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吴江卫生志 >> 第五章 疾病预防控制

第五章 疾病预防控制

2013/1/4 15:11:57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915

第一节 预防接种

 

民国12年(1923年),松陵第二国民小学接种牛痘,每名学生收注射费2角。15年,平望镇旅外学生会捐资购苗,接种牛痘。35年春季,松陵、平望、震泽、黎里、同里5镇接种牛痘8580人,68月注射霍乱菌苗8115人次。3761日,吴江县卫生院制定《吴江县卫生院委托霍乱预防注射办法》,开展霍乱预防注射。

1952年,全县春季接种牛痘333851人,注射白喉类毒素12600余人,霍乱菌苗5815人,鼠疫菌苗201784人,四联及二联疫苗263492人。1953年,县妇幼保健所进行婴幼儿接种牛痘52人,注射白喉类毒素330人。全县春秋季牛痘初种18937人,复种73614人,“二联”注射43199人,白喉类毒素注射9078人,结核菌素试验3684人,卡介苗接种1886人。1954年,春秋季接种牛痘初种27012人,复种22413人,伤寒预防注射16280人,白喉类毒素注射12214人,卡介苗接种1443人。是年,县妇幼保健所配合县卫生院协助松陵、平望、震泽、盛泽4镇完成卡介苗接种。1956年,县妇幼保健所划分3个组,先后在平望、震泽、盛泽、黎里、同里、芦墟6个区指导卡介苗接种,共有5097名儿童接种卡介苗。1957年秋季,县对牛痘、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情况进行普查,已接种人数占总人数的94%以上。全年注射乙脑疫苗1790人,“二联”注射6149人,注射白喉类毒素5589人,接种牛痘60518人,接种卡介苗4834人。1958年,注射伤寒、副伤寒菌苗41103人,白喉类毒素18523人,百日咳菌苗3840人,麻疹疫苗28432人,乙脑疫苗1515人,接种牛痘42281人。1959年,各医疗单位共做结核菌素试验12605人,发现阳性7592人,接种卡介苗5013人。

196210月,全县开展霍乱预防注射86041人。19638月下旬~9月上旬,因周边地区流行霍乱,县内出现疑似病例,在省防疫工作组和县防疫指挥部的指挥下,全县开展霍乱预防注射,共注射356618人,占总人口的8667%19645月上旬,全县霍乱预防注射204485人,7月初,注射462203人。

1974年,县卫生防疫站在平望进行计划免疫试点。1976年,全县15岁以下儿童接种卡介苗。1977年,县人民医院对松陵镇及县机关155名儿童进行乙脑疫苗预防接种,给200余名儿童分发小儿麻痹糖丸。19795月下旬~6月底,全县开展霍乱预防接种工作,在湖滨、八坼、同里、菀坪、屯村、金家坝、北厍、芦墟、横扇、七都等10个公社及松陵镇、东太湖农场,对4周岁以上人群使用新菌苗接种(每人接种2次,间隔710天);在其余公社、镇对重点人群(渔民、船民、清洁管理人员、饮服行业人员、医务人员、车站码头工作人员、采购员等流动性大的人员)使用常规菌苗接种。是年,全县实行计划免疫。

1980年,全县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霍乱菌苗、流脑菌苗、卡介苗、乙脑疫苗、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菌苗等预防接种348478人次。19811983年,全县共接种卡介苗、百白破菌苗、流脑菌苗、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糖丸、精制白喉类毒素等共825万人次。1983年,全县实行计划免疫冷链。震泽、青云、八都、横扇、庙港、梅堰、铜罗7所乡卫生院开设计划免疫门诊,七都、坛丘、芦墟3所乡卫生院开始筹备这项工作。是年在部分婴幼儿中推广使用预防接种证。198511起,试行预防接种收取劳务费。823,全县试行预防接种证制度。1126,县卫生局颁发《吴江县计划免疫工作制度》。是年,乡镇(中心)卫生院计划免疫门诊接种室全部开设,规范了预防接种工作。全县“四苗”(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菌苗、脊髓灰质炎糖丸)合格覆盖率829%,“七苗”(“四苗”加流脑菌苗、乙脑疫苗、精制白喉类毒素)接种率90%1986年,全县实行凭证(预防接种证)入托(托儿所)、入学(小学),计划免疫四苗接种合格覆盖率平均达921%,超过卫生部提出的到1990年四苗合格覆盖率不低于85%的指标。1988年,集镇儿童凭计划免疫接种证入学率为95%以上。南麻乡进行计划免疫保偿制试点。1989918,县卫生局规定疫苗统一由县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组织供应,其余医疗卫生单位不准自行采购。

1990年,23个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的计划免疫门诊验收全部合格,其中3个达到规范门诊标准;全年“四苗”合格覆盖率,苏州市抽查评定为952%,接种伤寒菌苗3万人份,乙型肝炎疫苗7000人份。1991年,“四苗”合格覆盖率95%以上,建卡率998%,账证相符率967%。相关病共发生420例,比上年上升11%,其中麻疹1例、百日咳11例、乙型脑炎6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例。全县接种伤寒菌苗287万人份,乙型肝炎疫苗6187人份。1992年,进行04岁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突击普服,服苗率996%。全年接种伤寒菌苗346万人份,乙型肝炎疫苗102万人份。1993年,全市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制度,全面进行计划免疫质量大检查;按全国统一方案,进行4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普服,服苗率98%以上;对24384名学生进行麻疹疫苗加强接种。1994年,为预防儿童脊髓灰质炎,普遍性服用糖丸,“四苗”接种建卡率100%,单苗接种率均在99%以上。19931999年,“四苗”合格覆盖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

