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2 0:10:10
作者:
沈伟东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3880
重温辛亥革命的悲壮历史,一批出类拔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志士,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英勇奋战。他们的史迹使人永志铭怀。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到来之际,笔者拜访了辛亥风云人物陈去病的长子陈瑾夫妇,聆听和了解了陈去病立志推翻满清封建政权的数十年间,顽强抗争的许多事迹。
陈去病(1874—1933),原名庆林,又名佩忍,字伯儒,号及楼,别号巢南。在陈去病幼年时代,在其生母倪太夫人史籍经文的启蒙下,他很小就有了憎恶崇善的意识。在陈去病日后跟随孙中山期间,孙中山曾感叹,倪太夫人造就了“有志革命的杰出男儿”,称她为“女之师表”,并亲撰墓之碑文表彰。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陈去病获悉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心情激愤。1897年,刚获科试优等补廪的陈去病,联合了40余位同邑之士,组织了“雪耻学会”。他撰写的“炎黄种族皆兄弟,华夏兴亡在匹夫”之联,昭示“雪耻学会”成立之宗旨和自己的志向。据柳亚子长女柳无非撰文介绍说:“(陈去病)首先是我祖父念曾先生的朋友,那时去病先生痛恨清政府屈辱于帝国强权,在同里镇成立‘雪耻学会’,拥护维新。我祖父思想进步,是该会会员。由此,去病先生和我祖父是同辈,虽然他对我父亲不以长辈自居。……父亲(柳亚子)在祖父的影响下,也赞成了变法维新。1902年他(柳亚子)在吴江应试时与去病先生相识,他们都愤于清王朝的腐败,具有反清思想,他们都是诗人。”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通过光绪皇帝实施维新变法,陈去病为此欣然写下了《江上杂诗》,表明自己的态度和个人的愿望。其二首为:“鱼龙呼啸水奔撞,百万蛟鼍恐未降。唯有东吴陈季子,烈风雷雨过长江。”1902年4月27日,应蔡元培之邀,陈去病赶到上海,与章太炎、吴稚晖、沈观云、叶瀚等志士,创建了中国教育会。这个教育会开宗明义:“编订教课书,改良教育,以恢复国教为基础,并从中结集爱国志士,开展反满的革命活动。”陈去病返回吴江后,他联络有识之士,组织了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在吴江开展宣传活动。
1903年春,陈去病由上海东渡日本留学。他慷慨赋诗道:“长此笼樊亦可怜,誓将努力上青天。梦魂蚤越三千里,壮志期赏廿九年。不屑破家拼一掷,要须仗剑历三边。由来弧矢男儿事,莫负灵鳌去着鞭。”这年的3月间,他和同学参观大阪博览会时,看到台湾馆中展示丑化中国人的内容。更有甚者,馆内竟把福建省划入了日本的势力范围。陈去病顿时感到异常气愤,他给同里支部的同志异常激动地写信道:“警警警,白祸燃眉鹿走铤。醒醒醒,庞然巨狮勿高枕。奋奋奋,伟大国民莫长病。兴兴兴,舍身救国为牺牲。”就在这封信中,他表示要学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去病”。
早在1895年甲午之战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时,年方20的陈去病,就在家乡组织了“雪耻会”。经过10多年的倒清斗争历程,陈去病作为能诗善文的一介书生,使他领悟到:作为一个革命志士,他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团结志同道合者,积聚革命力量,共同投入反清救国、光复中华大业,文人结社是一种极好的形式。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先后四处奔波,亲自发起组织或参与成立了各类文社约在10个以上。
