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4 9:25:31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14436
第一节 中医沿革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全县有医户43户。明成化八年(1472年),全县有医户19户。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大疫,松陵名医孙日琏被聘施诊施药,救活千余人。乾隆二十五年、三十六年,松陵徐大椿(字灵胎),两次应诏入都诊病。徐灵胎被后世称为清代医学家,吴江中医为吴中医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两代,载入地方志书的吴江医人有上百人,其中被征入太医院任御医、吏目、院使的有9人。
民国11年(1922年),由盛泽育婴堂堂医申辅仁发起成立盛泽医学研究会,简寅升为会长,徐佩青为副会长,盛干卿为评议员。在此前后,盛泽、震泽、松陵等地成立的中医团体还有盛泽区中医协会、吴江中医联合会、震泽医药公会、震泽中医学会等。18年3月17日,全国中医药团体在上海召开代表大会,抗议政府的《废止旧医案》,吴江中医联合会、盛泽中医协会,盛泽药业公所等团体也派员参加了会议。21年8月,盛泽区中医协会创办《盛泽医药报》,月刊,该报以振兴国医、阐发国粹、自强强种为宗旨,由中华邮政特准挂号为新闻纸类。23年8月19日,吴江县中医公会成立,会员282人(含吴江周边地区10人),一批名医被推定为中医各科检定专门委员。24年,全县有197名中医领取了省颁开业执照。35年,恢复成立吴江县中医师公会。民国38年初,境内从事中医的人员有247人。
1951年起,个体开业中医纷纷走合作道路,各地成立联合医院、联合诊所。1954年起,县卫生科组织资历较深、临床经验丰富的内、外、妇、儿、痔、针灸等各科中医收带学徒。1958年,全县63名中医公开了439张秘方、丹方、验方。1959年9月,宋霖若、杨勤之、王友仁、邬品嘉参加苏州专区中医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现场会,在会上宋霖若交流了他的论著《中医治疗血吸虫病》。
1969年11月,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文卫组编印《中草药验方选编》,下发至各级医疗单位和大队合作医疗站。12月,原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丁怀仁、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妇科医师葛景川下放至县人民医院。
1970年8月,原南京军事学院马云翔主任中医师复员到县人民医院,1974年由北京军政大学给予落实政策,改为退休安置。1972~1973年,成立中医癌症防治研究小组。1974年4月,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下放医师李淑慧从菀坪公社医院调入县人民医院。1976年起,县人民医院丁怀仁担任江苏新医学院外国留学生针灸班带教老师,共5期,每期3个月。1977年,中医内科医师钱星若、金储之、马云翔,中医儿科医师何建章被评定为江苏省名老中医。1978年5月~1979年3月,丁怀仁参加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厅援外办公室组织的援伊朗医疗队针灸医疗小组工作。1979年11月,金储之、贝荣能、刘扬佐、陈益民、凌锦藻、陈焱、张永霖、陈建中、王桔芳等9名中医,通过江苏省中医药人员选拔考试被录取,集体编制者转为全民人员。1978年12月21日,吴江县中医医院成立。1979年10月,在铜罗乡卫生院举办痔瘘防治学习班,由该院医师、桃源沈家痔科第四代传人沈濂昌主讲。
1980年3月,丁怀仁调至苏州市中医医院。是年,在县中医医院举办中医提高班(2年制),学员26人。1982年起,吴江县每年举办中医药学术年会,1986年起每年编印《中医药学术年会论文汇编》。1985年6月,县政协医药卫生组和县卫生局编印《吴江县中医临床经验选编集(第一辑)》,收载了钱星若、宋霖若、何建章、金储之4位名中医的学术著作。10月26日,吴江县人民政府召开振兴中医大会。1986年5月,县政协医药卫生组、县卫生局联合编印《吴江县老中医秘方单方验方选编》,收录内、外、妇、儿、伤、五官等6科共360余个处方。1987年6月,县医药卫生学会为松陵卫生院牵线搭桥,与苏州市中医医院横向联系开设的中医皮肤科、中医痔瘘科门诊开诊,卫生院配备人员侍诊学习。11月,县医药卫生学会中医药分会成立。1988年,县政协医药卫生组和县卫生局联合编印《吴江县中医临床经验选编集(第二辑)》,收载了马云翔、袁自复、杨恺明、陈树人等名中医的学术著作。
1990年5月,县医药卫生学会举办了中医知识百题竞赛活动,共发放1100份试卷,收缴率10%,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鼓励奖11名。9月,县医药卫生学会中医药分会组织5名中医骨干到吴江绸缎炼染二厂进行为亚运会筹资义诊活动,诊疗病人百余人次,筹资1000元。是年,县卫生局制定《吴江县中医医院的建设规划》,经江苏省中医管理局批准后开始实施。1991年,吴江县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县医药卫生学会中医药分会与县中医医院联办1次赈灾义诊活动,义诊所得上缴县赈灾办公室,并下发了灾后防病知识宣传小册子。1993年10月27~30日,市医药卫生学会、松陵镇卫生院协助江苏省中医学会医史专业委员会在吴江市松陵镇山湖饭店召开纪念徐灵胎诞辰300周年学术研讨会,到会代表49人,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苏等地,研讨会交流论文40篇,上海中医学院傅维康、南京中医学院江育仁、福建中医学院俞慎初等专家出席会议,德国文树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韩嵩、日本京都吉田庄人等学者给大会发来了贺信。1994年,市中医医院金储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1月至3月,江苏省中医管理局副局长诸瑞明、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华强、江苏省中医管理局计财处处长卢晓玲先后率组视察吴江市中医医院,对医院建设提出了意见。1997年12月,盛泽医院创办《舜湖中医论坛(内部资料)》,收载涉及医史、基础、内科、外科、妇科、伤骨科、针灸、推拿、护理、中药等方面的论文24篇,由全国名中医徐景藩作序,吴江市卫生局局长蒋炯元等领导题词,后未能续编。
