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指南 >> 方志编纂 >> 方志简报 >> 吴江方志简报39

吴江方志简报39

2011/6/12 9:53:00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3871



   吴江方志简报


2011年第3期(总第三十九期)

     吴江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155

                                     

吴江市乡镇志编纂业务研讨会

暨编纂案例培训会纪要

428,吴江市档案局、市地方志办公室在震泽召开全市乡镇志编纂业务研讨会暨编纂案例培训会,研讨的篇目为《八都镇志·自然环境卷》。各镇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及全体编纂人员、市档案局人员55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市档案局副局长于振华主持。

八都镇志办陈载介绍了《八都镇志·自然环境卷》的成稿经过及其存在的的不足。与会人员对志稿进行了认真的点评,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及建议。

汾湖镇志办顾永翔:1、第4页的卷前小序末一二行“由于地处太湖下游,境内常有台风影响”,太湖下游与台风没有必然关系。“镇党委、政府重视镇区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造福一方”应注明时间。2、第4页第一节地貌第一行“地面平均标高3.44.8米”中标高的基准是什么?请按原始资料上的标高基准写。我们这里一般取“吴淞基面”为基准。下文中的地面或河底高程、水位高度等等,都要写标高的基准。3、志稿正文是小四宋,所以表内用11磅字。建议表中小数位数要统一。第3页上的续表开头也要有栏目行(表头)4、第6页的表下注“1.‘都、图、圩’从古代到民国前均为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圩是地域概念,不是行政区划单位。都、图也主要是分区催征粮赋的功能,不同于后来的乡政府、行政村。5、第7页的表2-2修改,能将单位统一写到表格右上角的,就写到右上角。6、第8页表上面文字中“黑炭泥”,70年代好像县革命委员会的通告称为“泥炭”,农民就叫“黑泥”。7、第9页表2-4,此表数据是土壤志附件中的资料,在专业志中是需要的,在乡镇志中未必有多大意义。志稿表格标题和栏目用语看不太明白,表格标题“1980年八都公社水田土壤分类一览表”改为“1980年八都公社水田土壤多种分类面积一览表”,栏目“名称”改为“分类名称”,“规格”改为“分类标准”,另外耕作层深度小计29706亩,但土壤志上是31554.1亩。8、第10页的表2-5从土类到土种之间的分类,少了亚类这个层次。另外黄夹沙土的面积志稿中是40亩,土壤志中是25.96亩,可能资料来源不同。9、第14页表2-7中栏目的单位(℃)放在表格的右上角。这张表格14列,列数偏多,很可能超出常规版面,建议修改。下面几张表格情况类同。10、八都镇志自然环境卷文稿,用A4纸,大小21.0×29.7(厘米)。页面设置是:页边距为上3.0(厘米),下1.8(厘米),左2.0(厘米),右2.0(厘米);页脚0.8(厘米),页眉1.5(厘米);实际版面宽17.0(厘米)×高24.9(厘米)。字号,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表格内用多数用五号宋体,少数用小五号宋体;正文每行40字,每页35行。页面字数40字×35=1400字。正文用小四号宋体是恰当的:字体大,阅读舒服;志书也厚实些。相关的问题是:表格的列数,表格内数字的位数不宜太多。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发布《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规定志书为16开本,版面不超过15×22(厘米)。八都志稿有的表格列数多达14列以上,数位有45位之多,表格页面宽度17厘米。按目前的讨论稿,到了出版社,宽达17厘米的表格很可能会被要求修改到15厘米之内,并且表格字体大小要与正文小四宋相称。怎么改?数据取舍,栏目修改,重新设计表格等等,那时困难更多。所以建议目前就要考虑到表格的宽度。11、第15页的表2-72行中,“极端最高”与“极端最低”请注明具体的时间。表2-8和表2-9也有类似情况。12、第20页的表2-10和表2-11也是列数偏多,且两表有重复之嫌,建议两表整合。13、第41页的第六章环境保护,污染环境、治理污染是人的行为,不是大自然的作为,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建议写在镇村建设中。14、第43页的表格第1行中间的CODcy是错的,应是CODcr。第44页的二氧化硫(So2),应是SO215、第12页的河流一节,建议列表,记述主要河道概况。

