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人徐师曾写下《过梅堰》这首诗:
传道梅花堰,
梅花无处寻!
深秋闻弄笛,
寒色似相侵。
遗憾的是他当年到梅堰时,已经没能看到梅堰的梅花。
梅堰社区办公大楼
梅堰的历史风物,名胜古迹,千百年来,随着世事变迁,时光流逝,不断兴废。据老人说,大约在清朝嘉道年间,在梅堰頔塘纤道旁曾建有一座气势不凡、造型优美的“堰月亭”。此亭座落在梅堰镇区上塘老街最西端那座小巧玲珑的乾隆老石桥——西济桥的西面,亭西就是通往震泽、湖州方向的百里古纤道。
頔塘(梅堰段)
那时,没有公路(梅堰至南浔的318国道,原称平浔公路,初建于1935年),古时候,就将运河塘路纤道作为陆上客旅行人和兵马行走的驿道。
有一年深秋,浙江南浔一家贩运大米的富商,在黎里收购了满满一船的大米,准备运往南浔,那天正遇上西北大风,頔塘里流淌的是过东水,水流湍急。逆风逆水,重载的米船用橹已经无法摇动,难于前进。于是船家就喊了两个船工上岸拉纤,一个青年人,二十多岁;一个中年人,四十多岁。两人拉着船出平望,过草荡,慢慢徐行西来。一直在岸上的两个拉纤人,在中午饭时,已经到了梅堰,但不知何故,船主未让他们下船吃中饭,休息一刻。这时偏又下起了雨来,他俩又饿又累,拍面的秋风秋雨,无遮无挡,衣衫尽湿。船拉至梅堰镇西郊时,只见中年人突按胸口,痛苦地跌倒在地,在青年人的大声呼叫下,已经无声无息,永远没有爬起来。
1929年的頔塘
当南浔富商得知家中米船上中年船工劳累猝死后,顿生悯怜之心,发愿要做善事,在这頔塘边建造风雨凉亭,供船家纤夫和行人旅客休整小憩,躲风避雨,乘凉避暑。
于是,富商就捐出一笔银子,建造了梅堰“堰月亭”。据说,“堰月亭”建成后,得到了官府、乡绅和百姓们的赞扬,并建议这位富商好事做到底,再捐银子多建几座凉亭。后来数年间,经过富商的捐资和募集,在梅堰至南浔塘路纤道上修建起了近十座凉亭。
頔塘旧馆纪念亭旧影
梅堰“堰月亭”位置,选在梅堰上塘西郊西济桥与百步桥两座石桥中间,大约在今天老堰月大桥断桥处。位置选定后,富商请人精心设计、购石建造。不到半年,亭子便造好了。飞檐翘角,四柱方亭,上面横梁看匾,下面护栏石凳,都是花岗石凿成。亭子造型大方,雕刻精美,深受梅堰人民称道。
老堰月大桥断桥处
然而,路有路名,港有港名,人有人名,这个亭子取什么为名呢?富商到梅堰街上征求仕绅意见。有个老秀才文德出众,他晃了晃脑袋说道:“我提议就称为‘梅花堰月’亭吧!”妙的是“梅堰”两字正好嵌在亭名之中,他的提议马上受到众人的一致赞许。于是请来墨笔字出众的一道人,挥毫写下了“梅花堰月”四个银钩铁画的楷书大字,并由石匠师傅精心镌刻在石匾上,镶嵌在亭子正南方的亭檐下。后来梅堰民众又在亭子周边广种各色梅花树,点缀美化,成为小镇一景。
每当早春时节,阵阵梅花清香,这里成为镇人郊游踏青的好去处,也引得纤夫、行人驻足停留,到亭子里休息片刻,坐一会,喝口茶,欣赏一下眼前鸟语花香的美好春景,聆听身旁纤夫深沉的号子声和运河里船来船往的喧嚣声,从而忘却一身疲倦,继续前进。
阵阵梅花清香
然而,日久天长,无人修缮,亭子也日趋破败。解放以后,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頔塘梅堰段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拓宽,由于影响工程施工,亭子被拆毁了。亭子上的“梅花堰月”石匾,也被弃之运河堤边,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所踪。没有了这个亭子,很多人觉得惋惜,因为这是值得梅堰人回忆的一道历史风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梅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