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话说吴江太湖文化土产和非遗文化篇
陈志强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话说吴江太湖文化

土产和非遗文化篇


蚕丝文化,色彩斑斓

养蚕文化


前文已提及袁家埭遗址曾出土了纺轮,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吴江先民就已从事纺织了。唐代时,今七都、庙港、震泽一带家家养蚕,晚唐著名诗人陆龟蒙的诗句“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就是对当时这里蚕事的真实写照。


明清以来,吴江沿太湖流域的蚕桑丝经文化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震泽为例,凭借一根丝,演绎了令人振奋不已的历史。震泽濒临太湖,纵跨頔塘,交通地理条件甚是优越。早在明代初期,以震泽为中心的沿太湖地带即是全国重要的湖丝产区之一。到了清代,“食货交易……贸丝粜粟为多”,当地多数乡民缫而不织,将丝作为商品出售。鸦片战争后,辑里丝及辑里干经(辑里丝始产于明代,产地在江浙交界的震泽、南浔一带,为湖丝中的佼佼者)在震泽集散。20世纪20年代,全镇有二三十家丝行(全盛时达47家),尚有不少熟悉生丝生意的人充当“丝主人”(中间商),另外,镇上有7所蚕种公卖处、14家茧行、4所桑叶行。震泽丝市一时名噪中外,形成了近代著名的丝市。


师俭堂


位于镇上宝塔街西首的师俭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建筑第四进的正厅在清同治年间至抗日战争爆发期间的七十余年间,一直作为主人经营“恒懋昶”丝经行所在地。由于要进行丝经经营,该厅为敞开式,被称作“敞厅”,这在深宅大院颇为少见。


震泽丝业公学旧址(作者提供)


震泽丝业界的创举是多方面的,其开展行业办学也可谓在吴江乃至在太湖流域开了先河。1912年,即筹建丝业小学。1926年,增设初中班,改称“丝业公学”,现旧址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震泽懋德堂(作者提供)


在近现代,震泽人在蚕丝上为吴江为江苏也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殊誉。与师俭堂毗邻的懋德堂,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由毕姓丝商所建,其后裔毕康侯为震泽镇上最早的留美学生之一,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内辑里丝业三人代表之一,出席了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一届万国丝绸博览会。


 震泽“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内景(上)、震泽“丝立方”(中)、震泽“山水丝绸”(下)(作者提供)


当今,震泽丝业更是红红火火。2013年10月28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丝绸之路国际大会上,震泽镇的太湖雪、丝立方、山水丝绸三家企业生产的丝绸产品代表中国丝绸参展,博得各国代表和客商的赞许。2015年11月24日,在中国与中东欧领导人参加的“16+1”会议上,震泽生产的真丝画作为国礼赠送给与会的各国元首。






珍馐美味,大快朵颐


“太湖三白”


吴江沿太湖地区除了盛产“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外,还盛产太湖蟹、梅脐鱼、鲃鱼、鳗鲡等水产,其中还流传着鲃鱼、箬塌鱼等民间传说。关于太湖蟹,七都镇前些年还开办了太湖蟹文化馆,将太湖蟹的文化特色展示得淋漓尽致。


雪里蕻

熏豆茶(作者提供)


在土特产方面,庙港的“雪里蕻”菜颇有名气,畅销苏州、无锡、上海等大中城市,1995年仅太湖边上五联村的370户农户,即销出咸雪菜513万担,户均纯收入一万元以上。近些年来,香青菜也风靡各地。此外,吴江沿太湖地区农户家所产的熏豆、饭糍干等,也颇具农家风味,将之泡茶,一咸一甜,让人回味无穷。






