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盛泽镇志 >> 第十三卷(卫生体育)第一章(医药卫生)

第十三卷(卫生体育)第一章(医药卫生)

2013/1/17 15:46:48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9402

 

 

盛泽医药最早的史料见之于同治《盛湖志》,上载名医薛汉冲的事迹,时在康熙年间。盛泽医界并受吴医与浙医的滋养,中医世家简氏、王氏均受道于苏州;清末民初,浙医大量迁至盛泽,使盛泽医界力量大增,并出现吴医、浙医合流的局面。其标志是盛泽区中医协会的成立。该会所办的《盛泽医药报》,显示了盛泽医界的实力。由该会发展而成的吴江县中医公会,是吴江医界的盛举。民国初,西医流入盛泽,邑人凌作民创设的盛泽医院是盛泽第一家医院。汪光祖开设的牛痘馆,传播卫生知识,发挥启蒙作用,开风气之先。建国初,医院诊所合并,联合医院由此产生。洪养和堂是盛泽最早最有影响的国药铺。建国后,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成绩斐然。新建于顾家浜的盛泽中心卫生院,更使盛泽地区的卫生事业面目一新。

 

第一节 医院诊所

 

盛泽医院 民国10年(1921)由凌作民创设,是盛泽第一家医院。院址先在西荡口,旋即迁茂林里(即新开弄),又迁北斗弄。民国15年(192610月,迁红木浜仁和里。开设内外科、花柳科,兼办有医治霍乱、急痧、痢疾、伤寒等各种时疫要药及注射药针。民国12年(1923),盛泽时疫流行,各界人士徐少方、沈可庄、沈永清、沈鼎吾等多人捐资给该院,用以诊治时疫。该院规模较小,设备不全,作民收徒数人,为医院助手。抗战前,作民曾赴外地业医,该院关闭数年。作民返里后,恢复诊治,直至1951年停顿。

普渡医院 约创设于民国12年(1923),为一所产科医院,创办人刘冰心。杨女士、胡慕贤先后担任产科主任。慕贤毕业于杭州产科专门学校,民国15年(192610月,租盛泽医院北斗弄原址,自行创设德济医院。该院亦为产科医院。普渡医院在浙江双林设有分院。关闭时间无考。

民益中医院 约创设于民国13年(1924)之前,创办人丁趾祥。该院常年施诊给药,病者极称便利。民国14年(1925),该院新建房屋,更新设备。民国26年(1937),有医师2人,可容纳病员5人。院址及停业时间无考。

良济医院 由张圣良创设于民国14年(192510月,院址设在花园街。圣良原为普渡医院医生,自开设良济医院,即与普渡医院脱离关系。创设之初,盛泽知名人士沈可庄、沈之万、汪鞠如等数十人为圣良广为宣传,称为“良医”,于是该院声名大噪。医生张圣良、周恭先、陈学良等均为杭州基督教广济医院医士班毕业生。设内外科、儿科、妇产科,有病床,可容纳病员10名住院。蔡仲寰、傅铭尧先后任产科主任。抗战胜利前夕停业。民国15年(19268月,该院曾在平望大街开设分院。

时疫送诊所 创办于民国15年(19268月。是年夏,时疫流行,病死者甚众,多数为劳动者。市董事王子宪及红十字会、商会诸人特函请旅沪同乡会汪鞠如、邵伯谦,委托汪、邵面谒红十字会总办事处理事长庄得之,请愿在盛泽分设时疫医院,救济本镇时疫患者。里中士商旋即在绸业公所内正式办起时疫送诊所,向上海红十字会总办事处聘请良医1人、护理1人,于811日开业。办所经费,由盛泽红十字会拨助银元500块,其余由市董事会、商会劝募。里中无论贫富,均可到所诊治,免收挂号医药费。该所还对重病者出诊。对时疫以外的病症,概不诊治。

福音医院 前身是明崧医院,院址设在水澈弄。明崧医院为凌作民弟子施明崧创设,民国15年(1926)盛泽遭风灾,明崧医院参加抢救灾民。该院经改建,环境优雅,但求诊者骤减。30年代初,遂转让给沈懿、沈壮志夫妇,改名福音医院。沈氏是湖州福音医院出身,该院有医师5名,可容纳病员30人住院,备有太阳灯、摩托车等设备,其规模、设备、医生在当时都属上乘。日军侵占盛泽时,见该院墙上有反日标语,遂加烧毁,沈氏夫妇迁上海业医。

