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胜古迹 >> 园林老街 >> 同里(开发区) >> 同里老街:新填地---竹行埭---前漆字圩

同里老街:新填地---竹行埭---前漆字圩

2022/11/9 3:02:15    作者:  计东生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19670

  一、老街概况

   新填地---竹行埭---前漆字圩。新填地位于东溪社区、古镇东部,其中大东溪桥北堍至叶家墙门(务本堂),街长205米,宽3.6米。叶家墙门(务本堂)至中川桥北堍(又称明清街),街长200米,宽3.6米。竹行埭自泰来桥北堍至升平桥北堍,街长197米,宽3.6米。前漆字圩自泰安桥—乌金桥,街长115米,宽3.6米,整个街路面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全部改弹石路面为“一”字形条石路面或“人”字形路面。

  元代,镇区由北向南扩移到东禾会禾即圩和禾因 禾廉 圩,其中东禾会禾即圩形成新填地,而新填地当时这一带为放生河(因种植荷花而称荷花荡),直至清代早期,同里镇上居民日增,遂填塞原里仁桥一带芦菱丛生的荷花荡,供居民筑屋造房。随着新建房屋和居民日益增多,新填地逐渐形成闹市,街名也由此产生。禾因 禾廉 圩形成竹行埭,当时同里的经济主要是手工业作坊,清中叶时期,这一带以经营竹器行业为主,故名为竹行埭。漆字圩南面街道为前漆字圩,北面街道为后漆字圩。清代中期,新填地和竹行埭已是店铺林立,富庶繁荣。1996年,同里镇政府将新填地老街整修为一条比较完整保留明清建筑风格的明清街,街西端入口处“明清遗风”的匾额由吴江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写。整修后的新填地,集商贸、居住、旅游为一体,成为游客游览同里的必到之地。

  街以沿河内外街并行特色著称,特点是有两排房子、两条街路,靠里为沿河内街,沿河为沿河外街,这在江南水乡古镇中是少有的。此街南侧临河,北侧与盐店埭、磨坊弄、荷包弄、中川路、同泰弄及坝基相交汇。此街幽静的古朴风貌,因水成市、因水成街的建筑格局,曾被众多电影电视的导演选作明清街市的原貌场景。

  二、名胜古迹

  整条街历史遗存、名胜古迹甚多,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文物保护单位1处、吴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吴江市级文物控制单位1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确定文物保护单位7处,主要有退思园、丽则女学校、世德堂、务本堂、侍御第等。

  1、退思园,俗称任家花园,新填街234号

  位于同里镇古镇区,东连丽则女学,南与退思小广场、明清街相望,西邻退思广场及古戏台,北靠南濠弄。

  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园建筑布局,呈自西向东横向布局,即西宅东园,与通常前宅后园的纵向布局,似有观念上的突破。宅园自西向东各分为二,共为四组。整个建筑,布局紧凑,可分可合,分者各成院落,合者浑然一体。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从宅开始,到庭院结束,春夏秋冬四景的发展主线,一气呵成。主园还穿插着琴棋书画四艺的精巧构思,可谓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退思园的主体建筑宅第分东西两组,西组建有轿厅、茶厅、花厅三进;东组内宅,建有南北两幢各五楼五底的“畹香楼”,并由东西双重廊与之贯通,俗称“走马楼”。园景部分亦分东西两组,即西庭东园,庭系园之序,中置旱船、坐春望月楼、岁寒居。园以荷花池为中心,具贴水园之特例,房、堂、廊、轩、榭、舫皆紧贴水面,园如出水上,可谓独秀江南,在建筑美学上也堪称一绝。北岸的退思草堂为全园主景,站在堂前平台上环顾四周,琴房、三曲桥、眠云亭、菰雨生凉轩、天桥、辛台、九曲回廊、闹红一舸舫、水香榭、览胜阁以及假山、峰石、花木围成一个旷远舒展,彼此对应的开阔景区,构成一幅浓重的水墨山水画长卷。而每一建筑既可独立成景,又能互为对景,彼此呼应。其中坐春望月楼、菰雨生凉轩、桂花厅、岁寒居点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琴房、眠云亭、辛台、览胜阁塑造琴、棋、书、画四艺景观。退思园虽小而求齐全,不失为园林建筑史上的杰作。

  园林的艺术是设计空间的艺术。退思园在有限的空间内,能独辟蹊径,容纳了丰富的艺术之精华,其可概括为:三绝、三珍、三特殊。

  造园者高超的造园技巧,有不少独到之处,冠为江南园林之“绝”。其一,览胜阁的设置,既巧妙地过渡了空间,又丰富了内园的景观。此阁座落内园,庭院上达,借景手法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令人称绝。其二,天桥连缀辛台与菰雨生凉轩,既可从其二处上达,又可另绕石径拾级而上,使人豁然开朗,誉为一绝。1985年在评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时,它独领风骚,成为苏州园林的首选景点,1986年入选《人民画报》第一期“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专栏,成为苏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佳作。其三,菰雨生凉轩北面中间上为短窗,下为栅栏,轩内明镜面池而立,镜前有湘妃榻,美女侧卧其上,对镜观景,犹如卧在荷花之上,一幅活生生的“睡美图”。更为叫绝的是轩底有三条水道,池水循环其间,形成天然的降温设施,真是“生凉”有方。

  “三珍”即为三件珍品。退思草堂内的《归去来辞》碑拓,为元代大书画家赵孟兆页所书,人称“赵体”。实为海内弧本。九曲回廊廊壁上漏空窗内,镶嵌一诗句曰:“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字体即为石鼓文,这是我国最早的籀刻文字,江南园林中甚为少有。园内有一独本太湖石酷似老人,故称“老人峰”,在其顶端有一奇石,酷似老人的帽子,此石称灵壁石,两石浑然一体,可谓自作天成。

  退思园造园构思中的特殊之处:一是船形建筑采用一旱一水,产生了意趣各异的艺术效果;二是闹红一舸舫的制作技艺更为精巧,它以自然点状的湖石基础,托高架空船体,露出水面之石,处理得似浪花涌流,妙不可言;三是眠云亭采用上亭下室二层,下层则成为前穴后室,并有洞穴登道,盘通上下,不失山亭制作的又一高招。

  总之,建于晚清时代的退思园,除十分讲究《园冶》所说的“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还更多地追求其神韵和诗意,增强园林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更是“诗文造园”的典型。

  该园占地5674平方米,建筑面积2622平方米。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国发[2001]25号】批准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丽则女学校

  位于南濠弄东端,与退思园仅一墙之隔。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由退思园园主任兰生之子任传薪创办并任校长。丽则女学校址有校门、国耻纪念碑、教学大楼组成,1995年4月19日经省政府【苏政发[1995]48号】批准列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为吴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女校增设女子艺术教育,开设艺术专修课。宣统元年(1909)开设师范专科班(师范班即为丽则女子中学),专为家乡培养女师资。1915年8月丽则女校师范班停办,同时,高小部(五、六年级)收归县立,称“吴江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初小部(一至四年级)仍为丽则女校私立,1924年同里为吴江县第二学区后,初小部易名为“同里女子小学”。1935年后高小部、初小部统称为南濠弄小学,1958年改名为东溪街小学,直至1964年更名为同里镇中心小学。2004年4月19日丽则女学校址在第8届中国“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期间,开设“中华性文华博物馆”对外开放。

  女校初创时辟退思园东部之花园为校舍,后因入学人数逐年增加,遂于1911年购得刘氏地基始建座南朝北七开间二层教学大楼,1916年在原二层的基础上加建一层成三层教学大楼。该楼总高度15.9米(其中台基高0.7米),通面阔21.95米,通进深8.4米,阳台进深2.15米,占地面积231.57平方米。歇山顶(大落翼)砖木结构,以人字梁梁架承托屋面,歇山面由下金桁出顺梁联结承托,屋面铺设小瓦望砖,彻上明造,冀角内部用抹角梁承托,翼角尚末发戗,仅采用角梁和仔角梁起翘,出檐用飞椽,故出檐较深,内装遮雨板。墙面均为一顺一丁平砌手法,灰缝用石膏嵌线。窗框上框系一袱一砖半月形碹,下框飞出一砖,精制成花式边框。走廊东西两头为一袱一砖的筒形碹,面北各柱之间系在一袱一砖上加飞一砖的梳形喧。在每层东西尽间山墙中心,均砌置壁炉一只。三楼明间北墙中心,保存着1916年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亲笔题写的“诚勤朴爱”四字校训匾额一方。二楼明间南墙中心保存着由国学家钱基博撰文、庄闲手书的“校宇记”碑刻。底层室内铺设地板,台基四周砌有月形通风口16个,以比通风防潮。该楼基本上保持“五四”时期的原有风貌。

