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4 12:32:25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5178
第一节 环卫设施
解放前,全镇有6家粪埠头(私人粪业者),雇用9名清洁工处理粪便。当时仅有一些简易厕所,露天粪缸随处可见。
解放后,1952年成立震泽镇市政卫生管理委员会,吸收25名清洁工,负责全镇卫生工作,管好粪便,清扫全镇大街小巷。1958年建蓄粪池1只,容量2500担。镇上还改建和新建一批公共厕所。60年代“市政卫管会”改称为震泽镇清洁管理所,1979年又改为震泽环境卫生管理所,工人47名。当时,全镇公共厕所有32个,单位厕所50个,马桶约5000只。同年,已建成五格式化粪池1只,容量3500担,1982年,再建相同容量的五格式化粪池1个。另外建造垃圾处理池5个,容量75吨。添置手推密封式粪车24部,五吨粪船9只,清洁工人增至52名。1990年,公共场所和单位推广新建水冲式厕所。处理垃圾采用填埋方式,逐步更新环卫设施,大力抓好全镇环境卫生。
关于镇、村环境卫生详细情况请参阅《卫生体育卷》。
第二节 绿化造林
“绿杨藏小市,红杏傍高楼”温棐忱《过震泽》中的诗句是对震泽的生动写照。在古代,水乡震泽镇市街及庭院绿化是独具匠心的,据说,晚清时的震泽,就有私人园林13处之多。
解放后,震泽公园的整修以及80年代的彻底修复,为全镇人民和震泽四周游客提供了赏心悦目的休闲和游览场所,为镇区绿化美化添彩增辉。(见《文化科技卷》)
复建震泽公园的同时,还在砥定街和太平街开辟几处街心花园,在镇南居民区植树栽花,绿化美化环境。1990年,镇区公共绿地,街路两旁的行道树,以及绿篱到处可见,工厂学校、机关和居民庭院常种植桂花、玉兰、腊梅、批杷等树木,绿意葱茏,花香扑鼻。全镇涌现出一批绿化达标单位和文明庭院。
农村圩岸广植杨柳,村前道旁种植楝树、榆树、桃树、梅树、榉树、泡桐、朴树等品种。农家小竹园里,杜园竹浓密成荫,环境清幽。老坟地种植松、柏。村道公路两旁种植水杉、枫杨、香樟等。登慈云宝塔远眺农村景色,丛丛簇簇绿树掩映民宅楼宇,一派江南好风光。
全镇镇区大小树木约有万余株。
第三节 环境污染和治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工业布置的不尽合理,给震泽镇带来较严重的环境污染。1983年震泽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40余名,历时半年,系统调查环境状况,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治理污染措施。1984年,镇没立环保办公室,配备专职环保员,专管污染治理工作。
一、水污染治理
解放前,河水污染主要是居民在河里涮马桶和缫丝废水排放入河。解放后,1958年大办工厂,70年代乡、镇工业迅猛发展,化工、皮革、缫丝、染料、毛纺等厂的各种有毒废水排放河中,河水日益受到污染,危害人民健康。镇区工业废水的排放量,1982年比1956年增加136倍,有毒有害工业废水的排放口达32个。
与此同时,有关工厂积极落实治理措施。80年代初,吴江东风化工厂组建污水治理车间,投资30万元建造1000立方米/日的废水处理池,并实施清浊分流,将废水集蓄于调节池。印染厂将收集在废池中的废水进行物化凝絮沉降。吴江皮革一厂用砖、水泥结构建造“栅格式”沉淀池。公社化工厂在氨基偶氮苯车间投产时挖一条宽3×70(米)的氧化沉淀池作缓冲排出渠,酸性废水在此池内调节,含苯胺的废水也在池内加次氯酸钠给予氧化树指化的处理。
二、大气污染治理
工业污染大气的几个主要指示物质有二氧化硫、氯氧化物及飘尘等。据1983年调查,震泽镇在2平方公里内,有高大烟囱18个,高度均在25—30米之间。工厂的锅炉24台,每天耗煤68.6吨。
1984年,吴江东风化工厂以液碱吸收在生产防染盐S时排放出的高浓度氧化氮气体,回收率100%。震丰缫丝厂自行设计扩容沉降式喷淋除尘装置,改善烟黑度减少黑灰。吴江皮革一厂和公社铸件厂分别安装除尘设施“旋风分离器”,以减少硝皮车间的白色皮屑飞扬和铸件抛光时的飞尘。
三、噪声治理
镇区面积小,人口密度高,加上工业布局不合理(工厂多数分散混杂于稠密的居民住宅区),全镇噪声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噪声,占71.6%。
那些噪声较严重的工厂,有的增添隔音设备,有的置换新型动力机械,尽量减少噪声污染,给工厂周围的居民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