兢雄医院 民国24年(1935)由胡乃武、冯亚男夫妇创设,院址设在红坊汇。收学徒2人,有显微镜、手术台、病床等设备,可容纳病员5名住院,设内外科、儿科、产科,求诊者甚众。1949年初,乃武离盛,其妻亚男继续办理院事。公私合营时,并入盛泽联合诊所。

惠济医院 民国26年(1937)由李泰泉、高政定夫妇创设,院址在登椿桥头。李、高均嘉兴医心医院出身,备有显微镜等设备。建国初,李、高离盛赴湖州业医。

普济诊所 民国32年(1943)由杭州傅铭尧、傅楚尧创办,院址设在花园街。铭尧曾为杭州济生助产学校助产士,楚尧于上海同德医专毕业。备有床位7只,设内外科、妇产科、儿科,求诊者甚众。民国36年(1947),铭尧赴台湾,楚尧主持院务。建国初,该院为盛泽镇乡机关企事业人员义务医疗。1951年,改为盛泽卫生所。

盛泽区医院 1951年由县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创设,县卫生科委托傅楚尧筹备,以普济医院为基础,初名盛泽卫生所。县拨款2000元购买药物,添置显微镜1架,产科手术台1张。翌年2月正式开业。有医生3人。每天就诊50余人次。10月,迁入怀远路(今镇郊派出所内),设内、外、儿、妇产诸科,并接受一般小型手术治疗,医务人员增至7人,门诊人数增至日70余人次。1956年定名盛泽区医院,人数增至18人。1958年,增至23人。1961年,该院撤销,人员并入盛泽公社医院。

盛泽中心卫生院 初名盛泽联合诊所,创办于195512月。由施建明、徐畏三、惠蕴明等11人在中浜合并开设诊所,俗称“小联诊”。19565月,展开对私改造,开业医生再度合并,发展至41人。以中浜为总诊所,在北大街增设门诊部。195712月,县卫生科从黎里、平望将12名医务人员调进该所搞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58年春,中浜、北大街诊所迁入沈新街(原沈之万宅),改名为盛泽联合医院。10月,辟药房,设病床10张。19613月,盛泽区医院撤销后并入该院,医务力量增强。院址旋即迁入红花会馆。1962年,16名吴江卫生学校学生分配至该院工作,同时,增设了X光室、手术室。同年10月,易名为盛泽公社医院。至1966年,有医职员工96人、病床65张,日诊数达580人次。19745月,在该院原址翻建的三层住院门诊大楼竣工使用。翌年10月,添置200mAX光机,19765月,又添置心电图与超声波设备。198411月,与苏州第四人民医院实行业务挂钩,聘请该院名医来盛进行学术讲座、病案分析及手术业务指导、会诊等。来盛的医师有余清、陈贻华、苏南式、吴怀棠等。后又与上海中山医院、上海中医学院实行业务挂钩,延聘裘麟、裘沛然等医师来盛指导。1985年,该院医职员工达162人,年门诊数为204056人次,住院达2964人次,病床110张。随着盛泽经济的发展,该院的规模设备均显落后,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矛盾日益突出。据1986年统计,盛泽医院年门诊量为220248人次,县医院为192221人次;盛泽镇乡平均每千人占有病床1.65张,全县为1.92张;平均每张床位占地3.32平方米,县医院为5.75平方米。1984年,该院尝试“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办医”,提议建立新院,获县委、县政府支持。县丝绸工业公司、盛泽镇政府、乡政府、县政府均予资助。新院址在新开河北堍顾家浜,19863月破土动工,六层住院楼为3400平方米,三层门诊楼为1500平方米;医技楼于19889月破土动工,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设计者为浙江大学郭鼎康。院长吴松熙为医院落成撰写碑记。

盛泽镇牙病防治所 原名盛泽齿科联合诊所,成立于1956年。之前,盛泽镇私人开业的牙科医生有董景贤等,1954年始行合并,1956年建所,所址设在北大街龄嘉桥头,同年并入盛泽联合诊所。1963年分出,设盛泽镇卫生所(专治牙病)于花园街,人员共4人。1973年迁入洒珠弄工商联内。1985年始改今名。该所集体编制,现有人员8人,有轻便牙科椅4只、老式木椅2只、牙钻3台,设备简陋,经费自负盈亏。年门诊人次1985年为90221987年为12446