2000年8月,盛泽医院录用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学士孙建强,并指定由沈兆熊中医师带徒。2001年4月,盛泽医院组织中医人员编写的《慢性肝炎中医药治疗》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吴江市人民政府召开吴江市中医医院建设沦证会。9月,召开各届人士座谈会,对市中医医院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交流讨论。10月,市中医医院贝敏敏被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中医药局命名为省名中医。2003年3~6月,市内各地中医积极提供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基本处方。震泽中心卫生院副主任中医师邬品嘉的《中医对“非典”防治的探讨》一文,获国家中医管理局认可并存档。9月30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颁布,吴江市中医界在市中医医院松陵镇流虹路门诊部进行义诊活动,马云翔、沈兆熊、贝敏敏、米德健等名中医参加了义诊。2005年7月,吴江市中医医院并入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组成新的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11月,黎里中心卫生院蒯伟勇、市第三人民医院沈兆熊被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评审确定为“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2006年10月13日,经苏州市卫生局批准,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执业机构名称进行变更,第一名称为吴江市中医医院,第二名称为吴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8月,市第三人民医院聘用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学士沈铭轩,并指定由沈兆熊副主任中医师带徒。
第二节 中医各科
一、内科
中医内科旧称大方脉,主治伤寒、时行、杂病、膨胀病等。诊治方法为传统的“四诊八纲”。
明代,周鏐“医名同里,疗病刻期奏功。洪武初,征入太医院为院使,治病如见五脏,京师人目视为长桑君”。吴江人盛寅“洪熙初,掌管太医院事……宫妃张氏经期十月未至,众医皆谓有妊,寅独谓有血疾,当用利药,出言病状,妃遥闻之曰:医言甚多,有此人何不令早视我疾,及疏方,乃破血之剂,东宫怒而不用。数日病益甚,命寅再视,疏方如前,服之血大下,病旋愈”。成化年间(1465~1487年),周黼(周鏐之子)征入太医院。糜仲康“精究医家之术,轩岐所著《内经》及诸家书,唐宋以来名家之所论辨,皆能探赜索隐,切脉治病,有十全之效”。松陵人朱儒“以医显入都,适逢京都大疫,经朱儒救治者,活人甚众,选授太医院吏目。后积赀为院使,尝侍疾禁中。儒编纂《太医院志》(1584年)”。平望张国宁“审症极详,用药必当。遇疑难之症,日夕傍徨形诸梦寐。于他医告技穷者,每获效如神助”。黎里汝可霆“精医术,有族侄某,殁三日,将殓,可霆往唁,见死者面有生气,诊其脉,曰:此阳虚也,投以参附可效,口噤不得入,多方导之果苏”。同里顾宗伯“得芦墟沈恒川之学,神于治痢”。吴江王思中“精于切脉,洞见病源,恒出新意,制方投之辄效,海宁巨室彭氏之媳方婚而病,烦懑欲绝,诸医莫知所为,思中诊视,令尽去帷幔窗棂,房中杂器,密求蟹脐炙脆研入药中,服之顿痊,询其故,曰:此乃中漆气毒耳。本县周氏患发热咳嗽,以阴虚内伤治之愈剧,经月不得眠,思中诊之曰,此为悬饮,乃郁气所致,气不升降,则汤液停积,渐成饮囊,法当开郁行气,以消之,每剂用荷叶蒂七枚,一服而鼾,睡数日平复。盐院某行部至常州,病膈症不起,诸太医群集,皆技穷,思中至曰:此是关而非膈,可治也,乃以半夏曲一两为君,制剂与服,不半月动履如常”。吴江沈自明“少攻书史,兼善岐黄术,识奇疴,济贫病。崇祯年间(1628~1643年),征入太医院为御医”。
清代,盛泽薛汉冲“会镇人有孙姓妇,秋后大病,百药不效,莫解其由。延汉冲至,以井水一盆,贮发浸之,知为寒天受暑也,一药而愈。盖由盛暑晒衣,收贮箱笼,秋后开箱,著身感受暑气所致。由是医道大行”。松陵徐大椿(字灵胎)对内科、妇科、儿科无不精通,自内经以至元、明诸医书无不通晓,并胸有实获,其“谓医学必先明经脉脏腑,故作《难经经释》;谓药性必当知其真,故作《神农百草经百种录》;谓治病必有所以然之理,故作《医学源流论》;谓《伤寒论》颠倒错乱,注家各私其说,故作《伤寒类方》;谓时医不考病源,不辨病名,不知经方,不明法度,故作《兰台轨范》;谓医学绝传,邪说互出,杀人之祸烈,故作《慎疾刍言》;谓医道之坏,坏于明之薛立斋,而赵养葵专以六味、八味两方治天下之病,贻害无穷,故作《医贯砭》”。其被后人称为清代医学家。黎里汝锡畴“治病尝出新意,制方疗人痼疾。治学勤有古训,博采众方,临床不受伤寒、温病藩篱之限,对温病尤其是春温、湿温提出了一系列见解”。黎里蔡以焜“以外科名,兼通内科,善切脉,求者辄效,其族子紫垣病怔忡,医皆束手,以焜视之,命觅经霜丝瓜藤和药煎服,一剂而平。又有人患脾胃气病多年,每劳辄发,兼患鸡鸣泻,他医治以香燥之品,服久转剧,其诊脉曰:此虚脾气也,投以黄芪、归身、阿胶、党参、远志、枣仁,五服而愈”。吴江孙日琏(字景初)“精通男、妇方脉,有医名。乾隆十三年(1748年),境内疫气大行,人苦夭折,景初立誓济人,奋不顾身救治病人,他人束手无策者景初则能洞悉原委、起死回生,于是医名益重。乾隆二十一年四五月中,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景初悉心救治,活者计千余人”。
