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袁家浜沈宅石库门
芦墟古镇南袁家浜,有一石库门,门内建筑现已荒废,地为吴江旅游发展公司资产,原属芦墟供销社酱工场。这幢看似不起眼的破旧宅门,曾是南社名宿沈颖若的居所。沈颖若人称次公,其兄沈眉若人称长公。长、次二公与柳亚子交谊甚深,为南社第一批社员,社内骨干,长、次二公以诗闻名,是分湖文坛旗帜。1916年柳亚子给昌直诗中有“二陆才名乡国秀”之句,将二沈比作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保存两位先贤的故居遗址,研究其家世渊源及著作,对分湖文脉的传承,有莫大的意义。
《春壶残滴》书影
“素行堂”,取《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句之意,“素行”也喻高尚纯洁的品行。为沈长、次二公的五世祖沈心梵宅居的堂名。后长、次二公为其父刊印诗集《春壶残滴》,用为刊印堂名。
沈宅故居遗存
沈长、次二公的父亲沈咏楼,为避战乱,从北厍大胜迁到芦墟东玲来秀桥,又于1884年三月迁到芦墟镇上,借居北袁家浜徐氏房子,在今北袁家浜29号位置。咏楼公有《甲申三月移家北袁家浜感赋》:
好趁春风谷雨天,袁家浜北借三椽。
贫家长物无多子,虀米诗书共一船。
(《春壶残滴》卷上第八页)
次公颖若有《北浜风景图记》,记述这一处幽静的屋居:“其地去分湖近数十武(通“歩”)。风帆出没,烟水沦涟,湖中风景若专为此浜设者。屋之西南,有袁氏墓,高出常阜。涉其颠,见湖景尤广,其下有池,水清而深,轻鱼百余头,时游戏于藻行间。旁卧小桥,可踞而钓也。每风日之晨,烟月之夕,移步期间,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思。”(《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213页“北浜风景图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所记袁氏墓,即明袁了凡的曾祖袁菊泉的墓茔,现尚有后裔袁恩树之子袁昌荣所居的小屋,原为守墓旧庐。
《寒灯课子图》
咏楼公在北浜徐家的租居未住满一年就病故,当时长公十三岁,次公三岁。咏楼公夫人周英,寒灯课子,以日夜帮人做针线活,抚养两儿读书成人。历十五年,次公考取秀才数日后,周夫人谢世。二公分别请人作《寒灯课子图》,广征题咏,纪念这位历尽辛苦,不失读书人家家风、教子成才的慈母。
长公学成后,曾在芦墟陶冶学堂任教师,从北袁家浜搬出,租西中街街面房子居住,后到黎里教学。次公外出任教,到无锡三师任教13年,略有积蓄,回芦墟,选南袁家浜,灵芬馆西,建造了一幢居宅,用于居住和办私塾。这座宅子在1938年7月7日,日寇火烧芦墟时,毁为废墟。次公所藏古籍、书稿全焚为灰烬,次公痛惜不已,以致心灰意冷,婉拒了钱基博赴上海任教的邀请。
南袁家浜沈宅东弄堂
南袁家浜沈宅——沿街围墙
根据现存北墙门,可见该宅三开间座北朝南,北临南袁家浜河,按细凿石库门的规格,这是一座建造较为精良的宅子。旁长弄,后有一边石库门,可知至少为三进的宅子。据到过这座宅子的老人记忆,进深很长,皆为楼房,读书的厅很高大。
袁家浜宅毁后,次公曾租借同南社社员唐九如的司浜宅屋,居住一段时间。私塾借用沈龙笙家的“沈裕昌”内厅。
沈炼
《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第178页,载有次公沈颖若《修分湖志忆及家乘》十首七绝,并有诗注。这十首七绝,是考证沈氏家世的可靠史料。从长、次二公起,往上追溯,可至明代中期:
二公的十一世祖沈炼(1507~1557),字纯甫,号青霞。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史·沈炼传》中的记载是:“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除溧阳知县。用伉据,忤御史,调荏平。父忧去,补清丰,入为锦衣卫经历。”又记“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然颇疏狂。”可知沈青霞以进士入仕,曾任几处知县,入锦衣卫,为人刚直。对严嵩父子专权卖官,贪污受贿等劣迹列为十大罪状,弹劾严嵩,被处以杖刑,谪居保安州为民。嘉靖三十六年,遭严世蕃陷害,起灭门之祸。幸长子逃脱。隆庆初年,冤案昭雪,追赠沈炼为光禄寺少卿,任用其子为官。天启初年,追谥忠愍。后人将他的作品汇编成《青霞集》。
沈炼书法
2014年上演的电影《绣春刀》和2017年的《绣春刀Ⅱ》,就是根据沈炼的故事改编而成。使得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沈家的祖先。录沈炼《书怀》诗二首:
山城六月草青青,万里羁人正独行。
壮士不归头渐白,四方戈戟几时平。
秦关百二岸成池,旋转乾坤在此时。
方叔壮猷元老卧,何人早赋中兴诗。
二公的十世祖沈子明,因青霞先生之难从浙江迁至吴江大胜村,隐居下来。大胜,亦称胜溪,即现今汾湖开发区北厍大胜村。嘉靖年间,柳亚子的祖先柳春江从浙江宁波迁至北厍东浜,后世迁大胜。沈、柳两家均为北厍望族,结为世交。
二公的八世祖沈日升,性仁慈,经常散发财物粮食接济穷人,当时县令赠“乐善好施”四字。日升公初无子,一日,在桥边遇到一身体糜烂的乞丐,气味难以接近。乞丐相求日升公扶其过桥,日升公欣然答应,小心扶其过桥后,乞丐从篮中取出一物相赠,芬芳触鼻,乃荷叶包茄子。乞丐忽然不见,日升公回家将荷叶包茄子吃了,日后,连续得九子,其中一子夭折,另八子均成才。后迁至东浜,成为东浜沈氏老八房。
二公的七世祖沈羽吉,刚二十岁时,坠马而亡,有一遗腹子沈扆臣,其母吴氏守节数十年,将其抚养成人。清乾隆年间官府建有牌坊表彰,《分湖志》中有记载,民国时牌坊仍在。
二公的五世祖沈心梵,迁吴江北门下塘,另建一宅,称“素行堂”,奉其母亲张太孺人居住。宅中布置与胜溪旧宅一样。太孺人喜吃莼菜和鲜菱,故春天在吴江居住,秋天返回胜溪乡下。吴江近太湖,多莼菜;乡下多产菱。
二公的五世叔祖沈思美,号愚溪,在胜溪居“三古堂”,藏书籍金石尊彝之属甚富,均失散无存,著有《浙游草》一卷行世。其女婿即柳亚子之高祖柳树芳。柳树芳(1787~1850),字湄生,号古楂,晚号粥粥翁,著有《分湖小识》。故沈柳为姻亲。
二公的高祖沈澹圃,自号晚香子,嗜好金石书画,有印曰:“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曾存叔父沈益卿处。庚申之乱(1860)后,先辈的遗物都散失。曾有人在古董摊购得端石一方,背有铭款曰:“澹圃乡台先生临池之宝”,下署杨澥刊。为沈家宝物。砚通体紫色,中有白纹。古董家识为紫袍玉带,重金购去。杨澥号龙石,嘉道时吴江篆刻名家,与沈澹圃、柳树芳均为好友。
二公的曾祖沈霞塘,身心仁厚,学问渊博,能文,困于科举考试不中。家世逐渐衰落,令后辈经商。庚申之乱前过世。
二公的祖父沈建才,也是仁厚长者。庚申之乱带了全家逃至芦墟东玲,以后再经过迁徙,但始终不离分湖一带。
二公的父亲沈禄康(1844~1884),号咏楼,医号壶隐。从小天资过人,曾随几位名人游历,立志高远,不与人同。成人后,家道中落,日益贫困,又高才不得志,仅以明经终老。早岁馆莘塔凌莘庐家。三十岁后贫病交迫,转而学医,改号春壶。1878年,咏楼公与李匏斋同在莘塔坐馆。李匏斋以精医有名,遂师事之,昼夜劬学,时有神悟。四五载,遂豁然大通。自黄帝岐伯之书,秦越人、张仲景、孙思邈之所述,下逮金元四大家之纯驳,靡不融会贯通,变化无方,出以治人,鲜不活者。四十之年,遽归道山。
