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塔古镇,莘溪河碧水清流,里仁桥古色古香。
莘塔古镇
河西有跨街楼建筑群,跨街楼中段,曾有家大众食堂;莘塔新马路车水马龙,十字路口,曾有家闻名的大众饭店后改名斯特爱酒家。其传统的菜肴,特色的服务,永远留在老莘塔人心中,也是莘塔美食永远的记忆。这三家存留在食客心中的饭店,有多少故事,待慢慢道来。
莘塔老街跨街楼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莘塔老街上的店铺实行工商改造,把原有的凤鸣馆、王公饭店、张记点心店等合并成一家上规模的大众食堂。
当时国家提倡兴办食堂让社员群众吃饱饭,商贸战线不甘落后紧跟形势,故取名为大众食堂,体现出贴近群众、为民服务的时代色彩。1958年春季大众食堂挂牌营业,隶属莘塔供销社集体合作社领导,翻开了莘塔饮食行业的崭新一页。
莘塔河西街
大众食堂坐落在莘塔老街河西闹市南段,座西朝东三开间两层连带跨街楼的店面,共有三进深,沿街三间店面是箝空的,堂吃有十几张八仙桌,第二进设厨房及配菜间,第三进是天井派作场用途,二楼设包厢雅座,全店职工16名,是经济独立核算单位,我父亲叶友根是经理。大众食堂通过商业改造后,由原来的私营性质转变集体,得到了供销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各方面工作很有起色。
父亲叶友根
大众食堂菜肴上保持传统特色:如三生师傅的红烧蹄筋肉,徐师傅的五香猪头糕,凤鸣馆的膳筒面筋汤及张记的鲜肉烧卖等。这些菜肴及点心印记在老莘塔吃客心中,念念不忘。并根据食客需要不断推出新品,如糖醋排骨、咖喱鸡块、胡葱猪肝、大蒜牛肉丝、什锦拼盆、三鲜砂锅。特别三鲜砂锅深受食客欢迎。三鲜砂锅其实不只是三样食料,主要有爆鱼、肉圆、油氽肉皮、咸肉、笋片,有时还加入小肠或油瀑虾,这些真材实料都是已煮熟的成品加入高汤烩制,汁浓味鲜,价廉物美。
早市供应鲜肉小馄饨、阳春面,带卖点心。小馄饨皮子及面条都是大众食堂自己制作加工,质量有保障,日产日销。说到莘塔大众食堂这碗小馄饨是有口皆碑的,皮子薄至微透明,有弹性,夹心肉作馅,馅里调料配比得当,再忙时下锅也不超过三碗馄饨量,保证锅里的水质清爽,青边碗里浇上白元酱油,一匙熟猪油,撒上葱花,一碗香气扑鼻的小馄饨味道鲜美,老少皆宜,使人垂涎。一碗馄饨数量是30只,用1角钱加1两粮票买筹排队等取。这碗小馄饨持续二十多年数量和质量,价格没有变。大堂早市于上午10点结束,店员打扫之后就开始准备中市。
小馄饨
两粮票
中市是重头戏,街上有几个家里不开火仓的吃酒常客,上午十点多就摆开阵势咪起老酒来,当然消费不多,等人多了他们会主动让位。上午11点过后开始热闹起来,堂吃的十几桌座无虚席,每逢公社里有会议,大众食堂就像戏场,出现翻台等吃的场面,食堂管理方及时应对推出外卖打包、送菜上门的服务,大大分流了一部份食客的排队等候。
晚市一般承接订桌,按食客人数搭配菜肴,堂吃散客较少。下午四点开始设摊外卖熟菜,季节性时令菜现烧现卖。春节期间年初一至年初五食堂职工加班服务增设烧卖、生煎、小笼及浇头面的供应,为老百姓过年营造气氛。大众食堂自从1958年春开办至1979年底搬迁在莘塔新街这二十多年里,正处于国家实行计划商品的经济时代,菜肴的定位面向群众,菜价保持稳定,故而菜品花色翻新并不多,但全店职工致力于集体、奉献于岗位的思想值得称颂。
莘塔老街临河建筑
20世纪70年代后期,社办企业不断涌出,外来客商日益增多,莘塔新马路的建成,在公社党委及供销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1979年底一幢两屋六开间按饭店设要求计的大楼竣工落成。坐落在新街最佳地段,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将大众食堂更名“莘塔大众饭店”,常称大众饭店。由大众食堂原班人马负责经营,并招收一批新的学徒。我父亲叶友根继续担任经理。在1979年12月份老店新开,饭店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期。
父亲叶友根向酒店客人敬酒
莘塔集镇
此时的大众饭店已经有几名厨工在我父亲的授艺下取得了江苏省红案三级厨师。我父亲是60年代苏州烹饪学校毕业的,学期一年,他勤奋好学,毕业之后还留校半年当班长辅导新学员。
大众饭店经营上保持早市供应面食的习惯,从原来的阳春光面增加了品种丰富的浇头面,饭店门口设烟酒小卖部。
阳春光面
菜品上原来大众食堂所供应的基本保留,三鲜砂锅作为招牌菜,还不断推出新品:响油鳝丝、木耳蹄筋、红烧甩水、清蒸桂鱼、毛豆田鸡、冬笋鱼饼、银鱼炒蛋等几十道菜肴。并在烹饪调料上下功夫,除一些秘制的高汤及老卤外,其他的烹饪调料都从上海食品一店采购,虽说成本高一点但货源正宗,对提高菜肴的口味和品质起到很大的作用。服务上做到笑脸相迎,礼貌用语,宾客至上。