2001年,新生儿计划免疫建卡率100%2003年,新生儿计划免疫建卡率999%2004年,新生儿计划免疫建卡率100%20012004年,“四苗”合格覆盖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200561起,对一类疫苗实行免费接种,取消计划免疫保偿制度。是年,加强甲种胎儿球蛋白、核苷酸酶、麻疹、流脑监测,麻疹、流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率100%,强化计划免疫工作,重点加强外来流动人口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全年新生儿计划免疫建卡率100%,常住人口儿童“四苗”合格覆盖率9772%,流动人口儿童“四苗”合格覆盖率8143%,通过苏州市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先进市的考核验收。2006年,开展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达标镇活动。2007年,全市20个计划免疫门诊规范运行;各镇顺利通过了苏州市卫生局组织的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达标镇的考核评估;设立了计划免疫短讯语音平台和计划免疫园地。20062007年,共组织麻疹疫苗强化接种14万多人(表51)。

51 19922007年吴江市儿童“四苗”接种情况统计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清末以来,吴江县内发生和流行过的急性传染病有霍乱、副霍乱、天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白喉、痢疾、伤寒、副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麻疹、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炭疽病、流行性感冒、猩红热、出血热、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等,慢性传染病有结核、麻风和性病等。每逢旱涝灾害,必伴大疫流行。疫情发生后,地方有识之士捐资施诊送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宣传教育和消毒隔离措施。民国13年(1924年),大旱,翌年89月,同里、盛泽、黎里等地流行霍乱,死亡者日有数人,医生、药商利市3倍。1578月,同里、松陵、盛泽、黎里、八坼、平望地区霍乱猖獗,日死数十人,棺材涨价5成以上。26年,松陵、越溪、莘塔等地流行霍乱。29年夏,平望流行霍乱,庄田、柳湾2村死亡62人。35年,盛泽等地尚有霍乱发生。36年,全县城乡流行天花。

解放后,县内逐步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健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群众性的清除垃圾,疏通沟渠,填平污水坑,扑灭蝇、蚊、虱、蚤、鼠等病媒动物,对各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接种、预防服药、处理疫点、隔离治疗,以及执行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等一系列防治措施。1954年起,霍乱、天花在境内已经绝迹。是年,全县开展结核菌素试验3586人。1958年春节前后,境内发生流行性感冒暴发流行及流脑散在性流行,全县组织40余个巡回医疗组开展防治工作,近1个月的时间内即基本扑灭。1959年,县内流行麻疹,全县患者7553例,死亡179例,发病率为13733‰。县内白喉发病率为347210万。

1964年起,每年41日至1031各医疗单位专设肠道门诊。1966年,全县乙脑患者439例,死亡24例。1967年,流脑发病率为4154910万。

19713月,县革命委员会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发北京市卫生防疫站提供的预防流脑的青兰甘草汤、贯众粉等3种中草药处方。197467月,湖滨、屯村、莘塔、芦墟、黎里、平望、梅堰、盛泽、坛丘、南麻、铜罗等地发生流行性乙脑,县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开展夏秋季爱国卫生运动,要求各医疗单位一旦发现病人,要不失时机地做好抢救隔离,及时进行疫点处理,加强疫情报告。1975年,全县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为9232410万。197889月,县内发现霍乱患者。是年,县人民医院收治流脑患者107例,治愈105例;抢救霍乱患者16例,全部痊愈出院;收治出血热4例,痊愈3例,死亡1例。19796月下旬~8月底,霍乱累计发病8例,查出带菌6例,阳性水点8处,发病比去年提前2个月,疫情分布在莘塔公社集镇,同里公社叶明、红卫、朝阳大队,八坼公社凌益大队,其中莘塔发病3例,带菌1例;同里发病4例,带菌4例;八坼发病1例。是年,在县内推广《反相被动血凝法检测献血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试行办法》。19781979年,县内局部地区发生病毒性肝炎流行。

1980719,县成立防疫指挥部,指挥霍乱预防工作。是年,霍乱发病率为131810万,分离菌株均为稻叶型。是年起,为防治霍乱,每年流行季节加强各医院、卫生院肠道病门诊工作,对腹泻病人进行粪便检测,及时发现、治疗病人,同时严格疫点消毒,加强疫源管理等,霍乱发病率逐年下降。1982年以后,乙脑发病率控制在410万以下。1983111,全县实行结核病登记报告制度。19761985年,白喉连续10年无病例发生。19791985年,脊髓灰质炎连续7年无病例发生。至1985年,霍乱发病率下降至06810万,流脑发病率下降至41010万,乙脑发病率下降至21910万。传染病死亡在全部死因中所占位次下降到第10位。1986年,开展结核病防治,据各种健康体检16924人的X线胸透结果调查,境内结核病患病率为41010万;对县级医院和中心卫生院的隔离消毒工作进行了监测,总合格率954%;与计划免疫相关的传染病白喉、脊髓灰质炎仍保持基本消灭标准,麻疹发病率降至05510万,比上年下降429%1987年下半年,吴江地区流行伤寒,患者多、病情重、病程长、并发症多,治疗比较复杂,在有关医疗单位的努力下控制了疫情。1988年,以肠道“三病”(伤寒、甲型肝炎、痢疾)为重点开展传染病防治。全县17所医院(卫生院)开设结核病防治门诊,痰检常规开展,新登记病人496例,累计2400例,管理治疗1166例,规范治疗率716%;有19个乡开展1个村的结核病调查。是年,对医院(卫生院)消毒监测31次,平均合格率924%