 

第二节 药  店

 

盛泽的药店可查考的最早的是洪养和堂,创设于清光绪九年(1883),业主洪养和是宁波鄞县人。洪养生堂为其分店。其次为仁寿堂,盛泽钮氏所创,后增设益寿堂、介寿堂两分店。这两家国药铺财力丰厚,一般名贵药只有这两家才有。最早的西药店是清末创设的中西大药房,业主姚氏为天主教徒,嘉兴人。其次有寿山大药房,为叶寿山所创。民国35年(1946),盛泽的国药铺共有13家:

洪养和堂、同心德、泰和堂(以上设在花园街)、天生堂、存天德堂、益善堂、钮仁寿堂、寿康堂(以上设在北大街)、洪养生堂、万源堂(以上设在十字街)、天和堂(设在南大街)、泰山堂(设在南新街)、天生德(设染坊弄口)。

西药房共有12家:

中华、宏德、福首(以上设在花园街)、德华、五洲、大陆、晶晶(以上设在北大街)、宝康、盛泽(以上设在北新街)、寿山、民益(以上设在南大街)、蓝星(设在潇湘弄)。

以上药店多数规模较小,夫妻店居多。至1956年公私合营前,盛泽仍有国药铺13家(职工49人),西药房12家,另有固定药摊2个,流动药摊1个(职工26人)。19566月,西药房合并成3家:盛泽药房、光明药房(设在北大街)、荣利药房(设在花园街)。同年9月,国药铺合并成4家:养和堂、同心德堂、益善堂、寿康堂。这些药店统归盛泽医药商店领导。属该店领导的尚有中药加工场(设在养和堂店后)及坛丘同仁泰。1965年,于后街设中西药批发部。198771,迁入东方广场新店面,西药部、中药部、补剂部归入一处。经理陈旭中。

 

第三节 农村医疗

 

盛泽乡于1956年在兴桥、圣塘、北王、鼎方、荷花五村分设医疗站,由盛泽联合诊所派20余位医务人员前往分担全乡预防与治疗工作。1969年冬,卫东大队(今大成村)率先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室,至翌年秋,各大队相继设立合作医疗卫生室,每室配备农村医务人员(因这些医务人员未进正规医务学校,又土生土长,故当时称“赤脚医生”)13名。为充实医务力量,公社医院分派29名医生前往工作。苏州地区、县卫生局、公社医院对“赤脚医生”进行分期分批的技术培训,每期培训时间312个月。卫生室由大队(村)主办,每个社员每年纳金35元,看病不付现款,年终结算,超出35元部分付款一半(从分红中扣除)。1976年,卫生室改由社队(乡村)联办。乡政府对农民每人每年补贴0.10元,农民每人每年交款0.40元,1985年,乡政府补贴每人0.30元,农民每人交款0.80元。医疗费超过30元部分由乡负担,在卫生室就诊交款30%,在盛泽中心卫生院就诊交款50%(其余部分由乡负担)。农民因患病而带来的经济困难得到减轻。现在,盛泽乡有卫生室35所,医务人员71人(男36,女35)。1988年,又改由村主办。

 

第四节 卫生防疫

 

一、卫生防疫设施

清道会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盛泽的有志之士竭力倡导环境卫生,防治疾病,称办理清道事业的人为“盛泽的先觉者”(《新盛泽》第2号)。民国12年(1923),东北区清道会成立。该会划分12个地段,每段雇工1名,早晚清道2次。民国15年(19268月,西区清道会成立,发起者为简寅陞、仲少梅、沈可庄、钮孟豪,雇黑皮阿三为清道工。

盛泽牛痘馆 民国12年(1923)由汪光祖创设于东庙书厅。种痘收费,门种6角,出种16角,贫孩免费。接种者甚多。该馆为民众义务放映宣传卫生知识的幻灯片,影响极大。汪又至黎里开设分馆。同年,汪光文在山塘上种痘,张润玉(女)在葡萄街、南新街种痘。针对野狗满街、疯狗咬人的现状,汪光祖发起“打狗运动”,以清除“狗害”,颇得民众拥护。

