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吴江渔民的前世今生

“吴江通”连续三年勇夺全国冠、亚军。



吴江老渔民们现在常常聚在一起感慨地说:“现在的渔民算是彻底翻身了”!可是有谁知道我们吴江以前的渔民是个什么样的处境呢?


1、老渔民在湖边卖鱼.jpg

老渔民在湖边卖鱼


看似悠闲的一叶小船,当您揭开它的船舱,那看似平整的一块块船板或许是从坟墓的坑里拆下来的棺材板;舱板潮湿,说明这条船久已失修,船板烂木部位开始渗漏;要经常开舱刮水,稍有疏忽,船会下沉甚至侧翻。


2、一叶小船.jpg

一叶小船


破旧的“网、钩、钓”之类的工具挂在船棚上,是他们赖以谋生的家伙。船梢摇撸,船头自然有撑篙的,这叫夫妇搭档。因为日晒夜露,他们的肤色呈古铜色。晴好天气,“港、荡、漾、浜”以及湖面上的渔船穿梭不息,可到了阴雨天气,水面上往往是静悄悄的,真所谓“一日撒网三日晾”。


3、夫妻搭档的小渔船.jpg

夫妻搭档的小渔船


这些被称之为“网船上人”的渔民,“芦菲、竹片”搭成了简陋的棚,棚下便是他们的一个家。渔民的家其实很简单:前舱大多开有涧眼,打开涧眼便可活水养鱼。一家人的穿戴及被褥放在中舱的舱板下,揭开板可以拿东西,铺上板则可睡觉。后梢的舱板下安放“行灶、米甏、锅瓢碗筷”等,饿了揭开舱板便可用柴禾引火做吃的。在舱内不起眼的地方还会放一只扁马桶,女人如厕时非它不可。


4、渔民赖以生存的渔船_副本.jpg

渔民赖以生存的渔船


当农民不易,做渔民更不易。为了养活一家人,每个渔民都会使上十八般捕鱼的手艺,否则很难存活。都说“勤扳罾懒张簖”,可张簖的渔民哪里会闲着?他们会在自己的簖基旁种上菱,或者在夏秋季节挑一担鳝笼出去张张,贴补家用。扳罾的不辛苦不行,因为鱼儿是有灵性的,那黑影影的大网住了它们前进的路,只有愣头愣脑的小鱼会往网里钻。几天不出生意,他便呆不住了,于是他又得费劲把罾搬到另一个河口上支起来,一罾又一罾地使劲扳,即便是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他也不会停歇。碰到鱼汛了,第一网水要是扳到了大鱼,他会把网放下让鱼儿通过,可接下几网便不客气了;放在篓里的鱼养不住,只得摇乡卖;鲢胖头起水便死,扔几条上岸随便给多少钱;生意做大了不是好事,露富亦然,因为野鸭帮的强盗们异常活跃。


5、张簖的渔民.jpg

张簖的渔民


6、簖基旁种上菱.jpg

簖基旁种上菱


旧时,乡下普遍土葬,也没有一处公墓。人死了便在浜口或河岸边随意堆一个坟茔,有些地方旧坟加新坟堆得跟小山丘似的令人毛骨悚然。坟茔上种了些柏树,树上有鸟窝及鸦鸣栖身。到了夜里,坟茔上那绿色的灵火如星星般闪烁,人过得跟鬼似的,还怕啥呢?罾基摆在坟茔边是常有的事。


7、旧时土坟.jpg

旧时土坟


没有节约措施,女人生育是无节制的,她们的命全靠运气了。一旦胎气不好,小孩死在娘肚里并非少数,富渔社区彩弟的娘就是因为生他弟弟时难产而不幸死去的。


收获好的渔民便可船上岸,收获不如意的只能住在旧船上刮水。那巴掌大的小网船上挤着好几个人,手电筒即使最昂贵也要买一个,因为夜间作业需要它,一盏用棉花捻成的油盏火便是船上的照明。天黑了,船头上的芦菲棚子往下一拉,船摇随波晃动跟摇篮似的,在河水叮咚声响中睡去,在鸡啼时醒来。他们风餐露宿,四处漂流,一家老小的吃穿全是从网钩上来的。


8、风餐露宿的渔民.jpg

风餐露宿的渔民


贫穷落后的年代,生态倒是好的。那时渔民的渔具远不如现在的先进,即使鱼虾成群他们也很难满舱而归。农民也善于捕鱼,毫不夸张地说,水黄梅季节,农民在田间劳动时能从稻田里逮到活蹦乱跳的戗水的鱼。渔民如果捕获到“鳗鱼、黄鳝、蟹、甲鱼”等值钱的鱼儿,便上一趟街,把鱼卖了便上茶馆喝茶,茶馆是渔民彼此交流以及听取外面信息的场所。鱼少的大多摇乡卖,可鱼价贱,一黄篮鳑鲏鱼换上一把黄腌菜算是不错的了,他们一天的辛苦只能混个温饱而已,至于“穿戴、用度”那要看生意了。渔民没有房屋且在水面上四处漂泊,因而无法把小孩放在岸上读书,老渔民们基本上连斗字都不识。