清末民初,盛泽王斗生、王杏生和芦墟费叶唐等均以内科著名。同里凌小海承父(凌东海)业,“其治急性喉症,善用萝卜汁、梔豉汤为君,每收显效。认为急性喉症皆由风热之邪外侵,引动肺胃积热上升,风热相搏,火毒结聚于喉间而发”。民国年间,内科主要分布在松陵、同里、盛泽、黎里、震泽、芦墟、莘塔、北厍、严墓、坛丘、平望、八坼、横扇、梅堰等地。20世纪30~40年代,黎里凌甘伯以调理见长,擅治虚劳之症;王达泉能治红疹、风火症等急性病;平望程雪琦擅治时行。民国23年(1934年),严墓凌树人、八坼庄颂穆被推定为县中医检定内科专门委员。35年,金鲁望在盛泽开设诊所。
1956年5月,成立吴江县中医中药治疗血吸虫病研究组,由学术水平较高、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宋霖若、钱星若、金储之、杨勤之、陆明道、葛道炎、庞汉雄、刘伯民、贝荣能等人组成,研究和探讨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并在平望联合医院,设专用病床,开展中医中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至11月,摸索有效方剂11种,如消炎逐水丸、温阳逐水丸、通壅利尿丸、乌枣丸、消坚丸、竹纸丸、青蒿鳖甲汤(一、二)、急性下痢方、集要杀虫丸、健运脾阳方等。是年,先后在震泽、盛泽、芦墟、黎里、同里等设中医中药治疗组,开展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中医中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对缓解病情、改善症状体征,顺利接受病原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59~1960年,县内开展中医中药治疗浮肿病、肿瘤、乙脑、肝炎等疾病的研究工作;采用中药内服、外洗,针灸综合治疗丝虫病。1960年,同里公社医院采用中药白术、冬瓜皮、五茄皮、车前子、甘草及清糠、饴糖等,将清糠及中药分别煎煮,过滤去渣取汁浓缩,两汁混合用饴糖收膏后服用,治疗浮肿病。1963年7月,沈兆熊随金鲁望学习中医内科。20世纪50~60年代,县人民医院袁自复,擅治伤寒、温病,对内科杂症有深入研究,于脾胃病尤有研究。震泽公社医院宋霖若、钱星若,盛泽公社医院杨勤之,徐省三等,在民国年间已有声望。宋、钱两人被誉为震泽“两石”,为吴江名医。杨勤之擅治伤寒、温病,徐省三擅治时行热病、脾胃杂病。黎里徐景坊,“其从医特色,用药精专,运用经方要而不繁、简而有当,救急方多简、缓治方多繁,证候专一者简、复杂者繁;巧于配伍变化,秘在方药剂量,景坊先生开方遣药、加减丝丝入扣,不失仲景法度。常用白虎汤加味,药虽平常,方义较深,用在辨证贴切的内科杂病恰到好处,疗效确切;用药剂量以轻清见长,治时病咳嗽,用二陈汤加桔梗一味,用量仅3克,其用药精巧,可见一斑”。黎里徐景耆,平望徐景贤,芦墟葛道炎、费一峰、陈树人,松陵曹应歧、刘意安,屯村钱恒之,莘塔石志民,北厍凌几味,金家坝金南山,梅堰倪君安,南麻沈淡如,横扇陆明道,八都施仲英、曹青儒(内喉科),铜罗计仕敏(喉科)等在当地与江浙邻近一带均很有影响。曹青儒“擅治咽喉蛾(扁桃腺炎)、喉疳喉癣(慢性咽炎),能制外用药,如治疗急性咽喉蛾的‘鹅黄散’、治疗慢性咽喉病的‘上味散’和治疗口疳的‘抑木丹’疗效显著;对喉疳喉癣,方用抑木平肝佐以清润,继用滋阴清热丸剂善后,特别对儿童反复发作的咽喉蛾,他认为童年阴分不足,虚火上炎,在缓解期用和补利咽之剂以提高抗病力,以秘制外用药控制其复发,确有独到之处”。庙港徐伯儒已第三代业医,以专治伤寒闻名。
20世纪70~80年代,县人民医院、平望、震泽、盛泽、芦墟的中医内科在县内、外颇有影响。县中医医院金储之“致力于中医治疗血液病、肿瘤的临床研究,独创滋养化瘀解毒法、制亢化瘀解毒法、软坚化瘀解毒法、温运化瘀解毒法等缓解白血病的有效验方,曾治愈2例“勒一薛氏症”。金还擅治时行,认为面色衰白、脉行细数和风象频繁三者隶属燥热风动,主以西洋参、羚羊角配生地、豆豉、黄连、白芍滋阴熄风,凉营透热,立方立法推陈出新。县人民医院马云翔“擅治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对胃脘痛胃酸多者,主张用生石膏为主药的石甘地冬芍药汤,胃酸少者用良姜、干姜、炮姜、肉桂、甘草白酒浸泡服用;治疗风湿性疾患主张用马钱子等”。黎里凌仲穆“崇尚读书长智,开卷有益,对先贤论述兼收并蓄,擅调养疾病,平淡中见疗效”。盛泽中心卫生院杨恺明在当地及江浙交界地区较有影响,“擅长热性病、老年性疾病及慢性病,特别对消化道疾病及肿瘤更有见地”。1983年8月,盛泽乡卫生院杨震震随父杨恺明学习中医内科。1985年起,马云翔运用自拟胆石1号至4号方治疗胆囊结石,其中1号至3号方为中药汤剂,4号方为中药胶囊剂,吸引大批患者前来就诊,除本地外还有苏州、浙江、上海等外地患者。费峰之子费原子、杨恺明之子杨震震继承父业,分别在芦墟、盛泽中心卫生院从事中医内科工作。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邵继芳、陈焱接承县中医医院血液病、肿瘤科的临床工作,继承金储之的中医治疗经验,采用扶正固本、平衡阴阳,通过辨证施治,对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症状,提高肿瘤、血液病患者生存质量有一定的作用。黎里镇卫生院蒯伟勇继承其祖父邹云翔(全国名中医、肾病专家)的治病经验,在学术上颇具造诣,“擅治肾病、脾胃病等,尤长以治疗肾系疾病,提出血分肾病的概念和理论依据,认为肺、脾、肾三脏相互连贯协作无间,治肾病不能孤立地治肾,而是一种整体疗法,追求、研讨中医从定性到定量的辨证治疗中达到控制病情的优化治养,强调保养肾气对人们健康的积极意义”。