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账房老宅主人出走后,陆续租给他人居住,1949年后,归国家所有,由房管所管理。除我家在抗战时期租入外,1949年后陆续租入钱老师家和姜老师家。这二位女老师与家母同执教芦墟小学。
1948年芦墟国民中心小学教职员工合影
芦墟中心小学老教师合影(前排右一陈淼鑫、左二姜文骅,左四钱秀英)
这幢老宅,我家曾租住过几十年,自1993年才迁出。家父郑润之,祖居芦墟苏家港村,也是大户人家,祖父郑景康,在抗日战争的淞沪会战时期,任芦墟镇镇长。1942年,日寇在芦、莘、厍、周大扫荡,郑家在苏家港的老宅烧尽,全家即搬到芦墟司浜张帐房租住。家母陈淼鑫(1919—2018)跟我说起过,从未见过张家主人,听说有弟兄两人,一个是共产党,一个是国民党,抗战前就在外。常来的是帐房大先生叫王茂堂,侄子叫王念祖,另一个年轻人叫丁德基。多是在秋收后来收租米,烧饭用了个人,叫凌司务。
经查阅汾湖开发区资产公司档案,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登记的对私房屋改造登记目录,记有东南街“LQ-DN-MS013张贻谷”条目,惜资料难以查找。考证张账房的主人,待今后继续寻访。
郑家租住张账房,除家父郑润之外,还有祖母袁氏,叔郑济之,姑母郑慧婵。郑济之为中医,1949年入联合诊所。郑慧婵读过书,嫁家母陈淼鑫的哥,有三女儿,陈齐洪、陈齐浩、陈齐涣。三姐妹均外出求学、工作。现大姐陈齐洪健在,为北方交通大学教授。家父郑润之(1909—1983),复旦大学毕业,1947年分湖初级中学(现汾湖高级中学)创始时任教导主任,1949年4月任校长,十年浩劫中吃尽苦头。司浜郑校长,当时在芦墟是声望、收入高的人。
1953年分湖中学团员与校长合影(中左四郑润之校长)
作者父亲在芦墟中学合影
钱秀英老师(1922—2010)芦墟东芦村人,与钱钓璜同族。1920年12月2日,陈去病、柳亚子等南社社员乘舟游分湖,舟行经东芦村,钱钓璜赠陈去病“磬折廊”石刻一截,为郭频迦灵芬馆遗物,陈去病赠诗三首。
钱秀英老师
1924年,钱康成在东芦村办芦墟乡立第二初级小学,有3个班级。1946年,抗战胜利,恢复芦墟东芦村小学,一个年级,36名学生。钱秀英任校长。(《芦墟镇志》教育卷。)
钱老师的先生陈树人医师(1923—2006),芦墟白荡湾人,吴江芦墟中心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师承宋爱人、李畴人先生。行医50余载,对温热病、脾病有专长。在全国省级医刊上发表医学论文四十余篇,有弟子郭丽娟等三人。曾任吴江县第七、第八届人大代表,吴江医药卫生学会理事。我们都称他陈医师。
陈树人医师处方手迹、编录宋爱人医案手稿、编录李畴人医方手稿
1987年6月,芦墟成立吴江第一家镇级“振兴中医研究会”,是在芦墟振兴中医科研小组基础上成立。会长是“兰玉堂”传人费原子,副会长就是陈树人医师。1993年弟子郭丽娟为陈医师历年发表在全国不同刊物的论文、医案38篇结集成《陈树人医疗经验选编》。
芦墟振兴中医研究会成立大会合影
叶天士学术交流会合影(陈树人医师前排左一)
钱老师一家,厨房间和我家合用第一进北厢房,另有我婶婶家,几家人家各自有行灶(单个可搬动的柴灶)。另双眼大灶头(砌有烟囱),逢年过节大家都可用的。第二进正厅是大家吃饭的地方,每家放了张八仙桌。正厅北厢房,曾住潘家三姐妹,后搬走后,辟为陈医师的书房和问诊室。第三进楼房靠南边间,是钱老师家卧房。
陈树人医师坐诊
钱老师有子陈为民,是其弟的第二个儿子,过继于钱老师。陈为民与我同学,74届高中毕业后分配在芦墟商业,曾在“大庆楼”工作,后为商店经理至芦墟集体商业公司经理,是位经商能人,不幸前年过世。
姜老师家是1958年搬来的。姜老师叫姜文骅(1919—2008),出生芦墟南栅姜家,现檀家桥西,尚有姜家老宅。姜老师父亲姜安燕,是米行里的大先生,姜安燕娶妻徐安萍,生九儿女,五个早夭。姜老师排行第二,第五姜寿海,芦墟商业豆腐店大师傅;第六姜寿林,曾为黎里油米厂书记;第九姜文元。
姜文骅老师、钱德明先生结婚照
姜老师的先生钱德明(1919—2004),一直在上海工作,曾供职金日银行。
姜老师家灶屋间(厨房)在第一进南厢房,南厢房有二间。前天井的北厢房楼和正厅的北楼房作卧房。
姜老师有三子一女,长子钱鼎,芦墟米厂技工,1980年故,钱鼎有子钱伟阳,现为松陵派出所所长。次子钱进,芦墟中学后转盛泽中学,任化学老师,现退休。第三钱伦,女,是曾任莘塔镇党委书记石中伟的夫人。第四钱晨,现吴赣药业(苏州)有限公司老总。
我和钱晨、陈为民三人,从小发少,同住老宅,整天一起玩耍,曾在正厅上,横着竹竿练跳高,走廊里挂二个铁环,玩吊环。钱晨曾用三个弹子盘(轴承)做了辆小车,三个人轮流坐着,从向阳桥上顺着斜坡滑下,一次把桥下杭家的凉粉摊给撞翻了,闯下大祸。这幢老宅,留下我们许多青春少年的回忆。
老宅前廊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