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7 11:24:35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344
苏南名镇七都巡礼
苏南名镇七都,位于太湖南岸中央。这里风光秀丽,物产丰饶。改革开放以来,这个镇日新月异,经济迅速发展,民众素质普遍提高,生活水平已率先步人小康。初夏,记者怀着浓厚的兴趣,专程赶到苏州,采访这个名镇。一踏上这片土地,那成片的桑田、足见规模的石房、绿树掩映着的豪华住宅以及随处可见的公园般的风光,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里乡镇经济的发达和农民生活的富裕。
七都镇,东连苏州、上海,西邻湖州,南靠318国道,北靠太湖。这里地势平坦,交通发达。邮电通信十分便捷。八十年代以来,七都人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三业产值连年翻番。1994年仅乡镇工业总产值便达到15.8亿元。在这个奇迹的背后,蕴含着七都人勇敢创业奔小康的艰辛、智慧与荣耀。
镇党委书记兼农工商总公司董事长沈荣泉先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初期,七都的乡镇工业以作坊式起家,大多是尝试性的小打小闹,产品档次低,只能销往山区和落后的边远地区。乡镇企业最初给人们的印象是技术条件差,设备陈旧、落后,很难形成气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七都人看到竞争的激烈,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超前意识,敢于打破陈旧的观念,改变战略和方法。沈先生转而根据市场发展现实颇有见地谈到他对私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认识。他说:“江苏和浙江两省从一开始就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浙江的私营经济也有自己的优势。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力争企业尽快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产品上档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创出自己的特色。”
从沈先生这里,我们进一步了解七都镇大刀阔斧破除旧观念、树立新思想的一系列举措。八十年代以来,苏南乡镇工业异军突起,给中国农民打开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也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虽说:“船小调头快”,但市场经济总有风起浪涌的时候,在大风大浪中小船是很难经受冲击的。所以,他们及时转变观念、树立“船大御风浪”的新思想,相继组建了六大企业集团:亨通电缆集团、双塔电缆集团、巨通电缆集团、万宝集团、金装集团、云娟集团。1994年,有4家集团产值超2亿元。电缆行业中,通信电缆年生产能力达700万对公里,光纤光缆年产量长度达5000公里,占全国电缆产量的十分之一。现在,这里已成为一个新的电缆生产基地。去年,这些企业销售、利润占全镇总数的85%。
我们随车参观了该镇的一些重点企业,这些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厂容厂貌、设备、技术力量方面来讲,不少大都市的同类型企业也有所不及。我们注意到该镇还有一个较明显的特点,就是配套成龙。就拿七都的电缆行业来说,主要原材料是铜、镇上办起了有一定生产能力的电解铜企业,供给电缆生产厂。同时,他们还积极拓展横向联营,尤其是国内这一块,现在大家都不太重视了,但他们却瞅准时机,加大工作力度,靠诚心、靠信誉,互惠互利,携手合作。当沈先生谈到前天晚上刚从东北谈了一个联营项目回来时,他显得很高兴,笑着说:“这次谈得挺成功,我们的信誉一向很好,影响也出去了。我们合作的范围宽,合作伙伴多。与石油部、玉门油田、上海二轻局、邮电部等都有很好的合作。这其中有引进资金的,有拓宽销售渠道的,大家都很满意。”
“企业规模大,风险也大”,当我们提出这一问题时,沈先生若有所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啊!”他感慨道:“这虽是句土话,却很实在。这么大的规模,产品一旦滞销,损失就很大,这就促使我们积极有效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全镇已形成通信电缆、有色金属、特色丝绸三大优势产业。在企业上规模的同时,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把目光转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我们的电缆行业拥有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固定资产达2.8亿元,年销售量为全国乡镇首位。丝绸行业“乔其绒”的生产和出口能力也处于同行领先地位。此外,还有家具行业的新型家具等产品也都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
在采访过程中,沈先生特别强调了人的素质问题。他直率地谈了自己的看法:企业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的企业队伍非常重要。人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财富。从我们在七都接触的一些企业的决策人看,这里的乡镇企业家们,不仅都有一定管理经验而且都有较强的市场判断力。他们面对市场的变化,心里承受能力也都不同一般。沈先生说:“我们做领导的要多为企业人才提供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气氛。‘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好的人才还需不断发现和提拔。现在我们已在各大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中积极实施改革选拔人才方法,划小核算单位,建立一批分厂或子厂,让有才干的年轻人担任分厂厂长、经理,相互竞争,能者上,庸者下。集团公司和总厂的领导之间也相互竞争,破除‘铁饭碗’,使每个人都有危机感、紧迫感以及荣誉感。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怀着浓厚的兴趣,我们观看了这个镇的学校、农民住宅。七都的教育事业随着七都乡镇经济的飞跃发展,也呈现出发达景象。他们已高标准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硬件建设整体水平居全市各镇前列。1994年人均收入已达4000元,农民普遍住进别墅型楼房,电话、空调、小车已是农民的正常需求。这里村村通公路,户户用上自来水。七都傍依太湖,水产资源极为丰富,七都的美味佳肴人吃人爱,称七都为“吃都”实不为过。
我们站在太湖大堤,看着微波荡漾的太湖那开阔的水面,沈先生兴奋地向我们展示七都开发太湖旅游资源的美好前景。这里的外商越来越多,对开发太湖旅游资源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七都欢迎海外投资商及各界朋友来七都观光、考察、投资。富裕发达的七都人愿与海内外一切有识之士共同开辟、开发前景诱人的太湖旅游业。
(原载《江海侨声》1995年第8期,作者木三徐惠)
七都: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故事
七都像一个奇迹。
在江苏省地图上,很难找到它;在苏州市域图上,它是安静不语的一方水土。江南一带名动四方的地界儿太多了。即使在吴江市诸镇中,七都也一直是块不起眼的偏僻之乡。论文化,它比不上同里、震泽的厚重绵长;论经济实力,很多年里,它只能居于中下游,离“华夏第一镇”盛泽更差得很远呢。
但这两年里,七都却从它周围的众多城镇中陡然冒出来,让人不能不刮目相看。这个只有3.2万人的小镇。1984年的的工业产值仅为1000万元,1996年却达到了总产值2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3亿,农副业2亿元,人均收入5000元,在吴江市名列前茅。
七都于是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考察。据说,苏南某市的负责人参观这里时,惊呼:“七都是一颗原子弹!”