199037,县卫生局贯彻执行《江苏省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暂行规定》。是年,县卫生防疫站加强疫报管理,漏报检查深入到卫生院,漏报率乡镇卫生院控制在3%以下,中心卫生院控制在19%以下。结核病防治按苏州市规定实行“中心登记制”,共登记新病人405例,累计登记3169例,初、复治痰检率664%,涂阳率158%,新登记病人投药率100%,年内治愈转阴241例,年末病人数621例;在八坼镇开展2个村的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实查1760人,查出病人4例,患病率22710万。1991年,计划免疫相关病共发生420例,比上年上升11%,其中麻疹1例、百日咳11例、乙脑6例、流脑2例。19915月起,加强了性病、肺结核病疫情报告和诊治管理工作。7月、,吴江县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县卫生局组织25支救护保障队,实行24小时值班;县卫生防疫站组织2个疫情处理小分队;县卫生局实行疫情三天一报,苗头暴发疫情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制度;加强对集中式与分散式给水的管理,全县21个自来水厂增加1次水质监测;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县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多方组织消杀药物,专人定时送药到农户,全面保证饮水质量,全县共投放漂白粉精片420万箱,家用高效净水剂26万包(5/包),“84消毒液750吨,敌敌畏260吨,全县实现了大灾无大疫的目标。是年,全县报告发生肝炎、痢疾、伤寒、淋病、麻疹、百日咳、流脑、猩红热、出血热、乙脑、疟疾113042例,总发病率为39810万。其中肠道传染病2927例,发病率为38310万,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新登记结核病人392例,累计登记3565例,新登记病人痰检率899%,涂阳率187%,投药率100%,年内治愈转阴709例;对上年未登记病人进行复查,完成603例,完成率971%

1992年,全市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全年传染病报告发病10种共3212例,总发病率为419110万,比上年上升559%。上升病种有:病毒性肝炎1882例,上升1189%;出血热44例,上升464%;麻疹102例(含疑似)。下降的病种有伤寒、痢疾、百日咳、乙脑等。结核病防治门诊规则开设率递增至76%,新登记病人380例,累计登记3945例,痰检率932%,痰检阳性率25%,投药率100%,治愈转阴332例,规范化疗率95%以上。19938月,吴江市又一次受到洪涝灾害,卫生系统建立昼夜值班制,组织抢险救灾医疗队25个、卫生防疫小分队2个。救灾期间,从饮水卫生着手防止传染病发生,共发放漂白粉285吨、漂精片2500瓶、强力霉素230瓶、复方SMZ280瓶,同时抓紧自来水厂消毒及农户缸水消毒,做到了无大疫发生。全年主要急性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4035010万,与1988年相比,5年下降4670%。新登记结核病人275例,痰检率9562%,比上年提高162%,痰检阳性率3079%,比上年提高421%。对8所医疗单位的污水处理站进行14次监测,合格率857%;监测医院、卫生院消毒32次,合格率913%,监测厂医务室39家,合格率853%1994年,甲类传染病报告33例;乙类传染病共3089例,比上年的3168例下降249%,其中肠道传染病2773例,比上年的2768例上升018%。肠道传染病中,肝炎1007例,占3631%,比上年下降3491%;伤寒580例,下降2183%;菌痢1186例,上升14760%;出血热发生33例,比上年的31例上升654%

1995年,传染病报告发病10种共1786例,发病率2298410万,与1990年相比,5年下降4211%1996年,全年传染病报告发病10种共1860例,总发病率2394310万。1997年,传染病报告发病13种共1991例,发病率(含肺结核病)2562710万;传染病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992例,发病率127710万,在传染病总发病率中首次下降到50%以下,而性病发病730例,发病率9410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7%,跃居首位。1998年,传染病报告发病12种共1980例,发病率2556610万,肠道传染病报告发病733例,发病率946510万。1999年,吴江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卫生部门制定《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治方案》,组织27个抢救组和25个疫情处理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共出动615人次,深入受淹的村和居民区,开展医疗防疫服务,对47个受淹村,19080户农户实施缸水消毒,先后出动车辆51车次,发放漂精片700千克、漂精粉2600千克、强效消毒剂145千克、强力霉素1万片、复方新诺明024万片、抗感冒药538万片、止痒水600瓶、消炎软膏500支。传染病报告发病10种共2251例,实现了大灾无大疫的目标。

20033月,吴江市卫生局调整结核病防治机构及其工作职责。425,吴江市人民政府成立吴江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下简称“非典”)防治工作领导小组。428,中共吴江市委员会、吴江市人民政府成立吴江市“非典”防治工作指挥部。46月,为抗击“非典”,境内各医疗单位开设发热门诊、发热病区、体温测量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非典”应急处理办公室和疫情监测中心,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被吴江市防非指挥部指定为全市“非典”防治定点医院,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设外出返吴(江)人员隔离观察区,松陵镇八坼卫生院被吴江市“非典”防治工作指挥部指定为“防非”后备医院。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境内未发现“非典”患者。

20036月,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结核病防治领导小组,建立结核病防治门诊,负责吴江地区结核病的定诊、管理、免费抗结核板式药的发放。20041月起,全市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211,市第一人民医院被吴江市卫生局确定为全市人禽流感监测医院。2005年,发现吴江市户籍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是年,对义务献血员、孕产妇、手术前检查者、受血者、娱乐餐饮业从业人员及在押人员等人群进行了HIV监测,共检测血样15988份,发现HIV感染者4例。松陵镇卫生院八坼分院被苏州市卫生局定为结核病防治规范督导点。20063月下旬,召开霍乱防治会议,贯彻江苏省和苏州市霍乱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市医院、卫生院均成立了霍乱防治领导小组、抢救组和疫点处理组。松陵镇卫生院北坼分院为全市霍乱监测点。41起,全市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开设肠道门诊,410月,全市肠道门诊初诊2957例,粪便检测748例,境内未发现霍乱病例。是年,继续开展HIV监测工作,全年共检测血样28950份,发现3HIV阳性者,并开展HIV感染者的随访工作。至200712月中旬,全市已经查实和登记备案的艾滋病患者1例(在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治疗),HIV感染者17例。19762007年,白喉已连续32年无病例发生。19792007年,脊髓灰质炎已连续29年无病例发生。2007年,全市报告本地和流动人口发生法定报告乙、丙两类传染病19种计3431例,发病率2368710万,比上年同期(2882710万)下降1783%,未发生甲类传染病及“非典”、人禽流感疫情。