盛泽中心卫生院沈兆熊师承金鲁望,他擅长经方的运用,熟谙各种慢性病、老年病的防治,尤擅治消化道疾病。震泽中心卫生院陈建华在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血压等方面有独到见解:对病毒性肝炎初发期用加味温胆汤,黄疸期用清肝利胆汤,慢性期用养营舒肝汤的分期治疗方法,慢性期还可将中药制成丸剂久服,以图根治;对高血压治疗分为轻症型用导降法,重症型用平肝镇逆法,暴发型用宣窍定乱法治之,在高血压暴发型昏厥、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先用至宝丹、苏合香丸研末频频灌服,只要将急救药物服下,待有苏醒,再以宣窍定乱法治疗,转危为安的概率很大。北厍镇卫生院张庆祺,南京中医学院毕业,中医全科,尤擅血证、肝胆、脾胃、咳喘等病。
1998年10月,杨恺明之女杨毓琴在松陵镇开设中医内科诊所。2002年3月,金储之之子金跃德继承父业,开设私立诊所,专治血液病。是年起,民营门诊部在境内应运而生,大多民营门诊部设中医内科。2003年4~6月,市中医医院采用国家中医药研究所提供的抗“非典”处方,制成袋装汤剂供门诊使用。2004年9月,黎里镇北厍卫生院退休医师张庆祺在当地开设中医内科诊所。2005年4月,桃源镇铜罗卫生院退休医师计新民(内科)在当地开设私人诊所。2006年2月25日,同里镇卫生院聘用苏州市中医医院退休高年资医师华润龄、朱牧、郭道增、吴国良、黄继锋,恢复开设中医内科。12月,桃源镇铜罗卫生院退休医师倪力强在震泽镇开设中医内妇科诊所。2007年2月,苏州永鼎医院设中医内科。3月,同里镇卫生院中医内科配备主治中医师、中医师各1名,跟随聘用专家学习和襄诊。2007年底,全市有27个医疗单位设中医内科,共有医师63名(表3—1)。
表3—1 2007年底吴江市中医内科医师的分布及其职称情况
续表
二、外科
中医外科旧称疮疡科,以治疗痈、疽、疔、疖、流注等为主,也治内痈,如肠痈、肺痈等。治法有内治、外治或内外兼治。
清代,黎里汝先根“父承源于军中得外科秘方,每试辄效,先根受其术,疗病多奇中,肢体断折者可复续,肠胃溃出者能纳入……荐授太医院吏目”。同里孙元曙“兼内外科,精其术,治疮疡能起大症”。同里顾鼎勋精疡科。吴江叶在公“业疡科,熟于临症,遇有大疽,以铜尺量之,治与不治,立决不爽”。芦墟陈焕“祖陈策,父陈琳,皆业疡医。陈焕更精其术,贮良药,工敷治,诊治应手而愈”。七代世医陈仲威专治流注、痈疽等,其子孙皆为外科名医。
民国年间,吴江县的中医外科主要分布在松陵、同里、盛泽、黎里、震泽、芦墟、莘塔、北厍、严墓、坛丘、平望、八坼、横扇、梅堰等地。芦墟许半农“擅治痈疽,察人气色预知病候,曾与王一仁、秦伯未等创办中国医学院”。民国23年(1934年),横扇徐佐卿及其高足周一先被推定为县中医检定外科专门委员。徐佐卿“专业内外科,以外科为主,擅治疔疮、痈疽、肠痈、流注等症,治疗除局部用药外,常佐汤药,内外兼治,外科常用升、降、提、吊等要药,皆亲自炼制,对成方能在实践中改进,如《外科正宗》所载‘消核膏’,若照方配用,收效不显,徐氏认为这是药力未能到达之故,他将膏剂改成散剂,再加麦粉用醋调涂敷,并在药面涂酒,保持湿润,而使药力易于渗透,对瘰疬、结核、肿疡及皮白不痛之阴症有明显疗效”。周一先能继承师艺,亦能练制外科用药。莘塔屠得三以擅治疥疮在周围地区闻名。
20世纪50~60年代,盛泽杨舒荣、徐畏三、王雪鸥、夏墨林,震泽周醒华、汪仲宣,黎里周一先、汝育才,丁志洪,平望尤仲良、李中时,松陵黄培之、顾吉人,芦墟黄旭升、石志明等均享有盛誉。松陵黄培之用斑蟊等动物药制成的拔毒膏为县内独创,不含砷,效果甚佳。莘塔中医外科陆玉琪在屠得三处帮忙得到治疥疮的扫箨散处方后,传至莘塔公社医院。
20世纪70年代,八坼公社医院(卫生院)中医外科用中草药治疗毒蛇咬伤,效果理想,吸引周边公社病人前来就诊。1978年,莘塔公社卫生院陈祖林参加苏州地区第二期中医外科训练班后,开展中医外科及皮肤科门诊。1979年,黄培之之子黄炳权,承父业,在松陵镇卫生院从事中医外科。
1985年,县中医医院、盛泽中心卫生院、震泽中心卫生院、芦墟中心卫生院、黎里镇卫生院、湖滨乡卫生院、莘塔乡卫生院设有中医外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抗生素的应用,境内痈、疽、疖、疔等病已十分少见,中医外科日见衰落。2006年2月,同里镇卫生院聘用芦墟中心卫生院莘塔分院退休医师陈祖林开设中医外科(皮肤科)。2007年底,全市有6个医疗单位设中医外科,共有医师9名(表3—2)。
表3—2 2007年底吴江市中医外科医师的分布及其职称情况
三、妇科
中医妇科旧称妇人科、女科,专治胎、产、经、带等妇女病。
民国年间,吴江的中医妇科主要在同里、盛泽、平望、芦墟、黎里、震泽、莘塔、严墓、北厍等地。盛泽简寅升及其子简伯龙、平望秦东园、芦墟沈立斋、同里邹云秋及其高足叶玉衡等都很有声望。简伯龙擅长调经种子,秦东园擅长调经安胎。邹云秋“处方立法,概括为滋阴、清热、疏泄、利湿、扶本、固涩等原则,用药遵古而不泥古,对墓回头、薤白头、萱花、樗皮、沙苑、茜草、贯众等药有独特见解,调经种子法别具一格,他认为孕育之事,决非药物所能强求,药本治病,否则弄巧成拙,不可妄信,但对体质赢弱,月事愆期,经过调理补益后,确有疗效”。叶玉衡“擅治崩漏、调经、求嗣,乡间谑称‘月月红’,上海所属各县及昆山、吴县等地均有群众信仰”。民国23年(1934年),简伯龙、秦东园、沈立斋被推定为县中医检定妇科专门委员。
20世纪50年代,八坼沈之英治疗男女不孕症有成效,秦坤尧治疗妇科疾病有独特经验,在周边地区均有一定的影响。20世纪50~60年代,盛泽、平望、同里、芦墟的中医妇科仍有影响,芦墟有郑润之,同里有邹云秋之子邹锠明、叶玉衡之子叶培基继承父业。1969年12月,县人民医院,开设中医妇科门诊,由原苏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妇科医师葛景川应诊。
1973年,原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妇科医师石志岐下放到县人民医院,从事中妇科。1979年,葛景川退休、石志岐调回苏州后县人民医院中医妇科一度停诊。