这个水乡小镇竟然被比作“原子弹”,被看成陡然出现的奇迹,因而令人惊异,原因恰恰在于,它是在不为人注意的情况下,安安静静地发展起来的。
一、风水轮流转,等了千百年,“天时”总会来临。
从上海乘车,飞驰过沪宁高速公路、318国道,两个小时后,透过车窗看到白茫茫的一片湖水和水边一丛丛摇曳的芦苇,太湖边上的吴江市七都镇就到了。人镇的公路是平展的通衢,沿路常有河渠或远或近为伴,相隔不上一二里,就要过一座桥,桥下的水却时有时无,桥头刻着字:“丁家渡桥”、“马家港桥”、“吴溇渡桥”……沿路望见干干净净的粉墙黛瓦的农家屋舍,多半依水而立;田野也是水旱相间,桑田菜地稻田错落有致。
背靠太湖,水网密布,然而,在漕运为主的江南,七都因为远离主要航道,一直都偏僻闭塞。一部厚厚的吴江市志,关于七都及其下辖的28个自然村的记载很少。这里虽属吴江市管辖,却地近浙江湖州。在1984年以前,尚无公路可通。从吴江县城到七都,得先人浙江,再乘船下来,短短的一段路,要花上一天时间。那时县里的干部、教师、医生一听说要派到这儿,多半不愿来。
多年安静而偏僻的七都,其实自有其热闹,有自己的深厚悠久又脉络清晰的历史文化。因其偏僻,也因江南的名镇富乡汇聚,这热闹在市志以及正史中少得记载,却在七都民间代代相传。七都的老人会告诉你,这里有三国时代的乔公墓,就是分嫁了孙策、周瑜的大乔小乔的爹的安魂地,叶港村还有孙夫人墓,虽然乡里都弄不清这位孙夫人究竟是孙权的娘还是刘备的妻;七都安口田村是孙武的封地,他的后代还住在那儿;宋代时隐读村出过一位姓吴的驸马爷,宋高宗南巡,曾兴师动众地来串门访亲家;《西厢记》里的张生本是桥下村人,崔莺莺的墓在文义兜村(崔姓今天还是村里的大姓),而张生跳墙则在古老的妙智寺;清代,妙智寺出过位丁一和尚,因机敏过人,讨了乾隆皇帝的欢心,留下一块“智通无碍”的匾来赞他……
传说无载,你说是纯属附会吧,这里却实实在在有吴江境内最古老的东庙桥和曾被电影《杜十娘》选为十娘沉箱处的双塔桥;妙智寺也还有墙垣残存在着,那块乾隆御题的匾和文徵明写的另一块“景山堂”匾额,都有人见过,“文革”中才毁了;“都”原是介于乡、里之间的一种行政建制,起于宋,七都的古老可见一斑。走人这方水乡愈深,你就会愈觉其中藏着鲜活生气,育着智者能人,安静中蕴着丰富。
然而,在富庶的江南,七都毕竟算不上“风水宝地”。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也算得上“鱼米之乡”、“蚕桑之乡”、“丝绸之乡”,却样样都不突出。七都的一代代农民以种稻、植桑、捕鱼、养蚕为主业,精耕细作,余下的精力,则用来腌菜。这里的五香大头菜早已名声在外,家家都会制作。选料、晾干、切片、上甏,加工程序颇为繁琐,似乎可以见出七都人的认真、精细与聪明。春夏季节,这些咸里微甜、脆嫩爽口的大头菜就被船运往各个城市,成了人们佐餐的佳品,甚至在香港、澳门、东南亚也能觅到其踪迹。
“民皆事农,市有懋易者”。七都这样平静地在农耕文明中走过了千百年。重要地位、繁盛的气息偶尔接近,却又擦肩而过,它不急不躁,似在等待。在踏人七都的最初,记者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风水轮流转”,这话还是有道理的。地理的优势劣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换。
二、蓄势而发,一块生机盎然的土地。
1997年1月下旬,记者采访七都,天寒加冷雨阴风,却始终感觉到有一股热流在悄悄涌动。
从七都镇到各村,所有的道路旁似乎都堆积了土方,正在施工。原来他们正在建设自己的“三大交通干线”把通往吴江、南浔及镇内各村的道路从18米拓宽为24米,使自己更畅达地与不远处的318国道、太湖公路连接起来。为筹集修路用款,镇政府召集万人大会募捐,没想到不用摊派,一下子就筹到750万元。
七都的村上,白天颇冷清,一问,全在厂里上班或在外做生意。路上多的是车,走路的人少,一问,3.2万人的镇,有3000辆摩托、300辆小汽车、100辆中巴。
七都有22所中小学,所所都盖起了楼房,校园装饰得十分漂亮,教育质量也从原来在吴江市排名20多位一下子进入了前5名;镇上从1993年至今教育投人是2000万元。
七都镇政府原来在吴溇村,0.18平方公里,居民1000人;如今吴溇村边有个全新的中心城镇在建,2.6平方公里,将容纳3500人,前几天,镇政府刚刚搬进“吴江最漂亮”的新大楼,宽敞豁亮,让人心胸随之一广。
七都宾馆也才试营业。厅堂与房间里都是原木色、做工细致的家具、装修设备、家具与软装饰的风格十分协调,服务员来自全国各地,经过了旅游学校的培训。人住其中,只有静夜里突然传来一阵拖拉机发动声才能让你恍然想到是置身于小镇,四周仍是一片农田。宾馆底下有七都第一家大型超市,主管的七都供销社副主任王君毅说,他们的生意比吴江市里的大商场还好,开业前三天营业额就有50万元,而且好销的尽是中高档商品。宾馆的后面,还在建着一个包括美容、桑拿、保龄球等在内的大型娱乐中心,橱窗内贴着口号“这里应有尽有,不必东奔西走”。原来,七都本少娱乐设施,农民富裕起来后,多到邻地消费,每年能输出一两亿元。镇上心疼这钱,更想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引更多外面的人留驻,才下决心造了宾馆、商厦、娱乐中心……
七都变了
支撑这表象之变的是,是经济实力与结构的变化,即由农耕文明转入工业文明,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而这变化出现的最初契机,是路。
1984年,第一条公路把七都与外界联系起来。以后,一条条公路与国道、省道及其它公路贴近,到1994年,村村通了公路,使它成了“交通便捷”的所在,摆脱了“偏僻”的定语。背水临路,劣势骤然成了优势。
1985年,七都有了第一家电缆企业吴江特种电缆厂。90年代初,抓住了全国通讯业大发展的机遇,七都有了4家设备先进的电光缆企业集团,其中3家年创利税在1500万元以上,通讯电缆、机械电子、有色金属、丝绸四业搭成了支柱,经济翻着番前进。1985年,七都的工业产值是3100万元,固定资产542万元;1996年,工业产值23亿,固定资产5.8亿。北京至天津的光缆干线、沪宁高速公路、黄浦江过江隧道、深圳机场等地下电缆,都出自七都,这里生产的空调电机、摩托车轮骨,专为上菱、日立、本田、易初等名牌产品配套;丝绸产品接连获得全国博览会金奖,出口稳定……这样的成绩,让人不能不刮目相看。
三、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最动人的风景。
一地的魅力,往往一半在于风景特产,一半却在人。一个地方的发展也是,一半靠天时地利,另一半全在人。
七都的村镇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多是本地人。七都最大电光缆企业亨通集团的总裁崔根良以严格治厂而闻名。宜兴一家独资企业找上门来,以年薪150万元相邀,他不但没走,反而收购了这家厂来壮大集体企业。不走的原因很简单:“镇上这么多人靠着这厂呢,走的话,对不起七都人。”许多厂长吃睡在厂里,“滴水不漏拿效益,斤斤计较抓管理,六亲不认订方圆,面红耳赤论质量”,为的不单是金钱,约束他们的也不是严格的规定,更是在本乡本土上的名声。七都镇党委副书记、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周学林称之为“良心厂长”。
在李家港村有家靠500元贷款起家而今生产能力已为4.5万吨的村办企业吴江电解铜厂,董事长倪如宝只有初中学历,但现在坐在小村里的他,注视着与上海和深圳金属交易所联网的电脑,听着从伦敦、北京等地传来的信息,分析行情,进行决策。
七都镇党委书记、农工商总公司董事长沈荣泉也是土生土长的七都人,四十刚出头,朝气中带着沉稳。问当年能抓住机遇、发展起通讯光缆业的优势是什么,沈荣泉说是人,“七都人的商品经济意识比较强,又勤劳、热情、肯节俭克己”。这话,在吴江市记者就听人说过。沈荣泉、周学林和差不多所有30岁以上的七都人都有过摇着小船到外面去卖五香大头菜的经历。即使是“文革”中,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他们也有本事把大头菜卖到南京、上海、广州甚至香港去。虽然过的是农家小日子,可七都人的眼界与心胸从来不曾狭陋,一直注视着市场,搜寻着能帮助他们带来机遇的信息与能人。路没通时,外人不肯来;有了路,他们找来祖籍七都的上海电缆研究所的老所长,于是引来了通信电缆项目。如今,每天上飞机的七都人就有20个,七都镇上专设民航售票处,在外开拓市场的七都人更多。
七都人懂得自己的局限,小小的镇上引进了不少人才,光是国家级专家就有4位。可有趣的是,到外省他乡打工的七都人不多。太湖边上的这一方平和且生机绵绵的土地,蕴藉着让他们眷恋的力量。年轻一代的七都人不再去卖大头菜了,但多数七都人依然不肯离乡,也不肯离开泥土。白天上工,晚上在田里,忙个不停。严冬,一畦畦农田依然绿意盎然,连桑树地里也套种着菜,家里养蚕、养鱼,甏里还扣着大头菜。为的也许不是卖那几文钱,只是一种勤劳淳朴的习惯使然。
盼了千百年的“风水”转到了七都,七都人没想过靠在风水上偷一回懒。他们说,今天的优势明天还会转为劣势,得趁早让优势更优才行。七都靠湖,只有背水一战,没有退路。
七都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走人愈深,愈多注视那些真诚的眼睛,愈会感受到它的魅力。那也是苏南的一种缩影。