 

第三节 麻风病与性病防治

 

一、麻风病防治

解放前,境内麻风病患者得不到正常治疗。20世纪50年代初起,卫生系统每年组织人员深入农村,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19511955年,发现病人101例,5年内平均发现率为40310万。19588月,全县开展麻风病全面调查摸底工作。12月,成立吴江县麻风病防治委员会。据19604月统计,全县共有麻风病患者272例,每个公社都有病人分布,其中以桃源、莘塔、青云3个公社较严重,患者60%以上为青壮年,残疾不能劳动的病人约占25%19561960年,发现病人152例,5年内平均发现率为56110万;19611965年,发现病人99例,5年内平均发现率为35410万。19511968年,全县共发现麻风病患者420例。当时,吴江县无专门麻风病治疗机构,发现病人送吴县麻风病院隔离治疗。

19695月,吴江县慢性传染病防治院成立。这是一所麻风病专门防治机构,开始收治麻风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首批病人为吴县转来的20例吴江籍病人,是年底,共收治65例病人。19661970年,发现病人123例,5年内平均发现率为39110万。

1972年起,连续3年进行大规模的查病。19711975年,发现病人158例,5年内平均发现率为46410万。19761980年,发现病人53例,5年内平均发现率为14910万。

19811985年,发现病人22例,5年内平均发现率为06010万。198646月,在全县所有乡镇进行大规模的麻风病线索调查,用时80天,仅发现2例病人。是年起,采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麻风病,取得显著效果。1989年初,对尚存活的499例判愈患者中未进行联合化疗的统一给予联合化疗,至11月底,排除有禁忌证88例,拒医11例,共有298例接受了为期6个月的抗复发治疗。19861990年,发现病人17例,5年内平均发现率为04510万。

全市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麻风病线索调查。19911995年,发现病人6例,5年内平均发现率为01610万。1995年底,患病率为0710万,已达到卫生部制定的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患病率<110万,5年内平均发现率<0510万)。199691518日,江苏省卫生厅基本消灭麻风病达标考核验收小组对吴江市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确认吴江市已基本消灭麻风病。199831922日,卫生部组织麻风病防治达标复核专家团抽查了吴江市麻风病防治达标情况,认为吴江市已符合国家颁布的麻风病防治达标的各项指标。吴江市基本消灭麻风病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防治网络,继续开展麻风病的社会防治和疫情监测工作,巩固防治成果。对存活的判愈患者及其家属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做好患者畸残康复教育和指导,关心和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同时加强麻风病病区的管理和现症病人的规范化治疗。全市麻风病5年内平均发现率、患病率持续下降,至2005年底,5年内平均发现率为00810万,患病率为0005‰,存活着的麻风病患者有323例。至2007年底,有麻风病患者303例,其中现症病人4例(表52),住院病人18例(表52)。

52 19512007年吴江市(县)麻风病情况

续表

续表

二、性病防治

解放前,境内性病流行。解放后,废除了娼妓制度,由公安部门介入,通过对娼妓进行教育、治疗、安排工作等一系列的防治措施,至1964年,性病在境内被消灭。

1988年,吴江县又发现性病病人,吴江县皮肤病防治所开设性病门诊。715,县卫生局印发《吴江县性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至年底,全县报告性病病人数23例,全部为境内病人,发病率为30610万,病人经吴江县皮肤病防治所门诊治疗,全部治愈。

199077,县卫生局印发县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制定的《淋病、梅毒诊断、治疗常规》。是年,吴江县皮肤病防治所对拘留所特殊人群(有卖淫、嫖娼行为者)进行监测,检查50人,发现淋病病人13例,对派出所送检的33名淫乱者进行检查,32人中检出淋病病人12例,尖锐湿疣1例。是年,登记性病110例次,发现率143810万。19911999年,性病发现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1年起,性病发现率有所下降。19882007年底,境内共发现性病15037例次,对发现病人均给予门诊治疗,治愈率98%以上(表53)。

53 19882007年吴江市(县)性病发病情况

续表

第四节 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治

 

一、碘缺乏病防治

碘缺乏病俗称“大脖子”病,是因环境缺碘造成人体缺碘的一种地方病。

1983年、1985年,吴江县按照《江苏省地方性甲状腺肿病调查方案》,在全县23个乡镇开展调查。上述两次调查共调查居民11932人,患病196人,患病率164%,居民尿碘平均为4753微克/每克肌酐,居民饮水含碘量平均为163微克/升;共调查714岁中、小学生13422人,甲状腺肿大1829人,肿大率136%,生理性肿大1702人,患病127人,其中Ⅰ度肿大119人,Ⅱ度肿大8人。根据调查结果,对照标准,吴江属轻度缺碘地区。

1985年起,实施对重点人群(714岁学生)采取补碘干预措施,方法为口服碘油丸。是年在中、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高于20%的盛泽乡、盛泽镇、松陵镇,对714岁中、小学生进行口服碘油丸补碘,补碘人数8397人,补碘率9894%1986年,调查15个乡镇,查出甲状腺肿大者101人,治疗100人,在盛泽乡、盛泽镇、松陵镇,对591名农村孕妇进行口服碘油丸补碘。

