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酱油·交公粮·出街浪
张金龙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我家弟兄姊妹三人,先后出生于吴江县七都人民公社跃进生产大队(今属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望湖村),一个叫埭浪的自然古村落。旧时,南北埭浪小村坊相当偏僻闭塞,老百姓普遍戏称“孤岛”。埭浪南侧和双石港大队安桥、高桥、漾南相连,西边同本大队周家桥(余庆桥)搭界,北部与本大队王家浜丰年塘桥隔河相望,东面与庙港公社洪臼河接壤。埭浪仅有李家桥(后随形势改称跃进桥)、余善桥两座小古石桥以及纵横交错的小泥路与外界联络,交通不便,出行基本依靠双腿或船只。直到21世纪初,蒋家港村埭浪南端盼来了230省道正式通车,物流频繁,车水马龙;现代化的七都大道贯通全镇东西,换档提速的信息时代终于来临。感于今天物流的发达,不由追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凭票供应的“供销社时期”。
▲ 望湖村(张金龙提供) 2022年10月1日,文史专家徐欣晔先生考察七都镇跃进桥(李家桥)(吴江区溇港文化研究会会长孙菊林供图)
打酱油俗称挆酱油、拷酱油,以前一般人大多不叫买酱油。酱油哪里有得零拷?七都公社供销社设置在跃进大队八角亭子港丰乐塘桥东第六生产小队的代办商店有。计划经济时代,整个大队仅有一爿商店,在湖塘路南侧我同学阿良家正对面——湖塘路北侧一座古色古香的清末民初私宅,是阿峰家祖传古建筑,非常气派。老屋粉墙黛瓦,屋前是高耸的砖雕门楼,后房门厅东边即是一长排商店柜台,西南角是“肉墩头”,供应少量猪肉。在当时儿童眼中,店内商品花花绿绿,琳琅满目,日常生活用品、农业用具药品、学习用品应有尽有,但其实家家户户平均分的话——多乎哉?不多也。物资供不应求,也难怪耄耋老父亲至今没有保质期概念,认为垃圾也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可以循坏利用。
▲ 打酱油
长辈们集体化劳动时间,祖母或父母忙着挣工分,大人有时会指派我们兄弟姊妹三人之中的一两人,从“遥远”的埭浪徒步前往三四里路远的这爿唯一的商店,购买一些开门七件事中的盐酱醋茶。兄妹仨总是争先恐后踊跃报名,而身为老幺“末拖”的我,出勤率最高,因为打发去商店意味着可能会有价值一分钱的一粒硬糖解解馋,而奶油花生软糖轻易是买不起的。五十多个春夏秋冬过后,甜蜜的童年往事记忆犹新。
▲ 原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庄关通先生收藏的全国省市县粮油票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者(前排右“红领巾”)和哥哥姐姐在老家硚口竹园前留影(张金龙提供)
说是“挆酱油”,当然也会顺路凭票购买一些其他比较轻便的小商品。挆酱油只是一个宽泛的代名词而已。一个“挆”字,动感十足,形象地描绘出供销社店员借用细小长臂圆柱形拷油工具在酱油缸甏上方的习惯动作,妙极了!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还是小学生的我孤身一人去打酱油,走到毛家、曹家交界处附近,突然有一只大黑狗从茂密的草丛中蹿出。我单枪匹马撒腿就跑,屁滚尿流,摔倒在地,差一点磕破小脑袋,玻璃酱油瓶打碎了一地,幸亏没扎破皮肤,但最后还是被咬到了小屁股,有犬齿印,不出血;事后也没去大队合作医疗站,没有注射狂犬病疫苗,幸存至今安然无恙,命大福大。
▲ 挆酱油
所谓“交公粮”,顾名思义就是农民伯伯将自家种植稻麦等农作物收获的粮食上缴到人民公社供销社采购站粮库。上世纪60~80年代,岁岁年年都要摇船去七都公社心田湾粮库,上缴稻谷子、大小麦、油菜籽。上阵父子兵,父亲和兄长大力摇着摇橹船,我尚在发育、力气小,勉强学会“吊绑”助力!挑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从埭浪的跃进桥畔出发,一路向南,越过大南港、双石港,穿梭北利桥、回龙桥、南利桥,半个时辰就到了姚家汇、双塔桥;再向右转,沿着稽鱼漾北岸,激流勇进,一个时辰过后终于行驶到了目的地——心田湾粮库!粮库岸边,横七竖八停靠着等待交谷的大小船只,数以百计;远远望去,岸滩上金灿灿黄澄澄的。每次粜粮前几天,祖母总要再三嘱咐——将稻谷彻底暴晒干燥,以免被粮库拒收,打回归费时费力。因为没有烘干机,所以在埭浪小队晒谷场,我是常客——戴着草帽,携带连环画小人书,看管自家稻谷、麦子、菜籽,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有麻雀或鸡鸭鹅见缝插针地偷吃,猫猫狗狗说不定也会来捣乱。
▲ 七都公社心田湾粮库旧址
又过了一年半载,突然发现跟随我家一同去交公粮的村坊邻居越来越多,缘由极大可能是我隐读村外祖母家有远房亲眷在心田湾粮库供职。我父亲从小不抽烟喝酒,但小小的我看到去粮库粜谷的其他粮农基本上个个随身携带一包高级香烟——大前门牌,轮到检验稻谷时都恭敬有礼,不停地递烟给检验员。其时,没有先进检验器材,只能人工检测。我一双小眼睛瞧见工作人员,随机左手插进装满一大栲栳的稻谷中央,捞取一抔谷子,右手迅速拣了三五颗塞进嘴巴,貌似稍作咀嚼,数秒钟后吐到手心,察言观色之后,品相价钿早已一目了然。碰到有水分的,工作人员就会说:“还是有点潮湿,水分足,回转重新晒个大日头!”