汾湖镇志办肖耀华1、在第22页第四章的物产中无题小序叙述有点乱,建议重新理一理。这一页的末一行“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的“20世纪”可以省略,因凡例中已交待。2、第23页的“粮油类”中,“19761978年八都境内消灭了单季稻”,这“消灭”一词使用欠妥,可改为“停止种植”。“种植玉米、山芋、高粱,玉米等不作主食”中的“玉米等不作主食”建议删去。最后一句“食用油以菜油为主”没有必要交待,也可以删去。3、第23页的“豆类”下第一句前面应加上“本地种植”,句子才完整。4、第24页的“蔬菜”这一节中,“绿豆芽、黄豆芽”不属种植植物。5、第24页“瓜果类”中“香瓜”后面括号部分建议删去。6、第24页“花草类”中,“棕竹、桂花、铁树”不属花草类,建议对植物分类再研究一下,可分为“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菌类植物”。7、第25页“特产”这一节的无题小序中“价值非薄”应改为“价值不菲”。8、第25页蚕茧中“年产茧突破万担”,与200333.84万公斤有矛盾,建议将整句删去。9、第25页“蚕丝”中,“19889.17万公斤白厂丝正品率达100%,同时获‘产品质量部优’先进奖”表达不准确。10、第25页建议将“蚕茧”、“蚕丝”、“丝棉”这三个目合并一下,作一简单介绍。11、第26页“香大头菜”、“青熏豆”的制作工艺应放在“社会”卷或“副业”卷中。12、第26页“坛底”、“蘑菇”不是八都特产,“坛底”应该写成“坛底茶”才算八都特产。13、第26页“皮类”中最后一行“黄鼠狼皮本地也有出产”应删去,因前后都在介绍羔羊皮。建议将“兔毛、羊毛、羔羊皮”合并为毛皮。14、“特产”中,应把远近闻名的甲鱼写入。15、第五章的自然灾害篇幅较长,详细记述唐、宋、元、明、清时期属太湖地区发生的灾情,这些都属于八都地域内发生的灾害吗?即使确是八都的,也建议删掉一些。其中有些史实的表达不清楚,不到位,因此使人无法理解。例如第29页第2行“大风雨驾潮,漂失溺死的人长达几百里”如何理解?第31页“民国时期”中,“全县各乡无没有被淹的”应改为“全县各乡均被淹”。第31页“明朝时期”中,“翌日,在河中寻找尸体十个中没有二三个”这句话难理解。第34页第12行“稻穗子粒风次脱落”这句话难理解。第35页“1991年……境内突遭强龙卷风袭击”,是境内哪一具体的村落,应交待清楚。第36页“清朝时期”中,第2行“冬树木结冰”,是这样吗?第38页第1行“夜亥刻地震”指几点几刻?

汾湖镇志办屠振雷:1、第10页第二章水系,“水系”是大概念,对大江、大河、大湖泊而言,或某个较大地区,就文中内容是否改为“河流湖泊”?2、第10页第2行“水位涨落缓慢”与第30页倒数第7行“水位急剧升高”、第31页第19行“河水陡涨约一尺”、第32页第10行“河水猛涨”等处相矛盾。3、表262003年八都镇荡漾概况表”,表中的“方位”,座落在××村,试想一个几百亩乃至千亩以上的湖泊很少只属于一个村的,是否可写明周边自然村名。4、第12页“小官圹”一名的“圹”原意:墓域;原野。放在湖名上可否?查了吴江县水利志,八都有“小官荡”面积133亩,“小官圹”是否就是“小官荡”?5、第12页第二节第1行“联圩内有河道136条,总长99公里;联圩外河道4条,全长20.5公里”其中联圩内有河道136条,建议列出重要河道概况表。6、第14页表27有一些问题。续表缺“表头”,不易“一目了然”;表中的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指某一天,放在表中表示平均气温似乎欠妥?建议另列一表,将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最高、最低降水量等情况及发生的时间在表中注明。第16页、第18页的两张表中同样存在上述问题。7、第20页气象要素中第七个目气压、第十个目蒸发量、湿度等内容是否有必要记入?第十一目水位是否可放入第二章第二节河流末尾?8、表210、表211两表,列太多,且内容有重复,是否可整合成一表?9、第21页第二节物候,“物候”一般指: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动物物候,如昆虫、候鸟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各种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志文对上述三方面的内容尚未明确叙述。10、第22页第4行起“越冬作物”、“喜温作物”、“喜凉作物”当地有代表性的应略举一二例。

横扇镇志办吴三观1、凡例第五条应注明解放前的年月用的是公历还是农历。2、卷下小序应明确八都镇于吴江市范围内的地理位置、四至、面积等。3、某些章节缺少动态变化的有关叙述,如圩、荡等。4、香大头菜、青熏豆为八都特产,但其制作过程可删,因这些内容不是镇志记述范围,可写入科技小册子之类。5、“环境保护”一节中关于绢纺业发展对环境保护造成负面影响是提出来了,但究竟如何具体治理的工作却没有展开。6、字句瑕疵拾零:第4页卷首语末句、第21页“物候”下面无题小序要修改一下。第23页爬行类中“虺”误作“灰”。第25页第三节物产下无题小序中“价值非薄”应为“价值不菲”。蚕丝、丝棉出于蚕茧的人工产品,单写蚕茧即可,“丝棉”应写“丝绵”。

