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补碗匠

“吴江通”连续三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前言


我是《吴江通》的一名忠实读者,只要有空,都会习惯成自然地去关注一下《吴江通》,如有内心的共鸣,就会在留言栏里有感而发。


读了《吴江通》上潘桂明写的《吴溇有位箍桶匠》一文,我在留言里这样写道:即将面临的失传手艺,值得一写,值得回忆。通过连续四年关注,我发现《吴江通》对我们正在失传的一部分民间手艺作过报道,于是我从2014年12月24日的《吴江通》开篇《松陵公园——曾经的“吴江公园”》开始全面查阅:2018年6月28日费秀华的《金家坝这位巧匠,坚守着他的传统手艺》、2018年6月29日姚洪玺的《同里米市与栲栳匠的传奇人生》、2018年11月3日杨传泳的《跑乡剃头梳头娘》、2018年11月6日金华的《裁缝店旧事》、2019年3月25日王小萍的《春天来了,竹子“勾”起了我们许多的回忆》、2019年5月9日汝建强的《我的木匠生涯》,在确认没有人写过补碗匠的题材后,我开始腹稿《记忆中的补碗匠》了。


17.补碗.jpg

▲补碗


碗是我们最为熟悉不过的器皿,它从我们出生不久,就开始陪伴着我们的一日三餐,保住饭碗有饭吃的说法,几乎妇孺皆知。


1、高档陶瓷套装碗_副本.jpg

▲高档陶瓷套装碗


新中国成立前,对平民百姓来说,一只饭碗也来之不易,如果不小心在地上摔坏了,就没有饭碗盛饭吃了。所以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印象中,保住饭碗有饭吃的观念十分强烈,以至发展到如今将公务员职位叫成了金饭碗。说实话,小时候我家并非属于打碎了饭碗就没碗吃饭的家庭。母亲有一位表弟在上海静安寺的瓷器店当学徒出师后,曾经送给母亲两套江西景德镇的瓷碗两套,每套八只,制作十分精美,其中有“江义盛”落款的饭碗一套,母亲一直将此当作宝贝,仅仅是在每年农历的中元节和冬至节祭祖时才舍得拿出用。母亲说:“祭祀用的器皿不能有碎的纹路与缺口,这样以示对祖宗的敬崇。”我在百度查获:“江义盛”号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瓷器生产商,其以生产仿同治瓷、五彩瓷碗、花鸟绘彩瓷为主,釉水一流,造型独特,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如果遇到底款有“江义盛”号款,而且成对的那就非常难得了。


2、“江义盛”号款——民国贴花印花人物红楼梦石头记图碗.jpg

▲“江义盛”号款——民国贴花印花人物红楼梦图碗


母亲是位热心人,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在世时,这八只吃饭碗,曾经无数次借给了办喜事的邻居,这八只“江义盛”的饭碗,到母亲去世时仅剩三只了。当我看到“江义盛”号款如今成为收藏款这样的信息后,我深深地惋惜:母亲当年太热诚大方了,以致一套饭碗都不能完整保留下来。


小时候,我也打碎过吃饭的瓷碗,究竟打碎了多少已经记不清楚了。


3、小时候,打碎饭碗是平常事.jpg

▲小时候,打碎饭碗是平常事


但是我能清晰记得一次是在九岁左右,我看到母亲在夏收夏种中,一直是摸黑回家的,到家后还要从菜地上去拔菜、洗菜、炒菜,所以我想主动替母亲分担些家务。那一次我决定自己学炒菜,由于灶台较高,不小心将一只盛菜用的大碗打碎了,幸好是泥地皮,这碗碎成两大块和一小块,由于知道打碎的碗要及时捡起来,不能丢掉,放着等补碗匠来时再补,所以我小心翼翼地把碎片捡起来,放在比较明显的地方。心里在想:今天晚上等母亲劳动回来,屁股又要被打红了,由于以前有过先例,所以我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虽然我家并不缺碗,但只要我打碎了饭碗,是难逃母亲训斥和挨打的。


4、碎碗.png

▲碎碗


然而,恰恰就是在这一次,疲惫不堪的母亲,拖着沉重的脚步,从田间摸黑回到家,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看到饭桌上我炒好的丝瓜,满脸笑容地说:“儿子啊,你会炒菜了?”我站立在灶台边,惴惴不安地说:“妈,刚刚炒菜时,不小心将一只盛菜的大碗打碎了。”说话的同时将目光转向了放在桌上的碎片上。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母亲脸上的笑容没有突然消失,只是随手将打碎的碗片放到了老掉牙的碗橱里,并说:“等到小年夜前看看阿有补碗匠来,这个碗能补好的。”母亲顺便从碗橱的最下端,打开那块狭长的横板,从里面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只全新的小碗,给我当临时吃饭碗。我先前挨打的担忧,在母亲这一系列的动作中,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以后,因打碎饭碗而被母亲挨打的历史宣告结束,我好像再没有打碎过吃饭碗。


5、笔者家“江义盛”落款的饭碗.jpg
?

