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22 7:30:28
作者:
来源:
中国统计信息网
【字 号:
】
点击量:9583
2006年,“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实施五大战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全国百强县排名位居第九、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第四的好成绩。
一、综合
全市经济在优化结构中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8亿元,按现行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518元,比上年增长23.4%,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8143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第二产业增加值321.43亿元,比上年增长26.1%;第三产业增加值162.26亿元,比上年增长21.7%。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在提升层次中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 3.4:64.2:32.4。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82.76亿元,比上年增长41.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08亿元,比上年增长40.7%。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新成绩。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74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13.06亿元。夏粮亩产263.1公斤,油菜亩产160.4公斤,水稻亩产587.1公斤。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较快发展。年末累计无公害农产品71只、绿色农产品 86只、有机农产品3只。建成了全国首家受农业部委托的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吴江苗圃荣登2006年全国十佳苗圃榜首。震泽新申农庄被评为“江苏省观光农业园”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村机械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主要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6.09 万千瓦,拥有各类大中型农用拖拉机380台,农林牧渔业用电量 8553万千瓦时。全年完成水利工程总投资8500 万元,防汛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主要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快速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8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837.54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9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实现利税总额69.80亿元,比上年增长41.8%;销售产值146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5%,产销率为98.04%。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6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0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7.80%,比上年提高了19.1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较快增长,全年累计工业用电量95.1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5%。
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集群产业取得强势发展。3大支柱产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企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785.7亿元、384.06亿元和122.4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6.6%,分别增长20%、18%和54%。三大区域经济地位日益凸现。吴江经济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和盛泽镇分别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0.73亿元、134.57亿元和291.7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2%。全市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97家,比上年增加39家,超 10亿元企业25家,比上年增加2家。震泽镇被命名为中国麻纺集群产业基地。亨通光电牌、永鼎牌、通鼎牌通信光缆、宝带牌袋除尘器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新增省名牌产品8件,新增省著名商标8件。
全市建筑行业发展平稳。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75家,比上年增加9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全年施工房屋建筑面积571.5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57.4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87.5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投资增长方式出现了较大转变,投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投资质量明显提高。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0.11亿元,比上年下降3.6%;第二产业投资150.74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投资85.21亿元,增长19.2%。完成工业投资额150.74亿元,比上年增长6.5%。在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个体私营经济完成投资额186.44亿元,增长23.5%,占比79.0%。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达819个(不含房地产和私人建房),计划总投资335.29亿元,其中个体私营投资项目665个,占总量的81.2%。本年新开工项目610个,上年结转项目209个,年末已竣工投产项目512个。实现新增固定资产167.5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1.0%。
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0.16亿元,比上年增长35.9%;累计施工面积497.56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16.82%,竣工面积109.2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4%;商品房销售面积132.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0.0%,销售金额49.37亿元,比上年增长70.2 %。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在全市62项重点项目中,交通建设项目11项,完成投资额20.07亿元,使城乡路网更趋完备,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吴江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新建改建市镇以上公路53公里,203省道和苏同黎公路吴江段建成通车,沪苏浙高速公路完成全线桥梁工程。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机动车21.53万辆,比上年净增16642辆,增长8.4%,其中:私人汽车37975 辆,比上年净增9508辆,增长33.4%。交通部门全年完成客运量1769万人,客运周转量87047万人公里。新增城区停车泊位300个。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已达30.74平方米。
邮政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电讯业务总收入13.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全年发送函件347.55万件,特快专递44.42万件,报刊2028.76万份;年末邮政储蓄余额2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年末市话和农话用户63.41万户,比上年增加4.63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28.69万户, 比上年增长12.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90万户,比上年增长30.4%。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0.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5%,接待中外游客601.39万人,其中:海外游客39.4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5.3%和52.2%;景区门票收入6526.97万元,比上年增长84.3%;旅行社营业收入6835.42万元,比上年增长34.9%。年末,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9家、旅行社15家。同里镇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经营方式均有较快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0.39亿元,增长22.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3.31亿元,增长12.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5.09亿元,增长17.0%;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58亿元,增长20.2%。全年个体行业零售额3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在福布斯中国大陆百佳商业城市评选中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二名。市场成交活跃,全市有各类市场64个,商品成交额472.2亿元。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额突破400亿元,达428.16亿元。
市场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从消费价格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3%,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1.7%;居住类价格指数为103.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11.2%;衣着类价格指数为92.9%;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为102.3%;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指数为99.4%。
七、对外经济
开放型经济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2.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出口71.73亿美元,进口70.9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9%和4.3%。在全市进出口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仍是绝对主力,年进出口总额为130.88亿美元,其中出口63.6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0%和12.7%。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91.72%和88.8%。进出口首次扭转了多年来出口贸易逆差的局面,实行了出口贸易顺差。在商务部评定的全国进出口500强企业和出口200强企业中,有10家企业进入进出口500强,4家同时进入出口200强。
