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幼良在盛泽小满戏上演出《追韩信》(吴粮钢提供)
在绸都盛泽古镇的中心区域,有一条老弄堂叫潘家弄,那里有一个盛泽镇退休教师活动室。每天上午一位中等身材的耄耋老人,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整理登记新到的报纸,将一些国内外大事或地方上的最新消息,用他娟秀的字体誊写在小黑板上,口中还时不时哼唱几句韵味醇厚的京剧唱腔,他就是在盛泽知名度颇高的京剧资深票友唐幼良老先生。
▲青年时期的唐幼良(摄于上海北京路胜利照相馆)(吴粮钢提供)
唐老先生出生于1928年,幼年时家境优越。1937年“七·七事变”后,唐家和千千万万的同胞一样,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好不容易逃难到上海,在北京路一家五金店的楼上定居下来。五金店里有一位职员是京剧票友,空闲时间在店堂里拉琴吊嗓子,年仅9岁的唐幼良被京剧优美的唱腔深深吸引,常常跟着这位票友去票房听戏,久而久之小幼良也学会了不少唱段,14岁那年正式加入“上海市精武京剧票房”,师从京剧名票吴桂芬,学的第一出戏是《打严嵩》。
▲唐幼良满月时与父亲唐季良先生合影(摄于1928年10月)(吴粮钢提供)
在京剧票房里,常常有京剧名家来教唱,年轻的唐幼良如饥似渴,不放过每一个向名家学习的机会。有时候,他也会请名家单独教戏,唱、念、做、打样样都可以教,不过那是要受教者另外付费的。票房也会组织会员外出参加交流活动,如彩排、演出等等,但按照规矩也是要另外向票房交费用的,为了多多争取学戏、演戏的机会,唐幼良宁愿在其它方面节俭一些,也要省下钱用来交费,以争取更多的学习和演出机会。平时他只要有空,就去票房练京剧毯子基本功,如拿顶、下腰、虎跳、踺子、飞脚、扫堂、旋子等等,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直到年过50岁,唐先生还能左右飞旋子,真是宝刀不老。
▲唐幼良与票友朱鑫泉在票房演出《三岔口》剧照(摄于1942年)(吴粮钢提供)
太平洋战争后,日本人占领了上海租界,为了再次躲避日军,唐先生到苏州求学。在苏州他四处打听颇具名气的“苏声京剧票房”,可惜由于日军的侵略苏州城乡民不聊生,“苏声京剧票房”早已停止了活动,唐先生只能独自钻研西皮、二黄,期待有朝一日能重返票房,再次唱响京腔京韵。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家以极大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年仅21岁的唐幼良也以清新质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加入到小学教师的队伍中,1951年他来到千年绸都盛泽当上一名小学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他的青春和智慧。
▲盛泽镇人民街小学全体教职员合影(后排左三为唐幼良)(摄于1963年7月)(吴粮钢提供)
地处吴头越尾的盛泽是全国丝绸名镇。早年绸商云集,市面繁华,素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之称。镇上寺庙、会馆甚多,且设有戏台,逢年过节绸商为求生意兴旺,竞相邀请戏班酬神演戏,常年不断。尤其是先蚕祠的“小满戏”更为热闹,一直延续至今,在此影响下出现了大批戏迷。1932年起,由盛泽绸界人士发起成立“逸社”“艺苑”等京剧票房,成员有好几十人,1935年两个票房合并成立“舜湖逸社”京剧票房,成员发展到百余人。
▲舜湖逸社老票友合影(后排左二为唐幼良)(吴粮钢提供)