  1916年在教学大楼加建三层的同时,于大楼西北部新建座南朝北六柱八字式校门一座,墙身采用明式一顺一丁平砌法。占地面积6.05平方米,总高度7.1米。第一柱至第二柱进深2.73米,呈45°角,墙身厚度0.36米,砖柱呈0.5米正方形,东第一柱中线至西第一柱中线长度(面阔)13.15米,东第二柱中线至西第二柱中线长度7.42米,东第三柱至西第三柱中线长度2.5米。该校门除原有铁栏杆和木板直拼门己无存外,其余无好无损。建成后的教学大楼和校门,雄伟挺拔、秀丽精致,为当时同里唯一的中西合壁建筑。

  国耻纪念碑为1915年反对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而立,1938年春,同里沦陷,丽则女校被日军占作军营,为了不让纪念碑遭到破坏,爱国师生冒险将碑深埋地下,历经半个世纪,至1982年春,同里镇中心小学的师生们在整修校园的劳动中,意外发现藏于地底下几十年的纪念碑。该碑呈圭形,高1.75米,阔0.4米,厚0.16米。正面中刻“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十个大字,背面碑文共12行近500字。碑文由国学家钱基博撰文,秋瑾烈士挚友、女书法家吴芝瑛书丹。1986年7月国耻纪念碑列为吴江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9月为更好地保护此碑,在校园内建造了雪耻亭,纪念碑屹立亭中。

  丽则女校是专门为女子受教育而设立的学校,当时在江南一带颇有声望。创办人任传薪(1887--1962)在乡人陈去病、金松岑等人的爱国思想影响下,深感广兴学校是中国富强的必经之路,而女子教育尤为迫切。他认为,只有女子获得了近代知识和经济上的独立,才能取得与男子一样平等的参政权利,才能真正有独立的人格走向社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在其母亲的支持下,以退思园为校舍,创办私立丽则女校。办学之初,困难重重,任传薪毁家兴学,建立藏书达一万余册的图书馆;开设自然实验室,有动植物标本;有全套日本制理化仪器及小工场等。还添置一架大铜琴,后出国考察时从德国带回电影放映机一部。这些设施,在当时的同类学校中是出类拔翠的。同时,为了提高师资质量,任传薪不惜出高薪,延聘名师来校任教。受聘教师中有国学大师钱基博、书法家钱祖翼、文学家范烟桥等。名师的加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民国4年(1915)的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该校学生的绣品获得了银奖。1921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新时代国文大观——全国学校成绩》一书中,收全国中小学生优秀作文两百余篇,其中丽则女校就有八名学生的14篇作文入选。任传薪为开创女子就学、振兴新学,为中国女子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金氏旧宅(新填街58号)

  位于大东溪桥北堍,座北朝南。建于清代,原系叶履仁宅(春晖堂)一部分,民国38年(1949)有金慎安购得作金氏诊所。该宅全是平屋,共有房屋3进14间253平方米。为老式立帖式砖木结构普通民居。第一、二进都是5开间,第一进中间原是墙门间,第三进只有西部1间。当时有墙门、石库门,窗上有花瓶、人物等雕刻。据房屋买卖契约附属装修记载:第一进墙门6扇、板壁门3堂、地板1堂、半窗2堂、东西披厢半窗2堂、库门2扇、腰门全,第二进天井口长窗1堂、半窗2堂、室内纱窗1堂、玻璃板半窗东西2堂、板壁3堂、地板2间,第三进靠西平屋长窗1堂、半窗2堂。可惜这些装修大部分已不在了,基本上都是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被毁掉的。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4. 积善堂 ( 新填街64号)

  位于东禾会禾即圩新填地东,朝向东南,北与金氏诊所相邻,南近磨坊弄,东面街,西为民居。建于清代,该堂原是磨坊弄春晖堂房屋的一部分,后陈家向叶家购得后改称积善堂,系私产。善堂共三进,都只有1开间。第一进平屋是墙门间,原有6扇墙门。第二进是客堂间,上面有阁楼,两进间有天井及灶间。第三进是楼房,原楼下有暗间,暗间无窗,门与墙壁相同,上面暗藏双层屋面,很难被发现。双层屋面的中间和暗间是用来藏贵重物品的。楼房前的厢房原是楼梯间。该房屋经几次修理已难寻古迹。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5.王氏旧宅

  位于烂树头中端,座北朝南。建于清末,原系庞宅典当场,民国36年(1947)有王耐园购得。2003年,典当场内王宅尚存四楼四底和东厢房上下,为抬梁式砖木结构,三架梁、五架梁、矮柱等都完好,无雕刻、斗拱。从厢房下小石库门出入,天井中原有门楼,今门楼下大石库门还在,门楼已无,而且不能通行。现有房屋4楼4底及厢房共12间230平方米。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6.吕氏旧宅( 新填街4号)

  位于烂树头大墙门,座北朝南。建于民国24年(1935),系吕钰生所建。大墙门内吕宅第一进是3开间平屋,原中间石库门对外,西有备弄,备弄口是小石库门。第二进是3开间楼房,两边是厢楼,中间是石板天井,天井南原有一座门楼,现门楼还在,门已砌断,雕刻全无。第三进是四楼四底,第二、三两进楼房都在后进的东厢房作楼梯间上下。第三进楼下第一架壁用轩式结构,轩内有硬木弯椽,房屋结点上有斗拱,月梁边有花纹木雕,雕有花木、童子献寿图等;楼房上多数是梅花格玻璃窗;有的是落地式长窗,有的是裙风板和半窗;山墙都是五柱落地,中间用矮柱、五架梁、三架梁。厢房对天井处有花格栏杆,楼上都是长木楼板,楼下是方砖铺地。第三进楼房后还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后天井。现有房屋3进30间564平方米。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7.延恩堂( 新填街110号)

  位于大墙门西侧,座北朝南。建于清末民初,原系金慎安宅,后为周氏购得,系周仁基宅第。延恩堂第一进原是3开间平屋,周家买下房产后,在全国解放前将平屋改成楼房,并在房后添建门楼一座,门楼上雕有“业精于勤”四个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楼下墙门向里缩进约50厘米,石库门对外。第二进也是三楼三底,由于地形原因,房屋不规则,东面一间北部少一角,成五边形,西面一间北窄南宽成梯形,楼下不隔断是一个大厅。厅前中间是石板天井,东厢房是楼房,西厢房是形状不规则八边形的平屋灶间。楼房后有一个大天井,种有许多花木,天井北还有一个柴间,共有房屋2进16间241平方米。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8.侍御第 新填地123

  位于烂树头西首,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顾宽始建。顾宽重孙顾曾唯于嘉靖癸丑年(1553年)得中进士,后任监察御史,该宅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始称侍御第。该宅基本上均为平屋,墙门间里有斗拱,下层一只斗稍大,上层四只斗稍小,成一大斗托四小斗之形,备弄中有放灯用的龛等。1986年9月,侍御第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

  9.务本堂  新填地124

  位于新填地东首,习称“叶家墙门”,始建于明末,清光绪二十一年“清封通奉大夫、正三品封典”的叶仲甫重建。

  务本堂建筑保存较好,大体上一仍旧貌。坐北朝南,面街临河,前后共五进,占地约两千多平方米。一条深长的备弄,将几十间房厅隔为东、西两区。据传务本堂叶氏会看“风水”,此建筑群的形制,犹如一只朝南伏卧的仙鹤,居中而狭长的备弄谓之鹤颈,一进又一进的房厅即是鹤身。而备弄东西两区的建筑群,就是仙鹤的翅膀。最后为厨房和佣人住房,亦即鹤尾。东区,为门厅、轿厅、正厅、戏台、堂楼及前庭厢房。正厅北向建筑略朝后庭伸出部分,为看戏之用。该处是接待客人的关键所在,建制恢宏,雕梁画栋,气派非凡,为全镇厅堂之冠。西区,为房水廊、旱船(船厅)、花厅、房厅、堂楼及厢房。其中船厅构筑颇富特色,别具匠心。因该宅房屋密集,建船厅以象征宅内绿水盈盈,似游江湖。船厅刻意仿效画舫,厅内分隔成五舱,舱之间全用雕花窗棂遮隔,左右船舷为轩,船窗全为明瓦,古色古香。用竹竿撑搁船窗,俨然似游艇荡漾于湖光波影之中,富有诗情画意。在建筑构制上,东区的戏台与西区的花厅后,有一横弄沟通。主人居住的东西堂楼,构成前低后高的走马堂楼,采光好,室内明亮。

