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话说梅堰
陈志强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頔塘旧影(左)、頔塘平望梅堰段(局部)(右)


梅堰,原为吴江二十三个乡镇之一,位于吴江区中部偏西,东距平望镇区5公里,西离震泽镇11公里,现为平望镇的一个社区。走在梅堰社区内,只见东西向的江南运河西线頔塘和318国道穿过境内。頔塘两岸高楼鳞次,商铺栉比,现代化小城镇的气息迎面扑来。殊不知,这里可是吴江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龙南村落遗址发掘现场



▲龙南村落遗址出土文物


在现梅堰社区办公楼及周边的地下静卧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龙南村落遗址。该遗址发现于1984年,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1987年12月至1989年1月,苏州市博物馆和吴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了两次发掘,揭露面积约800平方米。从发掘成果来看,其文化堆积以良渚文化早期为主,还包含了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过渡期以及良渚文化中期,约5200年前梅堰的先人就在这里生活栖息了。值得梅堰人自傲的是,龙南村落遗址为太湖流域发现的良渚文化第一座村落遗址,其布局充分体现了以河道为中轴的江南水乡特色,这一特色千百年来,一直在江南地区保持并发扬光大,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让人心醉神怡、流连忘返。半地穴式及浅地穴式房址的发现,反映了古地貌的变迁,也证明了江南地区的原始建筑不仅仅是干栏式。出土的大量器物反映了太湖流域先民的生活内涵,向人们展示了太湖流域先民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经济生活图景,为研究江南地区的古代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袁家埭遗址





   ▲袁家埭遗址出土文物


在梅堰社区办公楼北侧约2公里的龙南村内,已撤并的龙北村地域内又有着一个村落遗址,名为袁家埭遗址。该遗址位于太浦河南岸,西近太湖,面积约6.5万平方米。1958年和1959年冬,曾在这里发现大量兽骨、鹿角。1960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与苏州市文管会在此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43平方米,地层堆积分六层,厚1.64~3.62米,其中第六层为马家浜文化,将梅堰和平望的历史又往前推了一千年左右。在马家浜文化层中发现了以蛤蜊壳、草木灰、芦苇铺垫的地面,并有约略排列成长方形和椭圆形的木桩居住遗迹。出土的文物中,骨器占多数,其中一部分有精美的雕刻,以镞、锥、针居多,磨制穿孔技术颇为精细,尤其是用人头顶骨穿孔为器,在江苏是第一次发现,以麻龟背制成的铲,雕刻鱼形骨匕也均属罕见。从出土的动物骨骼中可知当时在遗址附近活动的有水牛、斑鹿、麋鹿、野猪、狗等,还有鼋、麻龟、蚌、鱼等两栖或水生动物。第四层黑灰土层为良渚文化文化层,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器形有矮圈足豆、高颈贯耳壶、葫芦形尊等,其中灰陶海豚形壶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为国家一级文物。石器有石镰、石刀、石耘田器等。还出土有纺织用的纺轮,说明吴江作为丝绸之乡早在史前就已转动纺轮了。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梅堰


梅堰的史前文化如此悠久、丰厚,其形成为市镇的年代也很久远。据清康熙《百城烟水》和清乾隆《震泽县志》等方志记载,梅堰在原吴江十九都,去县治西南五十余里,旧时附近堤堰上有梅花园,遂以梅堰为地名。明初以村名,嘉靖年间(1522~1566),居民已有五百余家,自成市井,称为市,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居民货物日盛,俗遂称为镇云”。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陆游《过梅堰》、陆游像


其实,早在宋元时,梅堰就引起不少名人的注目了。南宋大诗人陆游即为梅堰赋诗一首。说起这首诗,得从巢菜这种植物说起。巢菜,又名野苕子、薇菜、野豌豆等,多生于田边及灌木林间,可作汤或炒食。清乾隆《震泽县志》上记巢菜为:“豌豆之不实者,蜀人呼为巢菜,杂彘(猪)肉,作笼饼,佳。俗又名野蚕豆。”巢菜鲜嫩茎叶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等营养成分,并具有清热利湿、和血祛瘀的功效,治黄疸等症。清乾隆《震泽县志》又记道:“宋陆游尝舟过梅堰市,得小巢菜作羹,为赋绝句记其事。”并刊载了陆游这一首《过梅堰》:“春行雾雨暗衡茆,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


元代文学家戴表元作有《梅堰阻雪》诗:“古戍鱼龙外,归人雁骛边。茫茫云塞路,衮衮雪欺年。蓬屋聊偷话,梅花是浪传。吴儿遗俗在,爆火聒愁眠。”且在那时,梅堰有一座著名的寺庙,名曰“显忠寺”。该寺原名清凉寺,在今平望双浜村位置。宋初王枢密舍祠堂基迁寺于梅堰,改名显忠。元大德元年(1297)僧道胜改建。元代处士吴景奎作有《题梅堰显忠寺壁》诗:“千古梅塘寺,山门面水开。地清尘不到,僧好客频来。澹墨诗题壁,残碑字没苔。桫椤树下石,云是讲经台。”明宣德年间(1426~1435)重修,景泰年间(1450~1456)僧法重再建。寺内有归云楼。到了清代,《百城烟水》的作者之一、吴江人徐崧作有题为《宿显忠禅房》的诗:“何处梅花发,寒香已暗飘。诗成闻击柝,酒醉学吹箫。寺绕蒹葭岸,塘连薜荔桥。归云楼外月,风竹影萧萧。”他还作有一首题为《舟过梅堰》的诗:“向日波光起,回看渌水沉。野塘无住路,初月在天心。”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吴景奎题显忠寺壁诗、林则徐像