9、旧时的渔具_副本.jpg

旧时的渔具


10、喝功夫荼的渔民.jpg

喝功夫荼的渔民


张建林老师不久前在吴江通上发表的“莘塔渔民的饮食习惯”写得贴切。渔民的饮食相当简单,糕点是不会做的,船上来了客人或者是逢年过节了才会河水煮河鱼或添加几个别的菜。价廉的或卖不掉的鱼虾,自己才舍得煮了吃,船上有粮可以一日三餐,粮食紧张时往往吃一顿饿两顿,烧粥不能炖菜。烧饭了,从夹舱里捉点小鱼掐掐,放碗里撒点盐花放锅里炖炖。吃粥几乎是不用菜的,要是有咸菜或萝卜干算是不错了。船小人多,吃的场子摊不开,便有了“网船上打翻仔格稀薄粥,唔手抓罗”之说。没菜吃,有渔民动起了歪脑筋,便有了“网船上人看青南瓜转不开”这话。一帮挟网船进了浜跟耘大田似的把浜里的鱼挟了个净,把枯树枝也掰下了个精光,这些船“噼里啪啦”的挟一阵停船了,船一靠岸孩儿们光着脚上了岸。因为小孩的腿在船上圈久了,他们迈着外八字的脚步在港滩边玩耍。没柴禾的,小孩带根绳子把树上的枯树枝用竹竿敲下弄上船,要是柴禾检不到,便打起了竹篱笆的主意。船上没个菜吃,也会趁人不备时拔它几棵,拿了人家的东西,自然会挨骂。“衣食足才知荣辱”,在吃穿没有着落的当时,这也算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吧。


11、渔船上的孩子.jpg

渔船上的孩子


我们家在解放前也被歹人抢劫过,弄得一贫如洗。屯渔社区的陈章泉在同里湖摇船途中,碰到了正在湖北扫荡的日本兵,“嗖嗖”几发子弹从岸上打来,一发子弹击中了他的腿,鲜血直流,他的腿残了。耄耋之年的他,如今走路一瘸一瘸的。据我母亲说,有一回我们的船行驶在叶泽湖的大浩口,一船人差一点死在了日本人设在湖口暗堡的乱枪之下。老渔民沈阿根当年的渔船停在了同里南边的史家漾一带,他说“到了河高结冻的大寒天渔民的日子真是度日如年,他们穿的是补丁罗补丁的旧衣烂衫,冰封了的日子他们只能上岸要饭。没有铺盖的渔民他们实在没办法了就去乡下人的稻草堆上拨些稻草,几口人蜷缩在了稻草中过夜。同里富渔社区王小陆子的哥哥王大陆,是在金泽的一次乞讨中被溃退了的国民党军拉去做壮丁的。渔民除了“穷苦和社会动乱”,病患也时有缠身。我们家的十一口人中,十个患有血吸虫病,有两个叔叔不幸病死了。在当时凡是接触水源的渔农民,十之八九都患有血吸虫病。人要是得了大肚病,面黄饥瘦干不了活,被洋人们称之为“东亚病夫”并不为过。如果治疗不及时,肝硬化肝腹水然后痛苦地死去。在那个时候一旦患有此疾,等于得了绝症,到头来是人财两空。经查证:解放前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五岁,生活在最底层的渔农民们更低。“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还靠它过一冬”……,关牧村的一首《渔光曲》真实唱出了20世纪40年代渔民穷困潦倒的悲惨景象。


12、二十世纪30年代电影《渔光曲》剧照.jpg

二十世纪30年代电影《渔光曲》剧照


1949年全国解放,穷人的日子变好了。人民政府经过“三反五反”声势浩大的几次运动,镇压了国民党残余势力以及为害一方的土匪们,“四类分子”被群众管制并实行劳动改造,社会太平了,渔民也有了自己的组织,成立了捕捞大队。


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灭钉螺运动。同里围垦了“九里湖、肖甸湖、毛塔湖、小庞山、肖甸湖”等湖泊,在那个年代全吴江围垦了上百个“荡、漾、湖”。“血防埂”被人们用铧锹铲得光溜溜的,投放灭螺药后沟渠里的水鲜红,过后又清澈见底。杀灭了钉螺,鱼虾也不能幸免。为了标本同治,在消灭钉螺的同时,大队还对每个渔民的大便进行收集化验,一旦发现患有吸血虫病的人,便集中免费治疗。正是因为当时的政策深入人心,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吸血虫病得到了根治。