七都镇志办张洪宾:⒈凡例无异议。2、篇目部分:1)第一章中的地貌和地质对调一下,改为第一节地质,第二节地貌。(2)第二章水系中,第一节荡漾拟改为湖泊。(3)第三章气候、物候,可将物候删去,第二节标题可改为“掌握物候,利用自然”(编者按:卷、章、节、目的标题,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般不用句子、不加标点。(4)第六章环境保护,建议将这一章内容放入镇村建设这一卷中;第一节环卫工程,拟改为环卫设施。3、第二卷自然环境中第4页第一节第1行“塘河之畔”中的“河”可以删去。第4页第一节第6行“镇党委、政府重视镇区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造福一方”一句可以删去。4、第一章第一节地貌中“从古至今辛勤的八都人民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一句中“耕耘”可删去。5、第一章第二节地质中的第一个目地层中“无地震区域(基本烈度属6度设防区)”意思不明确,是否前后矛盾?6、第8页第16行“20世纪70年代被农民开采作燃料使用”中“20世纪70年代”后面可加“曾经”一词。7、第10页第二章第3行“进行八都的客水”中“进行”改为“进入”,第4行“西部由浙江省湖州市来水”中“浙江省湖州市”后面可加“东苕溪”,“经塘河向东流动”中的“河”可删去。8、第10页第一节湖泊中第一行“荡漾交叉”改为“荡漾密布”,“纯属水网地区”中“纯”可删去。9、第12页第二节河流中第1行“八都境内河港交织水系发达。联圩内有河道136条,总长99公里;联圩外河道4条,全长20.5公里”改为“八都境内河港交织水系发达。联圩内有河道136条,总长约99公里;联圩外河道4条,全长约20公里”。10、第21页第二节物候下面第1行“动物的养育往来,植物的生长荣枯的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改为“动物的养育往来,植物的生长荣枯等自然现象,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11、第22页第四章物产下第一行“八都的物产丰富,有动物、植物及特产”中“特产”拟删去,如果要保留,可改为“八都的物产丰富,其中有不少物产,包括动物、植物”。第二行“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变更”改为“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第5行“有的野兽野禽因生态环境的变化,逐渐减少或将绝种”改为“**年代起,有的野兽野禽因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逐渐减少或濒临灭亡”。12、第22页第一节动物中“水牛、黄牛家畜中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耕牛,因土地翻耕已全部被拖拉机替代,全镇役用耕牛至1981年仅剩26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耕牛因无须再用而不复存在改为“至1981年,其中水牛、黄牛作为农家主要生产资料中的耕牛,土地翻耕逐步被拖拉机替代,全镇役用耕牛仅剩26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无须再用耕牛而全部淘汰”。13、第23页中“野禽”中的蝙蝠拟放入“野兽类”;“爬行类”中的“灰链扁”拟为“蝮蛇(灰链扁)”;“蜈蚣”拟放入“昆虫类”。14、第23页第二节植物中第一节“植物有粮食、油料、桑麻、豆类、蔬菜、瓜果、树木、竹类、花草、菌类、药材等”中“花草”改为“花卉”。15、第23页倒数第7行“19761978年八都境内消灭了单季稻”改为“19761978年八都境内取消单季稻”。倒数第四行“部分农民在旱地上少量种植玉米、山芋、高粱,玉米等不作主食”改为“部分农民在旱地上少量种植玉米、山芋、高粱等杂粮,一般不作主食”。15、第24页第9行“葫芦、地浦”拟改为“葫芦、地蒲”,第13行“疏熟瓜”拟改为“酥熟瓜”,倒数第五行“水花生”与“水酱板”是否重复?16、第25页特产这一节中的“蚕茧”内容是否并入“蚕丝”、“丝棉”中?17、第25页第7行“价值非薄的兔羊毛、故人赞许的水银鱼”改为“价值较高的兔羊毛、宾客赞许的水银鱼”,第10行“改革开放后发展尤快”一句可删。18、第26页第16行“细柴伙”改为“细柴火”;第17行“选择通风无日晒处倒放”改为“无阳光直射处倒置”;青熏豆这一节中“是传统贡品”可删,“八月半,毛豆芋艿吃一半”可删,“火”拟改为“文火”,倒数第12行“维生素丙”改为“维生素C”。19、第五章自然灾害第1行“但受大气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改为“并受大气环流、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第2行“解放前农田抗灾能力薄弱”拟为“人民抗灾能力薄弱”,第3行“人民饱受淹田、饥馑、漂舍、溺生的苦难”拟改为“人民饱受淹田、饥馑等苦难”,第6行“根据历史有记载的各种灾害统计”这句话最好注明材料出处而不要含糊其辞,如据《吴江县志》或《震泽县志》记载。20、第31页倒数第4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1、第41页第六章环境保护第1行“八都镇的支柱产业”拟为“八都镇(乡)的支柱产业”,第3行“大量污水的排放造成八都大面积水质下降,并且给八都镇的另一支柱产业——养殖业带来不利因素”改为“大量污水的排放造成八都部分河流、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给八都镇的另一支柱产业——养殖业带来不利因素”。22、第42页第4行“直径约1.5米”前面加“树干”两字,第5行“八都人民政府重视植树造林”改为“八都人民政府重视植树绿化”,第7行“田间、沟渠两旁种植水杉成林”中“种植”可删去,第9行“人们在纵横交错的路旁种植水杉树或香樟树”一句中“纵横交错的”可删。23、第44页第4行“1992200110年来”改为“1992200110年中”。24、第44页“生活大气污染物排放”中“SO2”拟为“SO2”;“废气量约为15百万立方米”拟为“15百万立方米”。25、第45页第13行“搬迁至工业园区”拟改为“搬迁至八都镇工业聚集区”;“叉开施工时间,拖拉机、卡车等绕道镇区外行驶,以减少噪声扰民的矛盾”改为“采取叉开施工时间,拖拉机、卡车等绕道镇区外行驶,以减少噪声对居民的危害。”