(原载《人民日报》1997年2月5日,作者姜泓冰杨晴初)
七都儿女冲大潮
太湖南岸的小镇——吴江市七都镇,知名度越来越高了。七都的工业营造了四大支柱产业,即丝绸、有色金属、通信电缆和光缆、机械电子工业。其它如建筑建材、家俱、皮件服装等产业也形成相当实力。在10家骨干企业中,有3个国家级集团,2个省级集团和3个苏州市级集团。利润超千万的企业4家,超500万的2家。
七都不只是具有这些耐看的“盆景”,同样农民生活水平、城镇建设、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提高和推进。全镇92%的人住上了楼房,户户用上自来水,村村通公路,教育投入魄力大,教育质量全市第五名,敬老院、幼儿园设施苏州市一流,城镇建设热火朝天。
七都的变化吸引着各地的人们前来考察取经。中央、省市、上海市的领导来了,新闻界的记者来了,兄弟单位的同志来了。据说,与七都毗邻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组织有关领导来考察,提出向七都学习,一些人存在疑虑,“象南浔这样的地方还向小小七都学习?”但来参观之后又无不心悦诚服。
七都的今天不是靠运气碰来的,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七都人民干出来的。在七都经济繁荣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七都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
七都精神——真诚与拼搏;
七都特色——工作紧张、心情舒畅;
七都作风——快节奏,高效率。
七都镇党委副书记、农工商公司总经理周学林同志说:“七都的发展关键靠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争创一流的精神。七都人强调,争创一流是指在同行业中争当排头兵。他们认为,只有亏损的企业,没有亏损的行业。因此,通信电缆行业,在国内众多企业亏损的严峻形势下,七都的三家电缆集团蒸蒸日上。电缆行业首批领到邮电部入网证的企业全国只有10家,七都就占了3家。亨通集团挤入了前3名。该镇电缆产量700多万对公里,占全国七分之一。亨通光缆被国家重点工程北京——天津光缆干线所采用;丝绸行业在滑坡情况下,金装集团今年可望实现1500万利润,七都丝织厂台机创利4万多元,该厂用老设备生产出新产品,做出了别人不相信的事;电解铜厂今年虽然只是微利,但在同行业也是娇娇者;皮件行业,内销受阻,但雪狐皮件依靠国际市场,95%外销,年创汇几百万美元;建筑公司创利500万元,获得三级资质,在省内一流水平……七都的领导说:“皮件厂有100万利润所体现的精神,不亚于电缆厂几千万元所体现的精神,在实践中我们按照同行争创一流的实质去把握,去引导,就能把企业家的积极性比出来。”
二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七都丝织厂邱金福厂长是个艰苦奋斗的典型。在这家一无库存、二无应收款、三无贷款的企业里,厂长坐的是一辆用了13年跑了50多万公里的双排座汽车;在这个厂里,厂长就是搬运工,会计同是锅炉工;他们买一样东西要跑吴江、湖州和嘉兴三个地方,货比三家,挑最经济实惠的买;出差人员住宿费最高限额是50元,吃饭用盒饭;搬迁新厂房时,全厂上下自己动手浇路面、装铝合金门窗、造简易房子、运大宗机器……他们“滴水不漏争效益、斤斤计较抓管理、六亲不认订方圆、面红耳赤论质量”的作风,无不使人佩服至深。邱厂长的精神影响示范着七都的企业家群体。
三是爱厂如家的精神。许多厂长都是吃睡在厂里的,有的甚至一家都吃睡在厂里,没有别的原因,实在是由于这些厂长除了很有限的几小时的睡眠时间外,他们几乎将全部精力用到了厂里。面对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他们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邱毛贵厂长为了尽一份儿子的孝心,将母亲接到了厂里居住。七都的厂长说,“如果是自己私人的企业,反而没有这样的精神,多赚些钱少赚些钱是无所谓的,但为了集体,我们甘愿没有星期天,没有8小时以外。”周学林同志认为,这是“良心厂长”,办厂有了这样的精神,就不愁企业搞不好。
四是开拓拼搏的精神。七都的企业家不是小富即安,而总是不断进取。这种开拓拼搏的精神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今年、明年乃至后年的趋势,全镇每年投入一个亿开发新品、上新项目,确保新发展;另一方面是开拓市场。去年,七都的企业在全国召开的产品展览会、订货会就达8次。他们严格实行以销促产、以销定产。全镇在外开拓市场的外勤人员有几百名,每天有20人左右上飞机,(为此七都专门设立了民航售票处),这些精明而充满市场意识的七都人把家乡的产品营销到了大江南北,高原上下,为企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在七都的领导干部身上,我们看到了勤政廉政的作风。七都三套班子的领导有着很强的凝聚力,他们在干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靠的不是权力,而是榜样的力量。一位副镇长因工作需要将到另一镇上工作,七都的领导和群众对他恋恋不舍,这种发自内心尊敬的同志式感情是对那位副镇长平时呕心沥血工作的真诚回报。在七都,机关没有双休日,如今则连“单休日”也取消了。机关干部说,“企业的厂长职工没日没夜地干,如果我们在工作时间上不能与其接轨,不仅要影响到七都的发展,我们在良心上也过不去。”他们拿自己和企业家的付出比,认为企业家的奉献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七都的领导干部甘愿吃苦,乐于吃亏,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的:把七都这个地方搞好,致富于人民,将前任领导打下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
在七都的普通群众身上,洋溢着“爱我家乡,建设七都”的热情。七都的百姓有很强的集体认同感,他们以“七都人”而自豪,这决不是狭隘的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们深深地懂得,是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给了自己各显神通的机会;是历届七都镇党委和政府的兢兢业业,造就了全镇经济持续繁荣,推进了社会事业的腾飞。由于集体经济比较发达,几年来七都的公路、电力、通信、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都是乡镇企业挑担的,七都农民的负担是比较轻的。七都人民把这些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头上。每当党委、政府有什么号召,他们总是响应。为了改善七都的投资环境,提高城镇文明程度,他们决心以自己的行动创建省级卫生镇;为了更好地“让七都走向世界,让世界走向七都”,他们以“人民公路人民建”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到三大主干道的改造工程中去。三条主干道是七都与外界交往的纽带,是七都经济的命脉。总长近20公里,土方30多万方,仅土基形成所需资金就达600万元。七都镇党委书记沈荣泉同志在公路拓建千人动员大会上说,“这次三大主干道拓宽工程,是七都史无前例的声势浩大的伟大工程,要以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要以强大的政治攻势,强有力的组织措施,发动群众、引导和领导群众……”是的,七都的群众和社会各界被发动起来了,他们把政府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据统计,在这次捐款活动中,捐款1万元以上的个人有5人,5000元以上的4人,3千元以上的3人,2千元以上的31人,七都中学和小学的学生还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另外,61个镇村厂和企事业单位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目前已超过568万元,加上农户的土方捐款200多万元,总数达800万元。一份真情,一份厚意,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爱;人人投人,个个参与,献上的是赤诚的心。
太湖浩淼,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太湖大堤上新添了一座镇标,三叶不锈钢的船帆雕塑。人们说,这“三”象征着七都三业协调,这“帆”昭示出七都人民驶向胜利彼岸的精神动力。
(原载《中国当代改革丛书》中的《成功之路》作者:周雪荣陶思豫)
协调发展建新镇