笔者家“江义盛”落款的饭碗

13、笔者家底款红花寿字碗.jpg
?

笔者家底款红花寿字碗


进入了寒冬时令,有一天母亲正在掸檐尘,我配合母亲当小帮手。突然一位邻居阿婆跑到我家,告诉母亲那个江西的补碗匠来了,就在她家门前的场地上,问母亲“阿有碎碗要补”?母亲听说补碗匠来了,放下手中之活,跑到灶屋里,拿出被我打碎的碗块,放进了一个布兜里,还给了我两角钱,叫这位阿婆领我去补碗。我在这位阿婆家门前的场地上,玩了好长时间,才轮到补碗匠给我补碗,我把放在布兜里的三块碗片拿出来,交到这位五十岁左右的补碗匠手里,补碗匠接过碎片,仔细地端详了一会,然后从他的工具箱里拿出一把小刷子,先把碎片的四周轻轻地刷了一会,边刷边用嘴巴对着碎片不停地吹,这个动作大概是将碗瓷的细末和灰尘清理干净,然后准备好了一根像扎底线一样粗细的绳子,等到他把碎片拼凑在一起后,就用这细绳把它反复扎紧固定。


12、补碗工具.jpg

▲补碗工具


6、补碗匠.jpg

▲补碗匠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补碗钻洞,现在看来,是一道十分关键的工序。小时候,几乎年年能看到补碗的,但轮到补自己打碎的碗时,我蹲在这位补碗匠身旁看得特别专注。补碗师傅从黑乎乎的工具箱里取出一把小巧精致的胡琴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刚钻,补碗匠使劲来回拉动弦弓。


16.补碗匠使劲来回拉动弦弓.jpg

▲补碗匠使劲来回拉动弦弓


只见金刚钻头不断旋转,在裂缝的两边钻出了两个细小的洞,然后他从一个白色的像小饭盒一样的盒子里,取出形状如现在的订书钉那样大小的铜钉子,两头嵌入事先钻好的小洞口,再用一把很小的锤子轻轻地把铜钉子铆进小洞里面,并在碎缝上涂上一种白色粉末,(现在想起来,应该是瓷粉),没多久,碗上的碎缝就不见了。


7、用陀螺钻钻孔(做封面).jpg

▲用陀螺钻钻孔


8、用牵钻钻孔.jpg

▲用牵钻钻孔


经补碗师傅的轻敲细打后,被我打碎的饭碗又恢复了原状,仅仅是多出了几个锔钉。补碗师傅随即起身,到河里去舀满了一碗水,用一块干布擦干净碗外的水迹后,左手托起补好的碗说:“小朋友,你看看碗漏不漏水了?”我说∶“不漏水了。”同时从裤子口袋里摸出母亲给的二角钱,交给补碗师傅,依稀记得他当时还找回了八分钱,不管记忆是否有出入,但补碗的费用就在一角二分左右,出入不了多少。


9、上锔钉.jpg
上锔钉
补好后检查一下
10、补好后检查一下.jpg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村里的大人都知道这位江西来的补碗师傅手艺很好。大家使用过他补的碗,对他的补碗技艺有了信任感。凡是家里有打碎的碗,都尽可能收拾好,等着他来补。模糊记得,最便宜补一只碎碗只要五分钱。所以在那个连买碗都买不起的年代里,碎碗也是不被轻易扔掉的。


14、碗补好,主人高兴的样子.jpg

▲碗补好,主人高兴的样子


与时俱进的今天,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饭的器皿也越来越多,补碗匠早早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退休后的这几年里,我去过新疆、内蒙、甘肃、青海、北京、河北、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以及江苏周边的很多省市,我自以为是个有心人,每到一地,总是十分留意去寻觅那些正在失传的民间手艺,唯独我最最关心的补碗匠迄今仍是影踪难觅。如今想要亲眼目睹碎碗是如何被修复起来的,恐怕只能去北京故宫了,但也不一定能如愿以偿!补碗将成为我们国家的绝活,补碗技艺的传承只能寄希望于国家的人才选拔和培养了!


15、已淡出人们视线的补碗匠.jpg

▲已淡出人们视线的补碗匠


......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责任编辑:顾晓红、梅雪芬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江南布衣、馆藏及网络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字,另附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暴露年龄的时候到了,这些护肤品你用过吗?

2、我的故乡是芦墟 ——经济学家沈立人的暮年情愫

3、吴江渔民的前世今生

4、吴江西横头人家的“熟食”情结

5、逛吴溇老街

我就知道你“在看”??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