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3:31:16
作者:
曹如竹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315
盛家厍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小街,目前已是吴江老城区中唯一的一条百年小街了。这条小街也将要拆迁重建了。
一条小街甚至一座城池可以推倒重建,可以仿建如旧,但对人们对于小街上的人和事的记忆却是无法"拆迁重建"的因为这是人们意识形态的领域这是真实的,无法改变的。
盛家厍小街的即将拆迁重建,这不能不引起我对这小街的回忆,毕竟我对这小街有着几十年生活,学习的经历,接触过那么多的人和事(从1953年在当年的吴江县师范附属小学读书时起)。
在这条小街上有两位不是名人的名人。我想我们老一辈的松陵人都不会忘记,就是一些乡村农民也不会忘记:一位是小街上湖滨卫生院的曹应岐医师,一位是小街中段红桥头的接生员曹老太。人称曹老娘。有关这两人热心助人,不计报酬的良心事我都曾亲历亲见。
说起这两人,老一辈的松陵人一般都会知道的。当时城内外及乡村的人看病大多全往小医院跑,(小街的湖滨卫生院)而很少到大医院去(县人民医院)大抵是小医院收费低廉,且有位好医生———曹应岐。农村人的口碑是:”曹医师医道好。把脉把的准“。他擅儿科内科。他温文尔雅,戴金丝边眼镜,讲起话末,轻声慢语,慢条斯理的好像从不知道什么叫"着急"似的,他救了多少急,解了多少疑难杂症,被救的人是绝对忘不了他的。
另外一位叫曹老太,是位民间接产员。这位慈祥善良的老太太,在她老人家的一生中,不知迎接了多少来到人间的天使了。远的不说,单就松陵城区及附属近乡村,经她接生的得有多少个娃娃呀!这些个娃娃们如今已成了爷爷,奶奶了。有的已成为了太公,太婆了。这些被接生的爷爷奶奶,太公太婆们也是一定会听说起或记得这位曹老太吧?
1954年夏。洪水大发,酷热的一个中午邻家7岁小男孩,坐在小木桥上踢水玩。一下子倾入河中,当我父得知后将他就上岸时,让他吐了水,放在地上时,已不大动了,王家夫妻痛哭不已,六神无主。我父立即跑到小医院,请求曹医生帮助救人。曹医师一反斯文态,挎上急救包,一路狂奔,(经垂虹桥至接待寺至少有三华里)直到小孩身边,一身丝绸褂裤全湿透了。给小孩打了一针,又经过一番按摩处理后,小家伙动了。曹医师说;"没事了"。见到王家贫困,家徒四壁(由苏北阜宁来此打工刚借住寺内不久)。他连三块钱的出诊费也没收就回医院了。王家夫妻先前流泪是为了爱子,后来流泪是在感激曹医师啊!
1953年正月二十八夜,我母将临产,半夜时分,天寒地冻并飘着雪花,我父亲急奔红桥头,敲开曹老太的门,她二话没说披上棉大衣,带上接产包边走边扣扣子。我父说;"曹老娘,当心滑慢点走"。不能慢,"一点都不能慢,慢一慢就是两条人命哪"!她应着。一路急走带小跑,裹着一阵寒风,直进家门,我父忙烧茶水。一会功夫,曹老太报喜了"大小平安,是个胖小子!"给她两元钱红包,(当时接生一孩只收两块)她知道我家也很穷就推辞不收。并笑着说;你家也姓曹,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现在大人小孩平安就好!只吃了半碗红糖蛋茶就回家了天已四更了。
我的弟弟妹妹都是她接生的,现如今已是年进花甲了。
经曹医师抢救活命的小王,今已是石油配件厂的老职工了,明年将退休了,谈到当年时,他们唏嘘不已;曹医师真是好人哪,连出诊费都没收不是他我哪有今天哪!
往事如烟已恍惚已过60年了,这两位好人谁会忘记?盛家厍小街将拆迁重建了,我们的记忆中的两位好人虽已作古,但他们是我们记忆中的丰碑却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