1984年,县人民医院恢复中医妇科门诊,由中医内科医生顾红兼诊。1994年市第一人民医院开设痛经专科门诊。
2000年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妇科门诊由中医内科医生赵洁兼诊。2007年底,全市有4个医疗单位设中医妇科,共有医师4名(表3—3)。
表3—3 2007年底吴江市中医妇科医师的分布及其职称情况
四、儿科
中医儿科旧称小方脉、幼科,主治小儿痧、痘、惊风、疳积等疾病。
明代,黎里诸葛绅“以小儿科名,同里唐氏子,才二龄,中寒发厥,一昼夜不醒,医皆束手,绅视之曰:此易耳,投以生姜、干姜、黑姜三味,二鼓后得啼声,遂愈”。芦墟名医袁颢精痘疹,著《袁氏痘疹全书》五卷。袁颢曾侄孙袁泽“得世传之秘,视儿色理,即知吉凶,当痘盛行时,每至一村,集群童阅之,某当生,某当死,靡不毕验”。
清代徐大椿擅长内科,也精妇、儿科,其“博通医学,难易生死无不立辨,怪症痼疾皆获效验,一妇人生子无肌肤,家人惧其无生,欲弃之,大椿令以糯米粉糁其体,以绢裹之,埋土中出其首,仍乳之两日夜而皮生”。冯燮“凡痘证之顺逆、生死定以时日,不爽毫发,时有仙人之称”。道光四年(1824年),平望戚文广始行中医儿科业务,其“精儿科,自制药丸,秘方不外传”。咸丰末年(1861年),四世医戚杏圃在平望原址开业,业务闹于前。当时杏圃子侄较多,分散各镇行医。长子午山常寓芦墟;次子幼圃亦寓芦墟南栅;嫡侄瑞圃医寓黎里镇陈同春国药号;次侄金圃先寓周庄杨家泽陶宅,后迁同里镇陆家埭严宅;侄孙宝卿、瑞卿同寓父所协助门诊;三侄孙韦卿医寓盛泽镇;四侄孙蓉卿亦在平望开业,各皆兴旺,不幸子孙皆少。戚氏儿科传至戚幼圃历五世。幼圃有二女,长适平望吴姓,次女嫁给门人何翰墀。何翰墀学成后初寓同里镇西街邹孺伯宅行医,后迁回北厍南港祖宅。光绪十四年(1889年)荷月望日,因戚氏医业后继乏人,幼圃将戚氏儿科秘本传于次婿何翰墀(字嘉谋),并在秘本上加注“戚氏秘方已属何氏,不得传于第三姓焉”。宣统元年(1909年),何翰墀患肺病不治去世,医业由其妻何戚氏继而代之。
民国年间,吴江县的中医儿科主要分布在同里、盛泽、松陵、芦墟、黎里、震泽、平望、莘塔、北厍、严墓、坛丘、梅堰等地。芦墟何柏荪,何翰墀长子,字笑君,继承父业,在詹家弄沈宅开业,名闹江浙。何翰墀次子何建章原职商业,因兄柏荪业务繁忙,且多病,于是随兄学医,后襄诊。民国14年(1925年),因兄病故后,何建章迁至同里镇成字圩朱宅开业应诊,并悉心研究戚氏儿科秘本,凡小儿痧、痘、惊、疳诸病无不效验。20世纪30年代,何建章治愈一瑞典藉女孩乙型脑炎后遗症,病家赠“扁鹊再世、芦氏重生”匾额。23年12月,同里宋伯寅、南塘港陈指卿被推定为县中医检定儿科专门委员。平望王二仁,擅用散药治疗小儿脾泄。盛泽戴云棠,善以推拿(俗称摩惊)治病。黎里庞汉雄,擅痧痘幼科。莘塔凌慕慈,擅以推拿治小儿惊风急症。
20世纪50年代,八坼联合诊所肖明德治疗儿科疾病有独特经验。1957年8月,同里联合诊所何建章之子何雪成随父学习中医儿科,1961年11月30日经县卫生科考核分配至同里公社医院工作,业中医儿科。20世纪50~60年代,同里何氏儿科医名仍隆。震泽陈佩云,在解放前就以“末子药”(散剂)而闻名,将中药研成粉末,共有10余个配方,针对小儿不同疾病选取相应药末配伍治疗,并用专匙喂服,效果佳,价格低,特别是治疗小儿“奶痨”、腹泻等疾病见长。1960年起,陈益民随其母陈佩云学医,学成后在震泽公社医院从事中医儿科工作。1986年,县人民医院米德健采用捏脊法治疗小儿单纯性腹泻及厌食,颇有声誉。1993年9月~1995年7月,何雪成之女何律,就读于常熟卫生学校。何律毕业后随其父学习中医儿科。1998年1月,何雪成退休后,何律继承父业,“在传承戚氏儿科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通过辨证论治,在指导婴幼儿营养调整、生长发育观察及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小儿顽固性腹泻、百日咳、哮喘等疾病有独特的何氏治疗方案”。
2001年9月,市第一人民医院开设中医儿童性早熟副主任医师门诊。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该门诊应用自拟“平早一号方”治疗女童性早熟,取得较好疗效。2007年底,全市有6个医疗单位设中医儿科,共有医师10名(表3—4)。
表3—4 2007年底吴江市中医儿科医师的分布及其职称情况
五、痔(肛肠)科
旧称痔瘘科。民国年间,严墓日辉坝(今属桃源镇)沈家痔科是吴江县内有影响的中医专科。沈家痔科始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创业人沈觉香的治疗方法为缚、敷、熏、洗诸术,缚,主要为悬铜钮子的挂线疗法;敷药枯痔散、立鹤生肌散均独具功效,乃沈氏世代单传。沈濂昌为沈氏痔科第四代传人。
1958年1月,严墓联合诊所贝荣能、沈宁澜、沈濂昌编写了《中医痔瘘疗法》,公开介绍了一般常见肛肠疾患的治疗方法。该院曾治愈一位日本籍病人的痔疮,病家赠送“武士塑像”一个。病员远自陕西、重庆、广西、江西等地前来投医,沈濂昌在贝荣能院长的支持下,创造治疗内痔的胶圈套扎疗法,该项目于1978年被苏州地区评为科技成果荣誉奖。
1981年,县中医医院开设痔瘘专科,由贝荣能医师主持该专科。是年,贝敏敏从中医内科转至痔科,随父贝荣能学习中医痔科。1982~1984年,江苏省卫生厅委托县中医医院举办3期(10人)中医痔科学习班。1985年8月,县人民医院开设中医肛肠科门诊,对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单纯肛瘘开展门诊手术治疗。11月,铜罗乡卫生院另挂吴江县铜罗痔瘘医院,拥有病床58张,开展内痔注射术、结扎术,外痔剥离术、切除缝合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外剥内注射术及直肠脱垂、直肠狭窄、肛裂、肛瘘等各种肛周手术。1987年4月,贝荣能退休,县中医医院痔科由贝敏敏主持。1988年8月,震泽中心卫生院开设中医痔科专科门诊,设住院床位10张,以中医疗法为主,采用内痔结扎和套扎疗法,外敷自制中药“枯痔散”、“立鹤散”。1991年,县人民医院开展电子治疗仪治疗内痔、混合痔。震泽中心卫生院购置激光医用治疗仪,开展痔科激光手术。1993年,吴江市中医医院痔瘘科被苏州市卫生局定为苏州市重点专科。