沈咏楼晚年,租居北袁家浜徐家房子。西距分湖数十步。西南有袁家墓庐。墓丘高出地面许多,墓旁有池塘,水清,游鱼数百。池塘外有小河,卧小桥。有“北浜风景图记”述其事。
沈咏楼虽晚年精医行药,其诗文光彩可见于《春壶残滴》,为长、次二公于1920年收集遗稿刊印,柳亚子作序。刊印为“素行堂”,以承心梵公祖德。录咏楼公诗一首《太白谪仙》:
我欲问青天,长庚竟谪迁。
帝犹才子放,人孰夜郎怜。
明月身前粟,奇花舌底莲。
骑鲸不归去,香案恐无仙。
长、次二公之成就
沈昌眉(1872~1932)字昂青,号眉若,别署长公。沈昌直(1882~1949),乳名阿存,号颖若,别署次公,后改字存芜。芦墟镇人,兄弟俩一生并无富贵,以育人教书为业,留下宝贵的文学财富和独立之精神。
长公从小聪颖异人,由父亲课读。其父沈咏楼公曾在莘塔凌莘庐家坐馆当老师,常带眉若在身边,深得主人喜欢,赐号“小江湖”。昌眉有诗纪事:
说来莘庐感慨深,独垂青眼老人心。
自从雅赐江湖号,落拓江湖直到今。
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
1888至1889年,长公就读芦墟“切问书院”,师从诸杏庐。1895年,长公考取秀才,柳亚子对长公评价有:“公负天人之资,器宇弘远,虽未行万里路,而能读万卷书。天风海水,长河乔岳,顾盼几席间,神与古会已。诗文宗尚性灵,亦不废格调。于乾嘉诸老,颇近简斋,拟诸乡先辈,则灵芬之俦,特踪迹微异耳。”(长次二公剩稿,第4页)
次公早年亦入学“切问书院”,20岁应县童子试,后科举废止,入上海理科学堂学习西学。宣统二年(1910),长、次二公在芦墟成立“分湖文社”。同年加入南社。
执教黎里小学(后排右三为沈长公)
长、次二公学成后,执鞭杏坛。长公昌眉在黎里“求我蒙塾”、黎里镇小学及殷宅为教师多年。吴江黎里小学,曾名“求我蒙塾”“养正学堂”,创办于1903年,王家弄王宅存三开间四进,原由王姓秀才翻建于清道光年间,光绪二十九年(1903),其夫人倪寿芝在此创办了黎里笫一所私立学校“求我蒙塾”。长公在黎里有不少学生,其中如柳亚子的儿子柳无忌、曾在国共合作的江苏省党部工作的毛啸岑、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张绳祖(贡粟)等,其它还有蔡孝宽、汝葆彝、凌应桢等。
辛亥年(1911),二公共同主持芦墟陶冶小学(三官堂小学)。
1922年,苏州第一师范在吴江开设分校,长公应聘担任主任唐闰生的助手,开办在职教员培训班。1925年协助接办吴江高等小学。约在1927年到吴江乡师为教师。
次公昌直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到黎里镇任塾师一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再到黎里树人学校任教师。1912年任教吴江中学。1913年赴无锡第三师范任教,直至1927年三师改为无锡中学遂离开无锡。无锡三师全称为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成立于1911年,顾悼任校长,与钱基博、钱穆是同事。次公在无锡三师先后任教13年,培育了不少人才,其中最突出的有陆定一、钱俊瑞、管文蔚等。期间,1922年曾到松陵江城中学任教。1923年,曾再到黎里镇任教。抗战前,次公因身体不佳辞职回乡,在家设帐授徒。吴抗云、陆明恒、张文康等都师从次公。
二公与柳亚子交谊深厚。1900庚子年,次公昌直到黎里,任私塾师。私塾与柳亚子租居的周家相邻,柳亚子虽小次公五岁,但已是满肚诗文,常来与次公谈诗论文,两人始订交。次公于1901年就回芦墟。1908年次公再次到黎里,两人更加亲热,常在上元楼茶室吃茶论学。次公也常到柳宅借书阅册。时小聚,“一饮何妨进十觞。”次公有诗记:
王粲楼头秋复春,三年留滞禊湖滨。
故乡亦有分湖在,侬是烟波旧主人。