  务本堂构筑精美,规模宏大,布局有特色(鹤形平面),有创意,堪为江南水乡民居集形制布局、风水理论、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典型范例。东区第二进大厅里曾有一额,为“乐善好施”四字,系民国初年大总统黎元洪所题,这四字是当年叶氏接贫济困的写照。第三进正厅里有一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表示了叶家谦让、平和的为人处世态度。

  东路为轿厅、茶厅、正厅、堂楼和下房,西路为小楼、船厅、花厅、堂楼和下房,东西两路合计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1986年7月,务本堂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10.世德堂新填街158号

  位于新填地中端(新填街158号),为曹氏旧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堂名取祖辈德行世代相承之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世德堂创设“曹益隆”酱园,将沿街房屋改为店铺,其“白元酱油”和“本绍酒”制作工艺精良,风味独特,一时风靡乡镇,远近驰名。清末世德堂出售给敦仁堂钱氏,民国24年又转售给张氏。该宅原房共有六进,坐北朝南,依次为墙门、轿厅、大厅、堂楼、后楼和下房。现存房屋共五进,计44间,建筑面积1333平方米。2008年12月,世德堂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11.亨复堂 新填街210号

  位于中川路,明清街西出口北侧。(中川路位于新填地东首,其北侧附近为亨复堂)由任家老宅和任家新宅两部分组成。任家老宅又称任家北账房,所置年代在退思园之前;任家新宅又称任家南账房,于民国9年左右翻建。该堂房屋分布不规则,难分进数,多数房屋朝南,也有朝东和朝西。北账房中尚存一幢三楼三底的楼房,面阔14米,进深13米,楼前天井南侧有一座门楼;南账房面阔19.89米,进深9.25米。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12.福如堂

  位于竹行埭同泰弄西端,嘉荫堂南出口。该堂东部为徐氏祖产称老宅,西部(原街道办)于清末民初翻建过称新宅。福如堂为普通老式砖木结构房屋,现存房屋5进50间1133平方米。该堂体量较大,房屋较陈旧,结构简单,无门楼和雕刻。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13.谷香村(竹行街13号)

  位于竹行埭中段,原南北店铺,隔街相望,现仅存南店铺,座南朝北,东为点心店,西连原太湖园饭店,南临河,北面街。创办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是驰名遐迩的名牌老店,以营销茶食糖果为主。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14.渭起堂 (竹行街59号)

  位于坝基上,朝南面河。建于民国14年(1925),系同里谷香村创办人吕鉴青所建。共有房屋3进25间331平方米。该堂门楼及砖木雕刻极为精致,是保存较好的民国建筑。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15.尤氏旧屋(竹行街65号)

  位于闵家湾,北邻培德堂,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尤培昌宅第。原有房屋4进20间307平方米,现有房屋3进16间277平方米。该宅为普通民居。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16.式谷堂(鱼行街195号)

  位于前漆字圩,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范兰畹、范载与宅第。该堂以弄为界分东、西两部分,东部2进,西部4进,共有房屋40间678平方米。内有门楼一座,6扇墙门对外。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17.蔚文堂(范烟桥故居)

  位于漆字圩范家埭,坐西朝东。是范葵忱(范烟桥父亲)与范剑英的祖传房产。清代早期所建,共有房屋四进34间636平方米。蔚文堂是近代名人范烟桥出生、生活和学习之所,故也称为范烟桥故居。

  蔚文堂的四进房屋都是3开间,第一进中间是墙门间,方砖铺地,6扇竹丝墙门对外;第二进平房东面有轩,轩内用硬木弯椽,月梁及月梁下有花纹木雕;第三进是三楼三底两边带厢房,南厢房有楼,对天井是老式落地长窗或半窗;第三进也是三楼三底两边带厢房,北厢房有楼。在一、二进的南面还有小的二楼二底和2间平房。天井里用花岗石的石板铺成,天井东有普通门楼,门楼上未见文字和雕刻。不少窗可以看出制作时是用蛎壳透光的。

  在抗战前蔚文堂房产归范葵忱与范剑英远房叔侄共有,抗战期间范葵忱将同里的房产传给了四子范系千。1956年蔚文堂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房改前蔚文堂房产归范剑英与范系千远房弟兄所共有,房改中列入没收。1980年落实房改政策时,给范系千留房在第三进,三楼三底和楼厢房平厢房各1间,共9间169平方米。范剑英留房蔚文堂房屋没有变动,没有翻建或改造过,各进门窗都还维持原状。主要变动是各进间的正门都被砌断,后进房屋只能通过北面的备弄出入,此外原严文彬宅的第四进房屋也由此备弄出入。

  18.沈丹忱宅(鱼行街196号)

  位于前漆字圩。朝向南,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共有房屋三进39间754平方米。

  沈丹忱宅第一进是5开间平房,第二进是5开间两层楼房,第三进是4开间三层楼房,其中间及北面还有一些附房。第一进东面1间有出入备弄,备弄口是小石库门,中间是墙门间,对外是大石库门,三进房屋间有两个石板天井,天井南都有门楼,现门楼上已无雕刻;前二进都是仿清代建筑,第二进楼前有轩,轩内有花草及花篮雕刻,雀替雕成竹枝状,房内也有少量木雕。第三进是中西合璧的三层建筑,室内地面与天井地面高度差达1米多,用5层条石石级通行,地板下每间都有圆形通风口,清水墙,窗洞门洞上用砖拱过墙,墙厚达50厘米,室内都用泥幔顶。

  沈丹忱宅初建时为旅馆用房,解放初由街道、税务所等行政单位占用,1956年由房管组代管,1970年房改时列入没收,1980年发还南埭房屋7间163平方米,沈丹忱宅全部为公房;1981年沈丹忱宅转让给县工商银行,用于开办工商银行同里办事处;1990年经县局批准调换留房,将本处第三进的2~3层作为留房共8间163平方米,收回南埭房屋。调留房后私房仍出租工商银行,2000年工商银行办事处搬迁以后,为鱼行街居委会,2002年为鱼行社区用房。

  19.来复堂(包括信复堂)(鱼行街203号)

  位于前漆字圩,来复堂部分,东邻沈氏旧宅,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任氏旧宅。共有房屋4进27间484平方米。信复堂部分,东邻来复堂,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任氏旧宅。该堂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共有房屋5进23间415平方米,西部共有房屋4进29间623平方米。内有“有道传家”门楼一座。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20.东溪桥

  位于烂树头东首,跨东、成字两圩,桥为拱形,初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明永乐中李传等重建。成化三年里人丁原吉、顾昶等鉴于“东溪桥距湖不半里,风涛作时,川圯低隘,行人苦之。昶捐资六百金,移建于内(今址),改为东新桥,为镇上诸桥之冠”。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里人重建,复为东溪桥,习称大东溪桥(以别称普安桥为小东溪桥)。解放后将拱桥改为钢筋水泥搁梁平桥,曾将原来东溪桥界石碑一块横砌于北侧桥墩西向中部,界石上部雕凿“东溪桥”三字楷书,下半部分十二字较小,分列三行,每行四字,为“大明嘉靖四十年正月吉日立”。此明代石刻,虽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该桥为镇东通道,旧时,桥面上装有木栅门以资防卫。桥北堍东向沿河房舍,清代曾在此设立厘卡,对过往商船收取税金,至民国初撤销。东溪桥坐落在镇区东隅,管钥水道出入枢纽。登桥东望,同里湖口罗星洲绿荫粉墙,飞甍崇阁,尽在指顾间。明代续定同里八景中的“东溪望月”即指此地。

  东溪望月,取自原建于同里湖口的东溪桥。东溪桥单孔拱形,结构精巧。每当农历月半前后之夜,信步登上此桥,可见长空圆月,倒影湖中,静影沉璧,逸趣无尽;尤逢中秋之夜,更是人们登桥赏月的佳处,皓月当空,蓝天碧水、波光月影,天上人间共婵娟,一派诗情画意,恍若身临仙境。

  《同里志》载有明末清初大儒任大任诗《东溪》,云:何人策杖独往,有客抱琴共还。一叶扁舟江上,百年古屋林间。

在东溪桥附近,原有明成化时乡饮宾顾昶处士所居的盘窝,现已毁。有明国子监学正莫旦为其撰记,姚明题词。(见下面古诗古文)