吴江市七都镇位于苏杭天堂之腹地,东临上海,西连杭州,北依苏州,南接嘉兴,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因地处太湖南岸,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稻谷飘香,茄果菜蔬,银丝白茧,成为“一年结多熟、天天有鱼虾”富饶美丽的“鱼米之乡”。
改革开放以来,七都镇依靠党的政策,充分利用社会、经济、自然等条件,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抢抓机遇,发展经济,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已成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型小城镇。
工业腾飞 电缆夺前魁
在致力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我镇牢牢抓住乡镇工业这一主体经济,坚持“抓大、扶中、活小”的改革措施,不断深化改革,营造工业优势,使全镇乡镇工业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1996年工业总产值达23亿元,利税超亿元。培育了通信电缆、纺织丝绸、有色金属、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以及化工、家具、建筑、五金、皮件服装等辅助行业。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40家,三资企业30家,固定资产超8亿元;已建成集团型企业1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家,市级5家,5家企业被农业部列入全国500家最大乡镇企业,2家企业被国家经贸委认证为大型工业企业。一些名牌优品如“雪狐”皮装、“光电”线缆、“启星”面料、“云鹃”服装、“华旗”红木家具、“家家”牌电机等脱颖而出,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其中:“雪狐”皮装外销95%。而作为主导产业的通信电缆异军突起,在全镇经济总量中占65%。目前,全镇年生产、销售全塑通信电缆850万对公里,光纤光缆2万皮长公里,占全国市场销量的七分之一强,被誉为“电缆之乡”。首批领到了四张邮电部入网证。开发研制的KYYTP3导引电缆填补我国电缆行业空白,GYTY扁型光缆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上海浦江隧道、京津光缆干线、沪宁高速公路、京九铁路、深圳机场以及国防军事等国家重大工程均采用了七都电缆、光缆产品,还依附电缆行业建成了与电缆行业相匹配的五金电线市场和华东地区最大的废金属交易市场,整个乡镇工业形成了结构合理、门类齐全、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占有率广阔、经济效益良好的工业体系。
农副并茂 粮鱼茧齐跃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农副业,在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以工补农”得到了巩固加强,农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发展。已建成年产1750万公斤粮食的商品粮基地。年产95万公斤优质蚕茧基地。年产2600万吨的优质雪菜基地和2500吨的水产基地。还发展了罗氏沼虾、加州鲈鱼、澳州龙虾、太湖活蚬、甲鱼、蛇类等特种养殖。每年对农业基本建设投入200万元以上,特别是近二、三年投入千万元,兴建水利,购买大、中型农机具。目前,已建立500亩连片高标准农业示范方。拥有洋马联合收割机4台,桂林联合收割机5台,中拖18台。全镇70%的稻、麦收脱实现了机械化,良种覆盖率和技术推广率均达100%。
两手齐抓 事业皆兴旺
经济的腾飞,促使了七都镇城建、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升学率、毕业率均达到100%,计划生育率100%,镇区绿化覆盖率27%。全面实施“科技兴镇”战略,乡镇企业先进设备率达53%,农副业新品种、新肥药、新农艺、新农机推广率平均在97%。户户通广播,人人喝上自来水。新风户达99%。争创省级文明卫生镇已通过苏州市调研,已被命名为“苏州市卫生镇”。村村建成甲级医疗卫生室,人人享受医疗保健,法制健全,社会安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生活富裕、农民人均收入超5000元。
近几年,对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超前设计,加快建设。全镇交通主骨架已经建成,达到一级标准,实现了村村队队通公路。镇区道路水泥硬化,村组公路灰黑色。划定了4.6平方公里镇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太湖旅游开发已进人实质性阶段。上海市政协干部培训中心、上海冶金局培训中心、中国亨通集团、巨通集团统分结合的“太湖山庄”等落户太湖之畔,七都宾馆、购物中心、华都大酒店、天顺大酒店、银湖酒家、民航七都售票处等服务性设施俱全。建成两所邮电支局,电话装机总容量8000门,4个村已达到了“电话小康村”。11万伏变电所正抓紧建设。形成了心田湾、双塔桥、桥下、双荡兜、群丰五个中心村。桥下的农民别墅村和一幢幢式样别致的农民住宅,吸引参观者络绎不绝。镇区还创建了安全、文明、卫生、绿化住宅小区。此外,金融、房产、保险、信息等新兴行业都有了较快发展。小城镇面貌焕然一新。镇区道路硬化、有绿有花、洁净美化、通信程控化、住宅公寓化、社会文明化,初具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小城镇。
(原载《名镇世界》1997年第5期作者:沈荣泉)
建设小城镇 促进大发展
近两年来,七都围绕“科技兴镇”、“旅游兴镇”、“建路兴镇”,加快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和繁荣。
城镇规划先行
根据费孝通教授关于“小城镇、大问题”的著名论点,镇三套班子统一思想,把小城镇规划放在战略高度认识,坚持“富规划、穷建设”和“立足两点、全面启动”的建设方针,不搞指指划划,注重科学规划,真正使规划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和严肃性,更体现出江南水乡特色,又不失现代化气息的新兴小城镇。九五年特邀请了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等专家实地勘察,通盘考虑,按照“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严格施工、加强管理、合理配套、注意美化”这六句话要求,对我镇进行了科学合理的1995~2010年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请市政府领导和市建委有关专家多次评议,反复论证,最后以规划图表式、模型式加以固定,人代会监督。即使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调整、更改,也得考虑再三,极为慎重,从不随意拍板,草率了事。只有这样,依靠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指导城镇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城镇建设加快
小城镇是一件艺术品,硬件是“形”,软件是“神”。以前我们拆拆建建,乱搭乱建,重复投资且生产、生活两不协调,教训尤为深刻。因此,从九五年起的小城镇建设对照规划蓝图,采取“镇上拿一点、部门筹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办法,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严格施工。确保小城镇整体协调。以道路骨架为先导,确定“三横二纵一包围”。交通着手、绿化匹配。两年来镇区投资180万元,新建桥梁七座。主干道的望湖路2450米长,人民路1350米长,吴越路2250米长,路面宽度24米。次干道的新村一路、新村二路和桩桥路也拓宽至11米,全部硬化,投人总资金达1923万元,道路的给排水系统、路灯、绿化、路牌,全部一气呵成。还与本市的庙港镇、八都镇及浙江省的南浔镇、漾西镇接通联结,四通八达。镇区整个道路框架变宽、变畅、变硬,形成了交通大动脉,脉脉相连,路路沟通。以服务设施为重点,交通畅通了,人流物流量随之增大,于是镇区内的服务性设施也相继改善,七都宾馆、七都商厦、民航七都售票处、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人民广场等一些流量较大的公用服务设施全部建成,发挥了整个功能,镇区还设计建筑小品3处,大型镇标及绿化景点4处,公共绿化和单位绿化分别达29600平方米和1800平方米,使江南小镇有绿有花、洁净美化。