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是我们最为熟悉不过的器皿,它从我们出生不久,就开始陪伴着我们的一日三餐,保住饭碗有饭吃的说法,几乎妇孺皆知。
▲高档陶瓷套装碗
新中国成立前,对平民百姓来说,一只饭碗也来之不易,如果不小心在地上摔坏了,就没有饭碗盛饭吃了。所以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印象中,保住饭碗有饭吃的观念十分强烈,以至发展到如今将公务员职位叫成了金饭碗。说实话,小时候我家并非属于打碎了饭碗就没碗吃饭的家庭。母亲有一位表弟在上海静安寺的瓷器店当学徒出师后,曾经送给母亲两套江西景德镇的瓷碗两套,每套八只,制作十分精美,其中有“江义盛”落款的饭碗一套,母亲一直将此当作宝贝,仅仅是在每年农历的中元节和冬至节祭祖时才舍得拿出用。母亲说:“祭祀用的器皿不能有碎的纹路与缺口,这样以示对祖宗的敬崇。”我在百度查获:“江义盛”号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瓷器生产商,其以生产仿同治瓷、五彩瓷碗、花鸟绘彩瓷为主,釉水一流,造型独特,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如果遇到底款有“江义盛”号款,而且成对的那就非常难得了。
▲“江义盛”号款——民国贴花印花人物红楼梦图碗
母亲是位热心人,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在世时,这八只吃饭碗,曾经无数次借给了办喜事的邻居,这八只“江义盛”的饭碗,到母亲去世时仅剩三只了。当我看到“江义盛”号款如今成为收藏款这样的信息后,我深深地惋惜:母亲当年太热诚大方了,以致一套饭碗都不能完整保留下来。
小时候,我也打碎过吃饭的瓷碗,究竟打碎了多少已经记不清楚了。
▲小时候,打碎饭碗是平常事
但是我能清晰记得一次是在九岁左右,我看到母亲在夏收夏种中,一直是摸黑回家的,到家后还要从菜地上去拔菜、洗菜、炒菜,所以我想主动替母亲分担些家务。那一次我决定自己学炒菜,由于灶台较高,不小心将一只盛菜用的大碗打碎了,幸好是泥地皮,这碗碎成两大块和一小块,由于知道打碎的碗要及时捡起来,不能丢掉,放着等补碗匠来时再补,所以我小心翼翼地把碎片捡起来,放在比较明显的地方。心里在想:今天晚上等母亲劳动回来,屁股又要被打红了,由于以前有过先例,所以我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虽然我家并不缺碗,但只要我打碎了饭碗,是难逃母亲训斥和挨打的。
▲碎碗
然而,恰恰就是在这一次,疲惫不堪的母亲,拖着沉重的脚步,从田间摸黑回到家,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看到饭桌上我炒好的丝瓜,满脸笑容地说:“儿子啊,你会炒菜了?”我站立在灶台边,惴惴不安地说:“妈,刚刚炒菜时,不小心将一只盛菜的大碗打碎了。”说话的同时将目光转向了放在桌上的碎片上。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母亲脸上的笑容没有突然消失,只是随手将打碎的碗片放到了老掉牙的碗橱里,并说:“等到小年夜前看看阿有补碗匠来,这个碗能补好的。”母亲顺便从碗橱的最下端,打开那块狭长的横板,从里面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只全新的小碗,给我当临时吃饭碗。我先前挨打的担忧,在母亲这一系列的动作中,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以后,因打碎饭碗而被母亲挨打的历史宣告结束,我好像再没有打碎过吃饭碗。
进入了寒冬时令,有一天母亲正在掸檐尘,我配合母亲当小帮手。突然一位邻居阿婆跑到我家,告诉母亲那个江西的补碗匠来了,就在她家门前的场地上,问母亲“阿有碎碗要补”?母亲听说补碗匠来了,放下手中之活,跑到灶屋里,拿出被我打碎的碗块,放进了一个布兜里,还给了我两角钱,叫这位阿婆领我去补碗。我在这位阿婆家门前的场地上,玩了好长时间,才轮到补碗匠给我补碗,我把放在布兜里的三块碗片拿出来,交到这位五十岁左右的补碗匠手里,补碗匠接过碎片,仔细地端详了一会,然后从他的工具箱里拿出一把小刷子,先把碎片的四周轻轻地刷了一会,边刷边用嘴巴对着碎片不停地吹,这个动作大概是将碗瓷的细末和灰尘清理干净,然后准备好了一根像扎底线一样粗细的绳子,等到他把碎片拼凑在一起后,就用这细绳把它反复扎紧固定。
▲补碗工具
▲补碗匠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补碗钻洞,现在看来,是一道十分关键的工序。小时候,几乎年年能看到补碗的,但轮到补自己打碎的碗时,我蹲在这位补碗匠身旁看得特别专注。补碗师傅从黑乎乎的工具箱里取出一把小巧精致的胡琴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刚钻,补碗匠使劲来回拉动弦弓。
▲补碗匠使劲来回拉动弦弓
只见金刚钻头不断旋转,在裂缝的两边钻出了两个细小的洞,然后他从一个白色的像小饭盒一样的盒子里,取出形状如现在的订书钉那样大小的铜钉子,两头嵌入事先钻好的小洞口,再用一把很小的锤子轻轻地把铜钉子铆进小洞里面,并在碎缝上涂上一种白色粉末,(现在想起来,应该是瓷粉),没多久,碗上的碎缝就不见了。
▲用陀螺钻钻孔
▲用牵钻钻孔
经补碗师傅的轻敲细打后,被我打碎的饭碗又恢复了原状,仅仅是多出了几个锔钉。补碗师傅随即起身,到河里去舀满了一碗水,用一块干布擦干净碗外的水迹后,左手托起补好的碗说:“小朋友,你看看碗漏不漏水了?”我说∶“不漏水了。”同时从裤子口袋里摸出母亲给的二角钱,交给补碗师傅,依稀记得他当时还找回了八分钱,不管记忆是否有出入,但补碗的费用就在一角二分左右,出入不了多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村里的大人都知道这位江西来的补碗师傅手艺很好。大家使用过他补的碗,对他的补碗技艺有了信任感。凡是家里有打碎的碗,都尽可能收拾好,等着他来补。模糊记得,最便宜补一只碎碗只要五分钱。所以在那个连买碗都买不起的年代里,碎碗也是不被轻易扔掉的。
▲碗补好,主人高兴的样子
与时俱进的今天,老百姓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饭的器皿也越来越多,补碗匠早早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退休后的这几年里,我去过新疆、内蒙、甘肃、青海、北京、河北、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以及江苏周边的很多省市,我自以为是个有心人,每到一地,总是十分留意去寻觅那些正在失传的民间手艺,唯独我最最关心的补碗匠迄今仍是影踪难觅。如今想要亲眼目睹碎碗是如何被修复起来的,恐怕只能去北京故宫了,但也不一定能如愿以偿!补碗将成为我们国家的绝活,补碗技艺的传承只能寄希望于国家的人才选拔和培养了!
▲已淡出人们视线的补碗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