  21.东新桥

  位于新填地东端,跨东、成字两圩,在成字圩西北角,东距东溪桥半里许。该处一向无桥,仅有渡船往返。民国以后,成字圩西部工商业逐渐发展,电气公司、火油公司、电话电报局及米业工会等相继建立,架桥兴市势在必行。民国16年(1927年)兴业电气公司股东之一薛淦夫组办公益社,发起筹资倡捐建桥,桥址南端选在成字圩西北角岸边,北端选在新填地中段一杨姓染坊店后门的旷地处。桥为梯形松木梁式结构,桥梯两侧由两根上下并列的细铁管紧铆于自南至北的铁柱上以作桥栏。木桥凌空而起,东与东溪桥,西与泰来桥高度相仿,桥洞可容装运百吨米包的驳船通过。桥建成后,行人称便,商贾欢欣,简称为新桥。因梁式木桥,地处市区要冲,20世纪30年代后期,桥桩逐渐摇晃,铁栏弯曲,桥板脱落,险象丛生。民国37年(1948年),桥两岸的商贾、厂主募资改建成梁式石桥,沿用至今。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22.泰来桥

  跨冲字、秵两圩,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里人马而锡出银五十两,建木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徐焕易石重建,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2003年,镇政府出资,将东西两块石梁置换新石梁(东石梁于1983年秋断裂,由水泥代替,西石梁于2003年3月断裂),并对桥局部进行维修。该桥是同里镇中心体形最高大的一座石桥,单孔,桥台为青石,其余为花岗石砌置,东西两侧为木栏,此桥现已不作为主要通道,行人由其东侧中川桥通行。此桥长30.85米,桥面宽3.43米,桥堍宽4.94米,矢高4.35米,跨高10.85米。桥墩南北内侧,均刻有“乾隆丙寅春贞徐焕章氏建”字样。柱石上有两副对联,东为“重天蝀通兰鹢,夹岸楼台护玉龙”,西为“题柱客从云表度,涉川人向镜中来”。

  23.升平桥

  跨秵稴、洪字两圩,初建无考,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里人项祥甫等募资重建。20世纪末曾两次重建为钢筋水泥桥,单孔,石贴面,桥跨度6米,矢2.5米,宽4.8米(其中间斜坡宽1.2米,两边是踏步,各宽1.8米,这样中间便于车辆行驶,两边便于人步行)。桥东西两边各有6根方形石柱,且有石栏板护防。桥两面有两副对联,东为“风清云淡升明月,浪静波平映玉盘”,西为“南抵茶楼闻箫瑟,北去书苑看评弹”。

  24.泰安桥

  跨秵、漆字圩。1997年建,钢筋水泥桥,石贴面,栋式单孔。桥跨度6米,宽2.8米,矢2米。此桥高度比周围桥低50厘米,这样便于车辆及行人过桥,但给游船带来不便,一年之中,有10天左右汛期难以行驶。桥两边有4根柱石,每根柱石雕有狮子。两边有石栏板护着

  25..长春桥

  又名鱼行桥,跨漆字、洪字两圩,明成化初里人莫敬、周信建,清乾隆九年(1744年),里人钱服周等募修。1997年政府出资重建,为单孔拱桥,跨度6米,矢2.5米,宽4米。

  26.乌金桥

  跨洪字、漆字两圩,拱形,单孔,青石、花岗石构筑,全长13.4米,矢高2.4米,中宽2.15米,堍宽3.25米。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清康煕五十五年(1716年)募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募修。位于镇西北九里村,是苏州进同里的必经之地,也是同里古镇的重要入口。进驻同里的小股太平军,秋毫无犯,里人一夜修复此桥迎接大部队,并在桥面中心刻有“马上报喜”石雕,以预祝太平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此桥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99年,同里镇政府出资,迁移到古镇区现址。

 

  三、历史名人

  1.任兰生(1837~1888年)。字畹香,号南云,清代人,安徽凤(阳)颍(川)六(安)泗(州)兵备道,退思园主人。清咸丰八年(1858年)入皖军。因镇压捻军有功,于光绪三年(1877年)署凤颍六泗兵备道,五年实授。任内倡捐募银10万余两,赈济河南灾民11万人,筑凤阳城池,修驿道驿舍,还雇请江浙蚕户教当地农民育蚕缫丝。光绪八年,署安徽按察使。光绪十一年被劾削职,经张曜、曾国荃保奏,凤颍六泗士绅联名上书,光绪十三年复职。是年,黄河决堤,任兰生驰驱辖境,救灾保民。光绪十四年卒于任上。今同里镇退思园,即是任兰生革职回乡时出资建造的私家园林(详见《退思园》卷)。

  2.陆恢(1851~1920年)。初名友奎,一名友恢,字廉夫,一字狷颔盦,号狷叟、廉道人,别署破佛盦主人、话雨楼主、客滕轩主人、寡癖居士等。清代人,吴门画坛一代宗师。幼年勤奋好学,县进学考试发榜为“案前”(第一名),后被人告发其父曾参加太平军而使他的仕途之梦破灭。早岁即从严承健、任釐瓒等人研习书法,博取所长,后专工汉隶,自成一家。更工画,先师从刘德六习花果翎毛,后又拜师陶焘、任立凡,画艺长进很快,山水、人物、花鸟、果品,无一不能。曾过僧寺,睹十八应真像,即以纸墨画描摹而归。后迫于生活,陆恢到苏州玄妙观卖画。晤吴大澂,相与谈艺,纵观吴之所藏各代名迹,上窥唐、宋,下览元、明,艺事大进。后为吴大澂之幕僚,卜居苏州东中市河沿街。曾随吴大澂游历三湘、辽东名胜。广博的阅历,使其笔意更为苍劲遒丽、古拙幽深。曾作《衡山记游图》八幅,诩为生平杰作,可与《黄易访碑图》媲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之洞任两江总督,集海内名画家补绘王元恽所进承华事略,委陆恢总理其事。图中衣冠、彝器悉准历代制度。中年返归姑苏,与吴大澂、王同愈、吴昌硕、倪田、金、顾麟士等结画社于顾氏怡园,潜心绘事,考订金石文字,垂三十年。此举开吴门书画结社之先河,影响颇大。陆恢为清末民初江南著名画师,从游者数十人,如沈塘、沈麟、顾墨畦、陈摩、樊浩霖、黄裳吉、刘履福、陈昌、宗履谷、吴则峰、郑怀桥等,曾盛名于画坛。弟子再传,自成吴门流派。(录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3.范烟桥(1894~1967年)。 乳名爱莲,学名镛,字味韶,号烟桥,别署含凉生、万年桥、愁城侠客,斋名鸱夷。近代著名作家,南社社员。原苏州文管会副主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民进侯补中央委员、苏州市委副主委。范烟桥出身名门,父名范葵忱(清末举人),故居在同里镇漆字圩范家埭。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入同川学校,师从金松岑。宣统二年(1910年)高小毕业。翌年入苏州草桥中学。因受“南社”影响,与同里友人结“同南社”,出《同南》社刊,刊载社员诗词文章。宣统三年办《同言报》。后经柳亚子介绍,加入“南社”。民国2年(1913年)肄业于南京国民大学商科,后因“二次革命”学校迁沪,辍学从教。曾任八坼小学教员、八坼乡学务委员,吴江县劝学所学员,吴江县第二高等小学(同川小学)、第一女子小学(丽则女校)教员。民国11年初,在同里创办《吴江》报。是年,随家迁居苏州,始与苏、沪、锡报界文人严独鹤、周瘦鹃、毕倚虹、江红焦、蒋育津、包天笑等交游,以写作、编辑为生。民国17年去持志大学兼授小说,后又在东吴大学及其附中任教。民国25年起与影剧界相接,任明星影片公司文书科长、金星影业公司文书,先后为国华影业公司编写电影剧本《乱世英雄》、《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无花果》、《解语花》等。后因日伪统治,与吴仞之、高季琳等一起辞职。民国27年应母舅严宝礼的邀请,任《文汇报》社秘书。翌年,《文汇报》被迫停刊,其后仍以教书、写作为生。抗战胜利后,《文汇报》复刊,再任职于报社总务部兼编辑,同时主编《文汇画报》,与王亢元一起发行《新纪元》周刊。民国36年,在家乡筹办仁美初级中学。解放后,范烟桥被选为苏州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0年参加土地改革工作。1952年,东吴大学附中并入苏州高级中学,继续任教,其间曾任该校工会主席。1955年任江苏省第一届政协委员、苏州市文化处处长,同时离开教职。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是年被推选为江苏省文联副主席。1958年改任苏州文管会副主任,为筹建苏州博物馆和发展地方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范烟桥多才多艺,一生著作丰厚。小说、电影、诗词、笔记、方志、小品文、弹词无不通谙。且善书画,工行草,为人书扇册,绘图寄意十分精雅。其藏书及手稿共46种243册,1989年由其家属捐赠给苏州大学图书馆。

