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汝信,上过近两年的上海中西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中西女中是当时上海一所很有名气的由美国教会创办的女子中学,虽然是女校,但其附属的小学低年级也同时招收男生。
上海中西女中的校门
上海中西女中校舍外景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凭借上海租界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法律部门的律师身份,汝葆彝将妻子儿女安顿在上海公共租界内。
为了汝家四个孩子的教育,汝葆彝觉得除了进行当时学校的课程教育以外,要加强中国古文学习,喜爱弹钢琴的夫人杨以伦则认为孩子们还应该在音乐艺术方面进行学习。为此,汝葆彝聘请了一位专门教古文的老秀才和一位教钢琴的女教师。
这位老秀才是晚清末年的秀才,原本是汝葆彝在家乡吴江黎里镇的私塾老师,为了躲避战乱,从吴江逃到上海租界。老秀才曾经为家乡培养了包括汝葆彝在内的众多读书子弟,在吴江颇有名气。
黎里古镇
小汝信像父亲一样非常尊敬这位父亲的启蒙老师,尊称他为“太老师”。他对于老秀才的一身长袍马褂还有满口的“之乎者也”很好奇。
古板认真的老秀才“男女有别”的思想严重,对汝家两个姐妹的古文学习既温和又宽松,对汝家的两个公子,则不留情面,教起课文来非常严厉。他要求他们对于古文必须背诵如流,稍有松怠,或是背诵疙疙瘩瘩不流畅的,就一定会严厉训斥。
脾气古怪更有甚者的是那位教钢琴的女教师。她没有结婚,脾气暴躁,孩子们背地里称她为“老小姐”。在小汝信的眼里,比起教书严厉的老秀才,那位女教师简直就是“凶狠”的“老小姐”。
其实,“老小姐”的钢琴弹得非常优美,艺术造诣颇高。但当她为坐在钢琴前的孩子们教授弹奏时,就板着一张威严的面孔。不管是哪个孩子,即便是小小的差错,她都会立即满脸怒容,大声训斥并毫不留情地打手指,厉害得不近人情。汝信觉得,老秀才虽然古板严厉,却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老小姐”的“凶”。
“老小姐”虽然脾气大,但也让汝家大女儿汝洁成为上海国立音专的高材生,担任过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校长。
在这种中西混合、非正规的家庭教育中,汝信在上海度过了他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