桃源镇志办沈庚南:⒈第4页卷下小序中“镇党委、政府重视镇区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造福一方”可删去,镇志中反映出来的解放后取得的工作成果都是历届乡(镇)党委、政府重视和领导下取得的,如果每一项工作写上一句就有无数次的重复。2、第4页地貌中第2行“四周被河、港、漾、荡所围”可改为“镇域内河、港、漾、荡密布”。“以贯桥河(杨定河)为界,分为两只联圩(贯桥联圩、徐家漾联圩)”这一句可删去,联圩是通过人工改造后形成的,不属于自然形成的地貌范畴。“镇域内有徐家漾、蒋家漾、钵头漾、塘白漾、枫林荡、花木荡等21个漾荡”改成“仅荡漾就有徐家漾、蒋家漾、钵头漾、塘白漾、枫林荡、花木荡等21个漾荡”。“水网地区高出河、港、漾、荡的地方、四周筑成堤岸,堤岸之内叫圩,圩的形状有方、矩、梯形。以抵御洪水时风浪漫溢和保持作物所需的水位”改成“水网地区高出河、港、漾、荡水面的陆地称‘圩’,形状有方、矩、梯形不等。圩的四周筑成堤岸,以抵御洪水时风浪漫溢和保持作物所需用水”。“从古至今辛勤的八都人民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改成“从古至今辛勤的八都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繁衍生息”。3、第6页表21下面的“注:1.‘都、图、圩’从古代到民国前均为行政区划单位名称。‘都’为县以下行政单位,其规模居民在30004000户;‘图’为‘都’以下行政单位,由若干圩或自然村组成的基层行政单位。”建议删去。“古代”时间范围太大。如果知道“都、图、圩”这些乡以下行政组织最早出现的年代则可注明白,如果不清楚的话,可直接说明上表都、图、圩的名称(即几都几图的名称),摘录哪一篇文献资料即可,因为吴江分成吴江、震泽两县后都、图名称也有变更。4、第六章环境保护可放入政府工作的有关篇章里去。

松陵镇志办沈春荣:1、既是“自然环境”,则非自然固有的内容似不能搀入。如“地貌”中的“圩名”、第六章环境保护。圩名,是地貌的延伸,尚可勉强,而“环境保护”则与“自然”实在不相称,延伸得过了头。而且,把这样重要的内容混在此,似乎是给它降了格,建议单列,再增加些内容。八都大概以后不会再有修志的机会,是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环境保护”要深挖些内容,让它独立成卷,或成半卷,与其他合成一卷。2、第4页“祖先依各圩所处方位、形状、大小定圩名,沿袭至今。境内共有79个圩,总面积46598.64亩,从古至今辛勤的八都人民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可删去。3、第6页图下注解尽量要少,注释要少而精,第2个、第4个可保留,志书不是科普读物,有些内容不懂可以自己查字典。4、第7页表上一行“无地震区域(基本烈度属6度设防区)”说法不确切,不是震源地,但不能说没有地震,“烈度属6度”与前面说法是矛盾的,这句不要。5、第10页章名“水系”不如改为“湖泊河流”。第一节“荡漾”要改为“湖泊”,全国都能理解。6、第10页“水系”的小序逻辑不明了,可以改为:八都属太湖水系。进入境内的客水,北部是太湖来水,经三里塘、贯桥河向南流;西部由浙江湖州来水,经頔塘向东流。地势平坦,水位涨落缓慢。平均最高水位3.41,最低水位3.0米。境内有河道140,荡漾21,水面积14000,占总面积的24.1%7、第12页“河流”下第一段,首次出现“联圩”的说法,最好作些说明。改成:八都境内河港交叉,主要河道有塘、三里塘、西港、贯桥河,全长20.5千米。19□□年为提高圩围抗洪能力,小圩大围,称联围,多数河道成了联圩内河,总数136,总长99千米。8、第21页“物候”第2行“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中,环境、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起了变化”一句划去,这不是我们志书需要作说明的。9、第22页第四章物产,分类不甚科学,应按动物、植物的基本粗分类记述,可以分段的形式,表明此为野生,此为家养、种植。其中有些说明,应在介绍完品种后统一介绍,“粮油类”的写法让人摸不着头脑,究竟有哪几种,分别是什么。动物可粗分为:畜类、禽类、鱼类、爬行类、昆虫类。植物分为:木本类(其中乔木类、灌木类)、草本类、竹类,附菌类。菌类既不是草本,亦不是木本,此处要注“附”。10、第25页“特产”的制作过程不要讲得太细,其中既有工艺的保密问题,又有是否确切的问题,容易误导,一般只作简单介绍即可。另外特产要写八都有的,其他地方没有的。11、第28页“自然灾害”的记述不要分时期,这是志书的一大忌。直接以年号、年份为序即可。清以前,每个年号写一段。朝代在首次出现时写一下,以下可以省略。民国开始以年为段。12、第38页“病虫害”与“其他灾害”调换顺序。“其他灾害”还是讲因天气而引起的灾害,应连着前面的。13、第40页第6行“乾隆十一年正月,树木结冰”表达不通顺。14、八都从乡、镇、公社、镇有个变化过程,干脆就称“八都”,只要全志统一。15、解放前、解放后概念尽量少用,解放前、后是一个很短时间,能查清楚年份就尽量查清楚,时间概念尽量明确。