2004年6月21日,桃源镇铜罗卫生院痔瘘科被吴江市卫生局认定为吴江市临床医学特色专科。2005年4月,桃源镇铜罗卫生院退休医师汪惠珍(痔科)在当地开设私人诊所。是年,市中医医院痔科被评为苏州市重点专病专科。该科诊疗病种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肛瘘、肛旁脓肿、肛裂、肛门狭窄、便秘、直肠息肉、肛乳头瘤、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特色诊疗包括胶圈套扎治疗内痔、双侧侧切治疗肛裂、切开挂线旷置治疗肛瘘、便通灵治疗便秘、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年门诊量近3000例次,年收住病人500余例次。2007年4月,同里镇卫生院周承宇在苏州中医医院痔科学习回院后,开设中医痔科。12月1日,市第一人民医院开设肛肠科病区。年底,全市有7个单位设中医痔科,共有医师19名(表3—5)。
表3—5 2007年底吴江市痔(肛肠)科医师的分布及其职称情况
六、骨伤科
中医骨伤科旧称正骨科,又称伤科。旧时从事此业者,大多会拳术,以武术、气功、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跌打损伤、接骨、正骨等,自制伤膏,流动行医。
民国3年(1914年)左右,桃源沈应源,赴福建远亲处向当地伤科名医学习伤科,后又业师绍兴俞大毛,对整骨、推拿、按摩富有经验,在本县及浙江毗邻地区群众中有较高威望。
1949年,沈应源之子沈乾宝随父学习中医伤科。20世纪50年代,伤科人员被吸收进联合诊所,同里联合诊所有胡高武、魏鸿彬等,桃源联合诊所有沈应源,黎里联合诊所有孙佰麟,擅整骨气功。1958年,八坼公社医院吸收个体伤科医生董金荣、董德明,开设伤科。1959年,北厍公社医院设中医骨伤科。是年,沈乾宝被吸收进桃源公社医院,在此之前沈乾宝在农村基层边当干部边为群众治病。
1960年,震泽镇伤、牙科联合诊所成立。1964年5月,芦墟镇齿科联合诊所设中医伤科。1969年8月,震泽伤科联合诊所加入震泽公社医院。1970年,沈乾宝之子沈玉林初中毕业后初随其祖父后又随其父亲学习伤科。20世纪70年代初,黎里乡卫生院延请下放在黎里的苏州伤科八大家之一闵氏后人闵石生设伤科门诊,在原有伤科基础上充实培养人员,成立伤骨专科,并向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1977年7月,沈玉林被推荐为赤脚医生。
1984年7月,沈玉林被吸收进桃源乡卫生院,业伤科。1985年起,黎里镇卫生院另挂牌“吴江黎里骨伤科医院”,设有骨伤科病房。是年底,同里、震泽、八坼、屯村、桃源等卫生院均设有中医骨伤科。1986年,屯村乡卫生院设伤科。是年,八坼乡卫生院因伤科医师退休,聘请苏州娄葑卫生院退休医师闵石生设伤科门诊,翌年安排裔建峰随闵石生学习,1989年闵石生告老回苏州,裔建峰独立工作至今。1987年1月,县人民医院设立中医骨伤科,以传统手法结合中药芙蓉膏、金黄膏外敷及其他中、西药物治疗各种伤筋所致的疾病,用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非手术指征骨折。1998年7月,芦墟镇牙病防治所伤科门诊停设。
2003年,黎里中心卫生院骨伤科已能熟练掌握对四肢骨折的交锁髓内钉固定术。2004年6月21日,黎里中心卫生院骨伤科被吴江市卫生局认定为吴江市临床医学特色专科。2005年底,全市从事骨伤科专业人员8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3人;私立中医伤科诊所3所,人员3人。2006年3月,同里镇卫生院聘用苏州市中医医院退休医师李宇卫、夏凯文、张志刚,开设骨伤科。8月,同里镇卫生院骨伤科配备1名南通医学院骨伤推拿专业毕业生,跟随聘用专家学习、侍诊。2007年5月,黎里中心卫生院开展小针刀治疗方法。年底,全市有5个医疗单位设中医骨伤科,共有医师10名(表3—6)。
表3—6 2007年底吴江市骨伤科医师的分布及其职称情况
七、针灸科
清代,费友棠“主张用针灸法治疗痧症及急症”。同治末年,松陵地区流行吊脚瘪螺痧(霍乱),张龙生的祖父用针灸治疗该病,治愈不少病人,自己却感染该病而去世。
20世纪30年代,平望沈吉甫师承无锡承澹盦学习针灸术,学成后在乡间行医。民国年间,吴江县的针灸科主要分布在芦墟、盛泽、平望、黎里、震泽、同里等地。芦墟胡春芳擅长药筒针灸,治疗关节炎、中风偏瘫等症。盛泽王云亭擅长伏灸,治疗风、痨、臌、膈、哮喘等杂症。黎里邵文长擅治风湿病,子邵明照承父业,开业后每周在黎里、平望、八坼3地轮流应诊。
1953年6月~1956年5月,平望沈吉甫每旬二、五、八在平望北大街赵永泉中医外科诊所应诊;三、六、九在梅堰石皮弄大德生药店应诊。1956年6月,沈吉甫参加平望联合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后针灸门诊由邵明照接任。1956年,松陵联合诊所设针灸科,由张龙生应诊。1957~1958年,松陵联合诊所针灸科先后增加朱庆芬、施延明,施延明师承王云亭。1958年6月,梅堰民办医院设针灸科。9月16日,私立震泽针灸治疗所邬品嘉、谈佩秋加入震泽公社医院。邬品嘉、谈佩秋师承浙江南浔周乔南。是年,震泽、盛泽、七都、八坼等公社医院设针灸科。1959年,县内开展针灸及穴位注射无水酒精治疗神经衰弱、眩晕、手臂发麻、营养性浮肿、胸胁痛;用95%酒精封闭,服补中益气丸,用臭椿树煎汤薰洗治疗子宫下垂。
1961年8月,县人民医院开设针灸科。是年,芦墟胡连峰随父胡春芳学针灸。1962年,同里公社医院开设针灸、推拿科。1963年,邵士雄随其父邵明照学习针灸。1964年,芦墟镇齿科联合诊所设针灸科。1963~1966年,松陵张步清先随其父张龙生,后从施延明学习针灸。1968年,县人民医院针灸科停诊,翌年12月恢复针灸科,该科由苏州下放医生丁怀仁应诊,采用针、灸、拔火罐等传统针灸疗法,治疗颈腰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征、退行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软组织挫伤、胃脘痛等疾病。