 

  四、名店名产

  正福草堂客栈。正福草堂是民居客栈,同里是它的主客栈,在云南丽江、昆山周庄有它的分支客栈。正者,常也;福者,祥瑞也。正福隐含五福之意。五福乃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祥瑞之极也。正福亦含赠福、增福之意,此亦主人之法名也。草堂者,简居也,唯有德者居之,虽陋不掩其清雅。古有杜甫草堂,庐山草堂等,慕其高仪,故从其名曰正福草堂。草堂源于民宅,辛巳初秋成。飞虹小筑揽二楼于东北,回廊绕于西南,庭院阔数丈。楼间环斗水为池,锦鲤数尾,刨竹三曲引水于其上,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水声不绝于耳。廊前植松竹梅兰,微风过处,摇曳生姿,自有一番婀娜。草堂所设皆旧日江南人家之物,或素雅,或华美,但求还原水乡之韵味,雅士之风华。

  谷香村。是驰名遐迩的名牌老店,以营销茶食糖果为主,开设在同里竹行埭中段。店铺坐南朝北,创设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谷香村茶食糖果店,创始人为吕鉴青。他出生于苏州吴县的太平桥镇。年轻时,曾在苏州稻香村糖果店当学徒,后来,夫妻俩辗转来到同里,先摆设一个糖果小摊,后租赁一间门面房开设起自产自销茶食糖果的夫妻老婆店,店号取名为“谷香村”,意在借鉴和发展稻香村传统之意。该店制作的苏州风味茶食糖果,质量颇佳,吸引了大量顾客,生意越做越兴隆,到20世纪20年代初,已有了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后来又买下毗邻的悦来糖果店双开间房屋及生产设备。买下悦来不久,吕鉴青因常年辛苦劳累,心力交瘁而病故,享年52岁。吕鉴青病故后,吕家母子3人苦心经营,谷香村更加兴旺发达,经营管理以“勤”“严”而出名,产品质量以“精”“恒”而饮誉。谷香村生产的茶食点心讲究做工和质量,尤以熏鱼和猪油年糕最为突出,质量超过其他各店的同类产品。由于产品质量颇佳,故不仅为当地群众称道,更有不少外地人慕名远道而来。解放后,经营质量全面改善,谷香村也获得了新的发展,零售、批发进一步扩大,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1956年进行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谷香村门市部”,20世纪70年代更名为“同里镇烟糖第一门市部”。80年代后,谷香村又恢复了名号。《苏州辞典》中录入了谷香村。

  林家铺子。位于泰来桥北堍,新填地(明清街)西侧。林家铺子店主为林德标,是三代相传,其生产糕点、糖果原料精选,做工精细,口味醇正,不仅有苏式传统,而且汇聚了同里各种特色风味。近年,特邀参加上海豫园商城老城隍庙举办的中国民俗厨艺大院小吃节汇展,其产品被评为优质产品。林家铺子主要产品:时令小吃有麦芽塌饼、酒酿饼、月饼等。粟酥麻饼类有花生酥、袜底酥、退思饼、枣泥麻饼、黑芝麻饼,其中麻粟酥配制同里芝麻和上等饴糖,口味独特,糖衣松脆,满口麻香。百果糕点百果蜜糕、玫瑰猪油糕、梅花糕、芡实糕,其百果蜜糕,精选上等糯米粉,加以杏仁、桃仁、瓜子仁、松子仁等多种原料蒸制而成,营养丰富,口味鲜甜,糯性十足。各式糖果粽子糖、牛皮糖、酥糖、芝麻刀切片。

  采芝斋(同里分店)。采芝斋创始于公元1870年(同治九年),由金萌芝在苏州观前街设店起家,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晚清已颇有名声。2001年春,采芝斋来同里开设分店,带来采芝斋的特色产品。采芝斋选用胡桃、松子、杏仁等果仁、果肉高级原料,再配以玫瑰花、桂花等天然原料,精工细作,制成了各种别具风味的苏式糖果,这些糖果不但香甜润喉,而且有调理肠胃、消食通气之功效,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药食同源,素有半爿药材店之称。采芝斋的传统产品分苏式糖果、蜜饯、炒货、糕点四大类,以制作精细、品种繁多、风味独特著称,一直保持着传统特色。

  本堂斋。本堂斋为闵氏世代传业,闵氏糕团老店。因其“筛串精而蒸煎得法,独步同川”,故称闵饼,是本堂斋的特产。闵饼,又称苎头饼,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原是江南农村自制青团的一种。它的配料与制法独特,入口清香,放置十天半月,风味不变。据说制作过程比较繁琐,先要将闵草(此草惟同里多见,学名苎麻,又名“天青地白草”)用石灰打成汁,其性甘无毒,含咖啡鞣酸等多种成分,具清热解毒、消炎止血等药用价值。然后,拌入糯米粉揉团做皮,再配豆沙、桃仁、松仁、糖猪油等料为馅,制成月饼状,上笼蒸熟即成。明人沈石田《苎头饼》曰:“荣萌方长折,作饵糈相仍。香剂圆从范,青膏软出蒸。女工虚郑缟,士宴夺唐绫。我有伪生感,临餐独不胜”。听老人说,1928年时,曾有几个同里人集资到上海西藏路口处,开设一家大富贵闵饼公司。还专门请闵老太太作技术指导,大家都称她为“闵饼老太”,于是闵饼在上海大受欢迎,但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居然被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以不会卫生为由,吊销了执销,只能“关门大吉”。但这家公司开张时也算出过风头了,作家范烟桥在当时上海很有名的一张小报上,撰文专门介绍闵饼,文中称“闵饼曾作为贡品进京供慈禧尝过,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了”。

  同里古镇商业区,是(东西向)新填地-- 竹行埭与(南北向)中川路相交,形成“十”字型商业区,是游客购物必到此地。在商业区内主要特色小吃、工艺商品、特色商店三大类。主要名店有谷香村、林家铺子、采芝斋(同里分店)、本堂斋等。

  麦芽塌饼。麦芽榻饼的制作工序是很有讲究的,首先是它的时间,须掌握在清明节前将麦芽发好,晒干磨粉,还要采集到两种野生植物作配料,一种俗称艾头,另一种民间叫它石灰屏,也将它们洗净晒干,麦芽榻饼的馅有豆沙、猪油、核桃仁等多种,制作时先将粳米粉、麦芽粉这两种粉按比例配匀,然后将晒干研细的两味配料煮熟拌入和好的粉中,并将其中粗糙的纤维全部碾碎捣烂,以保证做好后的麦芽榻饼有“粉质细腻”之效果,接下来是包馅捏饼,如此一个个做好后,上笼蒸熟,然后是在每个饼的两面撒上芝麻,用铁制平底锅放油烘煎,涂上一层糖水,须至两面煎透,这样整个过程才算完成。

  闵饼。  同里闵家湾“本堂斋”特产,颇负盛名的传统糕点,已有400多年历史,其制作仅闵氏一家,世传其业,故称“闵饼”。闵饼用“闵饼草”(闵草学名苎麻,又名“天青地白草”)揉入米粉作皮,以豆沙、胡桃肉作馅,蒸制而成,是青团的一种,色泽黛青,光亮细结,入口油而不腻,清香滑糯,具有独特的江南农家风味。清代,闵饼曾被列为朝廷贡品,选送给慈禧太后品尝。明代画家沈周曾赋诗一首赞美曰:“香剂圆从范,青膏软出蒸。女工虚郑缟,士宴夺唐绫。民国初年,闵氏在上海创建“大富贵闵饼公司”,产品远销海内外。但后来,不知得罪了何方士绅,大富豪公司被吊销执照关了门。

  青团子。 相传青团子是用雀麦草汁和入糯米,一起舂合,使糯米浸入草汁成泥,变为碧翠色。以此用来包入豆沙或枣泥,再用芦叶垫底入笼,蒸熟即成。明郎瑛《七修类稿》中曾记载:"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另外还有个传说跟大禹有关。当年大禹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人,他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