非遗项目,在此荟萃



七都太湖渔歌

七都庙港一带濒临太湖,渔民颇多。与种田、织布等陆地劳作相比,驾驶舟船在水上航行捕鱼,风险颇大,每遇风大浪高,即有生命之虞,且劳动强度很高,像摇橹、拉网等都需花费力气,有时尚需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另外,一叶渔舟飘浮在浩渺的水面上,甚是孤单,因此,渔民的生活是很寂寞的。出于情感表达、协调节奏、消遣解闷,渔民们逐渐养成了唱山歌的习俗。虽然由于近些年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机械作业逐渐取代了人力作业,大多数渔民也由捕鱼改成了养鱼、卖鱼,唱山歌的机会越来越少,但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像奚金官、徐贵祥等老年渔歌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照顾,时不时可以在一些场合上亮亮嗓子,再由于当地民俗信仰活动仍有一定市场,一些五六十岁的渔歌手不时有演唱渔歌的机会。


渔民歌手王根林在演唱(作者提供)


听着庙港渔歌手的演唱,就像是在听他们说着以前的捕鱼生活,就像是看到了他们以前摇着橹撑着篙的情景,就像是听到了他们以前渴望爱情的诉求。在庙港渔歌手演唱的中长篇渔歌里,也有许多是与渔民的生活或其憧憬向往有关的。如《断头计》《卖鱼娘子》《鱼郎与彩英》等等。


以前,刘猛将军即刘王在江南一带民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几乎每一个大村就有一座刘王庙。相传刘将军是驱除蝗虫的能手,得到百姓的尊崇与爱戴,渔民们纷纷将自己的子女“过继”给他,以保平安,因此,渔民中诸如刘金宝、刘福宝、刘海观、刘金观之类的名字特别多。在庙港的太湖渔歌中赞颂刘王的作品也有好几部,都会提到百姓们感念刘王治蝗灾功勋卓著,报其恩德在各处立庙,不时祭祀。


七都太湖渔歌中,传统的题材也有不少。如有演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有演唱沉香救母的,也有演唱治水英雄大禹的,但其不少情节是特有的,与戏曲有着很大的不同。



七都提线木偶





左图为姚五宝表演木偶昆曲,右图为姚五宝收徒仪式演出(作者提供)


用木偶演昆曲,从现存有关资料来看, 全国只有七都“洪福”一家。解放前,“洪福”的前身为姚姓“公记保和堂”班子,创建于清道光年间,绵延已约两百年,鼎盛时有16名演员,活跃在江浙沪一带,能轮番演出《长生殿》《蝴蝶梦》《邯郸梦》等百余出戏,可表演五色灯彩、射箭和吸烟三大绝技。更名“洪福”后,木偶戏班继续在各地演出,多次参加县、市级的民间文艺调演并获奖。1962年5月,刘少奇主席观看了该团的演出。同年10月,剧团解散,演出活动停止。2003年,吴江、苏州文化部门高度重视木偶昆曲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延伸艺术,找到了当时“洪福”剧团仅存且年已84岁的姚五宝老艺人,制定了抢救、恢复方案。挖掘保护姚五宝记忆的木偶曲目,加紧培养新人,2004年下半年招收了数名学生,由七都镇政府送至苏州艺术学校专门学习昆曲木偶的表演艺术,并按姚五宝传授的演艺形态,使木偶表演与昆曲曲目紧密结合。2004年,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期间,七都提线木偶作为江南独特的民间文化遗产在苏州观前的沁兰厅登台亮相。


吴江沿太湖地区的非遗项目尚有菀坪荡湖船,横扇湖滩说书、念佛偈,吴江莲厢,苏南花烛、熏豆茶、风枵茶、丁香萝卜制作技艺,七都“拜老太”等等,数不胜数。




堂名、宣卷





名(作者提供)


堂名。为江南地区特有的民间曲艺。以前,每逢喜庆或民间庙会时,地方上、各户人家都要请堂名演唱助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县存世的堂名老艺人尚有数十人。七都镇庙港社区的“金玉堂”堂名从道教音乐演化而来,为吹唱昆曲,颇具特色。






宣卷


宣卷。其起源于佛家讲经,历史悠久,除演唱宣卷基本曲调外,还参用各种地方戏曲曲调,故群众又称之为“什景书”,盛行于吴江东北部地区,但在吴江沿太湖的一些地方也相当流行。




END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张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网  络、潘福官、钮泉娜、吴胜、陈志强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去铜罗吃早点

2、同里第五图

3、坐航船

4、广播里的岁月留声

5、曾经的东太湖农场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