20世纪60~70年代,震泽公社医院(卫生院)采用综合疗法(体针、头皮针、温灸、维生素B12穴位注射、中药)治疗小儿麻痹、乙脑后遗症,运用少(穴位少)、轻(指力轻)、浅(刺入浅)、慢(旋捻慢)治疗神经性面瘫的经验均获同行肯定。20世纪70年代,县内普及针灸疗法,培训赤脚医生,推广快刺入、强刺激、不留针的新针疗法。针灸人员参与晚期血吸虫病、丝虫病、子宫下垂等疾病的治疗。震泽公社医院(卫生院)用穴位埋线、穴位割治等方法治疗胃病、哮喘病取得较好疗效。
20世纪80年代,针灸界引入电针仪。1984年10月至1985年10月,县人民医院金林根在苏州市中医医院向名中医丁怀仁学习针灸。1985年,芦墟镇牙病防治所针灸科添置6805针灸治疗仪,在传统药筒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电针、穴位注射等方法,对关节炎、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等有较好疗效。是年底,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与盛泽、震泽、芦墟、同里、湖滨、八坼、铜罗等乡镇(中心)卫生院及芦墟镇牙病防治所共17个医疗单位设有针灸科,其中盛泽、震泽中心卫生院的针灸科在江浙毗邻一带较有影响。盛泽中心卫生院的王友仁,师承王云亭,在伏灸、疤痕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和针药综合治疗中风偏瘫及各种风痹劳损等方面颇有造诣。徐企帆生于中医世家,师承王友仁,治病注重实效,善于总结,勤于撰文。震泽中心卫生院针灸科采用传统针灸为主,结合电针、耳针、头皮针、揿针、皮内针及红外线理疗等治疗痹、痿和消化、神经系统疾患。县人民医院针灸科1986年采用丙种球蛋白穴位注射配合体针治疗胃脘痛、胃下垂取得较好疗效;1988年开展极泉穴注射转移因子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至2004年共计437例,其中治愈399例,好转36例,无效2例。
县人民医院1990年应用王不留行子压耳结合体针治疗胆结石、顽固性呃逆,1991年因针灸无明显排石作用,中止对胆囊炎、胆石症的针灸治疗,对呃逆改用单纯体针治疗。1995年前,针灸科主要采用针、灸、拔罐等治疗方法,后大都改为针刺加拔罐,治疗病种主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腰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征、退行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软组织挫伤等。
2006年2月,市第二人民医院退休医师邵士雄在盛泽开设私人针灸诊所。是年,芦墟镇牙病防治所针灸门诊停设。2007年底,全市有12个医疗单位设针灸科,共有医师16名(表3—7)。
表3—7 2007年底吴江市针灸科医师的分布及其职称情况
八、推拿科
1988年8月8日,县人民医院开设中医推拿科门诊。该科以传统的中医推拿手法为主,结合牵引物理疗法、康复器械及中、西药品等治疗手段,主要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等运动系统疾病,以及脑中风后遗症,小儿肌性斜颈,小儿发热、腹泻、脑瘫,青少年脊柱畸形,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1998年,该科购置三维立体牵引床1台,并配备护理人员1名,与骨科合用门诊观察床2张。
2007年底,全市有5个医疗单位设推拿科,共有医师8名(表3—8)。
表3—8 2007年底吴江市推拿科医师的分布及其职称情况
九、中药房
20世纪80年代前,境内医疗单位未设中药房,中药处方均到中药零售药店调配。1981年,县中医医院设中药房。之后,市级医院、中心卫生院及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相继开设中药房。2006年3月,同里镇卫生院始设中药房,由西药房人员兼管。2007年底,全市有19个医疗单位设中药房,共有工作人员61人(表3—9)。
表3—9 2007年底吴江市医疗单位中药房的分布及其中药师职称情况
续表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据清宣统二年(1910年)上海《中西医学报》(第三期、第四期)登载,吴江吴蒙、钱祖翰、殷梯云、戚同复、金华、殷恭壬、费叶唐等加入中西医学研究会,吴蒙、钱祖翰为该会发起人之一。戚同复(号赓扬)、金华(字镜花)博通中、西医学。
解放后,中共吴江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贯彻“团结中西医”的方针,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1951年5月,成立卫生工作者协会。1952年起,组织中、西医生成立联合医院(诊所),吸收部分中医进入全民医院。1953年10月至1954年6月,县卫生科在县人民医院举办2期中医进修班,学员由吴江、吴县等县保送,结业学员98人;教材按照卫生部规定,采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进修讲义;前期课程有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细菌学,后期有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中医学术研究、儿科学、诊断学、临床治疗技术、地方病学等;中医学术研究由省卫生厅叶桔泉副厅长讲授,其余课程由县人民医院4位医生分别讲授。1958年11月,县成立西医学习中医委员会,张鹤鸣任主任委员,王佐英任副主任委员。是年,盛泽区医院、盛泽公社医院、平望公社医院的医药卫生人员都学会了针灸,不少西医也自觉地研究、学习中医基础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县内开展中医培本、健脾、补肾、化瘀、逐水等法,结合保肝药物和锑剂等,治疗晚期血吸虫病。
