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4 12:37:27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361
清·道光《震泽镇志》载:“迨宋三贤设教于斯,而人习诗书,户闻弦诵,殆锓锓日上矣”。三贤,指宋代王蘋、陈长方、杨邦弼三人,他们进士及第,震泽人引以为荣。宋宝祐元年(1253年),沈义甫于镇西栅筹建“三贤祠”,“建义塾,立明教堂以淑后进”。至元代,镇建儒学,亦称镇学,设教谕1名,训导2名,以主学事,收生徒25人,其址在“三贤祠”,明初废。后重建镇学于普济寺东。清末民初,镇上先后兴办书院、义塾。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周积里(苕墅)等办淑群女学,创女子入学先例。民国元年(1912年)杨剑秋等人倡办丝业私立小学,这是吴江县内行业办学的先导。12年,施肇曾,沈秩安等人创办私立震属初级中学。22年,施氏又办震属育英高中,开震泽兴办中学之先河。当此之时,镇上小学、中学齐备,男生女生均能入学读书,教育已初具规模。26年,日军侵占震泽,学校遭劫,有的被焚,有的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小学(丝业小学等)相继复学。34年9月,初中班复课;36年,高中班复课。
解放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58年,震泽初级中学重设高中部,校名始定为震泽中学。1962年被定为苏州地区重点中学。1960年镇中心小学被定为江苏省示范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镇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损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又得到稳定发展。1978年镇中心小学被定为县重点小学,1979年震泽中学被江苏省教育厅列为省重点中学。1986年,镇上集资30万元建成占地2500平方米的震泽镇中心幼儿园。1990年,震泽一中调整布局,全校25个班级,学生1076人,教职工112名。同年,震泽中学撤去初中班,办成纯高中。此外,镇工会业余学校办班培训,成人教育中心办得富有特色和生气,农村小学教育得到规范良性发展,这是全镇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时期。1990年,经苏州市教育局和吴江县教育局验收,震泽镇成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合格镇。
第一章 旧式教育
第一节 义 学
义学 亦称“义塾”。义学以教蒙童读书习字粗通文墨为宗旨,为民间自发办学。清雍正四年(1726年),震泽镇隶属震泽县,震泽镇奉震泽县谕始设义学。办学经费来源于田租收入。如雍正十三年倪兆鹏捐资创建震泽、平望、同里、盛泽等四所义学,置学田80余亩,未久废。震泽义学设在泰安桥西。清道光八年(1828年)徐学健创办过“頔塘义塾”。民国6年(1917年)创办于施氏义庄的“施氏义塾”,设在家祠义庄内的“龚氏义塾”,主要招收本族同姓子弟入学,经费靠家祠田租收入。施氏义塾聘2名教习,仿照初等、高等两等小学章程,分班授课。
第二节 书院 私塾
书院 清咸丰元年(1851年)钟鼎在原禹王庙内(今斜桥河1号)创办复古书院。咸丰2年,徐厚轩等倡办頔塘书院。
私塾 一般由塾师自设学馆,招收蒙童授课,收受一定报酬。也有地方富商延请塾师在家设家塾,或只为一个蒙生讲课,或为同族若干名蒙生开课。教课内容从教孩童识字始,选“三字经”、“百家姓”等作课本,以及讲授“四书”、“五经”等内容,有的塾师也讲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民国初期至30年代期间,镇上私塾不少,王鹤清在北弄办私塾。周坊元周家祠堂设私塾,镇上东、西、南、北栅均有私塾,农村里也有塾师租屋收徒授课。
光绪、宣统年间震泽创办学堂一览表
民国元年(1912年)震泽市乡学校一览表
.
民国4—5年(1915—1916年)震泽学校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