全年累计新批外资项目268项,注册外资10.74亿美元,增资项目107项,注册外资2.92亿美元,合计新增注册外资13.6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3.3%;实际到帐外资6.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市新批项目中注册外资超千万美元的43项。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了新起色。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3214.7万美元,完成营业额3319.1万美元,新批外派劳务人员138人。新批准投资境外企业3家。
八、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18.58亿元,比年初增加117.19亿元,增长23.4%;本外币贷款余额471.06亿元,比年初增加92.48亿元,增长24.4%。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588.23亿元,比年初增加111.91亿元,增长23.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1.59亿元,比年初增加48.47亿元,人均储蓄额达34564元,比上年提高5971元。年末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达433.93亿元,比年初增加98.20亿元,增长29.3%。其中:中长期贷款余款132.89亿元,比年初增加34.88亿元。年末签发承兑汇票余额104.93亿元,比年初增加27.84亿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556.65亿元、现金支出1675.18亿元,累计净投放118.5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34亿元。
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77亿元,寿险保费收入5.04亿元。各类赔付3.41亿元,比上年增长45.1%。证券市场加快发展。年末登记开户数2.8万户,全年实现证券交易额140.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6%。全市拥有上市公司3家。
九、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镇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额43.45亿元,其中城市建设投入6.2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8.15亿元;电力建设投入2.31亿元。市公共卫生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永鼎医院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5项输变电工程基本竣工。震泽中学及体育场建设、天然气工程等社会事业项目进展顺利。新增天然气用户4000户。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43.8%。按户籍人口计算,城市化率64.2%。
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推进。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为抓手,认真落实环保责任制,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污染减排工作。依法关闭了15家小化工企业、车间,取缔42家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点,整治86家喷水织机企业。全市各镇全部进入环境优美乡镇行列,创建成省级生态村70个。全市以镇为单位建设了较为完善的污水管网系统,实行污水集中处理、统一排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处理率达83.4%。
十、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全年有19个项目、产品列入国家级项目,其中,国家火炬计划9项,星火计划5项,国家高新技术产品5项。省级项目、产品101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科技企业54家,其中有8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76.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3%,共有62项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夯实基础,科技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强,整合提升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创新平台,已有17家企业建有工程技术中心,汾湖经济开发区和松陵开发区相继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创业园。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实施工程。专利申请数1891件。
优先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年末全市共有小学52所、初级中学26所、高级中学8所、完全中学2所、中等职业教育3所;全市在校中小学学生总数91724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为44148人,初中在校学生为31645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为15931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为6897人,年末全市共有专任教师6695人。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各种群众性文艺演出层出不穷,全年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530场次,观众达35万人次。“十镇联动大型文艺巡回演出”共演出20场次,上演节目300余个,观众达30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新图书馆成为全省县级市中第一个免费借阅的图书馆,全年共接待读者41万人次。启动了公益性的“农家书香”建设工程,首批20个村的“农家书屋”达标并已挂牌。以保护和传承为落脚点,有效管理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柳亚子旧居、师俭堂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芦墟山歌、评弹、七都木偶昆曲分别作为吴歌、苏州评弹、木偶昆曲支脉被列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全年新批文化娱乐经营单位64家、印刷经营单位23家。进一步推进广播电视全覆盖“户户通”工程,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9865户。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5个;全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492人,拥有床位数3915张,全年累计完成诊疗348万人次,比上年增加98万人次,收治病人5.85万人,全市参加无偿献血10056人次。积极实施医疗惠民工程,出台和实施了《吴江市困难人群医疗救助办法》和《吴江市惠民医院实施方案》,全年共发放《特困医疗救助证》12117 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了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围棋赛、美国篮球明星赛、全国男排大奖赛、“鲁能杯”全国乒乓俱乐部超级联赛和全国拳击争霸赛等大型赛事。群众体育活动取得新突破,全民健身月活动的开展,“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全面推进,顺应了群众强身健体的需求。竞技体育又有所收获,在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中,我市赢得了27.75枚金牌,在全省52个县(市)中名列第二。体育产业不断发展。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6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88438人,比上年增加5344人, 其中,男性人口391259人,女性人口39717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6%和50.4%。全市非农业人口256095人,全年出生5486人,出生率为6.96‰;死亡5542人,死亡率为7.0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7‰。年末,全市登记外来暂住人口55.92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5911元,比上年增长16.5%。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028元,比上年增长1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14元, 比上年增长14.7%。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4659元和601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7%和18.9%。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1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2平方米。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1.2%和37.3%。城乡居民百户家庭拥有电脑分别88台和43台。
十三、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年末人数为38.3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年末人数为2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年末职工人数为35.94万人;参加工伤、生育保险年末职工人数分别为21.98万人和21.78万人。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覆盖率达98.5%。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土地换保障总人数12.91万人。调整和完善了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农保土保政策,两次上调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人均增资232元。新型合作医疗镇、村覆盖率达100%,参保率 96 %,人均筹资为130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年末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1328人,比上年增加991人,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分别为1912人和9416人,全年累计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267万元。年末,全市拥有各级民间职业介绍机构73个,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13个。全年新增劳动就业岗位9.24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67万人,安置城镇职工再就业1.4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全年社会福利彩票销售额4387万元,接收社会捐赠款678.58万元。
2006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和谐社会建设收到新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在建设现代化新吴江的实践中取得更大成就。
注: 各项人均指标按户籍人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