  “袜底酥”。它形如袜底,一层层油酥薄如蝉翼,咬起来清香松脆,吃到嘴里有甜中有咸,在江南一带一直是人们争相口尝的传统茶点。"袜底酥"之所以受人欢迎,在于精选配料,做工讲究。用油酥和面时要反复揉和五六次到完全均匀为止,这样烘烤出来的酥饼才能一层层薄得透明,吃起来松脆爽口。馅芯制作精细考究,原料配比严格,如做椒盐酥所用的盐,要在镬子里煨熟,擀面仗擀细,小葱要捣成碎末,才能不穿孔,不露馅。

  芝麻饼。芝麻饼以其香酥的特色而誉满,芝麻饼以芝麻、小麦粉、白砂糖、食用植物油、鸡蛋配制而成。以上白面粉为主料,配以芝麻、酥油、碱面等副料,上炉烘烤而成。酥油是将麻油入锅烧沸,取白面适量入油炒之,成稠糊状,变成黄色即可。芝麻要选用颗粒饱满者,并要事先处理,冷水浸泡发涨,捞出后空掉水,放在笸箩内用掌揉搓,使其皮脱,簸去脱下的皮,趁湿使用。搭色用好醋上锅烧热,加适量面粉搅成稠糊状,再烧沸,继续加醋,掺湿开水成稀糊糊。成为人们访亲问友的必备佳品, 长期食用干芝麻饼尚有开胃健脾之功效

  大肉馒头。以皮薄、馅大、汁多、味鲜、形美著称。选用精白面粉紧酵为皮,选精猪腿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成冻,拌入馅肉,以取其鲜。馅内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季节,加入蟹粉或虾仁或春笋,以取时鲜。同里春节期问,走亲访友必送礼品之一。.

  小笼馒头。一两面粉制作10只馒头,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出笼时任取一只放在小碟内,戳破皮子,汁满一碟,为佳品,逐步形成皮薄、汁鲜、肉嫩、馅丰的特点。

  月饼。同里主要有肉、甜、素三大类: 甜有豆沙馅百果馅等。月饼松脆、香酥、层酥相叠,重油而不腻,甜咸适口。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年糕。主要是桂花糖年糕与猪油年糕。年糕制作在蒸笼底部垫一层沙布,把揉好的米粉放在上面,每个角放个竹筒透气。约蒸二三小时,用筷子插入米粉中,看看有无生粉,做到锅内随时加水,直到蒸熟为止,然后将米糕搅匀切块,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年糕的寓意: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芡实。 这是同里土特产的上品,俗称“鸡头米”,被誉为“水中人参”。据《本草纲目》记载,芡实主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开胃助气、止渴、益肾、治小便失禁等等。可作药膳之用,以水浸泡半天,用文火煮酥,可配红枣、莲子、桂圆更美味。同里有位叫任传济的老人写过一篇鸡头米的文章,题目叫《鸡头珠似玉》。文中说,每到秋天的时候,同里附近的农家姑娘便打扮俊俏提着篮子,篮子里放了新剥出的放在白磁碗里的新鲜鸡头米,沿街娇声叫卖。有位诗人叫谢履庄在一首诗里写道:“新剥鸡头米珠似玉,轻圆犹带口脂香,侬家箱子鸡头荡,赢得珍珠一斛量。”新鲜的鸡头米确实可以获大利,在我生活的古城,每到秋天也能在菜市场见到一些新鲜的鸡头米,非常好吃,香糯滑爽,但价格不薄,因其乘鲜的时间极短,所以对于剪鸡头米的同里百姓来说,更多的仍是艰苦的劳作而收入不多。据同里的老人回忆,剪鸡头米是他们小时候一种必备的“手艺”,因为同里四周皆大湖,而芡是一种在湖中随处可以生长的睡莲科植物,芡的种子便是芡实,是一种非常坚硬的带硬壳的小圆颗粒,同里的平民百姓那时几乎都把剪鸡头米当做一份副业,特别是冬天,大街小巷随处可以见到手里端了一个竹制的盘子,坐在阳光底下剪鸡头米的女子。剪鸡头米用的是一种特制的阔嘴长柄的剪刀,它既要把鸡头外面的硬壳剪开,又不能损坏里面的肉,因此是很要有一点技术的。但同里的百姓,尤其是女子,对这技术似乎驾轻就熟,只听得“咔嚓咔嚓”的声音之后,一颗颗白色的或红色的圆圆颗粒,便掉入盘中了。

状元蹄, 此菜虽非同里独有,但同里制法甚有不同,至于制法则是不传之密。同里人宴请宾朋,桌上定有此菜。附近村镇居民不远百里来同里为购此物,也可知其受欢迎程度。用浓油赤酱烧的猪蹄,红得发亮,吃在嘴里软糯甜香却又不腻,回味无穷。

依水靠水的同里,当然还是美食家的天堂。同里的名菜很多,其制作与烧炒受苏州老饭店影响较大,讲究精细与鲜活,其中最有名的有糕里虾仁、三丝鱼卷和香油鳝糊。

糕里虾仁以鸡蛋白调匀后加入米粉、虾仁,入锅油氽制成,色泽鲜艳松香可口,亦可另置小盒,佐以番茄酱食之,其味更佳。

三丝鱼卷则选五六斤重的青鱼或草鱼,取雌鱼中段,去肚当留皮,卷入火腿丝、鸡丝、香菇丝,并以黄酒、香葱等作料,入笼蒸熟即成,其肉质细嫩清香鲜美,别具风味。

香油鳝糊则用鳝丝、火腿丝、鸡丝、虾仁等配制,然后放香油入锅清炒,再加姜丝、酥油、蒜泥等,然后是沸荤油浇面、上桌时再薄撒胡椒,因而香气扑鼻入口肥美。以上三菜为水乡同里之“特产”,由于水产品鲜活,烧炒又讲究,常为来同里之客人赞叹。

 太湖三白  注意哦,这是三个菜,太湖白鱼、白虾、银鱼。都是清晨上货,正宗农家烧法,营养丰富,清淡可口。银鱼不但有调理美容的功效,而且味道不俗,值得一试。

 熏鱼。同里小熏鱼到处都有,但同里小熏鱼别有与众不同之处,本地居民尤爱此味。尤其佐之小桥流水人家,啖之尤感惬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同里还有一种专卖熏腊食品的熏桶担,担上的熟菜有熏蛋、熏鱼、熏虾、熏肚,以及酱汁肉、五香排骨、酱鸡、酱鸭、兰花豆、甜蜜酱等,是真正的色香味俱全。这些担主待客厚道,货真价实,服务周到,深为吃客欢迎,有的甚至吃了还想吃,常常隔夜向担主预订。同里除了有鱼虾蚌鳗等鲜活水产品外,还有大量水生植物可供应食用,如太湖莼菜、菱、茭白、藕、荸荠等。其中太湖莼菜最为讲究,每年春上四月的“雉尾莼”为最肥美之上品,而到了五六月份后,就只能称作“丝莼”了,其身价也要大打折扣。

五、掌故轶事

1.叶家墙门建筑传说  (无池、无井、卧鹤形)

现务本堂宅地位于新填地中段,原为顾姓产业。据《叶仲甫太府君行述》记述:“购得东圩顾光禄旧址,建造新屋,始于光绪十九年癸巳年(1893年),竣工于光绪二十一年。”竣工后“颜其堂曰‘务本’。”又称尚义堂、勤补堂,俗称为“叶家墙门”。叶仲甫,名嘉棣,字鄂常,一字颂乎,号仲甫,晚号梦鹿老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清封通奉大夫,正三品封典,庚申重游泮宫试用训导,吴江县增贡生”。以书生而熟悉商情,早年即为典业董事,继为米业总董。务本堂建筑保存较好,大体上一仍旧貌。坐北朝南,面街临河,前后共五进,占地约两千多平方米。一条深长的备弄,将几十间房厅隔为东、西两区。据传务本堂叶氏会看“风水”,此建筑群的形制,犹如一只朝南伏卧的仙鹤,居中而狭长的备弄谓之鹤颈,一进又一进的房厅即是鹤身。而备弄东西两区的建筑群,就是仙鹤的翅膀。最后为厨房和佣人住房,亦即鹤尾。东区,为门厅、轿厅、正厅、戏台、堂楼及前庭厢房。正厅北向建筑略朝后庭伸出部分,为看戏之用。该处是接待客人的关键所在,建制恢宏,雕梁画栋,气派非凡,为全镇厅堂之冠。西区,为房水廊、旱船(船厅)、花厅、房厅、堂楼及厢房。其中船厅构筑颇富特色,别具匠心。因该宅房屋密集,建船厅以象征宅内绿水盈盈,似游江湖。船厅刻意仿效画舫,厅内分隔成五舱,舱之间全用雕花窗棂遮隔,左右船舷为轩,船窗全为明瓦,古色古香。用竹竿撑搁船窗,俨然似游艇荡漾于湖光波影之中,富有诗情画意。在建筑构制上,东区的戏台与西区的花厅后,有一横弄沟通。主人居住的东西堂楼,构成前低后高的走马堂楼,采光好,室内明亮。务本堂构筑精美,规模宏大,布局有特色(鹤形平面),有创意,堪为江南水乡民居集形制布局、风水理论、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典型范例。东区第二进大厅里曾有一额,为“乐善好施”四字,系民国初年大总统黎元洪所题,这四字是当年叶氏接贫济困的写照。第三进正厅里有一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表示了叶家谦让、平和的为人处世态度。