以三产为龙头,七都镇区紧靠太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优势,我们提出了“吸引外力搞建设,搞好建设吸外力”携手开发太湖,共商保护太湖、利用太湖。于是上海市政协干部培训中心、上海冶金局培训中心、上海新利集团商务部、太湖渔政管理站、武汉邮电研究院分院等外地单位纷纷掷金购地落户七都。一艘大型游轮和40艘小快艇、摩托艇劈风破浪,日日繁忙。东、西山风景、湖光山色夜景成了本地农民、外地游客的去处,太湖旅游开发热空前高涨。此外,350套商品住宅房、380多间商业营业店面房已全部交付使用,与上海汇星房地产公司联合开发的别墅小区正在建造。广播、电视、供水供电、厕所等等一步到位。电话装机量由4000门增至8000门,建成开通了2个无线台发射台,信息量增大,城镇建设活跃。以发展经济为根本,城镇的大建设来源于经济的大发展,也是相互关进滚动发展,互为促进。这几年来我们七都镇小城镇建设依托全镇乡镇工业强劲优势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九四年自费建成了4.6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另一方面,加快心田湾工业小区建设和太湖旅游开发建设。96年建成了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华东地区最大的废旧物资交易市场,今年3月又建成了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可容纳101条流水线的五金电线市场,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运输一齐跟上,两个市场交易火旺,从而形成了大发展、大建设的良性循环。
城镇管理从严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现代化城镇发展中的三个主要环节。城镇管理也是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城镇建设效益和整体功能的必要条件和保证。“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必须环环相扣。对此,镇区配齐保洁、清运、城监、检查等专职队伍,在管理方法上,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手段的配合使用,管理力度上的职能部门、专业队伍、群众自治的相互结合,把城镇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去年,镇上人人动手,户户参与,争创省级文明卫生镇。已被命名为“苏州市卫生镇”。今年10月争取通过省级调研,并出台了如“镇区十不准”、“居民须知”等一系列长效机制的管理措施。在宣传教育上求深度,在管理标准上求高度,在执行监督上求力度。整顿乱涂、乱贴、乱停车、乱设摊、消灭脏、乱、差、改善镇容镇貌,重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行为规范,共同营造美好的家园。
七都镇是一个中等型城镇。通过科学的规划,严格的管理,已初具现代规模,干净卫生、美观整洁、文明有序的江南水乡新镇。
(原载《名镇世界》1997年第5期作者:周学林顾龙彬)
立足市场上规模
这几年,我们亨通集团紧紧抓住国家通信事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注重高起点开发,以科技为先导,在不断发展与调整中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实力,96年底,公司销售额达7个亿,总资产达5.8亿元,实现利税4500万元,生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已发展成集从事铜材加工、拉丝、通信电缆、光纤光缆、纺织印染、商贸等产业于一体的大型国家级企业集团。97年上半年我们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前提下,注重内部管理,挖掘潜力,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继续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稳步前进。
亨通集团作为通信线缆行业中的后起之秀,能在竞争激烈的通信线缆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实属不易。我们亨通摆正位置,抢抓机遇,把握机遇,把国家发展通信的机遇化为动力,正确决策,大胆投入,在夹缝中求生存,逐渐成为通信线缆行业中的佼佼者。
通过市场调查 适时调整扩大生产规模
亨通集团公司在创办之初只是一个生产小对数通信电缆的乡镇小企业,而此时适逢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通信时代的到来,面对如此巨大而又有诱惑力的市场,以我们初期的实力,别说是与其它大企业竞争,就是能不能生存下去也还是个问题。因此,我们认准这个市场,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一步到位,集中资金,花大钱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和检测设备,以高新技术一下子确立了行业优势。
从1991年至今,我们平均每年投入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进行生产规模的量化扩大,到1996年度,已从美国、日本、奥地利、芬兰、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发达国家引进了几十个台(套)的生产流水线和检测仪器,以迅速壮大的生产规模来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在技术、资金的来源上,我们通过“内联外引”的方法,一一把它们落在实处。截止96年底,我们在市话电缆年生产能力上已经达到450万对公里,已雄居全国同行业的榜首。而且,光缆的年生产能力也以40万单芯公里位居国内前十名,由此确立了在我国同行业中的地位。
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也随之扩大,我们的产品现已销往除台湾外的全国各大城市、地区,形成了一张巨大的营销网络。规模化生产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也随之显现,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就日渐增强,规模经济生产了规模效益。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在注重开拓市场的同时,如何使企业不断强化内部管理,通过挖潜降耗、增产、节支等一系列的管理,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现代化制度下的大企业。
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亨通历经最初几年跳跃式的发展,以吴江市光电通信线缆总厂和中日合资吴江妙都光缆有限公司为主的企业都已成为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和较高管理水平的生产企业,在各自的领域都已有较高的知名度。这时如果不改变策略,有效、合理科学地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合力,以期在“刀刀见血”激烈竞争中巩固已有的市场,拓展新的增长点,那么我们的发展速度将逐渐停顿下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利用原有联合协作关系,以资产为钮带,组建企业集团,形成联系更广泛、利益更紧密的“联合舰队”,以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1994年3月,以吴江市光电通信线缆总厂、中日合资吴江妙都光缆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的“江苏亨通集团公司”宣告成立。
95年、96年,我们借成立企业集团的东风,利用集团优势和综合优势乘胜追击,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96年1月,我们以优异的业绩经国家工商局批准,升格为国家级集团公司。
实施跨行业、跨地区的发展战略,促进集团规模经济多元化增长
多元化经营是我们亨通集团在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规划发展前景的又一举措。我们是以生产通信电缆、光纤光缆为主导产品的企业集团,我们在确保现有产品优势的情况下,更应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发新产品。95年上半年,我们从吴江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纺织丝绸这一传统优势,开发经编项目,成立了吴江市环亚经编厂,引进西德、美国、台湾的先进设备,进行经编产品的开发。这一项目的投产是我公司在跨行业发展战略的坚定的一步。