▲ 大前门香烟(陈良 提供)
一直到80年代,我侥幸考取了苏南一所乡村师范院校,同父亲手工摇船前往心田湾粮库上缴一定数量的稻谷或粮票,才被允许“农转非”、迁户口。隔壁父老乡亲们赞不绝口:“小阿三聪明,书包翻身,做街浪人,吃皇粮啦!”事实上,师范在读数年,国家确实免费提供饭菜票。斗转星移,一晃而过,我已定居吴江松陵城区近四十年。顺便插一句,从前,拷油也是手摇船或开挂机,集中赶赴心田湾粮库凭证领取;船舱内大大小小的缸甏瓶罐挨挨挤挤乒乒乓乓,装满了纯天然菜籽油,全家老小够吃整整一年。
▲ 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昔日校门(严卫强提供) 原吴江师范学校菜票(张金龙提供) 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学生校徽(陆建春 提供) 教职员工校徽(吴江收藏家协会汾湖分会副会长、吴江政协文化文史委特约作者、吴江南社研究会黎里分会理事陈良 特供)
出街浪
“西横头”土话“出街浪”(上街)是上世纪的大事体,马虎不得!有时候也有一点仪式感。六七十年代,大人们要是提起“出街浪”,小孩子们总是立马激动起来,兴奋地追随长辈们。笔者童年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活动半径也不大——周边的亭子港、陆家港、吴溇镇、隐读村便是童眼中的大世界了。我是地地道道乡巴佬泥娃子,孩提时代至少有以下几次“出街浪”事体记忆犹新,趣味横生。
▲ 作者的外祖母家——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隐读村(张金龙提供)
扛毛猪。每家每户一年四季至少养一两头肉猪,一般至少养殖半年时间以上,才能出栏一只一百多斤的毛猪。父母两人团结合作,花费大力气终于捆绑了声嘶力竭的“家养毛猪”。抄起一根粗棍子,夫妻两人一前一后扛着,小步快走,直奔七都供销社食品购销站。父亲年轻时到上海卖蔬菜时被暴雨淋湿后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落下顽疾久治不愈,因此步行扛毛猪,赶赴吴溇集镇一路上气喘吁吁,差不多半小时就要停歇一会儿。若干年后,我哥哥长大成了毛头小伙子,逐渐替代了父亲的部分重劳力项目。出售完毛猪,爸妈只舍得留下猪肠子、猪尾巴或半只猪头、一钵头猪血,带回家里,犒劳犒劳每天放学回家斫草的三个苦孩子。
▲ 毛猪
买年货。公社集体化期间劳动强度大,距离七都镇上也较远,人们平时不大有太多时间“出街浪”。只有到了农历十二月底之前的一星期左右,老百姓一定会不约而同远足去集镇,少量采购新年必需的节日物资。例如:勒块布——心灵手巧的祖母帮我们兄妹仨各做一套新衣裳;做头发——新年新事喝喜酒的劳动妇女往往选择去理发店染烫头发,那可是头等大事,老百姓戏称“头要紧”。庄桥桥堍东西两端鳞次栉比的百货店、酱油店、油炸桧大饼店、文具店、南货店、麻皮厂、豆腐店、生产资料店、建材店、茶馆店、浴室等等。
▲ 买年货
卖货色。吴溇集镇庄桥、庆元桥是七都公社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相当于如今的CBD。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的农民伯伯挑副担子走街串巷大声吆喝,零售蔬菜瓜果。七都八都咸菜、大头菜最多,我的小弟兄阿民、阿叶、阿荣、阿良经及永根、仙良、卫根等,曾跟随祖辈们经常去七都供销社吴溇食品收购站出售小黄瓜、咸菜、甘蔗、百合等蔬果,据说当年的香大头菜远销至香港等地。我是村坊上“引鳝鱼”高手之一,连续十多个暑假,骑自行车到吴溇庄桥叫卖黄鳝。那时还没出台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相关法令,我们捕捉到的黄鼠狼、蛇类以及“帮助”癞蛤蟆头部刮痧收集的“蟾蜍膏”一并卖给供销社采购站或中药店,所得零花钱用作新学期的学杂费。最喜欢跟随大人一起出卖小羊羔皮,价格“昂贵”,也算一笔不小的收入,补贴家用。2001年12月第一版《七都镇志》记载:“七都供销社采购商店,自成立之日起,坚持做好废旧物资回收工作,收购的品种有头发、猪鬃、废铜、铁铝、镍、肉骨头、碎玻璃、牙膏壳、破布、废纸、龟鳖壳、废旧橡胶、塑料制品……数十种,至1977年收购量已经很少。在这20年里,每年回收废旧品金额约4~5万元,按7%计算,可收入代办费3000元左右。”