父亲叶友根在酒店任职时向客人敬酒
卫生上全店职工统一身穿白色工作服,对食具实行消毒,熟菜间全封闭,配菜人员带口罩,切菜板生熟专用。业务上大堂就餐面积比老食堂大三倍,二楼设八间包厢,二楼大厅可放十二桌宴席。
20世纪70年代的饭店厨房
响油鳝丝
当年全县供销社商业饮食系统业务技能大赛,赛场设在莘塔大众饭店,来自全县商业饮食单位的烹饪高手云集在此,设十多个比赛项目,参赛选手施展厨艺,大显身手。经过为期三天的紧张角逐,我父亲的拿手菜“松鼠桂鱼”,以色泽金黄,头昂尾翘,形似松鼠,口味酸甜,可圈可点,被苏州请来的专业评委评为一等奖,为莘塔供销社赢得荣誉。在当时全县商业饮食系统里莘塔大众饭店小有名气,育人无数,厨师辈出,成绩斐然。
有一年冬季,上海沪剧团由著名演员徐伯涛、王珊妹领衔来莘塔演出,24位演员分两桌,会务安排在大众饭店,席间他们谈笑风生,品尝水乡河鲜,尽享苏帮菜肴,订好的四冷盒和八菜一汤一扫而光。领队徐伯涛握住我父亲的手说:“作为演员走遍各地吃过无数名菜,想不到一个小地方菜肴如此鲜美对胃口。”
徐伯涛(左)和王珊妹表演沪剧
饭店大门外朝西有一排平房,专卖熟菜,全日服务,菜品琳琅满目,任意挑选。临近春节,大众饭店还提供各种年夜饭的大菜,比如走油蹄子、方肉、猪脚、八宝肚、酱汁牛肉、元鸡、整鸭、黄鱼等来满足大众需求。大众饭店自20世纪1979年12月初在莘塔新马路开张营业,至20世纪1992年10月这承前启后的十多年间,生意红火,业务递增,每年上缴莘塔商业公司的的利润在十几个独立核算单位中名列第一,是创利大户。全店二十多名职工每年每月均有奖金分红,连续几年被县供销社被为先进集体。金杯银杯更有食客的良好口碑。
熟菜窗口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家政策逐步开放,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老大哥莘塔供销社投资的远东酒家即将开业,粮苑饭店正在装修,小镇上已经有几家私人饭店相继开张营业。大众饭店经过了十多年经营,设施显得陈旧,集体商业公司领导甘为人先,将原有大众饭店两层楼的基础上再加层,并大兴土木进行全面装修。一幢装潢一新、气派华丽的大楼耸立莘塔十字路口。当时商业公司皮鞋厂与外商合资有个好听的厂名叫斯特爱,而且斯特爱品牌皮鞋非常畅销,属省优产品。故而把装修后的大众饭店改名为斯特爱酒家,店名由喜爱书法的县供销社翁副主任挥毫。在1992年10月8号隆重开业,当天县供销社领导前来祝贺!
斯特爱酒家旧址
装修后的斯特爱酒家三楼设茶室舞厅,二楼计有八间豪华包厢,每间配置卡拉OK及卫生间。二楼中央设置多功能厅。底楼有四间大包厢每间可放两桌,底楼的大厅按会议婚庆宴席要求设计。大门采用时髦的无框玻璃弹簧门。大门两边一幅对联:弘扬苏帮特色风味,传承佳肴烹饪厨艺。斯特爱酒家在硬件设施上大刀阔斧的投入,在当时是超前的,我父亲叶友根继续担任斯特爱酒家经理,斯特爱酒家为适应新时代食客对餐饮业的要求,菜肴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以水乡河鲜为特色,以苏帮菜系为风味,斯特爱酒家的厨师班底是有实力的,他们把原来各自的拿手菜整理出来编成菜谱,并将我父亲在苏州松鹤楼学到的正宗苏帮名菜拆骨甲鱼、松鼠桂鱼、水晶虾仁、红烧河鳗等隆重推上台面。
苏州松鹤楼
水晶虾仁
红烧河鳗
斯特爱酒家在当地招聘了20名有文化的年轻学员(其中女性15名,男性5名),派送去苏州绿乡饭店轮流培训学习,回来后规范服务。这位酒家成为当时极具现代气息的高档酒家。
斯特爱酒家从1992年10月加层装修后开业至1998年8月这六年里迎来黄金时代,曾经接待过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经济学家沈立人,国家工业部领导,省供销系统会议组委会。上海滑稽戏老前辈王双庆、翁双杰、龚伯康,沪剧界汪华忠、孙徐春、茅善玉等名人及艺术家。
正逢斯特爱酒家再接再厉更上层楼之际,1997年初供销社受“大气候”所致,企业体制解散,职工下岗,斯特爱酒家在1998年8月无奈歇业。酒家向社会整体拍卖,得标者分租给商户经营。经几代饮食人的共同奋斗打造出具有江南风味、苏帮特色的高档酒家消失了,一班身怀技艺极具品牌效应的中青年厨师团队随之分流。大众食堂的三鲜砂锅难以忘怀,大众饭店的响油鳝丝无缘再品,斯特爱酒家的松鼠桂鱼、水晶虾仁食客至今还惦记着。民以食为天,传承苏帮菜肴正当时,我们向经典致敬!期待着何时再能吃到舌尖上的莘塔味道。
父亲叶友根宝刀未老,制作五香猪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