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3 20:08:54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6192
第一节 医疗仪器设备的购置
吴江县人民医院成立初期,规模小,人员少,医疗仪器设备比较简陋,全部价值不到300元。
1950年~1954年,医院先后购置100mAX线机、显微镜、万能手术台、无影灯、电冰箱、干燥箱、消毒器及普通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器械。
20世纪60年代末,又添置了A型超声波仪、心电图机、200mAX光线等。
1983年,购置阿洛卡SSD—256型超声诊断仪等设备。1984年,购置500mAX线机、日本产纤维胃镜、电动呼吸机、裂隙灯、进口显微镜、电动洗胃器、程控食管调搏器。1985年,添置500mAX线机(附闭路电视)、脑电图机、心脏监护仪、纤维结肠镜、纤维膀胱镜、新生儿暖箱。1986年,添置753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净化工作台、塔式蒸馏器、洗瓶机、血库冰箱、火焰光度计、细胞计数计、心电图机、钼靶乳腺X线摄影机、恒温显影器、721型分光光度计、远红外信息治疗仪。1987年,购置500元以上医疗器械20台(架),其中有500mAX线机、手术心电示波仪、血气分析仪、子宫内窥镜、77型高频电刀、电动手术床、牙科治疗椅等。1988年,添置日本手提式B超机、电脑化尿液自动分析仪各1台,血浆分离设备1套,日本阿洛卡SSD—630型B超机1台。1989年添置日本岛津遥控带闭路电视500mAX线机、美国进口胎儿监护仪、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心脏起搏器、进口心电图机、荷兰进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放射免疫γ计数器、牙科X线机等设备共83.5万元。到1989年底,拥有万元以上医疗器械设备近20台(套),设备总价值148.40余万元。
1990年,购买国产纤维支气管镜1台。1992年投资80万元,购置中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纤维胃镜、三导心电图机、肺功能仪、(二道)床边监护仪等。1993年美国Picker第4代全身CT机启用。1994年购置了电视腹腔镜、震波碎石机,并采用合作形式添置了脑彩超。后又添置了美国GE公司的多功能摄片机、美国欧美达麻醉机、顺康前列腺电切系统、彩色B超诊断仪、电子胃镜和肠镜、德国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等。到1999年底,医疗设备固定资产已达到2574.59万元,万元以上医疗设备200余台(套)。
2000年5月,医院接受美国唐氏基金会捐资75万美元,于2001年6月,购置了马可尼螺旋CT及手术室全套净化装置和无影灯等设备。2001年建立ICU,引进了德国西门子呼吸机和GE公司的中央监护网络,为重症患者的监护、抢救、治疗提供了条件,同时为各科室配备了监护仪近20台(套)。2002年新添了数字胃肠机、全自动酶免仪、傈卡冰冻切片机、爱尔康超乳仪、日立C臂X线机、GE磁共振、柯达计算机扫描系统等一批高精尖设备。2003年又增添了史赛克腹腔镜、电子胃镜、电子十二指肠镜、强生数码超声刀、3M环氧乙烷消毒器等。2004年,引进飞利浦最新型彩超仪、俫卡全自动脱水机和包埋机、大型肺功能测试仪、英国等离子电切仪、岛津移动式X线机等。2004年底,医院拥有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14台。2005年,引进了飞利浦DR及摄片机、专用心脏彩超、贝朗血透机、施乐辉电子腹腔镜、森田口腔全景机、双频激光碎石系统、牛津胎儿中央监护网络、眼科手术显微镜等设备。2005年底,医院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97台,医疗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6896.60万元。
第二节 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修
一、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
(一)仪器设备档案管理
1986年前,医疗仪器设备的购置与管理由药房(药剂科)负责。1986年2月,为了加强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医院成立医疗仪器设备管理机构,对全院医疗仪器设备进行登记建卡,建立器械设备技术资料档案。
医院综合档案室成立前,医疗仪器设备档案由设备管理科室管理。2002年3月综合档案室成立后,对仪器设备档案实行二级管理,每台价格在8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由设备管理科室管理;1万元以上的由医院综合档案室管理。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历年医院医疗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情况见表10—1,2005年底医院万元以上医疗仪器设备情况见表10—2。
表10—1 1980~2005年医院医疗仪器设备固定资产一览表
表10—2 2005年底医院万元以上医疗仪器设备一览表
(二)计量管理
1993年4月,医院成立计量管理组织,对全院的计量设备进行全面清查,分类登记,建立台账,做到账物相符。在吴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指导下,每年对全院计量设备进行测试、校对,并保存好合格证。
二、医疗仪器设备的维修
1973年初,放射科配备1名技术员,从事X线机的维修、保养工作。1976年3月至12月,派人到上海医疗器械厂技术部学习X线机的维修。1982年,有1名专职维修人员负责全院的医疗器械维修。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医院医疗技术的发展,先进贵重的仪器设备不断增添,通过引进人才、外出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维修水平,做到全院的医疗器械一般修理不出医院,基本保障临床第一线的需要。2005年底有工作人员4人,其中主管技师1人,工程师2人。