96年我们亨通集团公司又有新的动作。经过近半年的艰苦谈判,以原值三分之一资金一举收购了一家投资达1400多万美元,专业生产通信电缆、通信光缆的外商独资企业,而且这个外资企业的所有设备都是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和检测设备。这个外资企业的收购,不仅大大地充实了我们亨通集团的实力,而且能优化我们的产品结构,使之更加适应当今通信市场的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对我们巩固市场,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亨通集团运用资本经营的一种方式,既救活了一个企业,又壮大了自己的规模、实力,以最小投入达到最快的增值,为我公司跨地区、跨国经营战略方针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不断推行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促进集团向现代化企业迈进
我们亨通作为一个年轻的企业集团,虽然在规模经济的不断扩大过程中取得了规模效益,然而,要想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只有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狠下功夫,围绕市场,不断推行现代化管理制度的落实,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市场的竞争,最终还是企业之间实力的角逐,实力的来源归根到底却是各自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内部管理混乱的企业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我们亨通在现代化管理要求中具体落实为“生产管理制度化”、“质量管理军事化”、“营销管理法制化”、“质量管理标准化”这四化工程。
目前,亨通集团已向多元化、跨地区、跨行业发展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并且朝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原载《名镇世界》1997年第5期)
产品跨界限 市场跨国门
金装·衣装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这是古语,而到20世纪末的今天,“金装”不仅仅穿在佛身上,而成了名符其实的衣装大户、面料大王。从真丝绸、丝绒类到化纤纺真丝等三大系列,在我们七都的金装集团应有尽有。集团还具备对棉、麻、丝、毛、绒等一系列织物的综合织造能力,并在对各种原料的交错织造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服装面料。喷花绒、灿花绒、闪色绒、丝条绉、绢花绸、丝毛绸、双色麻……说也说不尽,看也看不完,新品种、新花样层出不穷。
位于南太湖之滨的江苏金装(色织)集团是在1995年初正式成立的,其前身是1979年创办的七都色织化纤厂。作为传统行业的化纤厂从创建到今天历经坎坷、风风雨雨,自1988年队伍新建以来,一直保持良好形势,走在同行业的前列。自95年成立集团以来,企业被评为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农业部出口创汇先进企业,苏州市现场管理合格企业,绢纺产品荣获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65111乔其绒获优秀奖,并获江苏省明星企业。
集团现有干部员工2000多名,96年丝绒机、丝织机、丝毯机、棉织机、提花毛巾机320台,销售额为1.55亿元,获利税1900万元,自营出口创汇800万美金,实现利润1424万元。现又新上喷气平绒机、乔绒机140台,总固定资产净值3000万元。同时也着手开发保值产品,投入700万元新建启星木业,建立夹板厂。
几年来金装集团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新品,提出“产品创名牌,企业争效益”,不断开拓进取,以“高、新、奇、特”产品赢得市场。其中蓝底黄条的“启星牌”立绒,通过试销一举成功,使企业的真丝乔绒打入越南市场,跨出了国门,有了知名度。目前上门排队带款提货已屡见不鲜,还有许多客户拿着“启星”商标慕名而来。平时去金装的时候,无论豪华的会客室,还是色彩绚丽、品种纷繁的产品陈列室,总有许多“南腔北调”的客户,或者看品种订货,或者手持本厂的织品要求革新加工、织花样。同行不能生产出来的品种一到金装,金装的技术人员就攻关,总能给客户满意的答复,从而也证明了金装织衣装的实力,时时能走在新品前列,生产跨界限产品,形成宽泛的市场网络。
金装人·金装精神
金装集团的领导班子仍是当年队伍组建的那班人,他们是在企业最不景气的时候挺身而出的。他们自身有大刀阔斧、当机立断的气魄,有临危不馁、坚定的人格,更有高瞻远瞩独到的目光,在信息爆炸、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独具慧眼,紧跟时代潮流,始终走在同行的前列。同样的他们在自身的跌撞滚爬、几经考验之后也为企业创造了精神,制定了座标体系。
金装人,身在金装,心想吴江,志向四方。他们发出了“顶天立地的金装人、刀山火海也要拼”、“金装人铁了心、不上台阶不收兵”的豪情壮志。有了金装精神,成功的秘诀就能一套一套推出了。
成功的秘诀之一便是技术开发。熟悉业务的陆厂长是这样说的:纺织业有自己的行业特色,很多产品,比如今年上半年销路很好的乔绒,其基本的工艺程序同解放前没什么差别,最主要的是更新花样,推出新品。乔绒在染色整理、花色花样上不断更新。品种一新颖再加上质量过硬,销路就自然打开,销路一打开,就相当可观了。同样绢纺可白织、可色织、可提花,靠的也是翻花样,推陈出新。而这一些,就要靠技术,质量以及更高类型的花样靠的也是技术。关键之关键的技术革新能打破单一传统的生产,新的格局,前景就会出现,企业的活力也就有了。“新、奇、特、优”跨界限的产品有了保证,真丝毛巾、地毯、丝绒巾等等也就应运而生。
成功秘诀之二是重市场开发,求企业发展。金装集团能持续稳定发展主要是不断开拓外向型生产,重视市场开发,摸准市场行情,采取决策,以快取胜,比别人快一个拍子,就出现“别人跟着转,而不是跟别人转”的格局,永远主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金装的决策者眼光是敏锐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纺真丝,知道纺真丝不会长久,知道日益富足的们开始崇尚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该生产真丝、麻、棉、休闲面料,常常研究消费者的口味,产品也就能适销对路,机器也就能始终马不停蹄。他们还常常研究别国的市场,并能扬其长避其短,对照自己生产别国空缺极需产品,因此,绢丝产品打进了世界上具相当影响、云集世界各地大批商客的韩国市场。并进一步拓宽,形成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中东、南非等国际销售网。96年集团争取到了自营出口权,大量引进人才,调遣销售上的精兵强将,再次大举进攻国际市场。已在国外设立办事机构2个,97年还将新增3个。
启星·更闪亮
在金装集团的大门口的广场上建造着一座美丽的花坛,花坛中矗立着金装集团的企业标志——一颗银色的“启星”。启星是黎明的星辰,是一天辉煌的标志。以邱毛贵为首的领导班子可以说已经迈出了企业辉煌的一大步,也可说金装象启星一样,仍存在无穷无尽的潜力,正在起步,刚刚起步。金装企业的明天如何,领导们没有说什么豪情壮语,他们说那只是干劲,纺织业风云变幻,不可能断言天下的全部流行趋势,金装用的是干劲,脚踏实地,始终找准自己的位置,以新品开发,市场开拓为准,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原载《名镇世界》1997年第5期作者:祁都)
示范村的风采
——记七都镇李家港村
吴江市七都镇是近年崛起的新兴城镇,而位于镇东首的李家港村又是全镇发展的缩影,她宛若一颗明珠,在七都大地上熠熠生辉。
南枕碧波粼粼的金鱼漾,东临水流潺潺连接金鱼漾与太湖的李家河,河上横跨东西的双塔桥如一道美丽的彩虹,为这一方水土平添了不少魅力。
李家港村多年来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96年三业总产值达5.5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850元,呈现出三业协调发展、群众生活富裕、文明之风蔚然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该村多次受苏州市、吴江市、七都镇的表彰,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今年,李家港村被评为“苏州市农村现代化示范村”。这标志着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李家港村又跨出坚定的一步。