2.世德堂的故事   

世德堂主人姓曹,祖上世代为书香门第。至清代道光年间,曹氏弃文从商,在堂前沿街开了两间店铺,取名“益隆酱园”,经销黄酒、酱油及酱制品。后来镇上酱园越开越多,生意难做。曹氏便想用家乡的“苏同白”糯米做“本绍酒”来拓展生意。可不知何故,酒不入味,越做越蚀本,曹老板整日愁眉不展。有一天,由于生意清淡,曹老板在书房打起了瞌睡,进入了梦乡。可能是日有所思,他在梦中竟遇到了一个财神,一见财神,倒头便拜。谁知财神反而惊慌失措,一边起身相搀,一边说道:“莫拜莫拜,恩公啊,你原是八仙之一曹国舅。那日,我赵公明守护老君炼丹炉,因一时贪睡,忘了加薪,眼看炉火将灭,你用观音所赐的楠竹朝板助火炼丹,我幸免于难,你却被贬下界,今日你处困境,我哪有不帮之理。你只需在书房中掘一水井,且不能让任何人得知。井成之日,就是你大富之时。”曹老板从梦中惊醒过来,心中暗喜。从此以后,他每日早早关闭店门,吃过晚饭,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掘井,通宵达旦。家人都以为他心情不佳,所以也不敢多问。曹老板苦干九九八十一天,掘地九尺,终于井水喷涌,且喷出铁箱一只。原以为是金银财宝来了,可打开一看,却是财神一个,不免有些失望。忽然眼前金光一闪,财神开口说道:“恩公啊,那天我还没讲完,你就匆匆离开,害得我在地下等了你八十一天。我想,给你金银,总有用完的一天,我给你一眼直通龙宫的神泉,用它酿酒,一定天下无双。”说罢,财神隐去。曹老板茅塞顿开,立刻动手用神泉酿酒。三天以后,开坛品酒,果然酒香四溢,甘醇绵软,四乡八邻皆闻名而来,生意日渐红火。曹老板在家中特设财神堂供奉财神。曹家三代单传,曹老板只有一个宝贝儿子,由于过分溺爱又疏于管教,经常与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到处游逛,甚至做一些偷鸡摸狗之事,有时几日不归。这是曹老板的一个心病,他担心自己一旦离世,曹家产业谁来执管?由于心事重重,生意劳累,曹老板终于一病不起。请来很多名医诊治,总无效果。一天,曹家来了一位姓赵的先生,他说只要如此这般,就能治好曹老板的病症。赵先生瞒住曹公子,带曹老板去外地治病。不久,传来了曹老板升天的消息,曹家哭声震天。家中一切事务,都落在曹公子身上。镇上都在传论曹家,有人说:“曹家不幸,曹老板这棵大树一倒,不消几年,就会被他儿子败光。”有人说:“曹公子死了父亲,说不定还高兴呢。从此无人管他,多逍遥自在。”曹公子年少气盛,哪里受得这样刺激,他心里说:“你们这样看低我,我偏要出人头地干一番。”从此,曹公子起早贪黑,处理商务。几年以后,不但没有败落,反而生意越做越大,到了光绪年间,还做起了当时最赚钱的盐生意。一天,正逢曹公子母亲生日。曹公子给母亲请安时,母亲说:“孩子你学好了,你父亲也该回来了。”曹公子莫名其妙,追问母亲说出原委。原来是赵先生和曹老爷使了个苦肉计和激将法。曹公子热泪盈眶,说道:“可怜天下父母心,浪子回头金不换。”连忙吩咐家人拿来笔砚,挥毫写下“世德贻燕”四个大字,教育后代要世代积德,像燕子一样勤恳治家。

 

后记:新填地(明清街上)有座深宅大院,砖雕门楼,上书“世德贻燕”四字,这便是世德堂。世德堂为曹氏旧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设酱园,俗称“曹益隆酱园”,1997年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2002年改建为世德宾馆。有关世德堂的传说很多,以上传说记述了曹老板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诠释了“世德贻燕”和“世德堂”的含意。

3.无名志士埋碑   

民国4年(1915年)5月9日,窃国大盗袁世凯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卖国的“二十一条”条约上签了字,以丧权辱国之代价来换取日本对他的支持。消息传到丽则女学的当晚,以中学部毕业班班主席殷同薇为首的140名师生,在陈家牌楼一大厅内召开“誓死反对二十一条大会”,并决定为“国耻纪念日”勒石植碑。碑石立在校园内,正面镌“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10个大字,上款刻有“民国四年”,落款为“丽则女学同人泐石”。背面为碑文,共12行438字,由著名国学家、丽则女学国文教师钱基博撰文,特邀秋瑾烈士挚友、著名女书法家吴芝瑛手书。该碑造型独特,寓意深刻,似一把利剑直立于大地,剑锋向上,直刺苍穹,给人以肃然起敬之感。石碑高175厘米,宽40.5厘米,厚16.5厘米。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同里,丽则女学被征为日军军营,国耻纪念碑突然不知去向。以后几经查访,均无所获。直到1980年,同里镇中心小学(其前身即丽则女学)整理校园时,无意中从地下挖到这块失却多年的石碑。1982年予以重立,1992年9月,为保护此碑,在碑基上建造一个亭子,名为“雪耻亭”,丽则女学旧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耻纪念碑的重见天日,得益于无名氏埋碑之功矣。

4赌气桥(中元桥与泰来桥)

泰来、中元两桥合称赌气桥。传说以前这里住着两位财主,一位姓徐,患有足疾,一位姓钱,眼力不好。有一天他俩一起喝茶,姓徐的财主指着茶馆旁的木桥(即泰来桥)说:“我要把木桥改为石桥,以后你老兄可托我的福,不必在风雨中扶着桥栏过桥。”话声刚落,姓钱的财主就发火了,说:“你造你的桥,我走我的路,为什么要托你的福?再说,你能造桥,难道我不能造?”当时就把那个徐财主给噎住了,等徐财主清醒过来,那个姓的财主却己走远了。事隔半年,果然两座桥先后落成了, 一叫“泰来桥”,一座叫“中元桥”。俗称“赌气桥”。为了不走泰来桥。钱财主造了一座简易的梁式三孔石桥,抡先落成,满足了他的好胜心理,尽管两个财主赌气,却方便了群众,而且在镇中地段造两座桥,这对镇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而至今老百姓常常提出他们,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人做了一点好事,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

5.英商亚西亚火油公司民国十四年开设于此

民国期间,同里设有英美火油(煤油)公司——华兴协火油公司代理经营机构,主要供应居民照明用煤油。其中英商亚西亚火油公司,民国十四年开设于此。解放后归供销社调配,由供销社批发给烟杂商店,居民按计划凭证供应。柴油最早用作农村机械灌溉动力油,后来又用作地耕的手扶拖拉机及其他运输机械的动力油,销售量逐年增加。20世纪90年代,同里开始销售汽油。2003年,同里境内设有加油站2个,主销汽油,兼销柴油。

6.许氏丝弦宣卷(许维钧)

宣卷是“宣讲宝卷”的简称,始于宋元时期,传说继承唐代佛教“讲经说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说唱形式.。同里宣卷,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已十分盛行。那是宣讲者敲两个木鱼、一块醒木,卷书上盖一块“经盖”,称为“木鱼宣卷”(亦称“平卷”),由1人主宣,1~2人和卷,乐器只有木鱼、磬子和碰铃。