盛泽红十字会 盛泽红十字会约成立于民国15年(1926)之前。该会隶属于上海红十字会,负责处理地方的卫生防疫事宜。民国15年(1926),该会与市董会、商会一起,筹集经费,向上海红十字会总办事处斡旋,创办盛泽时疫医院(详见“医院诊所”),详情无考。

血吸虫病防治组 成立于197010月,盛泽镇、乡均有这一组织。盛泽公社成立该组织后,即举办灭螺学习班,共办309期,参加人次13779,开社队大会463次,大批判会200余次,开展血防宣传249次,举办“送瘟神”学校50所。该种学校专事辅导农民背诵毛泽东诗《七律·送瘟神二首》。参加灭钉螺的有17529人,全民查螺159次。有1名公社领导兼任组长。

盛泽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该会的前身是血吸虫病防治组。1980年改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会址设洒珠弄工商联。由1名镇政府领导兼任主任,夏雨农、蔡文华先后任办公室主任。该会主管盛泽镇的食品卫生、环境卫生、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病因调查及除四害(老鼠、蚊子、苍蝇、蟑螂)等。共有工作人员8名(详见“附表”)。

二、疫情与防疫

天花、白喉 天花俗称痧痘,民国14年(1925)春,天气旱燥,河水干涸,居民饮水不洁,致使天花流行。4月间,东港俞姓子、三元弄沈姓子、茭白荡钟姓子、茶叶弄某姓子等诸童丧生。由此,牛痘馆更受人信任。同年春,又发现患白喉者多名,医界以注射白喉血清为特效药。

霍乱 俗称虎疫。民国15年(1926)夏,酷热异常,居民用水不洁,致使霍乱流行,严重时每日死亡者达数十人,其中多数为劳动者,贫病交加。患此病者朝发夕毙,一时人心大恐。药店痧药水销售一空。镇上为此办起时疫医院。西医打防疫预防针者日有数百人。至8月底秋凉后,疫情稍减。盛泽沦陷后,霍乱再次流行,死者无数。日军将患病者强行送入西城隍庙隔离。隔离所由本地开业医生轮流值班诊治,被隔离者有数十人之多。

血吸虫病 俗称臌胀病。民国年间即甚流行。盛泽乡菉葭浜(俗称陆家浜,今圣塘村)、鸭家浜(茅塔村)、杨家浜(兴桥村)、史家浜等处疫情最为严重。鸭家浜称“橄榄浜”(因病人形如橄榄);杨家浜死者过半,现该地多为绍兴移民;菉葭浜称“寡妇浜”,有“不要刀上死,不要绳上死,只要到菉葭浜做女婿”的民谚。建国后,政府对血吸虫病十分重视。60年代初,病人诊治仅付4元医药费。“文化大革命”中,实行免费治疗。灭钉螺使用五六粉钠,在陆上喷洒,水中药浸。每次药浸需筑坝,时间一星期。还用“拉港头”的办法,即在河滩边挖沟,再用土埋,以此灭螺。此法使河滩边光洁,便于查螺,便于经常喷洒药水,但损坏河滩的树木。

伤寒 19801984年,盛泽乡患伤寒者每年为13人,1985年升至15人,1986年升至47人,1987年升至111人。该病日趋严重的原因是水质恶化。

肝炎 19801981年患该病者仅67人,1982年骤增至115人,1983年又增至374人,1984年下降至13名,198516名。该病上升的原因是人口混杂,食品卫生差。

19691986年盛泽公社(乡)血吸虫病查治情况汇总表


 

儿童免疫预防接种 建国后,对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十分重视,政府组织医务人员至学校为学生免费接种疫苗。1984年,按国家规定,对出生婴儿至小学五年级学生颁发接种卡,实行凭卡入托儿所、学校,以保证儿童的接种率(详见附表)。

19781987年盛泽镇儿童预防接种一览表

                                                                (续表)

注:百白破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针。

 

第五节 医界组织

 

一、盛泽医学研究会

盛泽医学研究会成立于民国11年(1922)之前,由盛泽育婴堂堂医申辅臣发起组织。这是吴江县第一个医界同人组织,会员甚众。民国12年(19238月,召开会员大会,改选职员。简寅生当选为会长,盛干卿为评议员。后王耘渠任会长,该会详情无考。

二、盛泽区中医协会

继盛泽医学研究会成立之后,又有盛泽区中医协会。初建时间无考。该会会员众多,阵容强大。王耘渠、简伯龙、张然生前后任常务主席。该会办有《盛泽医药报》。民国23年(1934),由该会会员发起,组织吴江县中医公会,该会遂废。