农副业稳步发展
李家港村有耕地1096亩,其中村办农场120亩,镇级丰产方100余亩。农场和丰产方里,渠、沟、路、林配套,桥、涵、闸、洞齐全,是全村的“典范”。村里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每年拿出资金购买农用机械,每年每亩补助40元,鼓励发展农业。该村拥有1台“洋马”、3台中拖及其它机械,机械化程度高,在农忙期间组织“农业服务队”为群众服务,深受农户信赖。
对于农业的明天,李家港人充满了信心,逐步增加农用机械,机械化程度提高到80%,稳定专业化服务队伍,积极推广新农艺。
对于副业,李家港人的思路非常清晰,走稳蚕桑、增特种养殖之路。1996年,李家港村副业产值达990万元。以外界“毁桑”严重的情况下,李家港村却牢牢把握栽桑养蚕这个传统副业,同时大力发展名特优种植养殖,利用荒荡滩养殖罗氏沼虾等水产,获得了成功。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
李家港村5.51亿元的产值中,工业总产值占98%。以吴江万宝集团为龙头的村办企业坚持稳中求快、难中求高、艰苦创业,真抓实干。
从八十年代初贷款几千元起家,在破庙里敲敲打打的手工作坊,在企业能人倪如宝等人的努力下,于1990年创办起吴江电解铜厂。经过十多年的艰难拼博,如今的电解铜厂拥有固定资产5200多万元,年产电解铜20000吨,无氧丝、普丝共10000吨,名列全国500强乡镇企业330位,成为全镇乃至全市村办企业的佼佼者。
1995年,以吴江电解铜厂为核心的万宝集团成立,这为李家港村工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集团公司全体员工以“爱厂如家,勤俭节约、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为企业精神,以市场为导向,赢得了国内外数百家用户的一致好评。
今年李家港村在工业上做好三篇文章,一是调整结构形成优势;二是以集体经济为主,对小企业实行股份制,促进全村经济发展;三是重管理抓落实,使全村的工业经济健康快速高效地发展。
两个文明“双丰收”
李家港村党总支成立于1994年12月,下设3个党支部,是群众拥护的好班子,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投资36万元建起9楼9底的小学;投资46万元为村民安装自来水;投资27万元建起了老年活动室;几年来村里用于建公路的投资近50万元,使农户家家通了公路……
李家港村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广泛开展“致力于集体,奉献于事业”主题教育活动。在村民中开展“新风户”评比活动,收到良好成效,涌现出服侍瘫痪了33年的公公的“好媳妇”盛唐毛等先进人物。同时计划生育、九年制义务教育都达到100%。每年重阳节,村里还组织老干部老党员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如今的李家港村,除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气息,更溶进了工业发展后新兴小镇的气息:村级公路的每一个末梢,连接着一幢幢漂亮的楼房,家家用上液化气,户户装上自来水,通讯便捷,几代人憧憬的现代化新农村,已初具雏形。
愿李家港人面对第三次机遇,加速发展,使“示范村”焕发出更迷人的风采!
(原载《名镇世界》1997年第5期作者:悦根)
七都的水与茶
吴江市七都镇位于太湖南岸中央,东连苏、沪,西近湖、杭,北望锡、常,南通嘉、甬。这里小桥流水,青砖碧瓦,田畴花色,随处成景,尤为得天独厚的是位于南太湖的最佳地段。远处,东山、西山,千姿百态;湖面,白帆点点,野鸭阵阵,波光水色,柔丽如练;湖边,芦青柳绿,涛声拍岸。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七都镇无疑是人间天堂中一颗炫目的明珠了。
当你走近这块被太湖紧紧搂在怀里的土地时,那秀润的草木,清冽的河水,清新的田野,林立的桑树,都会让你沉醉于其中。你看,那一条条清凌凌的小溪从那桑树林、油菜花丛中迎你奔来;那一方方明镜般闪亮的鱼池整整扑进你的眼中;那一排排的桑林向你挥手示意;当然,更让你动心的还是一望无垠的太湖,给你送来一份心旷神怡一份水淋淋的粗犷。你仿佛来到了一个水的王国,所见的一切,都浮在半透明的绿水上。
近年来,由于工厂和大量建造,造成的水污染是有目共睹的。水是生命的源泉,离开了水的滋润,万物都将无法生存。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七都人在太湖水的保护上可谓是不遗余力。他们建闸房、筑保护堤,制定防污措施,确保了太湖水的纯净与甘甜。如今,在周边地区普遍水污染的情况下,七都流域的太湖水仍是一级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为了让七都人饮上更加卫生清澈的水,早在1992年,七都镇就开始筹建自来水厂,至93年5月1日,日供水量一千五百吨的自来水正式投入使用。随着几年的扩建,至今已发展到日供水量四千吨。而今,七都镇又投资五百多万元,在太湖边开始兴建起二万吨级的水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七都镇的人将喝上清纯甘甜的自来水了。
好水出好茶,七都的熏豆茶便是一种别有风味的茶。这茶在七都这块多水美丽的土地上已经流传了多少年,谁也不知道。也许,是和这块土地一样的古老吧?自古以来这里就流传着这样的诗句: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荻塘西去路,蚕事胜耕田。生活的富足使这块土地浸润在一种安祥温馨的气氛中。熏豆茶的冲泡十分讲究,体现了七都人对生活的要求。熏豆茶一般由熏青豆、胡萝卜丝、芝麻、桔皮和上等的绿茶冲泡而成。每逢过节或走亲访友,那熏豆茶便是最好的招待,而在平时,邻里之间相互串门喝茶行乐也极为盛行。如果你到小镇来玩,还没等你把访亲拜友的客套话讲完,一碗香味扑鼻、色彩纷呈的熏豆茶已经递到了你的面前。这熏豆,绿绿圆圆的如一颗颗珍珠;这胡萝卜丝,红红的卷曲着;还有那漂在上面的白芝麻和那嫩绿的茶叶在微黄的茶水中忽沉忽浮舒展着身子。望之,你就已经心花怒放了;待得喝上一口,那咸中带甜、甜中有涩、涩中又回味无穷的味儿,着实让你陶醉于其中。面对这样的一碗色、香、味俱佳的茶,小镇的富饶、小镇人的好客……一切,都在这香香甜甜、清新爽口的茶水之中品味到了。
而这熏豆茶的制作也可说乐趣无穷。每年的中秋过后,小镇人便开始着手准备了。而其中的剥青豆,本是一桩枯燥而又乏味的劳动,但小镇人常常是几家商量着一起进行,今天上你家,明天上我家。这样,很累的样儿在大家的说说笑笑中完成了,而且还成了大家一项很快乐的串门聊天活动。近几年,在商店里也常会看到一袋袋包装得很精致的熏豆出售,但那只是给外地客准备的,小镇的人是不会去买的。因为,喝这样的熏豆茶,总让小镇人觉得少了几分什么的。
多少年了,熏豆茶就这样的泡下来,一代又一代,至今未凉;太湖水一年又一年地流淌着,至今清澈未变;而小镇,也就在这纯净太湖水的滋润下,在那熏豆茶香味的包围中,一天一天地走向富裕、昌盛。
(原载《名镇世界》1997年第5期作者:华月)
实施工业兴镇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江苏省吴江市七都镇,过去是穷乡僻壤,而今成为太湖之滨一座新兴城镇。这一巨变得力于改革开放,得力于经济的发展,得力于乡镇工业的兴起。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三次亲临七都考察,热情地赞扬七都乡镇工业从“草根工业”长成“满帆工业”,已成为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物质基础。费老充分肯定七都人把发展目标定位在培育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通信电缆业,使电缆生产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现在又瞄准了科技含量更高的光缆业这样一个“朝阳工业”作为进一步发展目标,真是不简单。
一、调整经济结构,坚持“三个为主”
一是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之初,七都镇年工业利润不满百万,农民收入主要依赖农副业生产。1985年后,几任领导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工业上。到1998年,全镇工业产值达24亿元,形成了通信电缆、轻纺丝绸、有色金属、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的170多家企业组成的工业经济体系。通过扶大扶强、创新创优,延伸开发了同轴电缆和动力电缆。同时发展轻纺丝绸、机械电子、有色金属加工、建筑建材等其他行业,使一些名牌优品脱颖而出,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