▲ 吴江县七都人民公社供销社旧影(张金龙 提供)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繁华盛世喜。全国供销社宛如一位智慧长者,从出生、成长、蜕变,与共和国同频共振、持速前行。如今,我已过知天命之年,通过查阅《吴江县志》《七都镇志》《庙港镇志》等地方志书,并实地走访本地居民,方才对供销社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 吴江县震泽供销合作社开弦商店·吴江县震泽区开弦乡信用合作社·开弦弓邮政代办所(姚富坤提供)
七都商业较为发达,至清末已形成吴溇、因渎、长渠港三大传统商品集散地,虽无巨商大贾,但店辅、摊贩沿街可见,江南水乡集市特色鲜明。旧时“三集”中,吴溇最为繁盛。据《儒林六都志》载,“滨湖港溇俱有酒米鱼肉等店,而就中吴溇最盛,八角亭次之。沿街列肆,货物萃聚,俨然成东西市云。”中华民国初年,吴溇商业处于全盛时期,商铺林立,经营范围涵盖绸布、“洋货”、粮油、鱼肉和糖、烟、酒等30多个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并按行业性质组建合作商店,七都全镇形成了以供销社和国营商业为主体、集体商业为辅助的商业体系。先后在吴溇集镇成立供销社、粮管所。“解放初,震泽区成立粮食分局。1950年5月建立中粮公司震泽营业所(1953年并入区粮库),10月,区粮食分局改为区粮库。除向农民征收公粮外,委托七都供销社开展粮食代购代销业务。1956年7月,建立大庙区粮食管理所,统管全区粮食统购统销和仓储、调运业务。并在心田湾、双荡兜、吴溇设立收购点和吴溇供应点。1959年7月,从庙港粮管所分出七都部分粮油购销业务,成立七都粮管所。同时撤销双荡兜收购点,将该地仓库迁建心田湾,时粮管所下设心田湾收购、保管点和吴溇粮油供应点等。”
▲ 《儒林六都志》
1978年,吴溇商业得到迅速恢复和极大发展。1999年,全镇供销社、国营、集体、个体私营商业网点564个、从业人员达1087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3.47亿元。总之,改革开放的缕缕春风,吹绿了吴溇港两岸,各行各业重振旗鼓。近期,笔者实地采访了曾任庙港镇供销社批发部经理的吴浩良先生,详细了解了当年乡镇供销两旺的实况,忆苦思甜受益匪浅。2024年11月19日,又特地专访了七都镇东庙桥村的张兴农先生,已近耄耋之年的张老曾经在1972—1982年担纲七都公社长村大队会计,1982—1991年担纲七都乡长村村书记。张先生激情满怀追忆七十多年以来老底子故事,感慨万千,泪目涟涟。
▲ 20世纪90年代初,吴江市庙港供销社批发部经理工作证 法人委托书(吴浩良提供)
回想90年代初期,我的亲眷朋友不少人在吴江县供销职校或南通市供销学校等大中院校毕业以后,相继被县人事局分配进供销系统。比如,阿军进入七都供销社七都商场,随后调入初建的吴江商厦;阿荣直接进入吴江县供销合作总社工作。近期,笔者漫游网络浏览到一张精美绘图,是根据七都当地居民追忆绘制的“90年代吴溇老街区样貌图”,令人倍感亲切,百感交集。
▲ 20世纪90年代,七都乡吴溇老街区样貌图(张金龙提供)
◆ 责 编:沈 瑶
◆ 美 编:梅雪芬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张金龙、吴浩良、严卫强、姚富坤、陈良、倪湘君、馆藏、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