将菜装在保温盒里。学校没有学生餐厅,都在教室用餐。一到饭点,饭香和菜香,像长了脚一样,直钻鼻孔。同学之间,经常交换着菜吃。我没有少吃徐芳和孙玲娟带来的菜。那会肚子实在缺油水,所以来者不拒,多多益善。


6.之后改造的学生买菜窗口.jpg

后来改造的学生买菜窗口


04
难忘师恩

各种课程里,最具特色的是生物课。教我们生物的,是位姓汤的女教师。小巧玲珑,音色细腻,微笑甜美,气质高雅,是上海人。当时汤老师带着女儿,住在教室楼梯间里,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尤其大热天,像蒸笼一样。当时单身老师也有不少住楼梯间的,或者几个人挤一间面积小一点的教室。


4.学校篮球场.jpg

平望二中教学楼


汤老师的课堂,是走出教室,拥抱大自然的开放式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她有时组织我们去校门外渔业大队的鱼塘,进行现场教学。言之有物,眼里有物,我们认识并记住了大量常见的植物。比对着书本插图,进行海阔天空式的想象,效果不知强多少倍,大家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走出课堂,在那个年代,属于大胆的做法。我记得注重生活和数学教学的联系,是本世纪才逐渐被教育界重视的课题。事实上,汤老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将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我们都受益匪浅。在我们眼里,她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拓新者。


图5鱼塘.png

参观鱼塘


汤老师还带我这个课代表和班长龚同学去她上海的家里。我人生第一次搭上绿皮火车,第一次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这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少年而言,是一种怎样深刻的体验?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慨万分。是汤老师,带我们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这样的经历,于我们今后的人生,无不产生积极影响。这样的老师,可遇不可求。遇上了,三生有幸。



搭乘绿皮火车.webp.jpg

学生们搭乘绿皮火车


而不得不提的另外一位老师,就是班主任黄晋兴老师。他中等身材,头发有些自然卷。语文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上课声音洪亮,抑扬顿挫。他儿子阿远也在我们班,有时会调皮捣蛋。黄老师朝他眼珠子一瞪,面孔一绷,阿远就不敢造次了,可黄老师从来不对我们这样。阿远在后来的一次聚会中说,黄老师其实一直牵挂我们,就像牵挂自己的孩子一样。黄老师,热爱着每一位学生,鼓励着每一位学生。在那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还是有不少学生读着读着半途而废的。凡动这种念头的,只要被他发现,就会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从悬崖边拉回来。学生学习有困难,他就利用休息时间,在办公室给学生补课,让他们重拾学习信心。在那个年代,将负责落实行动的,实属少数。我毕业那年暑假,发大水,一片汪洋。黄老师不顾危险,一路淌水步行到我家,动员我报考师范。若没有他,也就没有我当老师的经历,他就是我人生的贵人。


05
精彩活动

在平望二中,学校难得组织大型活动,雷打不动的,除了毕业典礼,还是毕业典礼。我们那会恰好遇上一次搞活动,好像是迎新春文娱活动,每个班准备两个节目。我们班固定节目,是王素珍同学的独唱。她的嗓音沙哑富磁性,流行歌曲,她一听就会,无师自通,极具音乐天赋。我们班另外一个节目是三人合唱,音乐细胞缺乏的我,也被拉上充数,战战兢兢地等着出丑。给我们编排节目的,竟是物理老师杨勇诚。既意外又惊喜。他给我们排练节目,和教学一样一丝不苟。先教我们唱歌,一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唱的每个音调,他都要仔仔细细纠正,像过关考试一样严格审查。没有他,估计我的音调,早就像火箭一样飞到九霄云外了。好不容易唱熟了,还要配上动作,也是杨老师设计的。若不是这次大显身手,大家都不会想到,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艺术细胞的他,竟藏有这么一手,大家更崇拜他了。班级演出的节目,很成功。翁云芳老师给学生编排的《孔雀舞》,令大家眼前一亮。农村娃,看到舞动的孔雀,就在眼前,无不兴奋。似一股清流,给这次活动,注入一股活力。


5243fbf2b2119313a239876f63380cd790238df2.jpg

《孔雀舞》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都将迈入知命之年。2000年9月,这所曾经的苏南农村初级中学,迁入新址,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初级中学,更名为苏州市吴江区运河实验初级中学。背倚风景旖旎、历史悠远的京杭大运河。


8-1.苏州市吴江区运河实验初级中学.jpg
8-2.苏州市吴江区运河实验初级中学.jpg
8-3.苏州市吴江区运河实验初级中学.jpg

苏州市吴江区运河实验初级中学


正是荷塘飘香的季节,一波波回忆杀,不断袭来。教我如何不想她呢?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责任编辑:王秋蕾、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陆文龙、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臭苋菜梗,全身是个宝

2、“西学东渐”立奇功,吴江翻译第一人 ——记黎里名士、清末翻译家沈毓桂

3、值得一走的丽则女学

4、芦墟大庆楼:打捞时光里的美食记忆

5、苏州方志人不仅提笔能写,讲课更惊艳!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