13、水乡角里灭钉螺_副本.jpg

水乡角里灭钉螺


文化教育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大队创办了学校,动员渔民子女们上学,乡政府还请派来老师为渔民们上夜校扫盲。“沈金男、沈天生、黄小和、徐阿二、黄双喜、高龙官”等成了生产队里有文化的领导干部。


14、70年代农民夜校扫盲班.jpg

二十世纪30年代电影《渔光曲》剧照


陆地上定居是计划经济年代率先解决渔民住房的惠民政策。有了这个政策,大队向邻近村征用一批土地规划建房,每户渔民分到了一间七路头瓦房。有了房子,年轻人便在队办厂或镇办厂工作。随后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渔民子弟已得到文化教育。


原同里双庙大队曾经担任过大队书记的陈梅生说:“计划经济年代,镇上的学徒工每月工资一般只有13~18元,一年后转正,正式工每月工资也就23元左右”。当时的物价:“白糖八角四,米一角四分七,酱油一角四,猪肉七角四分,鱼三至七角,干电池每节二角玖分,鸡九角一斤,蛋一角一,飞马二角九,前门叁角六,的确凉每尺七角,做一件衣裳的裁缝费二角五分”……


在计划经济的那些年,渔民捕获的水产品全部上交给国营水产公司,价钱由公司定。国家向渔民们供应吃粮以及发放“布票、油票、豆腐券、煤球券、肉票”等享受居民待遇,计划经济是吃大锅饭的管理模式。一爿出产不多的渔簖安排了两三户渔民,为的是相互监督。每个小捕捞的渔民们,他们跟在了队长后面,捕多捕少没关系,只要将捕获的鱼货全部上次给国家就是了。农业队请来老农民做师傅,队长哨子一响便跟赶鸭子似的督促着那些新农民们下地种田,厂里刚印的塑料袋还没有发货,工人家里便已用上了。尽管在严密的监督之下,副业队养在荷花荡里的珍珠蚌还是被人剪去了一大片。祸不单行,养殖场可围上千亩水面的一索荡网失火烧掉了,由于“瞎指挥、一窝蜂、出工不出力”等,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年终结算可想而知了。


15、计划经济时期.jpg

计划经济时期


一个劳动力每月定额30斤大米,大队每月发放12元伙食费,出工时队里的会计记工分,年终了按“工分、经济效益”的好坏分红,每月的伙食费确实不经花。因为没钱,渔民拿到手的“豆腐券、煤球券”之类的计划物资有些是烂掉的。老实点的埋头苦干并无怨言,而吊儿郎当的便动起了歪脑筋:有几个猢狲躲在家里模仿领导的笔迹批出借条到大队会计那里借钱,到了年底便透支了,真是前吃后空。书记拿他没办法,不打发他几块钱过年被缠的日子不好过。吊儿郎当如果过头了也讨不了便宜,在“斗私批修,?革命促生产”等高压政策下,被领导抓到小辫子了便往小庞山塞,让他下地种田接受再教育去。


16、“要斗私批修,抓革命促生产”饭票壹分、贰分2枚.jpg

“要斗私批修,抓革命促生产”饭票壹分、贰分2枚


渔民生活真正大踏步改善的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十三届全会后市场放开了,渔民从单纯的捕鱼转变为养鱼养蟹。渔民的收效提高了,小渔船便升级上下两层通电通水,“彩电、冰箱”等电器配备现代化的大船,生活自然是富裕的。王大陆这个国民党老兵在台湾没有成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未几经周折回到同里与亲人们团聚,他看到弟妹们有船又有房,儿孙满堂,生活幸福,他皱着的眉头舒展了。


17、围网养蟹.jpg

围网养蟹


高密度养殖导致湖水富营养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府将渔民养殖的湖泊收了上去,由政府养殖场管理。


18、高密度养殖的水槽.jpg

高密度养殖的水槽


政府对失地渔民的政策来了:所有渔业村全部拆迁,我们同里富渔社区也不例外。就在去年,我们家在20世纪80年代造的老楼房得到了补偿,每个人40平方,可以拿三套商品房。屯渔二队的渔民们,原本在东太湖的芦滩边生产生活,他们春天张猫篮,秋冬张黄狼。苏州湾的建立,他们的房子及地盘虽然没了,可成了“奥林清华”“明珠城”等高楼大厦那身价不菲的新房东。


19、东太湖生态园.jpg

东太湖生态园


如今,渔民们已全部陆上定居,年轻一代已不再捕渔。



......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责任编辑:顾晓红、梅雪芬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馆藏及网络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字,另附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逛吴溇老街

2、追忆王师夷

3、可爱的紫角叶

4、90后的洗澡变迁

5、出梅堰

我就知道你“在看”??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