1906年春,素有革命女侠之誉的绍兴秋瑾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开展反清革命活动。这年的10月,她接受表兄、革命党人徐锡麟之邀,两人在南屏山下的白云庵里,交换了开展革命活动和举行武装起义的设想。根据这次商量的决定,秋瑾在绍兴,徐锡麟在安徽安庆,分别秘密从速组织和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结果他们策动的起义告败,徐锡麟英勇就义。绍兴的清兵则将秋瑾围困于大通学堂。秋瑾与部分学生与清政府官兵展开了殊死搏斗,结果还是被抓捕。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被清廷当局以野蛮手段斩刑杀害于绍兴轩亭口。正在上海主持国学保存会、编辑《国粹学报》的陈去病闻悉后,一时间侠义心潮奔涌,悲愤异常。他当即秉笔赋诗:“秋风秋雨愁煞人,沉寃七字何年霁”、“城头悬布要需豋,前扑何妨后来继”。出于对秋瑾的钦佩和敬重,陈去病准备在上海组织一次纪念秋瑾的活动。在因故未能举行后,他就想到成立一个反清文化人士的团体。也就在这时,他由然联想到“竹林七贤”的故事。这个典故是记述和颂扬历史上魏晋间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阮咸、琅玡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常常交往于竹林中叙谈。他们这样的友善被褒扬为七贤“神交”之谊。于是,他联络了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等多个会党成员,以“七贤神交”为范例,组织了一个“神交社”。他想通过组织“神交社”,开展聚谈讲学,交流信息,从中筹划革命活动。为此,陈去病于7月29日,通过《神州日报》和《国粹学报》,发表了《神交社小启》和《例言》,宣传和发动各界有识之士参加结社活动。
清廷当局在杀害秋瑾后,不准秋瑾的棺木落葬在绍兴荒郊。无奈,秋瑾的盟姐徐自华在杭州西湖岳王坟侧买地作安葬之处。陈去病得到这个信息,即匆匆赶到杭州。谁知,1908年2月25日在杭州枫林寺正要揭墓追悼致祭时,杭州清廷当局百般阻挠。陈去病挺身而出,当众揭露,愤然痛斥。就在这次充满险情的祭悼仪式上,他发起成立了“秋社”,商定每年秋瑾就义之日举行集会纪念。参加这次活动的200多名同仁志士,一时踊跃捐资数百。心情激动的陈去病,情不自禁地在“秋社”门上挥书题联:“秋菊有佳色,社会惜此人。”他还撰写了《秋社启》和《鉴湖女侠传》。在其主编的《大汉日报》上,还特邀请了曲学家吴梅创作了歌颂秋瑾毅然投身革命、视死不屈的杂剧《轩亭秋》。
1908年二、三月间,陈去病受聘到秋瑾故乡绍兴府中学堂执教。他一到绍兴,心里异常难受。这不只是因为好友秋瑾的被害而哀伤,而且眼下所看到的是,秋瑾生前在大通学堂培育的一批革命志士,由于失去了秋瑾,已处于无人召集而人心涣散、斗志消沉。陈去病的心中,顿然感到疼痛和不安。他找来了宋紫佩琳,与他促膝交谈,鼓励他继承秋瑾的遗志,勇敢地投入反清斗争活动,并介绍其加入了同盟会。之后,两人就酝酿为“继承秋志,匡复中华”,筹划组织了“匡社”。为此,他们两人四处奔走,联络宣传。他们先是走访和召集大通学堂的同学,并在浙江范围内,联系到了其他部分志士,其中不少尚属同盟会成员。经过他们的一番努力,“匡社”终于如期成立。这期间的陈去病有一股砸碎封建专制清皇朝的豪情和勇气。就在这年的冬季,他在浙江罗浮山黄龙洞拍了挺着身板、双手叉腰的全身照片。照片印好后,他一时间诗兴大发,挥笔题写《留题罗浮山黄龙洞》诗:“一脚踢翻鹦鹉洲,一拳鎚碎黄鹤楼。少年奇气本如此,至今老气犹横秋。”1910年春,为结社不辞辛劳奔波的陈去病,又受聘来到设在杭州蒲场巷的浙江高等学堂。这时他征得“匡社”同志的意见,另成立了“越社”。