松陵镇志办沈昌华1、志书要正确。例如动植物分类,不能瞎归类,要科学分类,像蝙蝠不属于野禽,蜈蚣、蚯蚓不属于爬行类,昆虫类下面是否属于昆虫要查一查,兔、狗、猫不属于家畜。第4页“圩”的解释不正确。第8页中“含水分8.15%,灰分48.5%,炭61.79%,硫0.58%,磷0.09%,钾0.75%,氢6.30%,氮3.40%氧13.12%”这一句为什么百分比加起来超过100%?“发热量5655/克”是否正确?2、材料要筛选,与八都有关的事可写入,无关的事不必写。第37页写了许多地震,但八都是否有,不清楚。例如“嘉熙四年(1240年)大旱,莺湖底开裂,见废井街路。遭饥荒,米价上升昂贵,人们争着购买”这一句是否写八都?第39页“政和元年(1111年)冬,太湖封冻,冰上可行车,洞庭山柑桔全冻死”这一句写的内容与八都有关吗?3、文字表达要准确。第4页“全境地势平坦,河道稠密,漾荡星罗棋布,河、港、浜、兜密如蛛网”中“稠密”与“密如蛛网”重复,“从古至今辛勤的八都人民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不准确,语言不通。第12页“东泄入大运河,到达上海,北通苏州”要改一改,省得产生歧义。第8页“在部分稻田23米以下深处,河、港、漾、荡底部的一层是黑炭泥”应改为“在部分稻田23米以下深处,河、港、漾、荡底部有黑炭泥”。4、不用方言、土语等。“荡漾”就是“湖泊”,荡是否是湖,与河是否有区别?“小官圹”是否是“小官荡”?第27页特产中“坛底”与“风枵”都是方言,“枵”是否准确?“细柴火”最好注一下。第23页桑麻类下“大麻”是否是毒品,不能写土话或者方言,否则容易误解。

盛泽镇志办葛龙熙:⒈第22页第一节动物中家禽,而家禽是人类生产用作食物的禽类。而鱼鹰是渔民驯养繁殖用作捕鱼工具的,不是为食用而养殖的禽类,鹦鹉与鹩哥是观赏鸟类,养殖目的是观赏不是食用,鱼鹰、鹦鹉与鹩哥三种鸟归于家禽,定义错误。2、第22页蝙蝠是哺乳动物,定义为野禽错误。3、第23页水产类中的鲈鲤应称鲈鱼,鲈鲤是当地叫法,同样,水银鱼应改银鱼,巴鱼应改河豚鱼。4、第23页中的爬行类灰链扁应改为蝮蛇。蜗牛、蜈蚣、蚯蚓三种动物应归入昆虫类。5、第23页中的昆虫类蚕应改为桑蚕,因为蚕种类很多,而八都地区只有桑蚕和桑园中的野蚕,另外在昆虫类中建议加上野蚕、桑田牛、桑虱、桑尺蠖、桑毛虫、红蜘蛛、桑象虫、桑螟、介壳虫、红腹灯蛾等桑园害虫,因为八都地区桑园面积大,以上害虫对蚕桑生产有重大影响。6、第23页植物下小序中“植物有粮食、油料、桑麻、豆类、蔬菜、瓜果、树木、竹类、花草、菌类、药材等”这一句话,油料有植物性油料、动物性油料、矿物性油料,把油料归入植物定义错误,药材也分植物性药材、动物性药材、矿物性药材,把药材归入植物定义错误,菌类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菌类不是植物。7、第24页树木中骨树是当地名,应该为构树,花草类中水花生、水酱板为同一种植物,应改为空心莲子草,瓜果类中疏熟瓜应改为稣熟瓜。

