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7 15:33:56
作者:
来源:
【字 号:
】
点击量:5389
明代嘉隆年间,随着盛泽经济的日益繁荣,教育事业也相应地获得发展。《盛川题景记》中有“民齿声文过昔,黉宫蜚声”的记载。入清,书院与义学又有新的发展。松陵学舍是盛泽创办较早、规模较大、办学时间最长的书院。戊戌维新后,盛泽开始办新式学校。郑式如创办的郑氏小学是盛泽出现的第一所学校。由该校发展而成的盛湖公学(后改称“吴江县第三高等小学校”)是当时办得较好、影响较大的小学。1906年创办的盛湖女校,是盛泽第一所女子学校。“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民众识字运动兴起,伴之而来的有“民众教育馆”。民元以后,校名更迭,学校屡有兴废,公立与私立学校并存。1943年创办的私立盛湖初级中学(后改称“吴江县盛泽中学”)是盛泽第一所普通中学,该校发展至1958年,成为全县三所完全中学之一(另有震泽中学、吴江中学)。由松陵学舍演变而来的盛泽镇中心小学在抗战胜利后较长时期成为盛泽镇小学教育的中心。1981年创办的吴江丝绸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是盛泽丝绸工业发展的结果。它的诞生,使盛泽的丝织工业由生产、销售、科研到教育形成一条龙。近几年来,成人教育发展较快,设在盛泽镇工人文化宫的职校是条件较好的成人教育基地。
第一章 义学与书院
第一节 义 学
一、新安义学
地址在东肠圩。康熙三十八年(1699)新安人张佩兰捐建。张佩兰,其父侨居盛泽,富而任侠,散尽资财。佩兰孤贫,发奋研习黄老学说,替人治病往往很有成效。老而无子,乐善好施。念及新安人在盛泽居住的不下几十户,却请不起老师求学,他慨然将自己价值1000两银子的住宅捐出来办义学,在高阁旁设立朱熹像,聘请良师,准备修脯,让同乡人都来就学。他让出中堂,把它作为同乡人的集会之所,自己居住在边房里。
邑人潘耒为表彰张佩兰,特撰写《新安义学记》一文。义学后废。乾隆三年(1738)安徽人在此基址扩建为徽宁会馆。
二、倪氏义学
地址在充字圩三元堂右(今西庙粮站)。创办于雍正十三年(1735)。震泽人倪兆鹏担任长沙倅(cui副职)。归乡后在邑中创建四所书塾,盛泽的倪氏义学属四所之一。又捐田123亩1分,每年以田租充作义学经费。县官请示上级官府,为之题照,学田归儒学经管。乾隆元年(1736),奉旨将义学义田仍归兆鹏经理。后受到吏胥的侵吞,江苏巡抚顾琮为此饬令县署保护兆鹏对原田的经营权。后废。
三、通德义塾
地址在饭字圩昇明桥南堍,里人郑封于嘉庆元年(1796)创建。
该义塾资助同族子弟中贫而无力求学者。县丞宋准为之作记。
第二节 书 院
一、吴公书院
吴公书院,一名中丞书院,是为纪念江苏巡抚吴存礼而开设的。地址在大饱圩(今盛泽中学校址)。康熙五十年(1711)以后,郡中豪绅借普济堂的名义,私自向盛泽镇销售的绸匹征税,设立了柜台每天都收钱。这时,镇上的行头范秉如、汤维柱、戴起瞻等人为此事跑到省府去控告,江苏巡抚吴存礼立即饬令禁止,那场风波才得以平息。镇上的人对吴存礼十分感激,筹集上千两银子建立书院,规模宏大。里边供奉吴公的长生禄位,来报答他的德政。乾隆七年(1742),吴江县丞署移驻此地。其时尚有房屋20余间。同治三年(1864)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二、松陵学舍