1991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到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危害。按照这个目标,县内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有序展开。1992年,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对芦墟镇进行碘缺乏病复查,共查714岁中、小学生867人,查出甲状腺肿大者97人。19941999年,每年开展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监测,共监测9055人,仅1994年发现2例阳性。1996年下半年起,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全市实施全民食盐加碘为主的防治措施。至1997年,全市口服碘油丸补碘累计203375人次(包括孕妇)。1998年起,全面停止口服碘油丸工作。

2000年,苏州市消除碘缺乏病考评组对吴江市进行消除碘缺乏病考评,考评组认为吴江市已达到国家颁布的碘缺乏病消除标准。达到碘缺乏病消除标准后,鉴于环境缺碘,因此,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措施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2001年起,碘缺乏病防治继续进行病情监测和加强碘盐加工、出售的监督监测两方面开展工作。20012005年,苏州市先后3次在莘塔、横扇、平望、桃源、松陵、北厍、盛泽、庙港、铜罗、同里等地开展碘缺乏病调查工作,共调查810周岁学生480人,甲状腺肿大率明显下降。20022003年,开展对新婚育龄妇女、哺乳期妇女及早孕妇女碘营养监测工作。20012005年,对碘盐加工场食盐共监测54批次,合格率9815%,居民户食盐碘定量监测共1312份,合格率为8956%,碘盐覆盖率9436%2005年底,全市合格碘盐食用率9236%20062007年,对食盐分装企业每月一次进行含碘监测,共监测216份盐样,均符合标准;共监测居民户576份盐样,监测结果表明2006年合格碘盐食用率847%2007年合格碘盐食用率976%2007年,苏州市抽查盛泽、震泽、黎里、松陵4所小学的学生自带盐样和入户调查共740份盐样,有碘率为989%,定量调查48份盐均合格;尿碘测定48份,中位数为2044微克/升,其中14份大于300微克/升;甲状腺调查160人,甲状腺肿大1人(Ⅰ度肿大),肿大率063%

二、寄生虫病防治

(一)疟疾防治

民国年间,曾进行灭蚊扑疟法宣传,并由县夏令卫生运动委员会防疫队兼顾疟疾预防,疟疾仍年有发生。民国34年(1945年),县内发生恶性疟暴发流行。

解放后,开展疟疾防治。19541955年,进行全民性预防服药60余万人次。1960年秋,由于自然灾害,人群免疫力下降,全县间日疟流行,年发病率161085‰,县内东北部地区发病率较高,经采取现症病人治疗、抗复发(休止期治疗)和灭蚊等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1961年,间日疟发病率降至59079‰。1962年,由于境内内涝和邻省传染源扩散,县内恶性疟流行,间日疟再度暴发。疫情出现后,县成立防疫指挥部,发动爱国卫生运动,处理蚊虫孳生地,喷洒药物灭蚊,开展全民服药,西安、兰州、武汉等地空运药品支援,及时控制了疫情。1962年、1963年,分别在震泽、梅堰进行蚊媒调查,证实境内疟疾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此后,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多方配合,落实以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使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74年起,境内无恶性疟疾病例。1975年,间日疟发病率502‰。1978年起,全县防治措施重点放在传染源的检索和管理。是年起,间日疟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以下。

1980年,湖滨公社卫生院建立境内第一个疟疾门诊镜检站,至1994年,全市25所医疗单位均开设了疟疾门诊镜检站,县卫生防疫站设立中心镜检站。湖滨公社卫生院疟疾门诊镜检站对辖区内的“四热”(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及感冒发热)病人进行血液检查疟原虫,筛查疟疾病人,其他医疗单位把“三热”(“四热”病人中去除感冒发热)病人列入常规血检。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对每年赴海南岛育种及援外回国人员等重点人群进行休止期根除服药,对流行季节往返县外高疟区的人群预防服药。19781984年,休止期根除服药1068人,预防服药2330人。1983年、1984年,分别在松陵、震泽进行蚊媒调查,仅发现中华按蚊。198810月,江苏省卫生厅组织考核组对吴江县进行基本消灭疟疾考核,确认吴江县达到了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99136月,共发现外地输入性间日疟病人17例(外来人员),境内时值洪涝,蚊虫大量孳生,防疟形势十分严峻,吴江县卫生局及时下发《关于加强疟疾流行高峰期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对疟疾的诊疗水平,把“三热”病人血检列入本单位目标管理,加强流动人口调查。当年调查流动人口2883人,预防服药2661人。县人民医院对献血外来人员进行血检疟原虫。1992年,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外来人员管理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对暂住人口的检疫要求,加强了对外源性传染源的监测。1995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暂住人口及援外回归人员血吸虫病、疟疾和丝虫病检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镇加强外来人员管理的同时,切实做好“三病”防治。19891995年,“三热”病人血检89499例,查出疟疾病人107例,其中本地病人29例,外地病人78例,治疗107例,休止期根治66例,完成重点人群服药7027人。19941995年,用三联抗原免疫酶染色试验检查流动人员3779人,血清学阳性421人,给予了正规治疗。1997年,全市共发生8例间日疟病人,其中7例是本地人,且都未外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中2人是与外来人员混杂居住。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吴江市卫生局要求加强灾区往来人员的管理,重视对外源性传染源的监测,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者,应立即进行血吸虫病、疟疾专项检查。19962000年,全市“三热”病人血检20608例,查出疟疾病人10例,其中本地病人9例,外地病人1例,治疗10例,休止期根治22例,完成重点人群服药4059人,用三联抗原免疫酶染色试验检查流动人员3795人,血清学阳性112人,给予了正规治疗。