越社的宗旨同样是为反对清廷,与成立南社的动议基本相一致。陈去病所以仓促之际成立“越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匡社”的主要负责人宋紫佩琳,在开展纪念秋瑾、反对清廷的活动时,受到当局的追究而来到杭州浙江两江师范学堂优级科就读,遂成为鲁迅的学生。陈去病当仁不让撰写了《越社叙》,并与鲁迅、宋紫佩琳一起参照“南社”拟订了十条又一则的《越社简章》,在北京的《帝国日报》等报纸上发表。1912年6月间,陈去病恰好应邀在杭州负责筹备出版《平民日报》,徐自华念及这时秋瑾灵柩尚在长沙未入土,西湖枫林寺主持有意捐出岳王坟旁地块作秋瑾之墓,于是,她请陈去病去长沙接护秋瑾灵柩运到杭州,经过一番奔波,陈去病到达长沙后,频频访晤友人,并与好友在烈士祠举行雅集,正式成立“湘社”。当他与秋瑾夫家商定:10月18日重阳之日为秋灵启程。这天“湘社”成员参加相送。之后,陈去病护着灵柩,经40余天辗转千里,终于在12月4日到达上海。秋瑾灵柩在运往杭州时,上海万人相送,抵达杭州时,灵柩暂安放在“秋社”,决定来年择日入土建墓。而12月9日这一天,孙中山应徐自华邀请,专程赶到杭州,至秋祠吊祭,撰挽秋联。1916年,孙中山又来到杭州,再次凭吊秋墓。当时,陈去病始终随侍在孙中山身旁。随后,他陪着孙中山游览杭州的主要名胜古迹,又到了绍兴、宁波和象山港。在最后行至普陀时,孙中山不绝赞叹之声,大有心旷神怡的感觉。陈去病见状,他随即执笔撰写了《游普陀志奇》一文,呈孙中山审定后,以孙中山名义刻石存普陀净土庵。就在陈去病陪同孙中山的旅途中,陈去病向孙中山叙述了自身家世,孙中山边听边记,令陈去病感动不已,并请孙中山题写了“二陈先生之墓”的坊额。在孙中山于1916年8月25日由普陀来到上海时,孙中山又应陈去病之请,于1917年1月1日撰写了《陈母倪节孝君墓碑铭并叙》。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公开称帝,各地纷纷反对声讨。1916年1月,唐继尧、蔡锷首先策动云南起义,组成护国军,唐继尧任都督,蔡锷、李烈钧、戴勘分别担任护国军一、二、三军总司令。全国规模的二次反袁斗争由此开始。2月22日,孙中山委陈其美为苏浙皖赣四省总司令,并兼治湘鄂。这时,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但唯江苏省总督冯国璋按兵不动。陈去病与戴季陶等在上海竞雄女学经过激烈的议论后,决定策动苏州起义,拟组织警察武装占领苏州。不料事泄,苏州起义失败,陈去病只得乔装逃离,避居杭州。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和洪宪年号,浙江省宣布独立,吕公望任都督,陈去病应邀前去担任民政秘书一职。正在这时候,受到北京通缉的孙中山,南下广东成立了非常国会,组成军政府,宣传护法,被推定为海陆军大元帅。陈去病毅然前往广东,担任了非常国会秘书长暨大元帅府咨议,接着又任参议秘书长。在革命充满险恶的情势下,陈去病始终紧跟孙中山。1922年5月4日,孙中山在大本营迁到韶关后,即以陆海军大元帅名义亲临督师北伐。陈去病得到这个消息,又星夜兼程只身赶到广东,随孙中山至韶关,先任大元帅府秘书长,后任北伐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他亲赴前方,向官兵作演讲。1923年1月2日,滇、桂军一致声明,统一服从孙中山的领导,共同讨伐勾结吴佩孚图谋南北夹击北伐军的陈炯明。心情异常激奋的陈去病,当即联络了张继、汪精卫、于右任、柳亚子、叶楚伧等10余人,商议创建“岁寒社”。并在旧历十二月十五日云南起义这一天,在上海福州路小花园都益处菜馆成立“岁寒社”,首次与会者50余人。“岁寒社”曾有过3次活动,头两次雅集,颇有声势,气氛热烈。
陈去病在这一时期的革命活动,侯鸿是这样叙述的:昔陈君(陈去病)奔走国事,凡慷慨抑郁之时,或击节高歌,或狂呼纵酒,人莫知其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