松陵学舍,俗称盛湖西书院,在北观音弄内(今盛泽镇中心小学),于乾隆八年(1743)捐建。是年,苏州知府雅尔哈善整饬义学,发文至县。吴江知县丁元正奉文劝捐,以兴办义学。9月,知县丁元正、县丞熊晋召集盛泽镇士商协商。里人姚仲英、殷宣錞等39人及济宁、济南、平阳等许多商人共筹集白银上千两创建。于乾隆九年(1744)落成。是年7月知府雅尔哈善为之作记。
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东岩徐君出资重修,县丞李养棆作《重修松陵学舍记》。光绪五年(1879)以后又屡经募资重修。李养棆的碑记至今仍完好地镶嵌在中心小学校园的墙壁内。
附录一:
松陵学舍碑记
雅尔哈善
自予饬整所在义学,期与诸僚吏起教微渺(精微深奥)。作始,郡治之适中曰平江学舍者,而六门交衢次第兴举,诵习之声相闻,骎骎(进行得快)教泽滋起矣。
乃属邑吴江,以盛泽义学蒇(Chan把事情办完)事来告,且请名曰愿有记。其大略言:江城沃区在乡聚(村落),盛泽又乡聚之大者,其地南接吴兴,佃渔蚕织,委输四集,足以归宿全吴,特分丞驻之,训方型俗,宜于是乎。在爰出所被檄,具道广教化、惠单寒之意,土之人士踊跃从事,大率一准平江之成约,而赀(ZI资财)益萃,制法遂恢以远。崇门翼然,纵二而广三,内为重堂各五楹,厢垣环周,庭院轩厂。庖湢偃寝之所咸之,师以望采生徒,以名秩校艺,以月程一切膳修课赏。则广置官廛(chan房屋)取其赁值羡息番给之,总为基三亩有奇,岁入之额八十两有奇。而其籍则注于丞尉,于县申于府,为档以备考,无废蚀,意勤而功可久。若此后之官兹土者念经营之不易,继修整以常新,扩规条而益流教化于无穷,尤余之厚望也。
夫吴江左川右浸,襟带明秀,盖古松陵地。以斯邑之古名是乡之学舍,谁曰不宜。作《松陵学舍记》。乾隆九年七月。
重修松陵学舍记
李养棆
今上龙飞之甲子,前宪觉罗雅公来三吴,悯孤寒子弟之无力从师。坐致废学也,爰檄九邑令长均劝设义塾于其乡。维时邑侯衡阳丁公、贰侯南昌熊公,集镇之士商而议之。醵(ju集资)白金以千计。以其十之五购市西沈氏之庐,增旧制而式廓焉。为大门一楹、仪门三楹、前堂五楹、后堂七楹。缭以周垣,翼以耳舍、计费又十之二三。以其余贮公滋息,延师常之,贰侯司之。自是镇之人士论文讲艺于其中,而贫寒子弟遂群焉就塾矣。
此松陵学舍之所由昉(fang起始)也。第滋息有限,经费不敷,垂四十余年,岁修未举。以致堂宇顷欹,垣墉皴裂,冰雪之晨,风雨之夕,居斯堂者惴惴焉。时切郑侨(宋乾道进士,以《春秋》侍讲东宫)之虑,香山方公议新之,以陛任去,余承乏兹土,公余课士,登斯堂而慨焉。念之与邑侯宛平龙公议捐,廉为之倡。嗣以差务倥偬,愿焉未逮,逡巡荏苒三年,于今入夏又议及之。东岩徐君欣然请从事焉。时仲君莼溪在座,作而曰:“予有埏(shan)植材而贮于斯也久矣,试与君佐一指。”余与众议咸韪之,遂鸠工诹吉经营修举。欹者以正,裂者以完,黝垩丹漆,悉复旧观,期月而告成,计金若干数。
噫!今而后觞咏有地,弦诵以时,君子谓徐君不特善承前贤之志,而龙公与余亦可藉诿其责。他日方公闻之,亦临风而快然矣乎?同人曰:“事不可以不志。”于是缘其颠,永勒之堂壁,以见徐君梗慨云。
三、肄业公所
肄业公所,俗称“盛湖东书院”,亦即“笠泽书院”,地址在大适圩太平桥街(今太平街小学。《盛湖竹枝词》称“笠泽书院”为“西书院”,误)。创办于同治八年(1869)冬。该公所原为太平天国乡官沈枝珊第宅。太平天国失败后,里人仲廷机等人禀请官府,籍没沈氏第宅,将其中房屋80间作为生童会课之处。其余房屋,临河楼房10间归社会所有,除花厅外的房屋出租给文会公所,收取的息金充当书院经费。知府李铭皖、知县黎庶昌先后给示勒碑。光绪二十年(1894)失火,正屋均被烧成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