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24 3:12:16
作者:
殷秀红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314
芦墟刚回来,先来博客报到,许是昨天刚开通博客,人也变得勤勤了。每逢周日,只要休息,我总会去芦墟学书法,至今也有二个年头。老师是眠桥老师,他吴江和芦墟往返,也很是辛苦。
今天妈妈家过节,我们称七月半,祭奠逝去的亲人,父亲离开我们整十年了,岁月流逝,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我思念的心一天也没停留过。祭台供奉奶奶怀抱伯伯的照片,照片已泛黄,他俩我从未见过。除此外,还有外公、外婆等亲人的照片。妈妈有心,除供奉一些小菜和点心外,还特地放了半个西瓜在祭台。今年夏天真是炎热,人都快成烤面包了。
因为我参加分湖文学社和诗社,最近几年去芦墟也渐渐多了,知道了有芦墟文化站、西栅、沈氏跨家楼等地方。我们最先学书法是在诗社活动室,去年年底书法班才移转到沈氏跨家楼弄堂。每次来,都是行色匆匆,今天去得早,门还未开,一个人在门口徘徊。
说实在,这条长弄堂我还没好好看过,正巧教室旁边有家住房,落地长窗,引起了我的注意,门牌注“汪家弄”。其实这条弄堂,我应该不陌生。二十年前,我随父亲来过一次。看望我的叔公柳义南和叔婆唐露葵,说来话长。两位前辈几年前先后仙逝,已不在人世了。
我走进这家老宅,女主人很热情,让我坐坐歇歇脚。听说我从黎里来,欣喜地说你们旅游开发保护了,老百姓的生活也会带动慢慢好起来的。我说你家只有一把吊扇,热不热呀?她说这里是租房,从她妈妈手里住到现在,自己就出生在这老房子里。他们另外有新房子住,这里只是吃饭的地方。
据她说这房子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看房子的建筑结构,确实很民国。取手机拍了二张长窗照片,一扇刻有花瓶、一扇似是西厢记人物,线条流畅而又生动。
她听我说认识柳义南先生,说自己也姓柳,父亲出生北厍,属柳亚子的氏族。一条弄堂住了两家柳氏后人,不能不说是一件巧事,不知他们两家有往来吗?
快节奏里寻找一种慢生活,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停步看看周边的风景,你会收获什么,发现什么!
书法班的大师兄郑工来了,他提醒子谐明天别忘记把他的凉帽带来。明天他们第二批,一起出发山东线路的大运河采风。上月,吴江文联邀请运河专家舒乙老师来讲座,老先生详细地讲述了运河的发展史,运河的趣事,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会场气氛热烈。我回去后在网上买了本舒乙专著《疼爱和思考》,图文并茂,很有看头。
想起小时候住的几家隔壁人家,长年在外跑运输,他们晒得黑黑的,身体却很壮实,水性也极好。难得回家,夫人好酒好菜相待,老酒“咪咪”很是惬意。我们小孩几个则是缠着大人讲航船故事,不想听到精彩处总是下回继续,如说书先生。
怎能过瘾,小伙伴几个一有空就相约去太浦河桥看航船。一只连着一只,长长的连绵不断,拖运的大都是建筑物河沙、石子等等。航速很慢,我看来像不在动。难得见纤夫上岸“哟呵、哟呵。。。”拉纤,虽听不懂,但很好听,拖长着声调如号子。当然,那时不会听到《纤夫的爱》这首歌。
进来的郑工如老夫子,手捏蒲扇轻轻摇动,袭来徐徐清风。如这般季节的小时候,吃过晚饭,我会提只小竹凳到河埠边。见老人也摇着扇子,说说山海经,讲讲鬼故事,听那讲不完的发生在老街的故事。
如今,我们书法班里发生的趣事,将来也许就是老人谈与小孩的故事吧?去年,郑工妙笔,就曾写过弄堂对岸的“大块头”馄饨,引得我们几个师兄妹都去品尝,那个鲜美确实叫吊人胃口,我一直惦记着几时早下课也去尝尝。
刚进书法班那会,郑工赠我一本他著的《申龙之歌》,我请他签名并盖章,本是一句玩笑话。不想眠桥老师找来一支红圆珠笔,真的在他著写的扉页上,帮我画了个“郑一冰”名的红“印章”盖上。有了大师兄的书法签名,再加上眠桥老师手制的“印章”,可谓是绝配。这样的秩事,还在老街继续,各位想听,下回继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