平望镇志办黄酉麟:⒈第四章物产中第22页“八都的物产丰富,有动物、植物及特产。动物以蚕、畜禽为主,植物以粮油为主。新中国建立前仅有传统产品,其他产品极少”这句话从语法角度看,“动物、植物及特产”不能并列,特产中可以包含动物,也可以包含植物。“仅有传统产品”指的是什么产品,读者看了不太明白。⒉第22页“为适应市场需求,种养物产的品种亦日趋增加”中“种养物产”一词的含义是什么?⒊第22页中“动物有家畜、家禽、野兽、野禽、水产、爬行类、昆虫等。最具特色是蚕、猪、羊、兔、水产”这句话中,蚕、猪、水产在吴江各乡镇乃至杭嘉湖地区养殖很普遍,这能不能算作特色?同样在第23页中“植物有粮食、油料、桑麻、豆类、蔬菜、瓜果、树木、竹类、花草、菌类、药材等。最具特色的是水稻、油菜、桑树、青菜、大头菜”这一句中,水稻、油菜、桑树、青菜等植物,在整个长江流域都普遍种植,更谈不上什么特色。况且这一章第三节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八都的特产,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否可去掉这两句中“最具特色的是……”。⒋第五章自然灾害中第32页“195458月,淫雨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之久,每月雨量超过200毫米,4个月共降雨974.6毫米,再加上长江洪峰下泄,江水倒流入太湖,瓜泾口最高水位达4.62米(825日)。民居进水,农田受涝,漫圩成灾,严重减产”、“1962946日,受第14号台风影响,风力89级,暴雨袭击,降雨量410.8毫米,为吴江有雨情记载以来最大一次暴雨。河水猛涨,水位高达4.3米”、“19916月以来,连降大暴雨,出现了百年未遇的大洪大涝。梅雨期历时58天,梅雨量是常年的3倍。78日八都境内最高水位4.35米”、“19996月,入梅后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梅期从67日~720日,长达46天,梅期雨量798.5毫米。6月,日降雨量超50毫米,达到暴雨量级的天数有9天。从625日~85日,共42天,水位连续超过4.0米,全镇外河水位最高达5.1米,给全镇人民生活、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这四句话中可看出这几年的降雨量的确很大,水位的确很高,而表述中“最高、最大、百年未遇、历史上罕见”等词语要慎用,否则反而使读者糊涂,到底哪一年降雨最大、水位最高呢?可能这些表述是资料中的原话,但我们在编志时要反复推敲,重新组织语言,使表述更严谨。⒌在第37页记载地震时共写了41行,记载了60次地震,其中8次八都有震感,还有52次未涉及震感,有两个疑惑:一是史料上有地震记载而没有震感的地震要不要写入志书?二是第37页“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八月,地震。绍兴六年六月乙巳日(79日)震泽发生里氏4.5级地震,八都境内有强烈震感”中用了“里氏震级”的提法,而“里氏震级”是里克特和古登堡两位科学家于1935年在加利福尼亚技术学院提出的地震震级标准,八都镇志中震泽地震发生在1136年,距离里氏震级提出尚早800年,那么这次地震用的资料不知出自何处?6、第六章环境保护中“环卫工程”所述内容是20世纪50年代至2003年八都撤并前的卫生设施、人员配备及镇容保洁情况。虽然内容涉及到环境保护,但我们认为该内容归入卫生卷似乎更恰当,因为该节的主要内容是厕所及垃圾的管理,属于环境卫生一类。

