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6/4 14:48:03
作者:
朱云云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905
我小时侯的家与吴江县城仅隔一条田埂,推开家中的窗户,就可以看到耸立在绿色的田野上的古城墙。
我从小就喜爱家乡的小城镇,那里有街、有河,有机关、学校,有店铺、作坊,热闹、好玩,神秘而吸引人。大人经常要到镇上去办事,小孩即使不能一起去,也在家中盼着大人早点回来,带点好吃好玩的东西。心中模模糊糊地感到,小城镇也是我们“乡下人”的。
但是,使我能比较理性地认识小城镇,是从1983年5月,第一次见到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后才开始的。当时,费老正在家乡作“六访江村”的社会学调查,他看到当年家乡的小城镇,一方面受“文革”破坏和左倾思潮的影响,严重存在着城乡分隔和衰落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乡镇工业正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冲破重重阻碍,在小城镇上悄然兴起,这些现象引起了费老的极大关注。
费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全县小城镇的传统功能和特点,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的著名论述。他认为:“小城镇是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学习了费老的《小城镇、大问题》这篇文章,对家乡小城镇才真正有了认识,懂得了小城镇与经济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
吴江地处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河港交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史上传统农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和繁荣,孕育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总称“七大镇、四小镇”。“七大镇”指全县政治中心松陵镇,丝绸古镇盛泽镇,交通中心平望镇,农副产品集散地震泽镇和芦墟镇,名人文化集中的同里镇和黎里镇。还有“四小镇”也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即:八坼镇、铜罗镇、北厍镇和横扇镇。
当年,费老倡导的加快发展小城镇的理论,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从吴江开始,形成了波及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小城镇建设热潮。不但使吴江成为小城镇理论研究的发源地,而且在费老的关心指导下,吴江捷足先登,进入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家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84年,江苏省在吴江黎里镇进行“镇乡合并、以镇管村”的试点工作。将一墙之隔的黎里乡、镇两个政府,打破围墙、合署办公。从1985年起,乡镇合并的工作在全县推开,确立了小城镇应有的地位,使我市的小城镇建设步入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阶段。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小城镇从无规划到有规划、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封闭式向开放型的发展。
八十年代中期,乡镇工业在小城镇上蓬勃兴起,农民进小城镇做工、经商、搞服务,为小城镇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和活力。1984年全县乡镇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副业产值,从农村经济中的“副业”上升为主业。使本已衰落的传统小城镇,发展成为商品经济的大舞台,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城乡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推进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前沿阵地。至1992年吴江撤县建市时,全县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已由1982年的10.87平方公里,扩大到近40平方公里,住镇人口从原来的16万人增加到28万人。全市乡镇工业产值已达到11.98亿元,比1982年的0.61亿元,增长了20倍。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小城转移,拓宽了农民致富的途径,农民年人均收入,从1982年的334元上升到1992年的1476元,翻了两番多。
在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以来的10多年里,吴江坚持国际化、科教兴市、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全市经济建设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和电缆光缆3大支持产业,缝纫机、彩钢板、羊毛衫等集群产业。水、电、气、路、信息、绿化成网,投资环境不断完善,赢得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榜第六名等荣誉。
2005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03.2亿元,比1982年的5.46亿元,增长了74倍。人均GDP为51700元,比1982年的750元,增长了69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760元,为1982年334元的26倍。市区建成区面积(包括松陵、盛泽两地),已达65.5平方公里,而1982年还不到5平方公里,扩大了13倍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里,昔日封闭落后的小城镇,已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科技发达、交通通讯便捷,市场繁荣和城乡协调的现代化新城。
家乡巨变,这与费老的关心指导是分不开的。在费老70年学术生涯里,先后二十六访江村,足迹踏遍了家乡的城镇和农村。从三访江村开始,费老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关心家乡,关心农民生活、指导农民致富。费老关于加快发展小城镇的理论,对改革城乡关系、发展市场经济和致富农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费老“志在富民”的精神是伟大的,他永远是家乡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