后次公受无锡三师之聘,前往无锡任教。长公昌眉来到黎里“求我蒙塾”任教,由次公认识柳亚子,并订交。柳亚子有“次公狷介长公狂”之句。
1910年,南社刚成立不久,长公、次公就由柳亚子介绍入社。入社号分别为14、15号。
1916年次公在无锡教学,得到数枚红豆,选二颗寄予亚子,附诗一首,以记昔日情义并表达相思。有句:
亚子我故人,夙昔相亲厚。
记得少年时,尔我各耸秀。
……
1916年次公昌直作赠柳亚子红豆诗后,兄昌眉读后依原韵和诗一首,其开头四句是:
子由笃交游,眷眷柳子厚。
赠物既风雅,赠诗亦清秀。
在长、次二公影响下,芦墟的文人志士陆续参加南社的前后竟有十七人之多,大都是二公好友,有比二公年长的沈龙笙、董书城;有邻居夏钟麟、袁翰清、袁金钊;有学生吴侬、陆明恒等。
长、次二公追随柳亚子,积极参加南社活动。《南社丛刊》《迷楼集》等,均有诗词、唱和之作刊录。1918年南社内部诗派争执,发生内讧,柳亚子辞去南社社主任职务,二公站在柳亚子一边。柳亚子息影分湖,一度与次公作长夜之谈,意有未尽,追作《寄颍若》七律一首:
大腉高谈肯息机?寒蛩四壁一灯微。
更从何地衡功罪,忍信人间有是非?
论世未妨中晚恕,求全自昔圣贤稀。
低徊别具沧桑泪,才说开天已满衣。
1909年,长、次二公发起成立“分湖文社”,次公作《分湖文社序》,有“是虽枯槁冷淡生活乎,有心人当不我遐弃耳。”之文。
1918年始,柳亚子搜罗乡邦文献,得到二公大力支持。柳亚子与薛公侠发起成立“吴江文献保存会”,列吴江12位藏书家,按“文献流传,后生之责,维桑与梓”排列,次公位列“流”字。柳、薛合编《吴江文献保存会书目》四卷,次公作序。次公50岁时,藏书有7000卷,惜在抗战时,日寇火烧芦墟,尽毁。
次公诗《丁已消暑杂咏》:“闲将文献细商量,三两书痴友会忙。隐约葛衫笼字纸,阿兄又著好文章。”长公得袁氏书稿及家乘;抄录迮卍川文;吴云璈《盍簪居诗稿》;袁稻香《牧笛吟》。
柳亚子有志修《分湖志》,与二公约定,由长公与凌昭懿分任芦、莘、厍三小志。长公擅考证,在题柳公望《分湖访旧图》并叙中,考证了“分湖”地名的来历,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铸剑大师风胡子来此铸剑而得名。著《分湖徐将军庙考》,发表于《芦墟报》,考证明末徐弘基在赵田与袁四履举旗抗清后遇难的世事。
叶小鸾墓
与柳亚子一起立叶小鸾墓,有《偕柳亚子至分湖重树叶琼章墓石歌》长诗记之。
张应春墓
1931年,张应春就义四周年,长公提议为烈士张应春建衣冠冢,得到柳亚子支持,请于右任题墓碑,在烈士家乡北厍葫芦兜北莲荡滩畔,叶小鸾墓旁立成张应春墓。柳亚子有言:“琼章墓畔筑衣冠冢之议,长公持之最力。”
长公赠蔡哲夫手札
沈昌直印——常州周士锦刊
《长公吟草》书影
1916年至1920年间,长、次二公与芦墟陆鸥安、董容生等成立分湖诗社,吟咏唱和,留下一批诗作。
长、次二公后人
长公昌眉先娶夏氏,生子有斐(裁之)。续娶周氏,生四子,即有威(畏之,后改咫天)、有成(用之)、有勇(哂之)、有美(韫之,后改友梅)。因次公昌直早年尚未有子,有美从小一直住在叔父家里。后来昌直原配张氏病故后,续娶马氏,金泽人,生子有伉,那时有美已独立生活,自立了家庭了。昌直原配张氏,生一女名九兰,嫁给吴江乡村师范校长泰兴人金森宝(书樵)。有伉为芦墟二中退休教师。
沈有斐号裁之,长公长子,曾在黎里读书四年,继承春壶(祖父)医学,习中医。又尊父嘱入董书城之门,长公有“孺子可教则教之,寒热温凉劳指点”之句。董书城(1867∽?),字容申,也作蓉生,号亦庐。由庐山迁居芦墟,弃儒学医,对医道十分钻研,终成一方名医。裁之习医六年,业大进。1917年曾在黎里行医。
严辰
沈有威,号咫天,长公次子。1930年左右,沈有威也到吴江乡师任教。长公的学生毛啸岑那时也任职乡师。诗人严辰曾在吴江乡师读书,他与沈有威,毛啸岑常常在一起,志同道合,留下深刻的印象。严辰对于沈昌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诲人不倦,也十分敬仰。有威娶黄氏女,在吴江成立小家庭。抗日战争期间有威到上海徐汇中学为文史教师,将其家迁至苏州。录其为黎里好友邵之锦著《待焚集》题诗:
平生寡交游,与君少相亲。
君家禊湖曲,我家分湖滨。
盈盈隔秋水,一棹过从频。
沈哂之1990年信札
沈有勇,号哂之(1912~1991)长公第四子。1939年流寓西南,1940年得子。1942年宝天铁路工程局任职,写过一篇《宝天铁路歌》长诗。70岁时,教授著名钢琴家孔祥东的古代诗文。居上海。研究南社柳亚子,留下了《略论柳亚子和他的诗》《磨剑室诗词集校勘琐记》等文稿;著《南社见闻实录》,收集其父和叔的诗稿。录其纪念张应春诗一首,《自题“悲秋小幅”》:
蓉应春回原是梦,桂逢秋陨若为情。
六朝金粉今销歇,剩有冤禽啼血声。
沈有美,号韫之,后号友梅,长公第五子。致力收集长、次二公诗稿、文章,终于在1992年编印成《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一书,由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著《记先父先叔一二遗事》,记述鲜为人知的二公事迹。
沈丕安教授
沈丕安(1937~)。沈有斐之子。1956年毕业于苏州中学,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北大文科。听从母亲劝说,放弃保送北大,选择上海市中医学院深造。六年间,他系统地学习了西医和中医理论。早年打下的深厚古文功底,更是让他在中医理论学习时如鱼得水。1962年毕业。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历任内科主任,现任中医风湿病研究室主任、食疗研究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
沈丕安与人合作著作
沈丕安从医半个世纪,曾先后完成养阴清热法治疗红斑狼疮、复方地黄颗粒、降脂剂、舒肝祛脂胶囊等各级课题多项,并多次获奖,拥有四项国家专利,“宁红减肥茶”的发明人,曾获国家科委新产品金奖。
他是中医界极少数将自己的验方公开,并进行商业化开发的人之一。在沈丕安看来,将验方商业化开发,让更多的人受益是医者之道。
沈有伉(摄于2018年5月)
沈有伉(1940~)次公子。在芦墟读完初中,入学吴江师范,毕业后到庙港初中任老师,后到芦墟农中,1983年,芦墟成立第二初级中学,开始在二中任教,2001年退休。教授语文、历史、政治、地理,是位文科全能教师。有儿沈学新,现吴江供电局职工,女儿沈学华,苏州四院护士。现居同里,夫人陆小英,芦墟金属制品厂退休工人。
感谢沈有伉老师提供颖若公照片和印章。祝二公后人,承祖荫,光耀门庭。
1.《春壶残滴》沈咏楼著1920年刊。张舫澜先生藏书。
2.《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社会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3.《南社诗人吴江二沈——记沈昌眉、昌直两兄弟的事迹》陆铭之著。《吴江南社名录》。
4.《分湖诗钞续编》59-8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南社百杰》128-132页,李海珉著“沈昌眉沈昌直”。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本文编辑:朱宇婷、吴英
图片来源:郑一冰、馆藏及网络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求点赞?!转发更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