三、吴江县中医公会

盛泽区中医协会的成立,给予吴江全县中医界以极大影响。全县中医界医生上千名,盼望有个健全的同人组织。民国23年(1934)春,由盛泽区中医协会会员倡议,发起组织县中医公会。58日,通函各区征求赞同。接着,分四组出发至各区联络。城区一组,简伯龙为联络员;同里、芦墟、莘塔、北厍一组,叶寿山、申辅臣为联络员;八坼、黎里、平望、梅堰一组,周子蓉、钮介人为联络员;严墓、震泽、湖滨一组,杨舒荣、施一帆为联络员。迅得赞同者200余人。63日,获县党部许可证书。12日,假盛泽区分部召集发起人会议,推定费兰升、沈立斋、简伯龙、申辅臣、朱春庐、叶寿山、杨舒荣等为筹备委员,简伯龙为主任,成立筹备委员会。819日,假盛泽区公所召开成立大会,出席会员116人,各界代表莅会祝贺。会上,通过章程,经选举,简伯龙为常务主席,张然生为监委主席。决定会址设在平望镇。活动至民国26年(1937),日军侵占盛泽,该会遂告停顿。抗战胜利后,恢复组织,易会名为吴江县中医师公会。民国35年(194662日,简伯龙等175人假盛泽区公所召开成立大会。会上,简伯龙、杨舒荣、许太平、钱星若、金浩如、凌树人、汝育才、马云翔、蔡颂章当选为理事,顾培生、夏墨林当选为候补理事,秦东园、杨勤之、宋霖若当选为监事,何建章当选为候补监事。盛泽医界中,新会员有徐省三、徐畏三、王友仁、杨恺明、戴亮士、杨崇甫、徐楚云、简超尘等。

民国23年(1934)吴江县中医公会盛泽会员通讯录

 

                                                            (续表)

 

第六节 盛泽医药报

 

《盛泽医药报》创办于民国21年(193281日,由盛泽区中医协会主办。协会成立数载以来,会员感到名不副实,毫无成绩,决意创办此报。报社设在寿山药房,简伯龙、顾培生、杨舒荣任编辑,李岐耕任会计,郭问农任书记,叶寿山负责广告,杨勤之、王雪鸥、周子蓉负责交际。该报以振兴国医、阐发国粹、自强强种为宗旨,联合医界同人共同切磋博大精微的医道。但对西医东渐,斥为“鹊巢鸠占,喧宾夺主”。该报为月刊,由中华邮政特准挂号为新闻纸类,铅印。所办栏目,有医论、处方、医药史研究、随笔、普及医药知识的诗歌小品及医药广告等。主要撰搞者有顾培生、杨舒荣、简伯龙、李岐耕、王立凡、郭问农、朱春庐、叶寿山、盛干钦、周子蓉等。文章短小精悍,文体文白兼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通俗性。今存第一、二两期,停刊年月无考。

 

第七节 名  医

 

薛汉冲 清盛泽人。家本业医,初无医名。里中有孙姓妇女,秋后大病,百药不效,人莫解其由。延汉冲至,以井水一盆,贮发浸之,诊断为寒天受暑之故,一药而病愈。此病因盛暑晒衣,收藏箱内,待秋后开箱穿衣,感受暑气所致。由此医名大震,求诊者不绝。其婿屈兽珍,亦精医道。师承汉冲者有张佩兰。

简斯锷 字少愚,清盛泽人,居西荡口,其远祖为湖州菱湖人。监生,少从苏州名医钟孝存游,得钟亲授。仁和姚铣知吴江时,曾患伤寒,诸医棘手,延斯锷治之,投剂立愈。赠匾额表其庐云:“妙手回春”。远近求诊者盈其庭户。喜吟咏,暇则与兄斯铨相唱和,著有《棣华吟馆诗草》。

