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7 11:25:13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750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社会工程管理研究所文件
江 苏 分 院
社会所(1999)第001号
出路还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
提高农村购买力才能扩大内需繁荣市场
——来自江苏省吴江市七都镇的报告
党 中 央 研 究 室
国 务 院 研 究 室
中国 社 会 科学 院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现将江苏省行政学院徐大伟、七都镇党委周学林、冯月根和国家行政学院万代玺、吉大鹏撰写的《乡镇企业使七都镇走上经济繁荣生活富裕和农村现代化之路》的调研报告转呈于后,供高层研究机关参考。
我们为什么要向高层研究机构转呈一份对一个小小乡镇的调研报告呢?我们认为从七都一个镇的实践和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如能像七都这样或者学习七都扎扎实实抓好乡镇企业使其健康、快速发展,扼制“小而散”和“一大二公”的“地方国营”趋势,不盲目争贴行政标签,专心创造经济效益,就可以使目前购买力相对较低的广大农村较快地富裕起来,从而大大提高农村购买力。有了农村这个大市场,扩大内需,启动和繁荣整个市场才有可靠的保障。因此,对七都的调研报告,至少可以给高层研究机构提供一点原始资料。他们在调研中得到的初步启示有:
一、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既是我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又是发展生产力增强购买力,繁荣市场的较快途径;
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也主要靠农村工业自身的积累,如七都镇等苏南农村所实行的以工补农以工支农的途径。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当前正在提倡和宣传的农业产业化。七都的实践又表明,农业产业化主要是将农业工商化,即:通过工业手段把农产品变成工业品提高其增加值,通过繁荣市场进入流通的商业手段,再把产品变成商品,增加收入,扩大再生产,不断提高生产、生活的消费水平,从而不断提高购买力。
三、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用工业化相对集中的经济规律,来促进和加速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整个农村的经济社会事业向小城镇聚集。二、三产业的聚集和发展提供大量资金也加速了小城镇建设,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和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又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载体。
四、只有当广大农村的农民随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变成城镇市民,其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才能走向现代化,而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其购买欲越强;购买力越强,从事商品生产和商业劳动赚钱的驱动力也越强,积极性、创造性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形成一种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良性循环。这就是七都乡镇企业向我们展示的中国农村的必由之路,必然前景,也是当前经济改革中扩大内需、启动和繁荣市场的必由之路和必然前景。
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江苏分院
社 会 工 程 管 理 研 究 所
一 九 九 九 年 二 月 一 日
主题词:七都乡企报告
同报:国家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国家行政学院政策研究中心、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中共江苏省委农工部、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政府研究室、江苏省行政学院、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乡镇企业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管科院江苏分院、江苏省社科联。
抄报:中共吴江市委、吴江市人民政府、苏州市委研究室、苏州市政府研究室、苏州市乡镇企业局、苏州市行政学院及有关科研院所、有关高校、有关内刊。
乡镇企业使七都镇走了
经济繁荣、生活富裕和农村现代化之路
徐大伟 周学林 冯月根 万代玺 吉大鹏
江苏省吴江市七都镇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小城镇建设已具规模,尤其是乡镇企业从小到大,已成为七都经济腾飞、市场繁荣、社会进步的主军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七都的乡镇企业在原来社队企业的基础上进人发展阶段,先后兴办农具厂、农机厂、缫丝厂、丝织厂、建工队、铸造厂、轮窑厂等。由于条件所限,这些企业规模小、资金少、设备落后,效益还不高。但已使大家初步体会到兴办工业的重要性。在乡党委、乡政府领导下,积极从城市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使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到一九九二年已有乡办企业21家,村办企业80家,产值共49897万元,固定资产12000万元。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七都乡镇企业的规模和效益有了更大发展。当年撤乡设镇,对全镇工业进行重大调整,打破分散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了专业化的“四小龙”,即以缫丝厂为龙头,与丝织厂、针织厂、服装厂组合成一条龙;以电缆厂为龙头,与铜材厂、电解铜厂、电机厂组合成一条龙、以皮服厂为龙头,与制革厂、皮件厂、皮鞋厂组合成一条龙;以建筑公司为龙头,与家具厂、装璜厂组合成一条龙。到一九九五年镇办企业已完成产值159226万元,净利润6994.16万元,固定资产36383万元。村办企业完成产值64827.15万元,净利润1254.07万元,固定资产7625万元。经过了这一阶段的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了大、中、小协调发展的格局。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七都乡镇企业步人成熟阶段。出现了四家生产通信光、电缆集团公司,一九九八年产销量占全国光、电缆市场的1/8和1/7,成为全国最大的通信电缆、光缆生产基地。一九九八年全镇完成工业产值36亿元,其中电缆、光缆25亿元,有色金属7亿元,丝绸2亿元,机械电子2亿元,实现了乡镇企业从全到专的发展和飞跃。
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改革开放之初,七都的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0%。到了一九九八年,第一产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工业成为七都的主导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吸纳了大批农业富余劳动力,他们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镇,既促进了农村工业化进程,又把大批农民推进城镇,过上现代化城市生活。
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改变了农村人口性质和人口结构,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历史飞跃。
七都乡镇企业兴起后,大批农民进入工厂。虽然他们的身份在户口本上还是农民,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已有巨大变化。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居住更加集中,科学文化水平显著提高,更易于接受新事物,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闲暇时间更充裕,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经过近二十年,这些变化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最终促成了他们由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质的转变。改革开放初期全镇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力的90%,到一九九八年底全镇从事农业的劳力只占劳力的15.6%。
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实现了乡村城镇化的历史飞跃。