盛泽雄厚的戏剧氛围,让酷爱京剧艺术的唐幼良如鱼得水,很快地他在各种业余京剧的活动中崭露头角。在舜湖逸社京剧票房,唐幼良和他的伙伴们认真练唱、积极排练、潜心研习,他们排演节目到灾区义演。1951年舜湖逸社易名“盛泽镇手工业业余京剧团”,到各地演出“将相和”“甘露寺”等传统名剧。为支援抗美援朝,在平望连演三天三夜,将演出所得全部捐献部队去购飞机大炮。他们经常演出的剧目有《四郞探母》《群英会》《追韩信》《三岔口》《金钱豹》等等,还自编演出《董勇良》《双枪老太婆》等现代戏。其中唐幼良的《三岔口》是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因为唐先生早年练就了扎实武功底子,他身段表演到位,表情流露准确,与对手配合娴熟默契,每次都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1957年他正式加入盛泽镇手工业业余京剧团。
▲唐幼良《三岔口》剧照(吴粮钢提供)
在文革中,唐先生多年珍藏的戏装道具也难逃一劫,均被付之一炬,令人痛心疾首。
1970年春,全国各地掀起学演革命样板戏的热潮。为了将盛泽镇学演样板戏的工作开展好,组织派唐幼良到苏州地区京剧团随团学习现代京剧《沙家浜》。在地区京剧团,年届42岁的唐先生与剧团演员同吃同住同练功。这是他一天的安排:清晨,与演员一起吊嗓、练毯子功;上午,观看剧团演员排练,并对每一句台词、唱腔的念白、唱法及配合的身段表演做好仔细地记录,以确保所学到的一招一式基本上是样板式的;下午,向剧团安排的演员进行个别学习;晚上,观摩剧团的演出。幸运的是剧团安排对唐先生个别辅导的演员是《沙家浜》中主演郭建光A角的郝兴泉(后改名郝诚)同志,唐先生虚心求教,郝老师认真辅导,这一对师生成了忘年交(唐先生42岁,郝兴泉24岁)。学成归来后,唐幼良组织盛泽镇手工业业余京剧团的同志排演了现代京剧《沙家浜》等样板戏到各地演出,深受欢迎。
▲唐幼良《打渔杀家》剧照,唐幼良饰演焦恩(摄于1953年)(吴粮钢提供)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京剧梨园再度繁荣,这对盛泽的京剧戏迷们真是久旱逢甘霖,唐先生和老戏友们决心重整旗鼓,1987年在盛泽镇文化站的支持下,唐幼良协同其他几位老票友组建“盛泽镇京剧爱好者协会”,唐幼良任会长。2003年经上级批准同意恢复“盛泽镇舜湖逸社京剧票房”的名称,唐先生任票房名誉会长。为了弘扬京剧艺术,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唐先生与票友们一起面向社会,进社区、下农村进行宣传演出,还参加市、区、镇举办的各级大型文艺活动,得到领导、商界和群众的支持和欢迎。为了拓展视野,交流技艺,还经常与上海、苏州、常熟、嘉兴、南浔、双林、平湖、海盐及本区松陵、震泽、芦墟等地的京剧票友联谊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友谊。
▲1987年盛泽京剧爱好者协会成立首批会员合影(后排左四为唐幼良)(吴粮钢提供)
上世纪80年代,江苏省京剧票友工作委员会成立,唐先生成为该委员会的成员,并赴梅兰芳先生的故乡泰州出席委员会的成立大会。唐幼良的名字先后被收录于《中华当代京剧票友》(名录)和《中国当代京剧票友大典》(第二卷)。
▲《中华当代京剧票友》对唐幼良的介绍
▲《中国当代京剧票友大典》对唐幼良的介绍(吴粮钢提供)
唐先生多才多艺,他不仅酷爱京剧,也爱好评弹,更是一位讲故事、编故事的高手。早在1964年,盛泽镇成立教工故事组,唐先生是主要成员。不久,在镇领导的关心下,故事组扩大为“盛泽镇中心故事组”,由唐先生任组长。那时候,他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就和中心组其他同志到工人文化宫“上班”,将收集到的故事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挑段子、拣故事,把好人好事进行“艺术加工”后编成精彩的故事讲给广大群众听。唐先生讲故事时不是简单地耍耍嘴皮子,还把京剧、评弹等艺术形式融入其中,“说噱弹唱演”五味俱全,一开嗓、一亮相,摆开造型,折扇轻摇,效果拔群。1985 年,他参加吴江县故事会,演讲的故事《杏婶选婿》(县文化馆徐文初创作)获得一等奖,这就是评委对他演讲水平的肯定和褒奖。2015 年9月25日《中国网·吴江视窗》刊登了一篇报道,题目是《吴江盛泽有个“故事大王”,八十八岁老人家,大小故事一箩筐》。那年采访时唐先生对记者说,50多年来,由他整理、归纳、创作的故事不下300 个,听众逾10 万人。