2001年,疟疾监测按常规进行。2002年,发现间日疟病人9例,其中本地1例。2003年,市卫生局制定《吴江市疟疾暴发流行应急处理预案(试行)》。20012005年,全市“三热”病人血检10410例,查出疟疾病人20例,其中本地病人8例,治疗20例,休止期根治10例,完成重点人群服药349人,用三联抗原免疫酶染色试验检查流动人员4197人,血清学阳性30人,给予了正规治疗。20062007年,“三热”病人血检3379例,其中流动人员1766例,发现间日疟病人14例,其中13例为外省流入病人,均给予了正规治疗并做好个案调查。同时,休止期根治18例,小学生血清学监测657人。通过上述对疟疾传染源的检索、现症病人的治疗和重点人群的预防服药等措施,较好地巩固了疟疾防治成果,至2007年底,恶性疟已连续34年无病例,间日疟发病率已连续30年控制在1‰以下(表5455)。


54 19621974年吴江县恶性疟发病情况统计

55 19592007年吴江市(县)间日疟发病情况统计

续表

(二)丝虫病防治

历史上,吴江县农村流行丝虫病,民间俗称“红筋胀”、“大脚风”。吴江是苏南地区丝虫病流行严重的县之一。

1952年,征兵体检中发现有微丝蚴阳性者。19561957年,在青云、八都乡的7个村进行丝虫病防治试点,利用会议和幻灯宣传丝虫病的危害性,培训防治人员,血检5453人,微丝蚴阳性936人,阳性率1716%,接着又开展3个村的调查,阳性率16%。微丝蚴阳性人群中,有流火症状及象皮腿体征者占15%,微丝蚴阳性者以户计算,占受检总户数的33%1958年起,全县开展普查普治,血检322097人,阳性36561人,用海群生1015一次疗法给予病原治疗,对八都、震泽等高度流行村(实验村)采用海群生153天单疗程或24天双疗程进行全民服药。对慢性丝虫病患者还采用中、西医结合(针灸、硝磺散、钻地风)给予治疗。1959年,全面复查复治,在335791人的复查中发现阳性11881人。是年,江苏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在八都乡对558例微丝蚴阳性者进行丝虫虫种鉴定,其中单纯马来丝虫感染530例,占9498%,单纯班氏丝虫感染5例,占090%,班氏丝虫、马来丝虫混合感染23例,占412%。通过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县丝虫病的流行情况:全县各乡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丝虫病流行,太浦河以南的乡镇丝虫病流行较重,东北部的乡镇流行相对较轻,吴江属于以马来丝虫为主的丝虫病中度流行区。

19611962年,全国寄生虫病研究所在震泽开展蚊媒调查,证实吴江丝虫病传播媒介主要是中华按蚊种团,尤以嗜人按蚊更具重要作用。

1970年起,全县再次掀起群众性丝虫病防治高潮,至1972年,共血检546330人次。是年底,全县丝虫病阳性率降至058%1973年起,丝虫病防治再次转向历史上流行较重的乡镇,分批开展反复查治。

1980年,又开展丝虫病蚊媒调查,发现起主要传播作用的嗜人按蚊已消迹,仅存宽卵型中华按蚊,且无自然感染情况。1982年,捕蚊1999只,中华按蚊仅占505%,未发现嗜人按蚊,入房主要蚊种已不再是20世纪60年代的中华按蚊,而是淡色库蚊。1985年,开展慢性丝虫病(晚期丝虫病)治疗工作,全县共有慢性丝虫病患者3339例,患病率046%,其中有象皮腿体征单侧1562例,双侧1746例,乳糜尿8例,鞘膜积液23例,病程10年以下70例,10年以上474例,20年以上1290例,30年以上1505例。至1986年,对慢性丝虫病患者采用中草药煎水薰洗、外敷、烘绑及西医内、外科结合,对症与病原治疗相结合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丝虫病防治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19877月,江苏省卫生厅对吴江县进行基本消灭丝虫病达标考核,考核结果为吴江县达到了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1990710月,再次开展丝虫病蚊媒调查,选择20世纪60年代时嗜人按蚊密度较高、经济条件还较差的震泽乡双阳村,共饲养饱血按蚊362只,产卵254只,未发现嗜人按蚊,均为中华按蚊。19921993年,在八都乡的23个村开展慢性丝虫病调查,调查26879人,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541例,未发现基本消灭丝虫病达标以后新出现的慢性丝虫病患者。19911995年,在西南部和东北部各选择3个镇,采用免疫酶染色试验法进行抗体测定,共检测977人,阳性14人,阳性率平均为143%19931997年,先后在震泽朱家浜村、梅堰三官桥村、八都桃花庄村开展丝虫病蚊媒调查,共解剖中华按蚊1064只,淡色库蚊2574只,均未发现人体蚴丝虫感染蚊。1998330,通过苏州市卫生局组织的消灭丝虫病考核,考核结论:“吴江市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监测了10年以上,病原学监测的乡(镇)覆盖率达100%,血检量占全市总人口的3%以上。自1989年以来,病原学监测未再发现微丝蚴阳性者。1991年开始持续加强流动人口丝虫病监测防治工作。蚊媒监测达到并超过了规定的指标,经解剖未发现人体微丝蚴阳性蚊。所抽查的血片制作、染色均符合质量要求。各项监测资料齐全,原始资料可靠,统计数据准确,已装订成册,规范存档。吴江市的丝虫病传播已被全部阻断,达到了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12月,吴江县通过江苏省消灭丝虫病考核验收。