1969年,县人民医院设立中西结合病房,床位10余张,附设在西医内科病区,以收治血吸虫病肝硬化、慢性肾病等患者为主,由中、西医生联合查房,中医内科医生轮流到病房工作,中医科主任袁自复定期查房。1972年3月,县卫生局举办西医学习中医师资班,学员31名。1973年开始,县人民医院外科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方面开展的项目有红藤汤治疗急性阑尾炎,平胰消肿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用排石汤治疗尿路结石,胆石方治疗胆石症、胆囊炎等;妇科用蒲芩合剂治疗盆腔炎;内科用十枣汤治疗胸膜炎,用黄上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儿科用麻杏石甘汤配合抗生素治疗小儿肺炎等;中西医结合病房用中药加免疫抑制剂治疗肾病综合征。1976年,平望乡卫生院成立中西结合病房,病床15张,收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1977年,县人民医院组织西医学习中医知识,西医内科定期请中医讲课,坚持半年,80%的内科医生学习了中医基本理论,有11位医生能用中西医两法治疗常见病。1978年5~7月,县人民医院等单位外科、妇产科负责人参加了苏州地区西医学习中医学习班。1979年,县人民医院内科负责人参加江苏省西医学习中医学习班1年,回院后积极推广中西医结合工作,在内科系统掀起中西医结合热潮。是年起,该院凡是分配到中医科的人员,都要安排到西医内科病房学习工作半年,心电图室学习1个月。
1980年,县中医医院设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科病房,床位10张,收治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白血病。1981年,金储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课题,获苏州地区(市)科技成果四等奖。1981~1984年,县人民医院成立脉象仪研究小组,中、西医生参与,通过自制脉象仪对84名健康人的脉象进行观察,取得大量临床资料。1984年,县人民医院老干部病区开展对冠心病、晚期癌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单用西药明显提高。1985年,县中医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一定的作用。同年该院设中医传染科病房,采用中西医两法治疗各类急慢性肝病。1985年起,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探索,为许多难治性皮肤病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方法,深得患者的信赖,在苏嘉湖地区享有声誉,平均年门诊量达5万例次。1986年9月1日,县医药卫生学会与县中医医院联办的吴江县乡村医生中医班开学,学制1年,课程设置有《中医学概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温病学》、《内经》选读、《伤寒》选读、《金匮》选读等,一年半后有19人结业。1989年盛泽医院开设中西医结合病区,病床42张,工作人员16人,其中医生7人,护士9人,床位使用率60%~75%。该病区至1999年12月撤销。
1990年起,县人民医院传染科用中药垂盆草合剂配合西药治疗黄疸型肝炎。1996年6月,经江苏省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批准,市第二人民医院另挂牌“江苏省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中心”。1992~1998年,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68例,均取得较好的疗效。20世纪80~90年代,震泽中心卫生院中医儿科不断充实中青年骨干力量,外出进修西医儿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取得显著疗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科。20世纪90年代,松陵镇卫生院哮喘专科门诊采用激素替代疗法、中药疗法、抗过敏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治疗哮喘取得满意效果,在周边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
2002年4月,震泽中心卫生院另挂“吴江市中西医结合儿科医院”的牌子。2004年6月21日,该院中西医结合儿科被吴江市卫生局认定为吴江市临床医学特色专科。2005年2月14日,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米德健为苏州市第一批中西医结合名中医称号。4月23日,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尤华当选为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是年,市第二人民医院成立中西医结合内科,开展肿瘤化疗及化疗后不良反应的中医治疗。2007年2月,苏州永鼎医院设中西医结合病房。8月,市中医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被确定为吴江市临床医学特色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