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香花桥同建于龙降桥村的万福桥,文物保护级别也不低,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桥又名乌梢桥,位于龙降桥村的陶家浜自然村,跨东杨定港,初建无考,现存之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东西走向,为梁式三孔桥,桥全长30.4米,中孔跨度6.75米,高3.4米,梁石由九根巨型花岗岩条石铺就,两侧护栏各为三根花岗岩长条石铺设而成,桥台和桥墩下部为花岗石,上部为青石垒砌。桥墩为顶面是1.36米×1.98米的平截方锤体造型。桥东西两堍,原都建有凉亭,西凉亭前柱上刻有对联:“风雨雅乃平安地;日月高庚入乾坤。”纵观该桥,所跨水面较宽,桥身跨度较大,采用方形实体式桥台和桥墩,均用青石和花岗石水平叠砌而成,十分坚固。这种体例大都出现在山区河道上,在江南水网稠密地区颇为罕见。鉴于此,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当在情理之中。
龙降桥村真是一个古桥的世界,除了上述的香花桥和万福桥外,还有仰嘉桥、协茂桥、当桥和洪福桥,均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或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当桥位于十都里,为梁式单孔石桥,跨北港,南北走向,全长11..6米,始建年代无考,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重建。桥北桥墩东侧金刚墙上嵌有碑石一块,刻有“当桥”“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建”“十都领村二圩同启”等字样。在清代,当桥南北堍曾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小集镇,桥北有一条石板街,店铺密集,桥南设有当铺,故桥名为“当桥”。清咸丰年间,由于兵燹,这里一带市集被焚烧殆尽,当桥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洪福桥,又名廊带桥,初建无考,清嘉庆十六年(1811)、宣统元年(1909)两次重建。桥身两向均镌有对联,是为:“北望洞庭,湖山隐约;东联震泽,带水还环”和“雁归齐排,旋登彼岸;鸭头同泡,利涉安来”两副联均文字优美,颇具诗情画意。
花木桥村也是一个古桥大村。大柏桥,跨太龙浜,初建无考,现存之桥重建于民国8年(1919)仲冬,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该桥为梁式三孔桥,南北走向,长18.4米,中孔跨度4.95米,高3.2米。南北两向各置台阶7级,另加2层辅级。桥面三孔各由3块长条石铺面,桥基内侧排柱由4块长条巨石组成,中孔排柱由3块长条巨石组成。中孔桥墩两侧刻有对联,东向为“水映一泓,叠石成桥多利赖;波平两岸,荷锄带月便归来”,西向为“水涸遍成梁,急待鸠工占利泽;天寒伤病涉,安排雁齿乐群黎”。东向对联中的“荷锄带月”,撷自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从此联中可看出,大柏桥对于周围的乡民来说,是沟通南北两岸的主要交通设施,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它。如今,这桥仍是村上的重要交通通道,为了村民们出行方便,在不妨碍古桥风貌的前提下,于旁侧又修建了一座水泥桥。西向对联中的“鸠工”,为聚集工匠之意;“病涉”,为苦于涉水渡川之意;“雁齿”,比喻桥的台阶,指代桥梁。从此联中可看出,当时乡民们对于这座桥梁的落成,是颇为欢欣的。同时,也可看出,联句中的“天寒”字样与此桥落成于仲冬时节也是相吻合的。
北花木桥,也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位于花木桥村姚家里。该桥为梁式三孔桥,跨花木村河,东西走向,桥全长21.1米,高4米。东西两坡级均为六级。该桥建于民国17年(1928)。该桥冒枕石两端刻有“暗八仙”图案。中孔排柱两侧分别镌有桥联:南侧为“旧日板桥红树石应纪戊辰岁;垂虹烟火碧天中直射斗牛光”,北侧为“千顷莅涛北去好追宗悫志;万家灯火南来合汇頔塘流。”联中的“宗悫”,系南朝宋名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一天,老师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响亮地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后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
花木桥,亦名南花木桥,建于民国13年(1924),也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跨花木村河,为梁式三孔桥,东西走向,桥全长23.1米,中孔跨度5.5米,高4米。东西两坡级均为十级,东西桥堍小平台部分分别为南向石级和北向石级。中孔排柱两侧分别刻有桥联,南侧为“新圯已成可免跋涉;丕基永奠咸得利济”,北侧为“北望洞庭湖山隐约;南通笠泽溪水萦回”。联中的“圯”,指桥;“洞庭”,指太湖;“笠泽”,指笠泽江,即吴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