▲唐幼良整理的部分京剧传统戏剧本(吴粮钢提供)
▲吴江县故事员会串(1963年12月12日摄于同里公园)(吴粮钢提供)
▲盛泽镇故事会成员合影(吴粮钢提供)
▲吴江县历史故事演讲队合影(摄于1974年)(吴粮钢提供)
▲唐幼良演讲故事《杏婶选婿》剧照(摄于1985年)(吴粮钢提供)
身为人民教师的唐幼良,深知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他将他一生积累的丰厚京剧艺术知识,作为育人的重要工具,收效甚佳。
早在1951年,他到盛泽西新街小学任教,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月,学校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看到孩子们课余活动十分枯燥,年轻的唐幼良萌发了教孩子们学唱京剧的念头,于是,二十几位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在二十出头的唐幼良带领下练起了京剧,不久,他们学演的京剧节目到镇上的各学校巡回演出了。演出的服装是借来的,为他们伴奏的琴师是舜湖逸社的票友来义务支援的。唐先生他们的这一创举,真是开了京剧艺术进校园先河。当年的那些小演员如袁炳南、邹荣福、钱元春等等,如今是已年过八旬的老人,不知道他们回想起那年那月跟着唐老师学演京剧的往事,是否还是那样津津乐道,眉飞色舞。
▲唐幼良老师指导的盛泽镇第二小学小红花京剧演出队《沙家浜》剧照:第二场《转移》(摄于1972年)(吴粮钢提供)
▲唐幼良老师指导的盛泽镇第二小学小红花京剧演出队《沙家浜》剧照:第五场《坚持》(摄于1972年)(吴粮钢提供)
1970年夏,唐先生一从地区京剧团学习归来,就组织他所任教的红卫丝织厂五·七学校(后改名为盛泽镇第二小学、人民街小学)的几十位同学,成立了“小红花”现代京剧演出队,学演现代京剧《沙家浜》。要让这批没有任何京剧基础的娃娃们学会演京剧并非易事,唐先生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从最基本的唱腔、身段开始手把手地教起,他还请来镇手工业业余京剧团(舜湖逸社)的票友、琴师,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教同学们学唱腔、连身段、走台步,演出服装基本都是东拼西凑借的。最困难的新四军的服装,因套数多无处借,就到镇上的装卸社买了包装用的粗棉布洗干净后染成灰色,然后请学校会裁剪、缝纫的老师制作,所有的服装和道具,都凝聚了全校师生的智慧和辛勤劳动。经过大半年的排练,“小红花”演出队已能排演全本《沙家浜》,一般盛泽镇上、或者附近的公社、乡镇有什么大型活动,都会邀请 “小红花”演出队前去演出,“小红花”京剧演出队的名气很大。
▲唐幼良老师指导的盛泽镇第二小学小红花京剧演出队《沙家浜》剧照:第八场《奔袭》(摄于1972年)(吴粮钢提供)
上世纪90年代起,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发文,鼓励和支持京剧等传统艺术进课堂。一生酷爱京剧的唐幼良深受鼓舞,虽然当时他已退休,但他仍满腔热忱与盛泽镇京剧爱好者协会(舜湖逸社)的几位骨干票友一起,深入学校,将京剧艺术搬进学校课堂,辅导学生社团、作讲座等推广京剧知识,暑假到学校办起京剧夏令营,培养京剧新苗,收到很好的成效。
▲唐幼良等舜湖逸社票友应聘为盛泽小学京剧社团辅导老师(吴粮钢提供)
▲唐幼良八十周岁告别演出剧照(吴粮钢提供)
2008年,年届八十的唐老先生,在舜湖逸社以一出《斩韩信》成功地举行了告别演出。从翩翩少年,到耄耋之年,唐老先生一生痴迷京剧,沉浸于西皮二黄,又无私地将自己积累的京剧知识倾囊授予学生和朋友,他是一位真正的京剧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