仲宗滋 字德和,号又村,清盛泽人。诸生,精于汉隶,深得曹景完碑体势。尤精医术,切脉定方,无不应手而愈。

李锡琛 字敏叔,号亩竹,清盛泽人。少从孝廉沈日富游,有诗名。精通医理,晚年境困,以业医为生。

王斗生(18651918) 字邕,盛泽人,家居中浜,为望族。精中医内科,藏书极丰。其父王振之,擅书法,师事苏州名医曹沧州,有医名。

徐佩青(?~1929) 字观荦,清拔贡,盛泽人,为望族。擅诗词,诗作甚丰。业医,有医名,多为上层人士调理,出诊不多。曾任盛泽医学研究会副会长。享年70余岁。

简寅陞(18691935) 陞亦作生,名书勋,盛泽人。其父星斋,疑即简斯锷。寅陞为廪生。擅绝句,称儒医,出诊坐轿。精女科,调经中子,黎里人多信仰之。民元后,任盛泽市副市董,多行善举。1928年后,任县委咨询委员。又任盛泽医学研究会会长。从兄伯椿,亦精医理,专事下乡为农民诊治,有医德,故后有“土地公公”之誉。

陆少南 号稼仙,大谢塔头浜人,为中医外科。专治腿疾痈患,江浙农人多往求诊,有“烂脚一帖灵”之誉。家资富厚。

王榴生(1888~?) 字立凡,清秀才,盛泽人,斗生从弟。师事苏州名医贝赋琴,精中医内科。喜昆剧,擅书画,为红梨书画会会员。沦陷期间病故。从兄王新生,为中医内科。弟王杏生,为中医外科,至沪业医。

凌作民(18911976) 名振华,吴江横[左土右扇]人,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先在嘉兴塔弄与同学夏振文设诊所,1921年迁至盛泽,在西荡口设盛泽医院。作民是盛泽第一个西医医生,其医院是盛泽第一家医院,抗战前,曾赴苏北任淮阴医院院长,为少校军医。又去安徽、上海业医。抗战后返里复业,直至建国初,施明崧、洪伯贤、姚体仁等为其门人。

王云亭(18911949) 盛泽乡人,师承平湖风科名医高少平,设诊所于北斗弄。毕生精研岐黄,擅治“风”,尤谙灸术,名闻方圆百里。每于三伏盛暑,拍火之声不绝于耳,温针爟灸,艾香满巷。其子月波,从子友仁师承之。友仁以针灸之术享医名。

简伯龙(18921957) 寅生长子,盛泽人,肄业于吴江江震师范,师承其父,精女科。擅诗文,博览医书。任盛泽区中医协会、吴江中医公会常务主席。妹超尘,苏州乐益女中毕业,亦师承其父,为中医妇科。

杨勤之(18971970) 嘉兴虹旸港人,肄业于秀州中学,师承其叔杨涤生。1926年寓居盛泽红木桥,为中医内科。涤生,小名七宝、七郎,师事其父杨竹山,与乌镇张艺诚、嘉兴陈骏北、朱斐君齐名,勤之以善治伤寒名,求诊者踵接。任盛泽联合医院院长。子恺明师承其父,而医名胜之。

杨舒荣(18981967) 湖州千金人,肄业于吴兴中学,师事德清潘清泉、千金沈愚如。早年即寓居盛泽,设诊所于姚家坝,为中医外科,精医理。任盛泽区中医协会监委,吴江中医公会常委。

徐省三(18991974) 浙江慈溪人,父子卿(18751942),曾为药铺职员,早年即寓居盛泽,为中医内科,设诊所于北仲家弄。省三为长子,师承其父,设诊所于祝家弄。弟畏三(19131971),师承杨舒荣,为中医外科,任盛泽中心卫生院副院长。畏三勤于治学,精医理,曾向同仁开讲医务知识课。妹楚云,师事简伯龙,为中医妇科。景藩为省三长子(详见“人物表”)。

朱春庐(19021975) 嘉兴人,早年师事朱斐君、张艺诚。民国19年(1930)寓居盛泽后街业医,为中医内科。1938年迁寓殷家弄。擅治内科时感热病及胃肠肝胆疾病。博览医籍,尤精《皇汉医学丛书》。颇多著述,主张中西医融会贯通。1946年返故里,建国后在嘉兴专区医院工作,徐景藩早年曾师事之。

胡乃武(19091967) 字兢雄,盛泽人。早年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任该校助教、中山大学第一医院医师。后任汉阳兵工厂医务科外科主任、湖北省立医院主任医师。民国24年(1935)返里,设兢雄医院于红坊汇。擅内科、外科、产科。其妻冯亚男,松江人,上海同德医专毕业。建国前夕,乃武赴沪业医,曾任德本善堂产科医院医务主任。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