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8 12:47:03
作者:
陈志强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9282
一条古河道呈东北、西南向逶迤着,两岸散布着好多座半地穴式和浅地穴式的房址,纵横着由陶片铺成的小路,河岸边有着埠头和护房堤坝……这一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距今已有5200年左右的龙南村落遗址图景,在吴江博物馆二楼展厅里向前来参观的人们展示着。
龙南村现貌
这一实景在平望镇梅堰社区龙南村。该遗址发现于1984年,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1987年12月至1989年1月,苏州市博物馆和吴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了两次发掘,揭露面积约800平方米,从发掘成果来看,其文化堆积不仅包含了上面那幅图景所反映的良渚文化早期,还包含了此前的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过渡期和此后的良渚文化时期。
当年遗址挖掘现场
崧泽文化与良渚文化过渡期层的年代距今5360年左右。发掘人员在该层发现了房址1座,出土了由黑皮陶及夹砂灰褐陶制成的凿形足鼎、矮圈足豆和高圈足豆,还出土了大量的网坠、箭镞及少量的石鱼标,另有三角形石刀。
出土文物
良渚文化早期层的年代距今5240—5135年左右。该层主要内涵为村落的组成部分,以古河道为中轴的两岸分布着三个组合的房址,各具特点。有11座半地穴式及浅地穴式房址、各种性质的灰坑和井,以及由陶片铺成的路。在河岸边,发现了一木构埠头(俗称河滩头),其主体为长1.6米、宽0.4米、厚0.08米的木板,板面距地表1.56米,前部搁在两根直径为8厘米的木桩上,后半部也以两根木桩支撑,搁在坡岸上的一小部分木板已经断朽。木板左侧还竖有一根长木桩,可能为扶手的残部。这一由木板与木桩构成的河埠,似乎可被认为是吴江桥梁的鼻祖。在这一层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及泥质灰陶为主,主要为凿形足鼎及鱼鳍足鼎,也有少量的贯耳壶。还出土了大量的网坠、箭镞及少量的覆盆形纺轮及石锛,此外,尚出土了粳、籼稻及植物种子。
出土文物
良渚文化层的年代距今4750年左右。该层出土了良渚文化期墓葬共15座。从墓葬来看,其贫富分化已很明显,有些墓葬出土了较多的器物,墓葬外尚有陪葬坑,有些墓葬则连一件遗物也没有。
出土文物
出土的器物中,除了鼎、壶之外,尚有耘田器。
值得吴江人自傲的是,龙南村落遗址为太湖流域发现的良渚文化第一座村落遗址,其布局充分体现了以河道为中轴的江南水乡特色,这一特色千百年来,一直在江南地区保持并发扬光大,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让多少人心醉神怡、留连忘返。半地穴式及浅地穴式房址的发现,反映了古地貌的变迁,也证明了江南地区的原始建筑不仅仅是干栏式。出土的大量器物反映了太湖流域先民的生活内涵,向人们展示了太湖流域先民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经济生活图景,为研究江南地区的古代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