20世纪20年代起,苏州地区以同里人许维钧为代表的丝弦宣卷崛起,形成一支颇具特色的重要流派。它的主要特点是吸收了弹词中的代言体,并模仿弹词中的起角色。班子人数由2~3人增至6~8人(包括上、下手及乐师)。宣唱时,除了使用木鱼、磬子、碰铃,还用三弦、琵琶、扬琴、二胡、中胡、笛、箫等多种管弦乐器伴奏,故称“丝弦宣卷”(亦称“花卷”)。丝弦宣卷的曲调也比较丰富,在木鱼宣卷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苏滩”和锡剧“簧调”中的韵律,创作了一种新的曲调——“丝弦调”,还将扬剧、越剧、锡剧、沪剧、评弹中的一些曲谱及江南小调融入其中,俗称“什锦吴书”。丝弦宣卷开场时,一般先演奏《三六》、《龙虎斗》等乐曲,宣唱的内容涵盖古今,除木鱼宣卷中一些传统卷目外,还有从评弹和各种剧种中移植吸收来的新卷目,包括《珍珠塔》、《白蛇传》、《宝莲灯》、《吊金龟》、《玉连环》、《描金凤》等,还有一些现代题材作品。正卷演唱后,有时还加演一些民间小调和艺人自编的唱段,如《金玲塔》、《勤俭节约》、《劝君勿要赌铜钿》等。

20世纪40年代,丝弦宣卷的兴起,使木鱼宣卷从业者不得不改弦更辙,纷纷组合成丝弦宣卷班子。这是同里宣卷形成四大流派,即许派(许维钧的“宣扬社”)、徐派(徐银桥的“凤仪阁”)、吴派(吴仲和的“棣萼社”)、褚派(褚凤梅的“咏梅社”),远近闻名。后来许派发展为10个班子,其中顾茂丰(鸣凤社)、顾计人(锦绣社)、袁宝庭(义乐社)、吴茂生(改良社)、许素贞(遐岭社)较为有名;徐派发展为12个班子,其中闵培传(艺民社)、胡畹峰(咏音社)、徐筱龙(万扬社)较为有名;吴派发展为5个班子,其中沈祥元(鸿运社)较为有名;褚派发展为2个班子,其中金志祥(凤和阁)较为有名。他们除了在本县金家坝、北厍、芦墟、八坼等地演出外,还被聘请至常熟、昆山、吴县等地演出。

解放后(50年代),老艺人许维钧为改革宣卷卷目,组织了由两个妹妹参加的“许家班”,改编演出《白毛女》、《九件衣》,并长期在苏州、常熟等地茶馆书场中演出。其他宣卷班子因仍演旧卷目,且内容中封建迷信的糟粕极多,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停业或转业。

60年代,农村中曾一度有宣卷演出,同里镇(1962年)曾成立民间曲艺团体,以唱“什锦书”为主,可视为同里宣卷的延续。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宣卷被看作是“封、资、修”旧文化,遭到封杀,不少宣卷老艺人受到批判和迫害。

80年代,同里宣卷得到文化部门的重视,再次复兴。1982年苏州市文联特邀同里宣卷艺人许维钧、陈敬修、袁宝庭、郑天霖等至苏州,对长期流行于同里的丝弦宣卷进行录音、整理,为保存这一民间文化艺术珍品,做了大量工作。

 90年代,同里宣卷艺人袁宝庭、金志祥、芮时龙等组成宣卷队,亦称“曲艺队”,推陈出新,演出《白毛女》、《红灯记》、《红色的种子》、《芦荡火种》等新卷目。他们不但在民间集会、喜庆场合演出,还参加官方举办的文化娱乐活动;不但在同里本地及北厍、金家坝、芦墟、莘塔、八坼、南厍、尹山等周边农村演出,还到苏州、上海等城市演出。1999年,同里农民宣卷队被苏州市文化局评为“苏州市优秀业余团队”

21世纪初,同里宣卷更加得到上级的重视,2005年,同里宣卷队成立,制订《同里镇宣卷队章程》,指导和协调各宣卷班子开展活动(2008年,同里有宣卷班子20个、成员98个)。现在(2010年)同里宣卷队有10个宣卷班主组成,他们是:队长芮时龙(芮时龙宣班班主),副队长张宝龙(寅吟社班主)、吴卯生(改良社班主)。队员高黄骥(龙凤社班主)、赵华(紫霞社班主)、肖燕(天燕社班主)、计秋萍(秋凤社班主)、江仙丽(姐妹班班主)、江伟龙(隆仁社班主)、金兰芳(梅兰社班主)。

2000年,同里宣卷获“吴江市首届特色文化团队”称号。2001年10月,同里镇获得“江苏省民间艺术——宣卷之乡”称号。2008年获“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遣产、2009年获“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遣产”,2010年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遣产名录”。

7.大同公司涉外商标案

民国18年,在同里发生了一桩涉外商标案。这年1月初,美商美孚洋行通过美国驻沪总领事,向外交部苏州交涉公署状告同里大同公司:“迳启者江苏同里大同公司制造蜡烛,其注于签条之商标矫饰摹仿本行蜡烛签条之一应请注意,兹将本行所制鹰牌蜡烛签条样张及上述公司所制鹏牌蜡烛签条各一纸一并附上。本行以为将两条对比即可使贵署信服侵害本行之举出于故意。查近鹏签条上首大字四个译为(鹏牌蜡烛)。如是则异于本行签条上大字四个(鹰牌蜡烛)本行以为此项文字之类似及鹏与鹰笔画之类似,极足以欺惑公众。再者,图案之全部及签条之颜色亦筹画欲欺惑公众者也。”苏州交涉公署当即给吴江当局发去了如下电文:“驻沪美总领事克宁瀚函开兹据美商美孚洋行报告同里大同公司销售鹏牌蜡烛侵害美孚洋行鹰牌蜡烛商标事,兹附上真正商标签条及仿造商标签条各一纸,切盼贵署筹设必要办法阻止大同公司仿冒属美孚洋行所有之商标,该此项行为不仅损害美孚洋行合法生意,亦且违背关于中美互保商标一九零三年中美条约第九条。”吴江县长吴邦珍接到训令的第二天便电令同里行政当局查办:“迅即确查,大同公司所销售鹏牌蜡烛在何处制造,是否制牌定货,抑是厂家委托代销,查明具复,以凭核转。”此案涉及到民国政府与友邦的“友好”关系,有关当局当然不敢大意。在1929年1月6日到3月19日的70多天里,此案的调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各方往来电文就达13份。苏州外交公署多次发电进行催促,甚至训斥吴江与同里当局拖延怠慢。同里回复电文“初以旧历岁关,局务冗杂,嗣以该商抱病,往而未晤”。

不久,大同公司最终给出了两种商标不同的辩解理由:“其显有不同者。鹏牌之鹏首左向,足悬空际,天空有云,位在签条中间,鹰牌之鹰首右向,嘴衔商标,足踏树枝,位在签条上端。其不同者一;鹏牌大字蓝底空白字,位在签之上端,鹰牌大字红底黑缘,位在签之中间,其不同者二;鹏牌商标中英文为大同公司字样,作鸡心形,鹰牌商标中英文为美孚行字样,作圆形,其不同者三。其余羽文之粗细、色泽之区别,亦无类似云云。”由此,同里当局认为大同公司的辩解与商标的实际情况完全符合。从而认定美孚洋行指责大同公司“矫饰摹仿”其商标一事违反实际情况:“美孚行指为矫饰摹仿似属违情,商标虽同系鸟类,而方向色彩无一相混,且两行牌号之中文字大同与美孚尤无一可以混合,不似北忌与比忌之有意蒙混者。”并进一步指出大同公司资本有限,出品甚微,与美孚洋行之“高掌远迹,流行全国者”有天壤之别。同时,地方当局大声疾呼:“现在训政时期,实行提倡民生主义,似不宜遇事摧折,庶国货萌芽赖以保存……咨照驻美总领事,切实抗议,以维国货而保商业。”进而呼吁吴江当局将事实情况据理转呈苏州交涉公署,请求苏州交涉公署照会美国总领事,提出抗议,以维护国货保护国内商业。

最终,苏州交涉公署将调查结果用公函的形式告知了美国驻沪总领事,并存入档案。

8.乌金桥的故事

太平军攻占同里,必须经过乌金桥(此桥原在九里湖南岸)。据传,太平军进驻同里前,百姓恐惧太平军而拆除该桥。后见进驻的小股太平军秋毫无犯,同里人民仅花一夜功夫就把乌金桥恢复原状,迎接大部队,并在桥面中心方石上特意刻了一幅“马上报喜”图,以预祝太平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这虽是个传说,但据有关人士考查,“马上报喜”图确确实实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作品。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