清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也与梅堰有关联。梅堰有一文人,名王之佐,字砚农,号翼如,又号澹霞,嘉庆十四年(1809)取入震泽县学。道光元年(1821),他与道光《平望志》编纂者翁广平同举孝廉方正,给六品顶带。王之佐喜欢吟咏,也善画兰花,工书法,并疏才好义,创善堂、立义庄,以赡养族人。道光三年发生水灾,他脱粟赈济,不避艰险。他还在家乡建造思陆庵,祭祀曾到过梅堰的南宋大诗人陆游和杨万里。王之佐的著作有好几种,其中有一种名《绘水集》,为此书作序者正是林则徐。吴江图书馆现存有该书的道光十三年刻本。


▲宝龙桥


▲秋泽寺


梅堰四周的乡村里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秋泽村,位于梅堰社区西南约4.5公里,东接光明村,南邻麻漾村,北界梅塘,西濒麻漾。据明崇祯《吴江县志》载:“秋泽村,又名秋溪。《西村日记》云:王莽始建国二年(编者注:公元10年),会稽太守秋君避居于此,故名。前后有湖,居民耕织兼渔,有席草、柑桔之利。”1929年,秋泽村为秋泽乡驻地。上世纪40年代,村上有茶馆13家,50年代有小饭馆、理发店、小百货店、烟杂南货店等10余家。80年代时,村办商店经营小百货、小五金以及烟糖、鲜肉等,另有个体商店3家。创办敬老茶室,曾多次聘请上海评弹团前来演出。历史上,秋泽村曾有不少宗教设施。其中普向教寺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三元道院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现均已不存。2006年,重建秋泽寺。另有名宅数幢,如徐应勤宅名“浮玉轩”,王叔承宅名“耕读别墅”等,惜现也不存。令人欣慰的是村前港上尚存有两座古石桥,为斜桥和宝龙桥,其中宝龙桥为梁式三孔,石梁上的花纹雕饰颇为精美,值得一观。秋泽村历史上人才辈出。据明代《吴江县志》等载:徐应勤,宋绍定六年(1233)中武进士;徐仁荣,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授崇德州学正,仕至翰林国史编修;徐衍,明洪武年间(1368~1398)授工部主事,著《仲易诗钞》;徐真、高天章、吴有涯,皆中明代举人。


▲庙头村


梅堰西有庙头村,现下辖庙头、肖家桥、西港、后港等20个自然村,村因境域内有庙头自然村而得名。庙头为一古村,村上至今存有盃湖桥、积福桥、李宅等多处文物遗存。


▲盃湖桥


盃湖桥,初建无考,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1935年重建,为南北走向,跨庙头河,梁式三孔,桥长21.2米,全桥除金刚墙为青石、石级望柱和四根石梁为花岗石外,其主要构件均为武康石,故仍保持着宋元时代桥梁的风貌。


▲积福桥


积福桥,跨油车港,梁式单孔,东西走向,长13.9米,由花岗石砌置。初建无考,据北向西侧排柱刻记,该桥原名集福桥,明崇祯年间(1628—1644)重建,现存之桥为1920年再建。


▲庙头李宅


李宅,建于晚清,坐北面南,原为三进,置有砖雕门楼。现存一进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界,占地面积138.39平方米,花岗石仪门,石板天井,方砖铺地,内轩月梁,雕工细腻,置落地蛎壳长窗八扇。


▲长漾里入口


近年来,该村在洋溢阵阵古风的同时,也吹起一股清新的现代之风,在后港自然村打造了“村上·长漾里”景观,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览体验。“村上·长漾里”,北靠长漾,东有雪落漾,内拥葫芦荡,既是吴江环长漾农文旅特色田园乡村体验带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改造了村落中的数十栋房屋,既保持原有风土人情,又融合文化创意,集民宿、青旅、农家餐饮、茶室、书店、酱坊体验馆、各类手作工坊、种子研学馆、蔬菜花园、摄影基地等多种业态于一身。


▲通政桥、太平桥


除了秋泽村的斜桥、宝龙桥和庙头村的盃湖桥、积福桥外,梅堰的古桥还有多座,如龙南村有通政桥,该桥俗称庙桥,拱形单孔,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初建无考,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建,桥的两向分别镌有对联:“南北原通径;东西任去留”和“便行重万载;通水利千秋”。又如平安村有太平桥,该桥拱形单孔,也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初建无考,1917年重建。桥上也有两副对联,是为“凿开云路通三峡;不放春光下五湖”和“明月清风环落照;太平安乐两芬芳”。前一联的气势不凡,按联意来看,上联的“三峡”和下联的“五湖”似非指全国区域性的峡和湖,而似指太平桥周围的河流和湖泊,如頔塘、烂溪、麻溪和雪落漾、长漾、北麻漾、草荡、大龙荡等。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 责 编:李星雨

◆ 美 编:朱宇婷

◆ 审 核:王来刚

◆ 图 片陈志强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稿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

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按下方二维码识别 关注更多吴江地情 

(微信ID:SZWJDAJ )



点击查看精彩推荐文章

1、渔舟唱晚,响穷笠泽之滨——七都太湖渔歌小纪

2、南征北战的英雄——叶国清

3、隐读村解放前十年所见所闻(1938-1948)

4、芦墟利字窑和遇难同胞纪念馆

5、龙泉嘴的那棵百年黄杨




原创不容易,

请点“赞”“在看”鼓励哦??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