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陈去病室 >> 陈去病与南京中山陵选址的由来

陈去病与南京中山陵选址的由来

2020/8/21 0:23:11    作者:  沈伟东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4877

  陈去病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及北伐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等职。孙中山因病逝世后,他怀着异常悲痛的心情,在考证确定伟人茔葬何地问题上,南来北往,辛勤奔波。他做出的重要贡献,一直为后人所铭记。

  1924年9月15日,以吴佩孚为总司令的直系部队,与张作霖为总司令的奉系部队,在山海关、热河一线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孙中山在广东发表《北伐宣言》,提出了讨伐曹锟、吴佩孚的号召。时任曹锟、吴佩孚所属的第三军总司令的冯玉祥,积极响应了孙中山的号召。这年的直奉战争的结果是直系告败。冯玉祥乘机发动的北京政变获得成功,把曹锟赶下了台。接着,他写了亲笔信,派出马伯援南下广东,请孙中山北上。当时的张作霖、段祺瑞等也先后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出于对中国的前途考虑,1924年11月4日,复电同意北上。11月12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召开国民会议,产生正式政府,结束军阀统治,解决国民生计问题,并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中国统一与建设”。在当天下午,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李烈钧、汪精卫、邵元冲、孙科等20余人,乘永丰舰离穗经上海,取道日本,于12月4日到达天津。当孙中山在海河北曹家花园首先拜访张作霖时,张作霖态度傲慢,坦言不能同意孙中山的联俄联共的政策。孙中山当时感到非常气愤。12月31日,孙中山到北京后,段祺瑞又以善后会议与孙中山所倡导的国民会议相对抗,不愿废除卖国的不平等条约等亲帝卖国行径。孙中山心情愤慨难平,旅途又异常劳累疲乏,加上北方风寒的侵袭,他到北京仅5天时间,就肝癌潜发,无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了下来。鉴于癌细胞已四处扩散,无法手术,在同行的张静江等的建议和宋庆龄的一再劝说下,孙中山终于接受了中医诊视。可是,北京协和医院是拒绝中医进入的。无奈,就转移到铁狮子胡同,请来著名老中医陆仲安诊疗。然此时病情恶化,已经回天乏术。孙中山在他辞世的前一天,即1925年3月11日,宋庆龄在家人以及国民党要人的见证下,含泪托着孙中山的手腕,在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嘱上分别签字。不久孙中山又进入昏睡。

  眼看孙中山即将辞世,守护在旁的宋庆龄、孙科、汪精卫、何香凝、张静江见状就急着悄声议论起中山先生的后事问题。汪精卫首先提出:如果总理不测,是否葬于北京景山为妥。岂料这时被醒来的孙中山听到了,他急切地连声说:“不,不,我要紫金山。”在场者对孙中山突然启口交待要葬紫金山一时感到惊喜和疑惑。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一代伟人溘然长逝。且说,由于汪精卫等对孙中山坚持用中医治疗,当然这也是无奈的万全之策,实属出于求生的希望所在(其实,期间也用了西医给孙中山治疗的,例如,几乎是每天打吗啡等)。可就是这件事,西医界自感伤害了自尊,他们的代表汤尔和在《晨报》上发表了《关于孙中山病状的疑问》,质问汪精卫:“中医要讲医理那是完全站不住的。”公开对试用中医治疗的主张加以指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中西医学术争论由此爆发。这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由于这是题外话,也就不在本文中叙述和评述。

  在孙中山逝世当晚召开的葬事筹委会上,汪精卫传达了孙中山遗嘱葬于紫金山后,与会者多数因不了解紫金山的地理方位而感到茫然。这时陈去病受命北上已到了北平,他也是12位葬事筹委会成员之一。听了汪精卫的讲述,陈去病说:“紫金山即是南京的钟山。”接着,他讲了其中的原委。那是1912年4月1日,孙中山与胡汉民等随员,一起到南京东郊打猎,在半山寺(即今中山陵处)休息,孙中山举目环顾,远处群山和脚下秦淮尽收眼底。他感叹说:“这里的地势要比明孝陵还要好,待他日辞世后,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耳。”接着,陈去病又说:“总理所以择南京紫金山为其长眠之地,不仅是因为这里山水相对气势恢宏,还在于当时北方尚且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将来定都南京,自己葬于紫金山,这是暗示人们革命尚未成功,仍须继续努力。”于是葬筹会决定,由陈去病负责勘察墓址并撰写紫金山的历史沿革和状貌特征的《紫金山考》。4月23日,南京举行了追悼孙中山大会。陈去病专程陪同宋庆龄、孙科等于4月23日到紫金山当年孙中山打猎休息处踏勘,正式确定在小茅山南麓中段平阳之地建陵。

  葬筹会在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和招标施工单位后,中山陵于1926年3月12日奠基,1929年竣工。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离开北京运往南京。5月29日至3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中央党部举行3天公祭。6月1日运至中山陵安葬。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