20016月,吴江市通过卫生部消灭丝虫病达标考核。2002年,经复查,全市还存留1428例慢性丝虫病患者。2004年,江苏省卫生厅在八都社区设立慢性丝虫病患者照料试点,建档188例,首批选择33例进行照料,除政策和心理关怀外,还给予定期清洗、外用抗菌药控制感染,辅以海群生控制急性炎症发作,中药泡脚和健康指导。20062007年,在桃源镇广福村、七都镇长桥村、松陵镇农创村、同里镇厍浜村进行丝虫病病原学检测,共检测2087人,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至2007年底,已19年未发现丝虫病新病人。同时,继续开展慢性丝虫病患者照料工作,照料例数2006年增加至56例,2007年底增加至203例(表
56)。

56 19572007年吴江市(县)丝虫病查治情况统计

续表

(三)肠道线虫病防治

钩虫、蛔虫、鞭虫病是吴江流行的主要肠道线虫病,吴江是丝绸之乡,农民普遍种桑养蚕和种蔬菜,钩虫病尤为严重。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肠道线虫病防治与血吸虫病防治结合开展,当时以钩虫病防治为主,在血吸虫粪检普查时,同时检查钩虫卵。对感染者在门诊驱虫治疗,或以生产队为单位,采用中药、西药进行全民驱虫。同时,在治疗血吸虫病时,将驱除肠道线虫病列为常规工作。1958年,全县开展钩虫病普查267936人,钩虫感染率550%,但局部地区钩虫感染率较高,如1959年在八都公社检查社员819人,查出钩虫阳性439例,感染率5360%;中、小学生118人,钩虫阳性112例,感染率9490%

196015月,治疗钩虫病患者7258例。1962年,治疗钩虫病患者2545例,治疗蛔虫病患者13036例。

1972年起,在血吸虫粪检普查时,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钩虫卵,至1976年,查出钩虫卵阳性41万例次。1978年,全市共粪检443426人,钩虫感染者79843例,感染率1801%,其中西南部13个公社感染率2334%,东北部10个公社感染率798%,西南部地区明显高于东北部地区。是年,平望公社卫生院在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指导下,在幸福大队开展以钩虫为主的肠道线虫感染专题调查,钩虫、蛔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7155%8860%8430%;钩虫虫种感染分析,十二指肠钩虫占1060%,美洲钩虫占1130%,混合感染占7810%,说明吴江为美洲钩虫、十二指肠钩虫混合感染区;钩虫感染度调查,感染者属轻度感染(克粪虫卵少于1000个占8795%),但已有7438%的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对群众的健康已造成一定的影响。是年,进行钩蚴性皮炎调查,调查523人,有症状者297人,占5679%1979111214日,全县开展12周岁以下儿童免费驱蛔虫工作。

1981年,县卫生防疫站在湖滨公社创新大队进行钩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配合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在梅堰公社3个大队开展单纯药物治疗钩虫病的防治试验。1982年,粪检钩虫4832人,查出钩虫感染者1277例,使用噻嘧啶治疗834例。1983年,检查8598人,查出钩虫病患者1535例,及时进行治疗。1988年,震泽南浦浜村、横扇姚家港村和同里后浜村参与了全国人体寄生虫病分布调查,3个村受检率9447%,查出12种肠道寄生虫虫种,总感染率7233%,肠道线虫总感染率6891%,其中蛔虫感染率4135%,鞭虫感染率3479%,蛲虫感染率3134%,钩虫感染率2429%

19891990年,在同里、庙港等19个乡镇的中心小学、幼儿园和托儿所开展儿童蛲虫感染调查,小学生阳性率为2023%,幼儿阳性率为1901%1990年,全市对59130名小学生、幼儿园幼儿进行驱蛲虫治疗。至1993年,每年对部分乡镇开展蛲虫病查治。19911993年,对584人进行钩蚴性皮炎调查,有症状者12人,占205%,较1978年大幅下降。


1995起,学生作为肠道线虫病防治工作重点对象,驱虫药物使用噻嘧啶、甲苯咪唑和驱虫康等。2000年起,又开展居民驱虫治疗。19952005年,对中、小学生共驱虫治疗882903人次,20002005年对居民共驱虫治疗123800人次。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肠道线虫病感染率逐渐下降。2005112930日,江苏省卫生厅组织考评组,按照《江苏省县(市、区)级肠道线虫病控制标准及其考评工作方案》,对吴江市控制肠道线虫病工作进行了综合考评,认为吴江市已达到江苏省肠道线虫病有效控制标准。2006年,在震泽镇里泽村、同里镇九里湖村、吴江经济开发区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肠道寄生虫病监测,共监测1525人。2007年,平望镇莺湖村为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试点,共监测1125人。两年监测结果表明肠道线虫病阳性率均在江苏省肠道线虫病有效控制标准以内。20062007年,共完成驱虫服药32050人(表57)。

57 19952007年吴江市肠道线虫病粪检结果统计

续表

第五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20018月,吴江市卫生防疫站在芦墟镇尖田村、北厍沈家港村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基线调查,共调查1070人,调查结果,常见慢病患病情况分别为高血压病3410%,胃及十二指肠疾病75%,慢性支气管炎48%,胆结石42%,冠心病31%,甲状腺功能亢进17%,糖尿病11%,脑血管病08%,恶性肿瘤05%,其他(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肝炎、高脂血症)20%

2002年,吴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盛泽镇5个社区的50名医务人员进行慢病防治业务培训,并在吴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安装了《饮食、运动平衡健康》的软件系统。是年,吴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入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预防医学门诊联盟。

20037月,吴江市卫生局决定在松陵镇八坼卫生院、青云中心卫生院、同里镇屯村卫生院设立高血压病防治示范点,开展高血压病人的干预治疗工作。当年,上述3个单位在本社区共组织慢病筛查15618人,共发现高血压病患者2408例,落实高血压病患者管理728例。20043月起,全市各医院均开展肿瘤报告工作,至年底当年共报告652例。是年,在屯村、八坼、青云3个社区又组织慢病筛查10133人,其中门诊首诊测血压6605人,发现首次高血压293例;高血压筛查2707人,发现高血压病患者457例;开展糖尿病筛查821人,发现糖尿病患者21例;落实慢病管理377例(高血压356例,糖尿病21例);对医务人员培训281人次。