二是所有制以集体经济为主。为了加快全镇工业的发展速度,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努力开发新产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组建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到目前为止,全镇已建成集团型企业1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家、市级5家。有5家集体企业被农业部列人全国500家最大乡镇企业和全国利税总额的1000家乡镇企业,2家企业被国家经贸委认证为大型工业企业。
三是行业结构以电缆、光缆为主。七都镇把选准行业方向作为全镇工业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他们下广州、赴上海,考察市场,研究信息,最后确定抓住国内通讯事业发展的机遇,把开发电缆产业作为七都发展乡镇工业的突破口。1985年,镇领导以“三顾茅庐”的精神,请来在上海电缆研究所工作的家乡人、高级工程师沈康,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办起特种电缆厂。到1990年,该厂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00万元固定资产,年生产通讯电缆50万对公里,实现利税200万元的中型企业;九十年代初,又抓住发展时机,把特种电缆厂组建成双塔集团。在镇南心田湾创办集光缆、塑胶电缆于一体的亨通集团。并用滚雪球的办法,用积累的资金,相继创办了“巨通”、“恒通”两大集团。全镇通讯电缆生产能力达到1100万对公里,光纤光缆55万芯公里,使七都镇成为全国闻名的“电缆重镇”和“光电缆生产基地”。七都的镇办集体企业亨通集团公司,还于1996年一次性出资5000万元收购了一家总投资达1.5亿人民币、具有国际一流设备生产电缆、光缆的外商独资企业,以“老乡”兼并“老外”,开创了中国乡镇企业购并外商独资企业的先河。
二、壮大经济实力,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从封闭到开放。1984年以前,七都还只是一个连公路都不通的小乡镇,靠舟楫而达,无车运之便。由于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才支撑、推动了城镇建设。1992年七都撤乡建镇,给小城镇建设带来了契机。根据建路兴镇的思路,大规模展开了交通建设和整治。现在,七都镇交通主骨架已经形成,达到一级标准,实现村村队队通公路,公路总长度达85公里。其中村级公路总长42.7公里,桥梁56座。镇区道路拓宽硬化,村级公路全部黑色化。新建20个不锈钢候车亭,开设63辆农民公交车,设置了红绿灯岗亭和交通指路牌,还购进了40多艘旅游小快艇,设立4家民航售票处,形成了立体交通的大循环格局。现在到吴江市区35分钟就够了,到上海虹桥机场只需80分钟。建造了两家邮电支局,全镇电话装机容量超过万门。上网电脑不断增多,信息交流加快。
二是从内向到外向。七都镇注重“三外”经济的发展,不仅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而且竭诚邀请著名的电缆行业的专家学者来七都共创实业,为外向型经济逐年增强打下基础。在七都工作的专家已增加到18名,大专、本科生230名,企业自己送出去培养的大专以上人才535名。目前,全镇合同利用外资6536万美元,建立三资企业近30家,出口创汇1691万美元。其中“启星”面料和“雪狐”皮装外销量分别占企业生产量的85%和96%。
三是从农业为主到工业为主。随着全镇工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飞跃发展,七都农民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离土进厂,工农兼管,开始由农民向工人的质的转变。改革开放初期,全镇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力的90%以上,到1998年底只占15.6%。从事乡镇工业职工人数由1978年的1258人增加到1998年底的12183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1998年与1987年相比,全镇乡镇工业产值由366万元上升到24亿元,在全镇经济中的比重也由32.5%上升到86%;农民人均纯收由1978年的122.2元上升到6000元。
四是从传统农村到现代化新型的城镇化农村。在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通过“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反哺农业,促进了农副业的发展。在抓住传统稻、麦、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特种种植。例如: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开发种植了12000亩优质雪里蕻,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雪里蕻生产基地,每年为农民增收2400多万元。可以说:七都镇靠一根线(电缆)做大了乡镇工业,靠一棵菜(雪菜)做大了农副业。乡镇工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七都镇为筹建幼儿园、敬老院、中、小学校和修筑公路,所有的乡镇企业直接捐款超过1000万元。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逐年改善,已完成农村改厕1125座。今日七都已跨人“省电话小康镇”、“省级卫生镇”、“省群众文化先进镇”、“省体育先进镇”、“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和“省新型示范小城镇”的行列。
三、瞄准现代化目标,建好“五个小区”
一是商贸文化生活区。随着现代化工业的迅速崛起,向工厂转移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集聚。集镇人口迅速增长,市场流通日益活跃,建成了580套商品房的省级文明住宅小区,新兴的商贸服务、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房产、太湖旅游等应运而生,均有了较快的发展。1998年全镇三产经营额达10多亿元。新建了中学、小学、幼儿园,镇区面积亦由1992年的0.187平方公里扩展到如今的1.6平方公里,近四年来投入2.8亿元用于城镇建设。电话入户率达82%,有线电视人户率达65%。建成了11万伏变电所和2万吨级水厂。镇区商场、宾馆、康乐中心、影剧院、歌舞厅、人民广场、农贸市场、太湖天然浴场、运输中心等服务性设施齐全。
二是经济技术开发区。七都镇在镇南心田湾规划4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小区,以双塔、亨通、恒通、巨通等电缆骨干集团型企业为基础,建设成道路通畅、通讯便捷、水电充足、环境优美的主要工业技术经济区,为全镇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三是专业市场区。七都镇针对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在集中力量抓好技术含量高、发展前途大的通讯电缆企业集团建设的同时,狠抓专业市场建设,如匹配电缆行业,建起了华东地区最大的废金属交易市场,又在交通方便的家庭电线相对集中的勤丰村东侧,开辟建设一个以销售民用电线为主要功能的七都电线市场,目前已开设76个摊位,电线销售量日益增加,已成为江浙地区民用电线重要的批发、零售地,产品的市场覆盖率不断扩大。
四是农业示范区。为了探索和推进全镇农业现代化进程,七都镇开辟500亩田作为农业示范区,融桑、果、粮于一体。今年又引进种植台湾青枣、台湾特小凤西瓜等,并由台湾科技人员开发指导,向优质、高产、高效发展。
五是太湖环境保护区。七都镇为了充分发挥临太湖的自然优势,十分重视对太湖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与两个文明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自费建成3平方公里的太湖环境保护区,并在保护区内严格按照自然生态的客观要求,建成环境优雅、和谐,具有大自然气息的示范区,做到无水污染的工业企业、烟尘控制覆盖率达100%。
(原载《乡村经济》1999年第5期作者:朱云云冯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