市档案局地方志编纂科副科长顾晓红1、凡例应主要规定志书编纂的指导思想、原则、时空范围、体裁、人物收录标准、资料来源、行文规范、特殊问题处理等必需要告知读者的事项。凡例是志书的编写原则,要求简洁明了。本志的凡例共设八条,基本符合要求。但是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商榷的地方,现修改示范如下,如有修改不恰当不准确的地方请批评指正: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二、本志记述时间上限尽可能上溯,下限至200312月(可写具体撤并日期)八都镇撤并。记述的境域范围以200312月撤并时的八都镇行政区域为主。三、本志按照横排竖写原则,采用述、记、志、传、图照、表、录等体裁设卷、章、节、目、子目五个层次。专志共1661188节,采用记述体、语体文编写。以概述、大事记为卷首,编纂始末为卷末。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四、本志纪年方法,新中国建立前用朝代年号纪年(包括民国纪年),相同的朝代年号纪年在每目首次出现时加注公元纪年。新中国建立后用公元纪年。以民国38年(1949年)53日八都解放为“解放前、后”的分界线。民国以前的月、日用农历,民国以后(包括民国)的月、日用公历。年代前不标明世纪者均为20世纪。志文中出现“现”、“今”均指下限时间。五、本志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人物传略收录八都镇和八都籍对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影响的已故人士,排列先后以生年为序。人物表录收录革命烈士、省以上先进人物、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在外乡贤、能人巧匠、****等。(可写具体收录标准)六、本志资料来源于文献档案、史料、志书、报刊、专著及调查访问记录等,均经核实载入,一般不注明出处。各项统计数据均由统计部门及相关专业部门提供。七、本志对频繁使用的名称首次用全称,其后用简称。历史地名、机构名称和官职等一般均按当时称谓。凡未用全称的“省”、“市(县)、“镇”,均指江苏省、吴江市()、八都镇。八、本志计量单位一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涉及农耕地面积,沿用传统习惯以“亩”为计量单位。(第4页用了亩,但并未换算,所以“作新、旧制换算或予以注释”有点问题,是否只是沿用旧制“亩”,如果是,可以这样说明,如果不是,那要进一步说明。)2、篇目部分要微调。(1)第四章物产中,动物下设家畜、家禽、野兽、野禽、水产类、爬行类、昆虫类七个目,植物下设粮油类、桑麻类、豆类、蔬菜、瓜果类、树木、竹类、花草类、菌类、药材等十个目,这些分类有交叉重复、分类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志书中动植物的分类应遵从动植物学的科学方法来分类。现代分类列目法的列目均以生物的分类系统,即界、门、纲、目、科、属、种为标准,这个标准具有一致性和规范性。动植物列目时既要正确体现各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和教科书的形式有所区别。列目应以现代生物分类系统作为列目的基础和依据,使其不致偏离现代生物科学的范畴,但并不需要也不可能完整而系统地反映生物分类学本身,更不必像生物学教科书那样把现代生物分类的分类系统全部列出。动物界,分类标准也很多,常见的可以根据有无脊椎分为无脊椎动物门和脊椎动物门。无脊椎动物下可直接记述动物种,但如果需要记入的动物种类较多,则可分为原生类、海绵类、腔肠类、环节类、扁形类、线性类、环节类、软体类、节肢类、棘皮类等;脊椎动物可分为圆口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在上述大类下,可直接收录动物种,也可根据八都镇的实际情况再往下分。一般可按生物进化的顺序由低级到高级逐次排列,如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鱼类在前,顺次为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可列在脊椎动物之前。若八都的无脊椎动物相对并不太重要,也可将其列在脊椎动物各门类之后,而且无脊椎动物可选择一些重要的门类列目,譬如环节类、软体类、节肢类等,由八都的具体情况而定。脊椎动物的排列顺序亦可倒过来,将最高等,一般来说也是最重要的哺乳类排在最前面,顺次直到鱼类,无脊椎动物紧随其后。整个顺序为从高级到低级,是为倒排,显示了一定的地方特色。例如第22页第一节动物可以下设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目,脊椎动物下可设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子目,无脊椎动物下可设节肢类、软体类、环节类等子目,当然根据八都的具体情况而设。植物界科学的分类应分为藻类、菌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其中以藻类、蕨类和种子植物更为重要,尤以种子植物为最。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金华市志》自然环境编动植物章的植物一节就重点介绍了种子植物,植物一节就下设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两个目,被子植物门中下设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两个子目,重点很突出。《威海市志》列了诸如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42个科。这些分法条理清楚,脉络鲜明,一般不会出现遗漏、交叉和重复现象。但这种分法最大的难点是专业性比较强,征集资料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一定生物学专业知识。对于植物的分类,《八都镇志》完全可以参考一下,植物下可设种子植物、菌类植物、蕨类植物,或者干脆突出种子植物,植物直接下设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分类宜粗不宜细,而且要请专业人士把把关。现在《八都镇志》植物的分类法肯定不科学,有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有些花草可能就是药材,瓜果类和蔬菜也难以区分。如瓜果类中的桔列入瓜果类当然可以,归入树木也无不当,作为药材记述亦属有理,就是说,一种植物可以归入几个类目中,记述时就无法正确归类。而且瓜果类中的桔子与树木中的桔树、“药材”中的“桔皮”;树木中的桑树与药材中的桑叶,树木中的桃树与花草类中的桃花等等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都是同一种植物。而且所记的桩、叶、子、皮、花及络等仅是植物体的一部分,与标题的“植物”名实不符。