乡镇企业兴起之后,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必然产生相对集中的发展趋势,只有相对集中,才能发挥工业生产的聚焦效应,发挥商品流通的集散地作用,发挥交通、邮电的枢纽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这种集中的内在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小城镇的建设。另外,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第三产业为工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这也同样促进了小城镇建设。
七十年代末,七都还只是一个连公路都不通的小乡村,几乎没有一点城市化的痕迹,现在,城镇建设已颇具规模。镇区规划井然有序,拥有一个580套商品房的省文明住宅小区,6600多平方米的人民广场,镇区绿化覆盖率达27%。镇区内大型商场就有两家,民航售票处就有4家,街道两旁店面林立,各种服务一应俱全。几年来,三个专业市场脱颖而出:废金属交易市场、五金电线市场和废塑市场。其中废金属交易市场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新开发的太湖旅游区也小有名气,一九九七年十月成功地举办了“七都太湖旅游节”。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架入千家万户,电话人户率达82%以上,成为“江苏省电话小康镇”。一百多辆公交车穿梭在七都与其它城镇之间。现在的七都人,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到大都市的舒适与便捷。
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了从农村到城镇的转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进步的标志。七都的实践表明,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农业科技大投入,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促进了整个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七十年代末,七都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人力、畜力,机械化程度很低。到了一九九八年全镇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到19720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6台,小型拖拉机112台,联合收割机6台,农业水泵293台。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二十年来,七都对农业投入的资金累计超过3000万元,其中有5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上缴的利税。乡镇企业为稳定农业、发展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加了人均收入,促进了科、教、文、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大提高和改善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一九九八年七都镇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比1978年增长4579.2%。九八年新建七都中学,全镇乡镇企业捐款达400万元。几年来为筹建幼儿园、中心小学、敬老院和修筑公路,乡镇企业的直接捐款超过1000万元。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每年上交政府的利税也逐年增加,支持了对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投入,改善了全镇人民的生活质量。整个城镇环境实现了现代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的现代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现在,七都镇又是“省卫生镇”、“省科技先进镇”、“省群众文化先进镇”、“省体育先进镇”、“省教育现代化乡镇”和“省新型示范小城镇”。
《七都现代化之路专刊》刊头语
富国必需富民、强国必先强民、无产者必须转化为有产者。怎样转化?七都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工业化之路;农业现代化要靠农村工业化的支持;农村的工业要商业化、农业要工商化才能高速发展;农、工、商三业的高速发展必须要求建设现代化小城镇作为载体;小城镇建设要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滞后也不能过分超前。小城镇研究的课题不能仅仅是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重点应该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新形势下更要着重研究:村民怎样转化为市民、农民怎样转化为工人、商人,平民怎样转化为强民(即具有极强主人翁思想的国家公民)无产者怎样转化为有产者(少产者转化为多产者)以及乡村的城镇化怎样转化为乡镇城市化并不断提高其城市化的程度。
(原载《小城镇研究》1999年第3期)
七都现代化之路的几点启示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本刊特编辑出版了“七都现代化之路”专刊。这个专刊的文章都是七都镇实际工作者的自我总结,文中没有华丽词句,也无高深理论,但从他们朴素、实际的总结中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至少对本刊编辑部和个人有以下启示:
一、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既是我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又是发展生产力增强购买力,繁荣市场的较快途径:
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靠农村工商业自身的积累,如七都镇及整个苏南农村所实行的以工补农以工支农的途径。而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当前正在提倡和宣传的农业产业化。七都的实践又表明,农业产业化主要是将农业工商化,即:通过工业手段把农产品变成工业品提高其增加值,通过繁荣市场进入流通的商业手段,再把产品变成商品,增加收入,扩大再生产,不断提高生产、生活的消费水平,从而不断提高购买力。
三、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用相对集中的经济规律,来促进和加速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整个农村的经济社会事业向小城镇聚集。二、三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又加速小城镇建设,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和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又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再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载体。
四、只有当广大农村的农民随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变成城镇市民,其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才能走向现代化,而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其购买欲越强;购买欲越强,从事商品生产和商业劳动赚钱的驱动力也越强,积极性、创造性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形成一种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良性循环。这就是七都向我们展示的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经济改革中扩大内需、启动和繁荣市场的重要途径。
五、小城镇研究的课题,不能停留在城镇建设、规划、管理上。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下,要在研究农民致富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村民怎样转化为市民(含农民怎样转化为工人和工商业者)、无产、少产者怎样转化为有产、多产者;平民(贫民)怎样转化为强民(即具有极强主人翁思想的国家主人、国家公民),富民才能富国强民才能强国以及城镇化怎样向更高层次上的城市化前进,等等。这要从经济发展、教育提高、科学普及、道德培养、民主与法制意识的大力增强等全方位去努力实践、大胆开拓、深人研究,才能逐步解决。实践出真知,群众永远是真正的英雄和主人。
(原载《小城镇研究》1999年第3期,作者徐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