2005年,屯村、八坼、青云3个社区再次开展慢病筛查、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工作,共组织慢病筛查9231人,其中门诊首诊测血压6772人,共发现高血压病患者254例,落实高血压病患者管理254例;糖尿病筛查1008人,共发现糖尿病患者15例;对医务人员培训2次,28人次。是年,全市各医院、卫生院开展肿瘤报告工作,共报告肿瘤患者2067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1059例,调查率5123%20062007年,共报告肿瘤患者5713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2972例,调查率5202%20068月,开展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报告工作,至2007年底共报告冠心病476例、脑卒中2659例、糖尿病1659例。2007年,重点落实了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后遗症、肿瘤4种慢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至年底,全市慢病管理例数32535例,管理率94%

 

第六节 精神病防治与口岸卫生检疫

 

一、精神病防治

19725月,同里公社医院设精神病科门诊和40张住院病床。1973年,震泽公社医院设精神病科。是年,全县进行精神病普查,患病率为676‰。19725月至19749月,同里公社医院精神病科接诊县内和外地门诊患者24200多例次,住院607例。

197611月至19774月,同里公社卫生院精神病科派出2名医务人员同苏州精神病院组成联合防治小分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精神病复查建网工作,先后举办24期专业训练班,培训了23个公社和七大镇的赤脚医生和红工医614人,县卫生局举办了由各公社卫生院内科医生参加的专业培训班,为今后建立精神病三级防治网打下了基础。复查结果:患病数4309例,占总人口的625‰,其中精神分裂症1952例,占283‰;癫痫763例,占11‰;癔症891例,占129‰;智能发育不全592例,占086‰;其他111例,占016‰。19791230,成立吴江县精神病院,设在同里公社卫生院内。县精神病院为全县精神病防治工作指导机构。

1980年,震泽公社卫生院撤销精神病科。1984914,成立由卫生分管县长为组长的吴江县精神病防治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内。1986年,同里中心卫生院建造精神病区活动室、浴室、食堂等,面积共26537平方米。19871225,县民政局管辖的苏州市吴江庞山湖医院(精神病医院)正式开业,并收治“三无”和优抚对象精神病患者24例。是年,全县进行残疾人抽样调查,共有残疾人28297人,其中精神残疾人4730人。

1997年,吴江市被列入全国“九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试点市行列。922,成立由民政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市精神病防治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残疾人联合会内。924,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精神病防治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吴江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九五”实施方案》。翌月起,市精神病防治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八坼、八都镇进行精神病防治康复试点。19987月初,召开全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动员大会。会后,全市23个乡镇相应成立精神病防治管理领导小组;555个村民委员会、7个千人以上企业成立精神病防治管理小组。市精神病防治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苏州市吴江庞山湖医院为全市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机构;镇确定精神病防治康复管理人员和专(兼)职医生;行政村确定管理人员和康复员。市、乡镇、村三级精神病防治康复领导网络和防治康复网络基本形成。市、乡镇财政均按精神病病人数每年每人01元安排精神病防治康复专用经费。另外,还安排精神病病人补助经费,19982000年共有3590人次得到补助,共补助110多万元。对生活贫困线以下的关锁精神病病人住院经费实行“三三制”(市、镇、村各负担13),床位费减免1419994月,全市已建工疗站20个,参加工疗站的精神病患者有251例。

2001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精神病防治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吴江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十五”实施方案》。至20029月,全市已建立工疗站(一般设在敬老院内)23个,建立家庭病床15张;全市有4719例精神病患者,全部纳入监护网络,并建档立卡,显好患者数2984例,显好率6323%,社会参与人数3914人,社会参与率为8294%;对关锁精神病患者分批收入医院进行治疗,调查出的24例关锁患者全部解锁。198710月至200512月,吴江市康复医院共收治精神病患者828例次,其中吴江患者798例次。200731,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精神病防治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吴江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10月,吴江市震泽残疾人安养庇护中心启用,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绿化面积600平方米,内设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康复室、工疗室(站)、心理咨询室、电视室和安全监控系统等,安养残疾人20人,日托照料精神残疾人25人。20062007年,市康复医院门诊10094例次,住院673例次。至2007年底,全市9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6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49个村民委员会精神病防治康复领导网络和防治康复网络健全;各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和村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复室,近5000例精神病患者受到了很好的监护,对特困对象给予照顾,全市3200多例贫困精神病患者的吃药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口岸卫生检疫

陆路口岸作为国境口岸的延伸,是防止有害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入侵的重要关口。200178,吴江检验检疫局进驻沪苏高速公路吴江海关直通式监管点,开展口岸卫生检疫。20012002年底,在集装箱内发现医学媒介生物蟑螂2批次。2002年,在进境货物中首次截获夹带“洋垃圾”的进口设备及来自疯牛病疫区的化妆品各1批。2003年,在进境货物中截获医学媒介生物47批次,分别为舍蝇、按蚊、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2004年,在进境货物中发现医学媒介生物3批次,有丝光绿蝇、德国小蠊等。2005年,检出不合格出境食品8批,出入境有毒有害物质6批。2006年,在进境货物中发现医学媒介生物817批次。2007年,在进境货物中共发现有毒有害物质66批,医学媒介生物32批,种类14种,其中白纹伊蚊、斑蟅黑蝇为首批截获。吴江检验检疫局对发现的问题均作了相应的处理。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