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震泽镇志 >> 第十四卷(教育)第三章(小学教育)

第十四卷(教育)第三章(小学教育)

2012/12/24 12:39:47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528

第一节 镇中心小学

 

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是震泽民立淑群女子小学,由周积理(苕墅)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民国4年(1915年),该校为县立第二女子高等小学,有学生25人。20年,改名震泽女子小学,男女生兼收,全校有10个班级,330名学生,19名教职工。23年,改名震泽池塘桥小学。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只有七八个班,学生200人左右。抗日战争胜利后,增至12班,学生400名。1954年,定名震泽镇中心小学。60年代,该校是吴江县内唯一的省示范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为震泽镇第二小学,9个班级,337名学生。1977年,恢复震泽镇中心小学校名。1983—1985年,连续三年普及率、巩固率达100%。1983、1985年的升学考试中,语文、数学成绩居全县小学之首,体育达标率居全县中、小学之首。1985年,学校被评为吴江县先进集体,获共青团中央“创造杯”奖和省优秀奖。1986年,建造新教学楼760平方米,13个班级迁入新楼上课。1990年再新建三层教学楼两幢,共计1150平方米。全校有14个班级,学生689人,教职工42人。

 

第二节 藕河街小学

 

藕河街小学前身为“明体学堂”,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校长汤之盘,校址在东栅三元阁内。民国26年(1937年)学校被日军烧毁。以后在“明备堂”办私立学塾,校长马觉庵,学生30人左右。解放后,政府接管,改为藕河坊小学。1957年与丝业小学合并,更名藕河街小学,为10个班级的完全小学。首任校长王徐刚。1966年,学校二度更名,先改为解放街小学,又改为震泽镇第一小学。1977年恢复原名。1979年,因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藕河街小学合并到梅诗场小学,原附设的幼儿部并入镇中心小学。用藕河街小学校舍改办震泽镇第二中学。

 

第三节 梅诗场小学

 

梅诗场小学在民国2年(1913年)1月创办,沈秩安任校长。创办梅诗场小学很艰难,据沈秩安之子沈求我回忆,先在五路堂(庙内有戏台)卖戏筹募集资,后在庄字圩义冢圈地,在埋尸的场所建校,以谐音取雅名“梅诗场小学”,并在校园内广植梅树。办学宗旨是为贫民子弟开门,广收贫苦学生,不论短衣赤足,均可免费入学。学校以文化教育为主,兼办小型农场,进行藤、竹、木工、养蚕、缝纫、烹饪等劳作课教育。4个班,4名教员,学生43人。13年改名为县立第四完全小学。20年,学校发展为9班,学生371人,教职工12名。35年,学校又改名为震泽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政府接管教育,校名不变。1956年,校舍破旧,全面翻建,全部改为平屋,仍保持12间教室。1966年二度更名,先改为红旗街小学,又改为震泽镇第三小学。1977年恢复原名。1979年藕河街小学并入,师生人数增加,校舍、场地也逐步扩大。1990年,学校有12班,学生496人,教职工24人。

 

第四节 私立丝业小学

 

私立丝业小学于民国元年(1911年)由杨剑秋(杨澄中)等人创办,杨任校长,原名为“震泽私立丝业第一初高等小学”,校址在旱桥庄宅。翌年,学校被江苏省指定为模范小学。9年,得丝业公会中热心教育人士和施省之等人资助,在镇北栅购地建校,12年落成,学校乔迁新址(现震泽二中)。学校有西式二层楼两幢,大礼堂一座,图书、教学仪器、生物标本等设施较齐备。14年10月曾在此召开国民党吴江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及举行廖仲凯先生追悼会。26年日军侵华,震泽沦陷,校舍被日军侵占,学校停办。后改在北弄办集成学塾,校长程少平。教师5人,教5个班级,学生150人左右。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原址,校名仍为私立丝业小学,程少平仍任校长,后由陈仁林任校长职务,当时教职员3人,6个班,学生215名。1957年县文教局接办丝业小学,并与藕河坊小学合并,命名为震泽镇藕河街小学。

 

第五节 农村小学

 

从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到民国5年(1916年),震泽农村由周维新等人出资创办柳塘公学,后改为市立柳塘初等小学,又改为区立震五国民学校,校址在双杨村。双杨村还办有私立端本国民学校。解放前夕,震泽农村除双杨2所小学外,另有3—4所私立小学,学生人数约200余人。解放以后,50年代初,震泽两批选送人员去新苏师范和县师训班培训小学师资,同时,积极筹建民办和公办小学,至1957年,小学21所,教师47人,学生800多人,入学率35%左右。1958年“大跃进”,农村14岁以上的大龄儿童纷纷入学,使学生数猛增到1500人以上。60年代,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大龄儿童又纷纷退学回队里劳动,学生数骤降,总数不足千人。1964年开始,为解决困难户儿童就地入学,大办全日制和半日制“耕读小学”20多所,教师增至70多人,学生增至2000多人。1968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校办到家门口”,小学有45所,教师100余人,学生3000多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1970—1976年震泽农村小学稳定在45所左右,学生4400人左右。1978年调整学校布局,恢复中心校和教学视导片。接着,又贯彻《全日制小学工作暂行务例》,农村小学教育步入正轨。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小学数、师生人数相对稳定,1985年,小学28所,学生2212人,教师98人,入学率99.6%。1988年3月始,农村小学划归镇中心小学管理。1990年,农村小学27所,学生2432人,教师93人,学生入学率100%。

震泽镇小学教育情况统计表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