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紫角叶,十有八九的人都知晓,因为它是盛夏伏天百姓餐桌上的常客。紫角叶有一个很雅的学名,叫落葵。《本草纲目》中说,“落葵三月种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叶似杏叶而肥浓软滑,作蔬、和肉皆宜。八九月开细紫花,累累结实,大如五味子,熟则紫黑色。揉取汁,红如胭脂,女人饰画、点唇及染布物,谓之胡胭脂,亦曰染绛子,但久则色易变耳”。古书《尔雅》描述落葵,叶繁能承露,其子垂垂亦如缀露。
《本草纲目》
紫角叶有个诗意的名字:落葵
先秦古籍《考工记》记载,紫角叶自古就是中国百姓的家常菜。不是从洋人那里传入的。古人早在两千年前就吃紫角叶了。汪曾祺说,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当今物质条件充盈,食物琳琅满目,紫角叶已被挤出“高大全”“白富美”的时蔬圈,不登大雅之堂了。现在虽做法多有创新,上网搜索多达十多种。但星级大饭店的菜谱中,你找不到紫角叶一菜。国宴、豪宴的佳肴珍馐中已无紫角叶的身影。达官贵人、富豪阶层的饮食取向瞄向了山珍海味、松茸菌类,不屑一顾紫角叶了。
松茸、牛肝菌、羊肚菌
紫角叶,虽有高雅的学名,其实是草根命。一斤紫角叶二三块钱,是百姓菜蓝子的常客,与百姓相依为伴,是贴近平常人接地气的蔬菜。记得前几年,我们兄弟仨陪母亲上苏州医院检查身体。午间在一小巷子里的餐饮店吃面,见黑板上标有“时蔬肉沫盖交饭”15元,很好奇这么便宜。正巧邻桌有两位打工模样的中年人每人要了一份。端上桌来,不大不小的沙锅里,面上满是紫角叶豆腐肉末星子,见他俩吃得很香,心里一下就明白了这饭菜有多平民化。
青翠欲滴紫角叶
紫角叶既不骄生,也不惯养。喜温喜雨,江浙一带多有种植。在竹篱围墙庭院小园墙角旮旯洒点籽,无需打理,无需农药植保,生命力极为旺盛,抗病虫害又相当强,郁郁葱葱,一丛丛一片片恣意生长。小叶初长,紫角叶的幼苗和嫩梢就可食用了。清炒质地滑嫩多汁,色泽油绿,气味清香,风味独特。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等多种维生素。还有降压保肝、润肠清热解毒药用功效。满满的正能量,是百姓喜爱的健康养生的绿色蔬菜。
紫角叶易生长擅攀爬
盛夏伏天里时蔬少,小时候,祖母就常用紫角叶当菜,时而是形似翡翠白玉般的紫角叶豆腐汤。时而作凉拌菜,拌以蒜蓉、鲜酱油,淋上香油,口感肥硕清淡暗香。忙时就简单地将紫角叶放入油锅翻炒,入盐、蒜蓉上桌。现在每到炎热的盛夏,菜市场就有农家老婆婆拎着满满一篮子的紫角叶叫卖。老家的亲戚会时常带来一大马夹袋紫角叶,中午饭桌上就多了一大碗清炒紫角叶,叶色碧绿,经脉清晰,一张明亮的夏日阳光地图就呈现在我眼前,耀得我眯上了双眼。
清炒紫角叶、凉拌紫角叶
腊肉炒紫角叶、紫角叶豆皮汤
紫角叶是内敛低调不张扬奉献精神很强的植物,不仅给我们果腹,补充多种维生素营养物质,还给人类美的享受。八九月里,紫角叶开出了紫色小圆点花,绿叶中相伴着紫点的衬托,紫绿相间,温柔素雅,养眼悦人,生动活泼,使人见之对新生活的向往愈发冲动。到了成熟的的时候,结出了许多紫色的小粒果实。人称之为胭脂豆,掐一颗紫液四溢,可以饰美人面,点朱唇。在西洋化妆品还没有传入中国时,胭脂豆成了东方美人的喜爱之物。南北朝医陶弘景说,“其子紫色,女人以渍粉面为假色。”好一个“假”字,映出了人间的天地色彩,紫气沉静。胭脂豆不同于相思豆。人在相思,豆是牵挂。而胭脂豆则是一种植物,贮存于果浆中的一种饱满的紫色,与素面朝天相比,是美人对待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憧憬。
浑圆的胭脂豆,在一张素笺上滚动,活色生香。但念及时有一股婉约的宋词味道,易让人想到了几个古代女子:芸娘、李清照、董小婉。文人骚客往往把胭脂与文字组成美妙的词句,描摹出中国文人心目中最中意的柔美女子形象,浸濡出男女情爱销魂的意境。
《浮生六记》中的芸娘据说是天底下最可爱的女子
回望那一丛丛碧绿的紫角叶,它从历史的墙缝里逸出,一枝枝青绿蔓梢,一片片碧绿叶子,朴素无华,长得敦实。就如百姓平凡的世相人生。胭脂豆在时光深处轻盈地滚动,曾是美人的喜爱,搽抹装扮着美人绚丽多彩的生活。就象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孜孜向往。胭脂豆不是花,但胭脂如花。紫角叶,它不是普通的叶,是百姓人家离不开的生存植物。
紫角叶恣意生长
可能紫角叶太平淡,难入文人墨客的法眼。吟诵紫角叶的诗词很少,难得有宋人梅尧臣一首:紫角菱实肥,青铜菱叶老。孤根未能定,不及寒塘草。读来竟有点忧郁。作为平民百姓,古人吃过的菜,大多还在吃。古人经历的春夏秋冬、高山大河、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还在经历,不断重复着前人经历的一些事情。
北宋诗人梅尧臣
秋意深深,凉风乍起。紫角叶已离我们远去,只能明年的盛夏伏天里再见。但我仍深深地眷恋着这草根出身的可亲可爱的紫角叶,它似仁者,给人以奉献;似智者,给人以享受;似勇者,给人以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