再则,一种植物用两种以上的不同名称记述,无论从方志学还是生物学的角度看都是不妥切的。(2)第五章自然灾害中下设的水灾、风灾、旱灾、地震、病虫害下面都是以时间段划分目,违反了横排竖写的志书体例,完全可以不用设目,直接按时间顺序来写。(3)第六章环境保护一般设在镇村建设这一类卷中。而且环境保护中第一节是环卫工程、第二节是绿化造林,这些内容放在镇村建设这一卷中更合理些,建议这一章放到镇村建设中,如果内容再充实些,单独成卷也可以。另外这一章环境保护下可设环卫工程、绿化造林、环境污染、环境治理四节,把原来第三节环境污染及治理的内容分成两节。第三节环境污染下设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四个目,第四节环境治理下设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噪音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治理四个目,如果还有其他有关环境治理的内容可设目放在里面。3、在内容行文方面的问题。(1)注意统一的问题。包括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用词、句式、纪年的表述、对相同事物的描述都要统一。计量单位用汉字且要统一。例如本志中用了“公斤”、“公里”,那全志就要统一,不能既用公斤又用千克,既用公里又用千米。在行文和表格中,一般不夹杂使用计量单位符号,也不夹带物理、数学符号,化学分子或其他符号。本志中就出现这种情况。例如在第9页的表格中出现“﹤”等符号,像“﹤”要写“小于”。(2)表格要规范。表格格式要统一。表格请参照江苏省地方志行文规范中第十章表格图照。首先表格要开放式(也就是表格的左右两条外框的线去掉),标题应具有时间、地域(单位)、事项这三个要素。标题左侧标明表格的序号,一般以卷为一个序列,如第一卷为1,第一卷第一张表格的编号即为1-1,第二张表格为1-2,第二卷第一张表格2-1,依此类推。假如第二卷第4页这张表,标题要居中摆放,其左侧标明表格的序号“表2-1”,“2”是指第2卷,“1”是指第2卷中第1张表。“2”与“1”中间的连接符号统一成“-”,而不能像志稿中一会儿“-”,一会儿“~”。标题右侧标明表格所用的计量单位。一般只有一个计量单位就写在表格右上方,计量单位两个或两个以上就写在表格的栏目中。空白项要用“-”加以表示。这里如没有计量单位就不写。表格中的时间、地名、数据等一些要素一定要再三核实。第44页表格设计要科学。(3)引用文件中的资料应规范,见《江苏省地方志行文规范》第四十条。应注明发文单位、年份、字别文号(或叫机关代字)、标题等。整部志书请检查一下是否缺少应该注明的要素,并且注意年份不能简写,并且要用六角括号括出。示例: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发〔19869号文件《关于建立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通知》。例如第7页倒数第二段“根据国务院[1979111号文件”引用文件就不规范,缺少机关代字、文件标题,而且用了中括号,没有用六角括号。(4)行文应简明流畅、准确清晰、符合逻辑。例如第21页第一句“动物的养育往来,植物的生长荣枯的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表达不太准确。第22页物产下的的第一行“八都的物产丰富,有动物、植物及特产。动物以蚕、畜禽为主,植物以粮油为主。”表达也不太准确。例如第42页“新中国建立前,农村成片种植桑树,农民采收桑叶饲养家蚕,产蚕茧,缫丝,增加家庭经济收入。”表达不准确,“农民”与“产蚕茧”是主谓宾搭配不当。还有“仅”、“达”这些词去掉如果不影响原意都要删去。例如第17页倒数第2行中的“达”都可删去。(5)无题小序如有必要就写,而且语言要简练概括。无题小序既可揭示章节内容,也可阐述作者意图,使其起到导读的作用,但必须言简意赅,偶有议论,点到即止,一般与后面志文不会重复。无题小序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不同的编纂方法,能写固然好,但不必要将其作为必写的形式。如果觉得有些章节没有必要写,完全可以不设无题小序,直接开门见山。整个第二卷的无题小序要再斟酌一下,尤其是第22页第四章下小序、第28页的章下小序需要修改。(6)内容的归属问题及交叉重复问题。特产一般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一定要有历史,最好有文化内涵。第27页蘑菇、兔毛、羊毛能否属于特产,是否有必要写入特产?第25页特产中已经介绍蚕丝、丝棉,就不用介绍蚕茧了,蚕茧是否可删去?例如第25页蚕丝中获奖及产量情况是否会在工业或其他章写到?例如第26页腌制香大头菜、青熏豆加工在农业中或其他章是否会提到,如果几处都提到要正确处理交叉重复问题。处理交叉重复一般有三种方式:从不同角度来记述,不能机械的简单的重复;此详彼略或此略彼详;互见法。(7)记述动物、植物等名称,应书写其标准学名,必要时括注其拉丁文、当地俗名。像第24页“水酱板、野鸡头、鸭舌头、夜夜红”等都不是学名,不是本地人很难理解是哪些植物。动物也是如此,出现很多当地俗名,应写其标准学名。

会上,沈春荣、顾晓红就有关同志提出的疑难问题作了解答。于振华在会议小结时强调了四点:一是这种以会代训的活动,给每个人都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以后将继续办下去,办成一个全面提高乡镇志编纂人员业务能力和志稿编纂质量的会议,下次研讨会将在桃源镇召开。二是希望通过案例剖析,起到“集思广益、举一反三,尽量避免同类错误”的目的。三是修志不容易,要做到资料收集全面、内容归属恰当、分类科学、行文规范、记述事情把握尺度准确都有诸多难处,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大家要在学习上、工作上不断下功夫,做到“一稿抢,二稿磨,三稿雕”,把志书修成一部真正的精品良志。四是地方志编纂科要继续做好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

报:市委、市政府,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省地方志办公室,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送:全市各修志单位、《吴江市志》编辑部,市档案局领导班子成员,存档。

                                                   

编辑:顾晓红        审核:于振华        签发:沈卫新

                                                   

吴江市档案局、吴江市地方志办公室制         印数:65

                                                   

电话:63016912           电子信箱:dajgxh2011@163.com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